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共38页文档
近代中国的城市

城市建设方针和建设意图有变化。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外国人的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区分, 两个地区在建筑质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 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一般是引进占据者本国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土地上的
外国城市。
放射状。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 1899年 美英租界再次扩展到33503亩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
“东省铁路”。
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 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 民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 简称“中东铁路”。
(二)大连
帝俄占据时期(1898~1904)
“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拟建的中东铁路的出口” 制定城市规划:环状广场几放射性道路形成城市骨架 铁路和港口的位置很突出 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人居住区严格分开,城市基础设
1、在新的地点建设工业 因开发新矿山形成新的市镇:唐山、大同等 在大城市外围独立设厂并形成工人居住区:北京等
2、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工业 形成较集中的工业区:上海、沈阳等 分散在市内建设:19世纪50年代的上海 在旧城城郊分散设厂:青岛、无锡、广州等
(五)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化,内地城市则发展缓慢。 同时,沿海城市布局也由
“内向型”转为“外向型”。
2、城市带主要分布在沿海、沿长江、珠江及铁路干线。
第十三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5

(1)东北城市集聚区的形成 东北地区是我国地域经济开发最迟、城市兴起最晚 的地区。但自从19世纪末俄国、英国、日本等帝国主 义势力先后侵入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迅速形 成,从而促成东北城市密集区的迅速形成。 东北城市集聚区的形成主要从1898年中俄签订 《旅大租地条约》开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短短四十多年时间,一个以辽中沈阳(包括抚顺、鞍 山、本溪等)为核心、哈大铁路为纵轴,滨绥铁路和 沿海港口城市为两翼,以重工业为主体,兼有部分轻 工业为特点的东北城市密集区基本形成。
(4)飞机场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近代城市中设置的机场多为军用性质,有的就在城市近旁, 如上海的江湾机场,限制了上海向东北方向的发展,并造成对居民 的噪声干扰。
四、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
(1)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据统计,至1936年抗日战争前,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与特大 城市共十个,其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5个:上海(370万)、 北平(157万)、天津(123万)、广州(116万)和南京(101万); 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有5个:汉口(78万)、杭州(58万)、 沈阳(53万)、青岛(53万)以及香港。上述10个大城市中,除北 平、南京、广州和杭州4个我国原有的老的大城市以外,其余6个基 本都是近代发展起来的。
(3)沿江城市轴的进一步发展
长江源远流长,腹地深广,流域资源丰富,自隋 以来一直是一条重要的通航航线,其对城市的集聚作 用也十分明显。近代西方殖民者入侵后,强迫在此开 辟通商口岸,设立租界等,致使沿江地带城市轴线进 一步发展。当时沿线的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 庆、九江、汉口、岳阳、沙市、宜昌、万县、重庆等 12个先后都是约开商埠的城市,各种洋货的输入,粮 食、棉花、蚕丝、茶叶、木材、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和 输出,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建立和方便的 交通条件,都在促使沿线城市的发展,形成沿海轴线 以外的又一条城市发展轴线。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近代部分的城市2

§1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 四、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总结
• (四)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级分化 • (五)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 加剧 • (六)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1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 四、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总结
• (七)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 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 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中国城市建设史
近代部分
近代部分
• 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内容 • 由租界发展大的城市(上海、天津、武汉) • 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哈尔 滨) • 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 变化中的传统城市 •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城市 • 近代的中西部城市 •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高线公园
• 2009一期工程
•
•
• 粤中 造船 厂旧 址
• 本溪湖
• 本溪水洞
(五)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 发展加剧
• 2、沿海城市带的兴起 • 至1936年:
• ①东北辽中南——沈阳、大连为中心的城市群 • ②华北京津唐 • ③山东半岛——青岛、烟台、危害为中心 • ④长江三角洲:上海为中心,苏、锡、常…… • ⑤东南沿海:温州、福州、漳州、厦门 • ⑥广东沿海潮汕平原 • ⑦珠江三角洲:广州、香港
(三)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 兴起
• 2、港口对城市的影响 • 近代的港口城市有两类: • ①地理位置好,港湾条件优越,由于帝国主义 的侵略而在此建立现代化的港口,发展成为新 城市。 • ②在历史上是港口城市,大多在入海河道旁, (上海、天津、福州、宁波),原来有一定基 础,近代增建了可以停泊大型船只的码头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 集中
工业的分布带来的严重后果: 1. 工厂和住宅混杂 2.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交通运输严重不合 理 3. 工业分布与市际交通也不合理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上海的对外交通: 码头分布上的问题: 1、码头分布很集中 2、浦东、浦西仓库码头分布不合理 3、港口与铁路间缺乏直接联系 4、黄埔江航道淤塞严重 5、码头分工不明确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中国城市的基本标准: 1、政治与行政管理中心 2、存在一定的手工业及其从业人员, 是技术和文化中心 3、具有相当数量的居民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1、上海县城与租界并存,双城格局 显现 上海:2万平方千米 租界是上海形成双制状态 1855年上海租界规划,外滩面貌已 经初现 : (图) 地块开辟为方格网 越靠近黄埔江,地块越小,低价越高, 开间小进深大 中外对比: 1、中国传统制度下:身份、地位no.1 2、西方制度下:金钱——no.1
上海南京路的历史沿革
甚至有些外国人学习了中国的风水术,在建筑实 践中加以应用,回避某些不吉利的信息。如德国 人开始应用德国传统木构技术时,没有意识到者 中有大量交叉形式的木构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 美习俗,因为“×”形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凶 象”。 另外,有些地方在建教堂时也有意去掉了高耸的 塔楼,因为没有风水师的参与和认同,这些破坏 地方城市轮廓线的尖塔可能会引起百姓的反感。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2、1866年上海租界的发展 1910年日本人绘制了上海 地图 1917年清朝已结束——有 将华界和租界整合的趋 势
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拆除城墙 原因:1、经济方面考虑,城墙限制城市发展 2、城墙代表封建统治,拆除城墙是民心 所向。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对农村
城市对农村发展变迁拉力的不足与区域间不平衡,导 致农村发展变迁的滞缓和区域间的不平衡。
对抗性的掠夺关系导致农村凋敝和破产,也使城市的 发展受到制约。
(一)放松了每县一市,市须设在县城的限制;(二) 官市组织衰退,终致瓦解;(三)坊市分隔制度消灭, 而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 行买卖交易;(四)有的城市在迅速扩大,城外商业郊 区蓬勃发展;(五)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 市镇。
(二)中国的近代化与城市转型
1.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的近代化 (1)开埠通商与对外贸易的扩大;(2)近代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政府机关、军 队、学校、工厂企业以及大批居民向西南、西北内迁,如 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以及集中了五六个流亡“省政 府”的陕西虢镇、交通枢纽宝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
(一)前近代时期的城乡关系 (二)近代城乡关系变动的趋势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与影响
2.城市的转型
(1)从传统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转化成为区域或全 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
经济结构的变化:现代经济部门在城市中逐渐占主导地 位。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改变。
(2)城市类型多元化:
综合性多功能中心城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 重庆
新型工矿业城市:唐山、焦作、萍乡、抚顺、本溪、 鞍山
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兴起:20世纪以来,部分大 中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加速。
民国年间中国城市统计
等级规模/万 大于200 100-200 50-100 20-50 133-1936 1 4 5 18 48 76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报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转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回顾性总结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和规律。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19世纪末期的开埠以来,满清政府逐渐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而陆续开放多个港口。
以此为契机,中国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逐步得以展开。
1.1 传统城市的衰落中国传统城市的衰落源于其繁华与凋亡的原因。
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促使着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城市商贾阶层的财富逐渐流向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的港口城市。
1.2 引进外国经济模式与城市创新西方列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1898年湖南张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成功引进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并嫁接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上,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次创新性的工业革命。
1.3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帝国主义时代,外国势力在中国开展侵华政策,中国城市正逐渐陷入分裂和贫困的困境中。
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传统的土地税和盐税也无法维持现代城市规模的财政支出,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城市的变迁和转型,离不开政府投入和协调。
2.1 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政府为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制定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例如,上海进城规划,定于1927年至1930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落实知事梁士诒中学区拨地计划,打通新披香隧道,开辟新地盘,提高了香港的城市化水平。
第十二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4

►
►
第一节 概况
日本侵占地的城市按其性质可分为:殖民地城市与半殖民地城
市。►Leabharlann 从总体上看,在外国侵略者进行的城市建设中,日本侵占地规 模最大、范围最广,其城市建设活动也是最多和最完整的。既有城 市局部地区的规划(租界、满铁附属地),也有整个城市甚至一个 地区的规划(关东州、伪满);既有新城开发规划,也有旧城改造 或城市扩建规划。对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在所有的殖民地 中,只有日本侵占地制定过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规划,并且按照规 划进行了部分甚至全部的建设。
图1 彼得堡城市平面图(巴洛克规划 资料来源:沈玉麟著,外国城市建设史
模范城市(Model Town)式的规划
►
1908年,殖民统治与扩张的需要使满铁在关东州的中心城 市大连西部建设了以欧美19世纪后半叶的工厂主建设的模 范城市概念作为范型的沙河口工厂区(图3)。规划内容,除 了工厂、办公及住宅外,还有小学、医院、商店、邮局、各 派宗教寺庙、教堂等,工厂里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它规模小,居住者也仅限于工厂的工人,规划上则反映的是 工厂经营者个人的思想,但能建设比城市一般地区更优越的 住宅与环境条件。现在看来,沙河口工厂实际上是日本侵占 地中少有的企业城市(Company Town)。
满铁附属地(1905~1931)
► 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属于中国近代城市
中外国殖民者所制定的局部地区规划,其性 质是半殖民地城市规划。不同于日本殖民者 在台湾、朝鲜等地,先进行旧城区改造、然 后再进行统一规划的建设方式,而是在原有 城镇之外建设新市区,属于新城规划。对满 铁附属地城市规划的过程及其内容进行分析 可知,其规划是以俄国时期的巴洛克式规划、 欧美近代功能主义规划以及台湾的殖民地规 划作为范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