一战沙俄火炮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这就是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希望你喜欢。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欧洲暂稳1895年,俄罗斯帝国通过划定与中亚国家阿富汗(此时已沦为英俄两国的半殖民地)的边界线,暂时缓和了英俄在这一地区的冲突。
1897年,俄罗斯和奥匈帝国达成维持奥斯曼帝国(1299~1922)的巴尔干半岛现状的协定。
后来又多次同奥匈帝国签订关于巴尔干问题的其他协定。
19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列强最后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为了打破孤立,乃利用德法矛盾,转而加强与法国的关系,但同时,它并没有放弃缓和与德、奥的矛盾的一切机会。
19世纪末期,兴起于欧洲东部、后向西亚、巴尔干和亚洲北部扩张的俄罗斯的领土已经扩张到2280万平方公里;占全世界陆地面积17%。
据俄国1904年所作的人口调查,总人口约为1.41亿人。
总之,这个时期对俄国来说,欧洲处于相对平静之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把注意力转向了远东。
俄占东北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
中国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此期间,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是在东北方向,俄罗斯妄图并吞整个东北地区,并且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
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俄罗斯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是90年代初期经亚历山大三世批准修筑的,并派皇太子(即尼古拉二世)到海参崴主持开工典礼(1891年)。
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说:这条铁路修成后,将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至海参崴并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

“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1934年,GVMU设计局(负责人V.G.格拉宾)开发了一个新的76.2mm炮的项目,也就是后来的F-22。
这是该设计局第一次完整地开发火炮。
在V.G.格拉宾地印象里,他把这种炮归类到师属火炮。
实际上,这种炮是被当作师属火炮使用,但一开始它更象个通用的“万能火炮”。
它可以当作高射炮,尽管它并不适合被这样用。
因为它没有高射炮需要的视野。
原本这种火炮可能会派更广泛的用途。
但斯大林亲自指示:“哪些蠢货开发的通用火炮?我们不需要通用火炮,我们要的是师属火炮。
”F-22具有出色的弹道特性,但是也有一系列的缺点:它的瞄准机构分成各自独立的,水平和垂直部分。
必须有两名炮手配合才能转动火炮。
这点使射速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射击快速移动的目标。
在1935年初,第一批3门样炮造了出来。
其中一门装有减少30%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但后来被拆除了。
它影响了火炮的隐蔽性,制退器排出的浓烟很容易暴露火炮的位置。
1935年7月10日至12月16日,开始了测试。
1935年7月,92号工厂接到命令,在4个月内生产一批(共10门)F-22。
这批火炮也接收了试验。
最终通过了测试,在1936年5月11日的OK110/SS号命令里,F-22被定型为“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
该命令规定产量为1936年底前500门,1937年底前2500门。
F-22有着不少缺点,量产中进行过许多的改进。
试验报告中表明:“F-22全长过长,不易操控。
越障高度太低(只有350mm),机动差。
射击时火炮振动很大,影响了射击精度,这种火炮被称作通用火炮,但是它作为任何一种用途时,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参数炮重1620公斤射速12-15发/分炮手5人穿甲力参数弹种角度距离(米)100 457 915 1372 1829Pz.gr.39 90 133 120 108 9787Pz.gr.39 60 108 98 88 7971Pz.gr.40 90 190 158 130 10684Pz.gr.40 60 152 118 92 7155射击力参数弹种弹重(公斤)初速(米/妙)射程(米)OF-350 6.2 706 13630O-350A 6.21 706 13630D-350 6.45 706 13630BR-350A (AP) ? 690 7000BR-350B (AP) ? 690 7000BR-350SP (AP) ? 690 7000Pz.gr.39 (AP) 7.54 740 4000Pz.gr.40 (APS) 4.05 990 500HL.gr.38 (HEAT) ? 450 1000Sp.gr.39 (Fragm.) 6.2 550 10000来源:本站整理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除旧立新”-1927年式团属野战炮1926年4月22日,苏维埃炮兵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商讨装备团属火炮的问题。
一战简史新武器的崛起

一战简史新武器的崛起一战简史:新武器的崛起第一章:战争爆发前的紧张氛围1914年,一战爆发之前的欧洲处于紧张的氛围之中。
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领土争端不断升级,战争的阴云愈发密布。
双方开始积极策划并研发新的武器,希冀能够在战局中占据优势。
第二章:毒气的恶魔呼啸而来战争打响后不久,毒气被引入战场,成为一战中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新武器之一。
最初的毒气攻击来自德国军队,他们利用氯气使敌军痛苦万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毒气。
第三章:坦克的崛起法国坦克“勇敢”号于1916年首次亮相战场,标志着坦克在一战中的崛起。
坦克的出现给步兵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持和装甲保护,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德国、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坦克。
第四章:飞机的战斗飞机在一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刚开始时,飞机主要用于侦察和观察敌军动态。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飞机逐渐演变为空中作战的主力武器。
双方的飞行员进行空中战斗,争夺制空权,飞机成为了一战中的王牌。
第五章:火炮的演进一战中的火炮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火炮的射程、精确度和威力都得到了提升。
大炮和迫击炮的使用成为战场上常见的景象,对敌军的压制和攻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潜艇的威胁潜艇这一新兴的武器形式给战争带来了全新的维度。
德国的潜艇封锁行动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海上供应线,使得德国能够有效地限制对方的物资和军事援助。
潜艇的出现使得海战规模扩大,对于军事战略和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七章:机枪的压制乱舞机枪作为一战中最具震撼力的杀伤武器之一,给步兵战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制力。
机枪的连续射击能够迅速消灭敌军,因此成为了战场上的噩梦。
双方争夺机枪控制权,以期在战争中占据上风。
第八章:对战术和战略的影响新武器的崛起不仅影响了战场的实力对比,也对战术和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双方不断适应新武器的使用,改变作战方式。
同时,新武器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为未来的军事技术奠定了基础。
蹒跚的启动——百年坦克之苏/俄篇(1920~1936)

蹒跚的启动——百年坦克之苏/俄篇(1920~1936)作者:元佑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3期作为坦克百年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环”,历经近95年发展的苏联(俄罗斯)坦克是必须被提及的。
那么在这95年的漫长岁月里,苏俄坦克工业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苏/俄坦克工业的发展历程。
特殊的缘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西线战场的坦克作为一种新兴武器吸引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极大关注,这不仅包括那些成功地制造出坦克的参战国,还包括那些没有能力制造坦克,但一直在观察并反思着西线战争的国家,在沙俄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苏俄便属其一。
一战的惨痛经历告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静态战争是一场没有赢者的角斗,只能耗尽参战方的人力和物质资源。
哪一方的家底薄,哪一方便先倒下,在这种实力的比拼中,一切战争计策都成为了华而不实的表演。
然而,这种残酷的战争规则却是新生的苏联所无法接受的,原因很简单,经过了4年东线战争的消耗,沙俄帝国积攒的实力已被消耗一空,面对由协约国武装起来的白卫军,红色政权已经没有本钱再去打一场消耗战。
幸运的是,白卫军同样没有足够的本钱去打一场硬碰硬的消耗战,结果在3年的苏联国内战争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战争形势,双方都尽力避免在壕堑中流尽最后一滴血,于是他们便在不停地运动,企图在运动中寻求以最小代价歼敌的机会。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的哥萨克骑兵传统无疑非常适合这种战争形势。
不过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毕竟是上世纪20年代,现代化的元素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这场撕杀,于是作为骑兵的天然延续,首先出现于西线战场的坦克,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理由引起了红军的深刻关注。
从仿制起步在苏维埃国内战争(1918~1920)期间,红军已经拥有少量装甲兵的兵器,包括装甲列车、装甲汽车和一些缴获的坦克。
其数量虽少,但在打击白匪军的作战中,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20年,苏联红军建立了第一批汽车坦克队,每队有3~4辆缴获的坦克、3~4辆摩托车、3辆轻便汽车、4辆载重汽车,1个铁道列车编组(约30节车厢)。
威力巨大是缺点,英国一战的攻城重炮兴衰史

威力巨大是缺点,英国一战的攻城重炮兴衰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炮兵是最主要的陆战武器,1915年,德军停止进攻,建立了防线确保他们始终占据着战术优势。
“阵地战”,在许多方面其实攻城战,面对日益复杂和强大的防御工事,英军面临的前景是,要么接受德国的新疆域,要么在德国人选择的地方发动进攻,为了打破这些要塞,英国基奇纳勋爵号召经验丰富的炮手志愿加入攻城连,有260万人响应了他的号召,1914年至1918年间,英国的重型攻城炮兵将弗朗姆32重型炮兵连和6个攻城炮兵连扩充为117个重型炮兵连和401个攻城炮兵连,这些重型攻城炮兵是如何战斗的呢?一:重型攻城炮的起源1899年,皇家炮兵被分为两个独立的部队:皇家骑兵炮兵(RHA)和皇家野战炮兵(RFA),以及由皇家警备队炮兵(RGA)。
这一分法持续到1924年,其目的是确保技术要求高但相当乏味的皇家警备炮兵部队能够吸引具有适当素质的军官,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晋升机会。
1899年,面对着进攻现代化堡垒的前景,英国军械总干事从奥匈帝国斯柯达公司(著名的大口径攻城迫击炮和榴弹炮的主要制造商)购买了四门M1898式24厘米攻城榴弹炮。
当时任何较重的武器都属于“攻城炮”。
攻城炮一般都是拆成小块分开装载,到达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
在布尔战争(1899-1901)后期,攻城列车被部署到南非,但没有取得多大成功。
而且由于精度不高、射程不够远,它们很快就被降级为训练部队。
为了增加攻城火炮的机动性,英军放弃了静态的攻城支架,通过开发弹性炮架使得围攻火炮更加机动化,一种4.7英寸海岸防卫炮被英国皇家海军成功地带上岸以增援英国野战炮,极大地扩展了陆军野战炮兵的射程和打击能力,但他们重达几吨,由八辆车组成的车队拉着走,只能以步行的速度移动,刚好能跟上机械化之前的野战军。
对于正在接受快速机动战争训练的英国军队来说,攻城炮似乎不合时宜,也不灵活。
这使得缓慢而精心策划的攻城炮很快就被抛弃了,1904- 1905年的日俄战争重新燃起英国对围城战的兴趣,成立了由三支攻城连组成的重型旅,重新装备了4.7英寸海岸防卫炮,由海岸炮兵人员操作。
联合作战战例解析第一章

第一章联合作战发展历程“史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们最有说服力。
尤其在军事术史中更是这样。
”——[普鲁士]克劳塞维茨从任何意义上说.军事上的革命只能出现在这样一个时候.即新的文明兴起并向旧文明挑战,整个社会发生转变。
迫使武装部队从技术和文化到编制、战略、战术、训练、条令和后勤等各个层次都同时发生变化。
——[美]托富勒一联合作战,是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军事家们对一种特定作战形式赋予的称渭。
,早在1920年美国陆军和海军联合委员会出版的《陆军和海军的联合作战》中,就使用了联合作战一词。
但历史地看,联合作战的实践比人们从理论上总结联合作战要早得多,只是早期人们没有使用联合作战这种称谢。
如何判断某次作战是否属于联合作战,主要把握两个基本标准:一是看是否有多个军兵种共同参战,并围绕一个目的统一行动。
单一军兵种作战,不是联合作战,只有多军兵种围绕4个共同目的协同作战,才是联合作战。
二是看有没有统一指挥。
对所有参战的军兵种力量实施统一的指挥,是衡量一次作战是否为联合作战的重要标准。
在一次作战中具备了这两条,作战就具有了联合性质。
虽然古代作战不可能有现代的技术装备与指挥系统,但具有联合性质的作战很早就出现了。
战争出现之初,交战主要在陆战场七进行。
随着舟船在战争中的运用,水(海)军逐步成为独立的军事力量类型。
在统一指挥下,水(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共同作战时,具有联合性质的作战便产生了。
自战争产生,人类就没有停止对先进作战手段和作战方式的追求,并不断把社会最先进的技术用于战争。
联合作战是军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
虽然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极为漫长,但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息。
在技术推动、作战需求牵弓l、战争实践催化和作战理论引导的共同作用下,作战方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产生厂联合作战。
而在推动作战方式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技术推动最具根本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宫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厉害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噩梦。
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
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原因除了当时的战术影响以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科技”,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一战中首次使用,或者得到快速发展的武器。
德国A7V战斗坦克德国A7V战斗坦克是对德国的早期坦克,德国战车的老祖宗。
1918年3月11日,在圣康坦战斗中,A7V坦克首次投入战斗。
4月24日,德军的A7V坦克和英军的Ⅳ型坦克首次交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坦克战。
A7V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吨,最大特点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
18人的布置是除了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外,光机枪手就有12人,另有2名机械师。
这18名乘员还是从不同的部队抽调来的,车长为军士或军官,驾驶员和机械师来自工兵部队,炮手和装填手来自炮兵部队,12名机枪手来自步兵部队。
这也为整车的指挥和协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Mark I 坦克Mark I 坦克由英国研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于英国军队服役,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参与战争的坦克,Mark I 坦克在1916年8月开始服役,并于1916年9月15日首次应用在索姆河战役上。
它的主要作用是破坏战场上的铁丝网、越过战壕、亦能抵御小型武器的射击。
Mark I型坦克的操控十分困难,转弯是依靠控制左右两边履带的速度。
坦克乘员共有8人,指挥官与驾驶各一人纵列并坐于坦克前部,指挥官与驾驶都负责操控坦克,坦克后部还有2人要分别站着操作左右各一个的2段变速传动箱,也就是说操控一辆Mark I 坦克需要4个人。
因车内非常嘈吵,前方及后方的乘员会先用扳手大力敲打引擎盒引起对方注意,再用手势去沟通。
其余的四人就是炮手以及装填手,装填手与齿轮员还要兼当机枪手。
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诞生于一战前,但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沙讲史堂第十二期】元首的超级玩具:古斯塔夫700毫米列车炮

【萨沙讲史堂第十二期】元首的超级玩具:古斯塔夫700毫米列车炮火炮在一战和二战中都被称为战场铁锤,是战场最主要的杀伤武器之一。
他们的口径一般从20毫米到200毫米,一般100毫米口径的火炮,已经算是大家伙了。
不过,确有一些火炮中的巨兽,它们的体积巨大、口径惊人、威力更是恐怖。
这种巨炮的代表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威力无穷的列车炮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军方高层就意识到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问题。
无论火炮科学如何飞速发展,依靠步兵装备的常规火炮,都很难摧毁敌方精心修筑的要塞工事。
早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凭借着坚固的要塞工事,往往能够阻挡敌军重兵进攻部队数月之久。
步兵的火炮打在这些要塞上,只能溅起一些石屑,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防御武器也很差劲的情况下(士兵只有前膛装弹的单发燧发枪,只能在200米内使用,精确射击距离只有几十米),进攻一方仍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实战中,美国南军和北军的将军们清醒的感觉到,依靠中小口径的步兵火炮是无法摧毁这些坚固工事,唯一的办法是必须使用大口径的重炮。
可惜在当时来说,想使用大口径火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北军长驱上千公里杀入南军后方作战,一路上的地形复杂,路途遥远。
大口径火炮受冶金技术的制约,往往重量很大,需要大量的马匹才能够拉动。
而马的力量毕竟有限,重炮即使在非常良好的道路上的前进速度也非常缓慢。
一旦遭遇较差的路况,比如泥泞、雨雪,这些马匹运输部队就只能停在原地发呆,等前方修好了路或者天气好转再说。
这些问题导致重炮无法有效跟随步兵前进,不能给予步兵急需的火力支援。
话虽如此,既然已经打仗了,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各国的军事高层们想到了一个很实际的办法,就是利用已经蓬勃发展的铁道和火车作为重炮的运载工具,将重炮和铁道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武器。
这个构思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战沙俄火炮
1877年式87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
口径:87mm
炮管长:24倍口径,18倍口径(俄式骑兵型)
上下射角:0度~+20度
水平射角:0度
弹丸重:6.8kg
弹药初速:445m/sec,412m/sec(俄式骑兵型)
重量:445kg,360kg(俄式骑兵型)
最大射程:6500m,6000m(俄式骑兵型)
1877年式107mm野战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
口径:107mm
炮管长:19倍口径
上下射角:0度~+20度
水平射角:0度
弹丸重:12.5kg
弹药初速:411m/sec
重量:1213kg
最大射程:5300m
1877年式107mm攻城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
口径:107mm
炮管长:24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8.3kg
弹药初速:543m/sec
重量:2500kg
最大射程:8300m
1877年式152mm-120p(此指炮管重。
pud,俄重量单位,1pud约为16.38kg)攻城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152.4mm
炮管长:21.3倍口径
上下射角:-18度~+40度
水平射角:0度
弹药初速:(251~390)m/sec
重量:3425kg
最大射程:(7100~9300)m
1877年式152mm-190p攻城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152.4mm
其他资料不详。
1877年式279mm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9英寸
其他资料不详。
1877年式229mm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229mm
炮管长:12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122.9~135)kg
弹药初速:(305~335)m/sec
重量:3286kg
最大射程:(7200~7470)m
1895年式87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5年
口径:87mm
炮管长:24倍口径,18倍口径(骑兵型) 上下射角:0度~+20度
水平射角:4度
弹丸重:6.8kg
弹药初速:445m/sec,412m/sec(骑兵型) 重量:455kg,370kg(骑兵型)
最大射程:6500m,6000m(骑兵型) 1900年式76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0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30倍口径
上下射角:-6度~+17度
水平射角:2.5度
弹药初速:590m/sec
重量:1040kg
最大射程:(6700~8800)m
1902年式76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0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2.286m(30倍口径)
上下射角:-6度~+17度
水平射角:3度
弹丸重:6.4kg(高爆弹),6.3kg(穿甲弹)(7.45kg?) 弹药初速:(460~605)(588?)m/sec
重量:1100(1040?)kg
最大射程:(7900~10600)(9600?)m
1904年式152mm-200p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径:152.4mm
炮管长:30倍口径
上下射角:-3.5度~+40.5度
水平射角:0度
弹丸重:41.1kg(40.1kg?)
弹药初速:623m/sec
重量:5437(5430?)kg
最大射程:14200(11200?)m
1904年式76mm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1.014m(13.3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35度
水平射角:2.5度
弹丸重:6.5kg
弹药初速:290m/sec
重量:327kg
最大射程:5500m
1906/09年式76mm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1.257m(16.5倍口径)
上下射角:-6(-10?)度~+28(+35?)度
水平射角:2.25(50?6?)度
弹丸重:6.5(6.35?)kg
弹药初速:387(379?371?)m/sec
重量:627(626?)kg
最大射程:(7100~8400)(7000?8550?)m 施奈德1909年式105mm山地榴弹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径:105mm
炮管长:?m
上下射角:0度~+60度
水平射角:5度
弹丸重:12kg
弹药初速:300m/sec
重量:730kg
最大射程:6000m
1909年式122mm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径:121.92mm
炮管长:15.4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43度
水平射角:4度
弹丸重:(22.8~23.1)kg
弹药初速:335m/sec
重量:1340kg
最大射程:7600m
1910年式122mm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径:121.92mm
炮管长:12.8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44.5度
水平射角:(4~6)度
弹丸重:(22.8~23.1)(21.8?)kg
弹药初速:335m/sec
重量:1330(1460?)kg
最大射程:7700(8700?)m
1910年式152mm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径:152.4mm
炮管长:12.5倍口径
上下射角:-1度~+42度
水平射角:6度
弹丸重:43.5kg
弹药初速:335m/sec
重量:2250kg
最大射程:(7700~8000)m
1910年式105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法俄合作) 口径:105mm
炮管长:28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37度
水平射角:5度
弹丸重:14.9kg
弹药初速:559m/sec
重量:2172kg
最大射程:12000m
1910年式107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法俄合作) 口径:106.7mm
炮管长:28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37度
水平射角:6度
弹丸重:16.4(15.4?)kg
弹药初速:579.1(296~630?)m/sec 发射速度:5发/分钟
重量:2490(2172?)kg
最大射程:11948(10500~13600?)m 1910年式76mm步兵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1.372m(18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6.35~6.78)kg
弹药初速:(371~380)m/sec
重量:528kg
最大射程:2500m
1913年式76mm步兵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3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1.257m(16.5倍口径)
上下射角:-6度~+28度
水平射角:4.5度
弹丸重:(6.35~6.78)kg
弹药初速:(371~380)m/sec
重量:627kg
最大射程:(6500~7000)m
1910/13年式76mm步兵炮
各项参数与1913年式76mm步兵炮基本相同
1913年式107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3年
口径:106.7mm
炮管长:28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37度
水平射角:6度
弹丸重:15.4kg
弹药初速:296~630m/sec
重量:2172kg
最大射程:10500~13600m
1914年式37mm步兵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37mm
炮管长:620mm(20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kg
弹药初速:?m/sec
重量:300kg
最大射程:?m
1914年式150mm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原为日本38式榴弹炮,沙俄于1914年购入,故有此名) 口径:149.1mm
炮管长:12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43度
水平射角:5度
弹丸重:(40.5~43.0)kg(俄制弹药) 弹药初速:325m/sec
重量:2030kg
最大射程:7200m
1915年式37mm步兵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37mm
炮管长:620mm(19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15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kg
弹药初速:442.1m/sec
重量:180.1kg
最大射程:3200m
1916年式91mm掷弹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径:91mm
炮管长:?m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3.3kg
弹药初速:100m/sec
发射速度:4~5发/分钟
重量:48kg
最大射程: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