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陆军的发展

合集下载

从北洋水师看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

从北洋水师看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
又 化 艺 不
从北洋水 师看 中国近代 海军 的兴衰
张 慧 芬
( 中国边 界 与海 洋研 究 院,湖的甲午 中日战争,带给 中国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其中,在至关重要的海战环节,北洋水师的成败决定 了整个战争的走向。在 海军 人 才 、技 术管理 、封 建制度 和 海 防观 念方 面 , 当时 的北 洋水 师 都存在 着 极 大的 问题 ,这 些 没能 解决 的 问题 导致 了最 终 的覆 灭 。本文 通 过对 北洋 水 师的 成 立背 景 、壮 大过 程 和覆 灭原 因的分 析 ,透析 了 中国近 代海 军 的兴 衰 对 于 中国海 军现 代化 的 建设 , 国家 重视 和政 策支 持 、 国防技 术 能力 自主 以
3 . 2技 术 和管 理的 落后
“ 于水战之专门名家学 问,
既未尝读其书,即不能明其理 ,于驶船诸法 苦于懵然不知 ,于海军之
侧重 ,于1 8 7 9 年 ( 光绪五年 )确定 “ 先于北洋创设水师一军 ,由一化

—一


李鸿 章成为 这一大 事件 的主 导者 。他一手经 营,全盘 西化 ,采购 铁 甲舰 ,聘请 洋教头 ,还 建立和 设置 了旅顺 ~级威海 卫海军基 地 1 8 8 5 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 外公使分别 向英 国、德 国订造巡 洋舰致远 、靖远与经远 、来远 。
势衰,国史昭然,历历不爽。” 从 同治年 间到 甲午的二十年 间,北洋水师经历 的极其复杂的发展 过程,其兴起、壮 大直至 消亡 ,也反应 了中国海军近代化的兴衰。相 比于陆军和空军的发展,当今 中国海军 的发展 比较薄弱 。通过对这段 历史的回眸,可以为当今海军 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2北洋 水师产生和覆灭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在经历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这使部分中国统治阶层中的官员开始慢慢清醒过来,他们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转变与实践,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近代化的海军与海防。

然而,海军与海防建设的实践者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心血与成果在不久以后发生的甲午战争中,竟然那么不堪一击。

中国海军的装备、士气在甲午海战后直到清朝覆灭都一蹶不振,急速消沉。

中国又重新回到19世纪前中期有海无防的局面。

在此,我们将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来对我们当代的海军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字:海权意识、海防大讨论、李鸿章、海军学堂、水师初建、四洋水师、甲午海战、近代海军发展、当代海军建设中国近代海军初建的历史背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古代海军曾经辉煌过,北到朝鲜,东抵日本,南指印尼,西达东非,都留下了中国人骄傲的足迹。

但是这些航行不是以开拓疆域、进行侵略为目的的,而是以开辟海洋航线,繁荣海外贸易为目的。

而近代以来,由于蒸汽机、螺旋桨以及火药、火炮技术的出现和改进,只是西方各国的海军装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古代海军惯用的接舷战、冲撞战、火攻战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而先敌发现占领最佳攻击阵位,迅速瞄准先敌开火则成了海战的最基本模式。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坚固的船、犀利的炮火、极快的速度打开了亚、费、拉美洲各个国家的大地,有恃无恐的将这些国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中国近代化海军开始于晚清,清代以前,中国只有水师,没有海军。

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夺在长江一带进行,在这客观上促进水军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有了一支包括艨艟、斗舰、走轲、海鹘等各型战舰的庞大海军,并在公元663 年的白江口海战中大败日本海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近代中日铸造军舰和筹划海防观念之差异

近代中日铸造军舰和筹划海防观念之差异

近代中日铸造军舰和筹划海防观念之差异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日两国统治集团都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改革运动,即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但这两个运动的成效却相差悬殊,其原因固然是复杂的。

本文仅就两国铸造军舰和筹划海防观念之差异作简单的分析,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近代中日两国筹划海防的策略观念有很大差异日本明治政权建立后,便以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其策略是对欧美强国暂且妥协,而把中、朝两国作为首选侵略对象。

为此日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编练新式海陆军。

而我们中国也发展军事工业,编练新式海陆军,同样发展军力,但只是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并无向外扩充势力之意。

当时在中国以慈禧为首的当政者,丝毫没有如同日本统治者那样的近代海防观念,而是在外来侵略面前,受一次刺激重视一阵海防,平静之后,又昏昏然如故。

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保持清室的政权和个人的享乐。

对于创建近代海军,纯粹是消极防御的观念。

中国海军缺乏明确、周密的计划与战略,缺乏争夺制海权意识,这使中国海军处处被动。

而在大海彼岸的日本,却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为总国策。

在开战前就按海军胜利、僵持和失败三种情况制定陆海军作战战略,明确争夺制海权。

二、近代中日两国铸造军舰和军费拨付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日本海军要满足其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就得加强自己的海军装备。

而当时日本海军仅拥有舰船22艘,其中2000吨以上的主力舰,仅为扶桑、浪速、高千穗、比睿、金刚等5艘,且其中的扶桑、比睿、金刚三舰舰龄均已达11年。

如何完成征服中国的战略计划,当时从天皇到大臣,面对现实无不深感忧虑。

为了赶上和超过清朝海军,实现其侵略目标,日本政府在1886年发行了1700万日元的海军公债,用以完成建造松岛、严岛、桥立战舰在内的第一期军备扩充计划。

1887年,日本明治天皇向当时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下了谕令,决定从皇室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相当于皇室经费的十分之一以上),用于补充海军经费不足。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中国近代海陆军的发展资料

中国近代海陆军的发展资料

淮军
李鸿章创立 1862年至上海 大量换装武器装备,雇洋人教习,扩充军队 1865年底,淮军由6000人发展至5万余人,大量 采用洋枪,并建立炮队。 采用西法制度管理,操练 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淮军是清政府的主力部 队

湘军
曾国藩50年代从香港购买洋炮 1862年左宗棠部建洋枪队 1867年入西北,采购外国枪弹,并在西 安,兰州设制造局 是新式陆军主力之一
近代陆军对中国的影响
1.一定程度维护清朝统治 2.使中国陆军跟上世界军发展 3.成为推翻清政府的力量 4.是日后军阀混战的主力 5.其学堂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军官

近代海军
清朝早期水师 清朝的旧式水师并非一个独立兵种,而是附属于 八旗、绿营之内的专业兵种。分为内河水师和外 海水师。 全为木质帆船,吨位小,年久失修,战力极低
新军的建立 1895年12月8日 袁世凯 天津小站练兵——新建 陆军 编制上打破旧军制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 军制度并参用了日军的建制 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由外国购进 服装要求统一 由德国军官督练洋操

近代陆军的发展




1901 “新政” 1901年8月清廷谕全国停止武举考试,9月 命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备武备学堂,着手裁汰旧军,编 练常备军。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颁布 《陆军学堂办法》,拟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 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 国新军。陆军部于1907年8月奏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 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拟于两三年内,除近畿四镇, 四川三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一至二镇 实际上到辛亥革命爆发时已成数个混成协,镇,另外还 有禁卫军一镇,井计约16万人。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当时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实力远远超过另外两支海军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

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南洋水师也受重创。

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北洋水师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一、甲午中日战争在经济上宣告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的直接代价包括签订《马关条约》和支付赎辽费。

《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并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即正式承认各国资本在华直接投资的合法权利(因为列强均拥有“利益均沾”的特权)。

此规定的实施直接造成了民用洋务企业的纷纷丧失:战后,由于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非但无力继续大规模地建设洋务企业,而且对民用企业实行“丢盔弃甲”的政策。

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民用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

主要是甩卖给了国内的官僚、地主和商人。

如将投资达5 80多万两白银的汉阳铁厂以3万两给了道员陈明远。

再如开平煤矿改由目不识丁的醇王府侍役张翼承办。

在被甩卖的企业中,一些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加上获得合法地位的列强在华资本用“中外合资”、贷款等方式对其诱骗,从而被列强控制或直接沦落为列强在华资本。

如大冶铁矿1903年被日本用贷款的方式攫取了对该矿的控制权。

当时最大的采煤企业开平矿务局于1900年被英国资本用“中外合资”的方式骗占而去。

其余的一般转化成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用洋务企业是洋务运动“求富”的物质基础和核心。

它们的纷纷丧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

战后,不甘腐朽的清政府一面对民用企业实行大甩卖,一面又进行新的“求富”活动。

不过,这时的“求富”活动主要局限在开办银行一事。

1897年5月至年底,清政府在上海、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了通商银行。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读《中国近代史》后产生的个人观点)因为我来自天津,所以对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机器制造局(主要为军械)的历史很感兴趣,因此写写关于那时期军事的事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我认为,洋务运动起于军事自强目的,也结束于军事指挥和其他方面上的失败。

1.起因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太平军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有点,虽然他们组织训练方面很平常,军器不及官军,但由于那时官军暮气很重,军饷低,无纪律,无操练,猜忌深,所以“简直腐化不成军”(《中国近代史》P47)。

1860年曾国藩、李鸿章因目睹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发出“唯独火器不能及”的感慨,所以先后上书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

奕也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我想,这些是洋务运动的起源,也应该是近代军事发展的起源。

2.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建设对军事近代化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器物方面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铁甲兵船,建立北洋海军。

我觉得这些很可贵,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是“重陆轻海”,洋务运动使战略方针逐步改变。

直到现在,我们国家都没有航空母舰,可见这种古老的战略影响有多深!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已经能够动员组织一支装备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不是旧式水师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

它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还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威海保卫战。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虽然很多人批评洋务运动不彻底,但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方面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与介绍到中国,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国家近代的军事思想。

3.人才方面在天津建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先河,培养了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

中国近代国防武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国防武器发展史

中国现代国防军事结构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国防发展极快,国家也越来越注重建设军队力量。

因此,国防军事结构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国防问题之一。

主题词:海军陆军空军海军当今的现代化海军,是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综合体现和最恰当的代表者。

依据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海军正与时俱进,加快由单一作战功能向国家海上力量转型的发展步伐。

1.海军武器装备实现三个转变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海军各兵种的武器装备建设进行了三次大转型:一是从“万国牌”装备体系向仿制转变。

二是上世纪60年后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

三是从传统武器向高技术武器的转变。

2.中国海军体系武器装备:以新型驱逐舰、新型潜艇、新型战斗机为代表的新一代主战装备,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新型导弹、鱼雷、舰炮,电子战装备等武器系统陆续交付使用。

海军航空兵现已装备了轰炸机、巡逻机、电子干扰机、水上飞机、运输机等勤务飞机。

后勤保障:在后勤保障方面已初步形成现代化保障体系。

目前,已建成一批“军港城”、“机场网”、“仓库群”。

完成了潜艇基地、水面舰艇基地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驻香港舰艇大队后方基地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

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大量应用于装备建设中。

改革开放后,海军积极利用国内的先进科技成果和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新技术,对现役装备加以改进,提高研制装备的起点,取得科研成果8000多项。

陆军陆军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兵种,主要在陆地上作战。

现代的陆军兵器则包括枪械、火炮、战车、直升机、导弹等,多不胜数。

1.现代陆军组成现代陆军主要由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装甲兵(坦克兵)、炮兵、陆军防空兵、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电子对抗部队)、工程兵、防化兵(化学兵)、通信兵、侦察兵等兵种和专业兵组成。

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诞生于1927年,战争年代主要是步兵,有少量的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坦克兵和防化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由以步兵为主发展成包括炮兵、装甲兵以及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电子对抗部队、陆军航空兵等战斗兵种、战斗保障兵种和专业部队在内的合成军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海军的建立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妥协。丁日昌提出 《海洋水师章程》 同治六年(1867)创议,十三年(1874)筹划。清廷 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建设。中国海军分为三洋建设: 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 及长江以外之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南海。 1875年,任命沈葆桢,李鸿章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 1894年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重建的北洋水师


清廷于1896年下令重建北洋舰队,并准备聘用原北洋水师总教 习琅威理回华教练。至1899年,重建后的北洋舰队初具规模, 同年4月,清廷任命叶祖珪为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为帮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北洋舰队数艘军舰被掠走,海军建 设再度经历波折。 至八国联军侵华时: 巡洋舰:海天号、海圻号(4300吨);海琛号、海容号、海筹号 (2950吨)。 驱逐舰:飞鹰号(850吨);飞霆号(720吨);海龙号、海犀 号、海青号、海华号(234吨) 训练舰:通济号(1900吨)
北洋水师的结尾


康济号炮艇练习舰 既是福州船政局的佳作,也是北洋水师的悲剧 该舰原属福建水师,后划归北洋水师用作练船,威海卫沦陷后被 日军解除武装交还中国,1895年2月17日,该舰载着为国捐躯的 丁汝昌等北洋将领的棺柩及残存的北洋官兵默默地驶离威海卫。 该舰后更名“复济”,参加了英国租借威海卫仪式,1910年退役。 管带:萨镇冰:北洋水师游击,蒙古族,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留 学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甲午战败后担当起重振海军的重任,一 生致力于海军事业,晚清时担任海军大臣、巡洋和长江舰队统制, 北洋政府时担任海军总长兼国务总理,民国时担任海军顾问,19 路军起义时担任福建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委 员等职。
重建后的功绩
三门湾事件: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意大利派三

艘军舰驶入三门湾狮子口海面游弋 进行勘测和活动 意 大利驻华公使马丁诺向清政府提出“租借”三门湾。不 过意大利人的这种要求, 却在当时遭到清朝朝野一片 反对。并命叶祖珪率舰南下, 令两江总督刘坤一 以及 江巡抚刘澍棠备战 意军强行登陆 ,清军合力痛击击。 意大利见有防,只得罢休 。 统观此事件,清政府自持舰队实力在意大利远东舰队之 上,所以敢持强硬态度。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一 次外交胜利。
新式陆军的建立
背景 甲午战争的惨败: 装备优于日军,人数多于日军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可动员的兵力约为 22万人,实际参战的部队最多时约17万人。中国陆军 总兵力约为90万一100万,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约为35 万人。 中国军队的枪炮数量也远远超过日军。进口的各种后 膛连发枪和德式克虏伯、英式阿姆斯特朗大炮在性能 上也优于日军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 但战争结果,中国未打过一个像样的胜仗。最后全线 失利,令全国痛心。
致远舰




1887年在英国完工,11月回国 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 管带:邓世昌 编制204-260人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五小时弹尽且 受重创后,舰长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 结果被炮弹击中舰上鱼雷管中鱼雷,发生爆炸导致沉没, 同舰官兵246人殉职,邓与其爱犬同沉,仅7人获救 ,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 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 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南洋水师


南洋水师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1875年新升任 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受命开始筹办南洋海防。 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命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沈葆桢建立。至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颇有规模,有巡洋 舰、炮舰等十七艘约二万吨。1884年中法战争中,南洋 舰队失去两舰,又因意外沉没一舰。南洋水师的军舰多 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 德国。由于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故 此南洋水师无论是吨位、装备、人员及实力皆与之相差 甚远。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 上海、南京。

近代陆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前的清朝陆军


人员组成:分八旗和绿营两部分 编制:为单一步兵营制 装备:冷热混用,士兵70%使用刀、矛、斧、戟等冷兵器,只有 少量使用鸟枪、抬枪等简陋枪枝。 火炮每千人10门,且全系滑膛, 前装药,使用实心弹 战法:以古代阵法作战
近代陆军的初创
1862 天津 洋枪队 1862 上海 李鸿章(淮军)洋枪队 1862 宁波 左宗棠(湘军)洋枪队 1864 北京 奕譞 威远队 1866 直隶 练军

淮军
李鸿章创立 1862年至上海 大量换装武器装备,雇洋人教习,扩充军队 1865年底,淮军由6000人发展至5万余人,大量 采用洋枪,并建立炮队。 采用西法制度管理,操练 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淮军是清政府的主力部 队

湘军
曾国藩50年代从香港购买洋炮 1862年左宗棠部建洋枪队 1867年入西北,采购外国枪弹,并在西 安,兰州设制造局 是新式陆军主力之一
长崎事件


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 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也 是中国铁甲舰队的首次访问日本。 1886年8月1日,北洋舰队抵达 长崎港,8月15日,李鸿章授意全舰队放假一天,并允许450名水 兵自由观光。虽然丁汝昌明令禁止水兵执军械上岸。然而据日方 记载许多水兵手执棍棒刀器其中包括从日本古董店购买的日本刀, 由于两天前的纠纷所带来的不满,观光很快演变为了械斗。早有 防备的警察数百名将水兵分割包围,配合街边市民展开石块攻击。 事后统计显示,水兵方面有5人死亡、44人受伤、5人失踪(一说 10人死亡)。警察也被打死5人,30人受伤。而长崎市民亦有多 人受伤。 1887年2月,双方达成彼此让步的协议,双方一致认定是语言不 通导致了误会的发生,所以肇事者交由本国政府自行处置,而死 伤人员则由对方予以抚恤。值得一提的是,日方所支付的抚恤金 数额大大超出了清廷。换句话说等于向中国进行赔款。
新军的建立 1895年12月8日 袁世凯 天津小站练兵——新建 陆军 编制上打破旧军制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 军制度并参用了日军的建制 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由外国购进 服装要求统一 由德国军官督练洋操

近代陆军的发展




1901 “新政” 1901年8月清廷谕全国停止武举考试,9月 命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备武备学堂,着手裁汰旧军,编 练常备军。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颁布 《陆军学堂办法》,拟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 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 国新军。陆军部于1907年8月奏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 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拟于两三年内,除近畿四镇, 四川三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一至二镇 实际上到辛亥革命爆发时已成数个混成协,镇,另外还 有禁卫军一镇,井计约16万人。
北洋海军中诞生的国旗
黄龙旗 原北洋水师军旗 大清国国旗
五色旗 清国海军的将领旗 中华民国国旗(北洋)
北洋水师主力舰







定远号战列舰(旗舰) 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144吨,满 载排水量7670吨 定远号装备有克虏伯305mm后膛炮 4门 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 2门 75mm克虏伯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 8门、 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 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 3具 管带:刘步蟾 编制329-363人
北洋水师



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 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光绪元年(1875年),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0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 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 立。 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近代中国正式 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全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

陆军开始近代化的作用



西式武器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势必给中国陆军带来 某些变化,军队的技术教育,首先是干部的技术教育 提上了议事日程。 1884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武备学堂,并聘请了德国 教官。不久,张之洞在广州附近设立一所水陆师学堂, 聘请德国人任教。这两所军事学堂都教授西方军事学, 包括骑兵、炮兵、工程兵的战术技术。 中国陆军内部的兵种教育训练开始出现,使传统陆军 的单一步兵制开始向多兵种过渡。 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进一步刺激了清政府重 整军备的决心。但主要是组建海军和建设海岸的要塞 炮台,陆军近代化进展不大。
近代陆军对中国的影响
1.一定程度维护清朝统治 2.使中国陆军跟上世界军发展 3.成为推翻清政府的力量 4.是日后军阀混战的主力 5.其学堂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军官

近代海军
清朝早期水师 清朝的旧式水师并非一个独立兵种,而是附属于 八旗、绿营之内的专业兵种。分为内河水师和外 海水师。 全为木质帆船,吨位小,年久失修,战力极低
定远,镇远经历

ຫໍສະໝຸດ 1885年中法议和后德国将两舰交付中国 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 在停泊日本长崎补给、维护时发生“长崎事件” 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日本舰队旗舰 “松岛”被“镇远”舰主炮命中,引发大火而丧失战斗力,被迫 退出战场。 189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港时因不慎触礁受伤 ,已不可能 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于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杀。 “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 被自爆,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 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铁甲战列舰 镇远所遗铁锚、铁链被日本政府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以此羞辱 中国人 在福冈有一座“定远馆”,是用定远舰的遗物建成的,这也是定 远舰现存遗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