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

本文将就城市化的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背景在近代中国,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化进程得以推动。

首先,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影响,使中国城市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现代化的探索。

其次,科技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为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再者,人口增长和农村转移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二、原因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随着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被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所取代,这促使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其二,城市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市场,能够吸引周边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前来,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其三,社会变革和观念转变。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人们的观念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开始追求城市生活的机会和多样性。

三、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给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方面,城市化加速了人口迁移和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城市化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为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基础。

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例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问题。

文化方面,城市化推动了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四、城市规划与管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城市规划可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城市管理则包括政府部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对城市生活秩序的规范和管理。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历史过程,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脉络,为今后的城市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近代中国的城市

近代中国的城市
随着占据国家对中国侵略的不同时期及不同阶段,
城市建设方针和建设意图有变化。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外国人的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区分, 两个地区在建筑质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 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一般是引进占据者本国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土地上的
外国城市。
放射状。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 1899年 美英租界再次扩展到33503亩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
“东省铁路”。
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 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 民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 简称“中东铁路”。
(二)大连
帝俄占据时期(1898~1904)
“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拟建的中东铁路的出口” 制定城市规划:环状广场几放射性道路形成城市骨架 铁路和港口的位置很突出 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人居住区严格分开,城市基础设
1、在新的地点建设工业 因开发新矿山形成新的市镇:唐山、大同等 在大城市外围独立设厂并形成工人居住区:北京等
2、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工业 形成较集中的工业区:上海、沈阳等 分散在市内建设:19世纪50年代的上海 在旧城城郊分散设厂:青岛、无锡、广州等
(五)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化,内地城市则发展缓慢。 同时,沿海城市布局也由
“内向型”转为“外向型”。
2、城市带主要分布在沿海、沿长江、珠江及铁路干线。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

这个转变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挑战。

首先,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传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广州。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开始加速。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引入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规划师们需要解决城市土地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

例如,中国推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开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上海的外滩都得到了保护和改造,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不完善。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师们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急速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的动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最初动力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殖民统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成为殖民地和商业港口,这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在西方国家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随之而来。

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快速扩张。

二、城市规划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在西方技术和经验引导下逐渐兴起。

以上海为例,20世纪初,上海开始实施国际化的城市规划,形成了以外滩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域。

同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资本的涌入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了殖民统治和商贸中心。

三、城市建设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北京的城市建设在清末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从帝王的个人意志转向统一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征。

同时,一些大型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也推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

四、社会经济变革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工群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此外,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过度集中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此外,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总结而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因素都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 集中
工业的分布带来的严重后果: 1. 工厂和住宅混杂 2.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交通运输严重不合 理 3. 工业分布与市际交通也不合理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上海的对外交通: 码头分布上的问题: 1、码头分布很集中 2、浦东、浦西仓库码头分布不合理 3、港口与铁路间缺乏直接联系 4、黄埔江航道淤塞严重 5、码头分工不明确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中国城市的基本标准: 1、政治与行政管理中心 2、存在一定的手工业及其从业人员, 是技术和文化中心 3、具有相当数量的居民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1、上海县城与租界并存,双城格局 显现 上海:2万平方千米 租界是上海形成双制状态 1855年上海租界规划,外滩面貌已 经初现 : (图) 地块开辟为方格网 越靠近黄埔江,地块越小,低价越高, 开间小进深大 中外对比: 1、中国传统制度下:身份、地位no.1 2、西方制度下:金钱——no.1
上海南京路的历史沿革
甚至有些外国人学习了中国的风水术,在建筑实 践中加以应用,回避某些不吉利的信息。如德国 人开始应用德国传统木构技术时,没有意识到者 中有大量交叉形式的木构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 美习俗,因为“×”形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凶 象”。 另外,有些地方在建教堂时也有意去掉了高耸的 塔楼,因为没有风水师的参与和认同,这些破坏 地方城市轮廓线的尖塔可能会引起百姓的反感。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2、1866年上海租界的发展 1910年日本人绘制了上海 地图 1917年清朝已结束——有 将华界和租界整合的趋 势
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拆除城墙 原因:1、经济方面考虑,城墙限制城市发展 2、城墙代表封建统治,拆除城墙是民心 所向。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报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转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回顾性总结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和规律。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19世纪末期的开埠以来,满清政府逐渐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而陆续开放多个港口。

以此为契机,中国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逐步得以展开。

1.1 传统城市的衰落中国传统城市的衰落源于其繁华与凋亡的原因。

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促使着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城市商贾阶层的财富逐渐流向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的港口城市。

1.2 引进外国经济模式与城市创新西方列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1898年湖南张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成功引进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并嫁接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上,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次创新性的工业革命。

1.3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帝国主义时代,外国势力在中国开展侵华政策,中国城市正逐渐陷入分裂和贫困的困境中。

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传统的土地税和盐税也无法维持现代城市规模的财政支出,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城市的变迁和转型,离不开政府投入和协调。

2.1 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政府为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制定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例如,上海进城规划,定于1927年至1930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落实知事梁士诒中学区拨地计划,打通新披香隧道,开辟新地盘,提高了香港的城市化水平。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在近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小的城墙内的老城区,发展成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形态和风貌的设计和规划,早在几千年前的古时候,中国城市规划已经存在了。

不过在近代,城市规划开始大规模推行,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开埠时期的城市规划19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对于许多城市,为了应对口岸的开放和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市的规划都开始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以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开埠城市为代表。

这些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外国人开发中国城市的成果,不再以中国古代的布局为主,而是采用了欧洲城市的格局,如马赛式、纽约式和巴黎式。

在这些城市规划中,广场、公园、机场、码头、公寓、商业街区以及铁路、轨道交通等设施都得到了解决。

这个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显著表现出外国设计及开发的影响,虽然有中国特色,但是多有消极面,例如城市布局杂乱,缺乏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等。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又迎来了一次大波。

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因是改善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在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务院授权各省市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还设立了新的城市规划机构。

首批编制的城市规划中,首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是重点。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使城市具有现代化特色,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在生活质量和环境上更加健康。

1949年后,政府也开始规划经济建设,农村重工业方针,为城市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从欧美等国城市规划中汲取营养,改进了城市布局,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将绿色空间、开放空间、文化空间等国际经验运用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的发展1980年代和1990年代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具有历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城市规划等手段,加速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刘娜·人文学院广告学·201101010285·周一1、2节
摘要: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绝大部分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

城市集中了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手工业及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是消费性的。

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鸦片战争以后,标志着我国近代史的开端,封建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这种变化必然使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不仅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城市、发展
正文:城市作为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在4000至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市的萌芽就已经出现,可见中国的城市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这其中清代城市可谓是重中之重,我觉得清朝就是一个分割点,清朝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的一个王朝,继承了之前各朝城市发展之精华,达到了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高峰。

之后在中国进入近代史之后,开启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道路。

近代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土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包括:(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1)割让地;2)租借地;3)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4)占领地。

这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主要是,多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在列强占领以后被选定发展起来的。

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进行规划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如:青岛、大连、香港、哈尔滨等。

第二类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包括:租界城市,即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如上海、天津、汉口。

此外还包括有些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
族资本开办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新城市和近代交通型城市。

主要表现为许多商埠城市。

数量很多,差不多遍布全国各地。

我国近代被迫开放的港埠、陆埠城市共达70余处(不包括我国自行开放的32处)。

首先,先来分析一下第一类城市的代表之一青岛的近代发展概况:青岛是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有长期的建设目的,因而有一定的规划,在城市规划的一些具体技术及手法上,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经验。

一、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德国占据时期,按其侵略的总方针,城市建设上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城市规划突出了这两方面的要求。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着重于经济侵略方面,具体执行其“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侵华总方针,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

二、规划分区:德国占据时期,1900年的规划中,见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日本人内帝国主义占领时期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这里运输条件好,而工人住宅区却设在靠近铁路两旁的低洼地带,居住条件恶劣。

三、道路系统:德国占据时期,1900年的规划中,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得较好,道路网是不规则的方格形;由于当时交通问题还不严重,道路网没有明确的分工。

日本在1937年后的规划中,曾试图解决道路网的分工问题。

四、居住区:德国区的居住建筑集中在“提督公寓”以东一带,系独立式花园洋房,立面多是19世纪末德国花园住宅的形式,建筑密度低,绿花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和利用地形较好。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出现大量日本式小住宅,这些住宅较注重实用功能,平面及立面形式简单。

六、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城市面貌上充分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色彩。

建筑完全是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和建造的,采用了一些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

分析这些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可以发现:一、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这些城市的规划都服务于这些国家当时侵略中国及殖民扩张政策的总目的:有的偏重于军事建设,有的偏重于商业贸易,有的偏重于工厂及铁路建设,也有的是综合性的。

随着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不同时期及不同阶段,占据者的改换,这些城市的建设方针和建设意图也有变化。

二、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在城市建设上,外国人的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两个地区在建筑质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三、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一般是引进占据者本国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土地上的
外国城市。

由于只有一个占据国,建筑风格还较统一。

有时中途改易占据者,却反映了两个不同占据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

早期颇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后期则现代主义色彩更为浓厚。

四、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外国占据的城市,和其本国的城市一样,都是资本主义型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上海,城以港兴,依托“襟
江带海”的地理优势,是上海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点。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处的南岸,有黄浦江深水航道而成为天然良港。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发展的很早。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上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小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甚至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上海开埠后不久即设立租界。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过程。

上海的城市性质是和租界不可分的。

1845年11月,英帝国主义与清朝地方官员订立所谓的“地皮章程”中,规定划出一定的地界为英国人居住,这种租地界限,便是后来的租界。

1848年,美帝国主义签订“望厦条约”,占据虹口一带为美租界。

法帝国主义在“天津条约”后,在上海占租界。

上海的工业布局上海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集中,其中外国资本开办的工业增长得很快。

且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处,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中国最大的港口。

而居住主要分三种形式:1、里弄住宅,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主义新的条件下的变种。

里弄多在私有土地上建造,建筑密度很高。

2、棚户区,多形成在工业区附近,地势低洼。

3、花园洋房,在租界区内,多为外国人和中国上层统治阶层居住。

4、高层公寓,主要为来自国外的淘金者,没有更多的钱建造洋房的外国人,多集中在商业区附近。

再看一下上海的市政设施:大多数为租界区建设,基本上为租界区服务,(如供水、排水、电、电话、电报、煤气等)。

而且租界区工程设施与中国区设施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划,因而管网布局混乱,布局极不合理,为后来的调整增加很大的难度。

上海近代绿化由于土地昂贵,绿化很少,仅在租界内有少量的花园,全上海只有1平方公里人均0.18平方米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上海由于帝国主义的分割统治,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

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日本占领上海在1938年,着手对上海进行规划。

通过案例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加剧和开埠港口的增多,洋货的大量侵入使得沿海开埠地区的自然经济日益破坏,在世界资本主义的链条中,中国成为外来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独立自主地位的丧失也导致近代中国开埠城市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洋货的倾销和鸦片走私等不法行径。

开埠后,随着外来资本主义的强行渗透,资本主义市场的作用使得中国历史上各个相对孤立的经济区域之间以及开埠城市与周边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城市格局也被迫调整。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发展,也体现了在近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对西方强势资本主义时的被动地位,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那么现在中国城市化道路到底该怎么走呢?我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手段,同时,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必然来源于大城市圈,所以也要
发展大城市,要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资源有限,不能盲目浪费,懂得节约才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

我认为我们要构建节约型城市,让城市化不再浪费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污染越来越严重,当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城市化发展也是美化环境的表现。

我们要无污染的城市化发展。

在城市化过程中也要运用科学,使之更加先进,要做到依法治市,不再出现违法行为。

城市化发展是历史必然,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城市化发展也是人在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强大的过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成为一个文明有素质的中国人。

总之,城市化发展对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就像大跃进的时候,当然战略决策也非常重要,需要我们领导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进行决断,不要出现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一个美丽的城市会让每个人感觉舒服,更加有幸福感,所以我们要让我们的城市就像大花园,到处开满鲜花!
参考文献:王亮.管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概况.[EB/OL].
/v_show/id_XMjg5MzQ1OTI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