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即原因和特点

合集下载

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在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不得不面临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
一、开埠前后宁波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开埠以前的数百年间,宁波便已以商业贸易著称,所谓"海道辐辏之地,南接闽广,北控高丽,商舶往来,货物丰衍",[1](p993)为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北亚的主要商业通道。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中,宁波的地位远远高于上海。就行政级别来说,当时上海是县级市,而宁波早已是府治所在地。由于宁波在中国沿海的重要经济地位,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就一直企图打开这一良港作为贸易点,早在乾隆二十年到二十四年间就出现要求到宁波贸易的"洪任辉事件"。①为了将宁波作为英国对华经济入侵的主要通道,1842年在《南京条约》中,宁波与广州、厦门、福州、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开埠城市。1843年底宁波正式开埠,然而开埠后,宁波的贸易状况却和英国人最初的预期大相径庭,1844年宁波的对外贸易总值为50万元,但以后逐年递减,五年后还不足5万元。[2](p729)进出口船舶的贸易也呈下降趋势,1845年进出口轮船的船舶吨位各有1926吨,到了1847年该数字变为1093吨,下降了43.3%。[3](p238)与宁波对外贸易值和进出口轮船吨位的下降相比,在外侨人数方面,1850年宁波外侨为19人,1855年增至22人,但其中传教士14人,商人仅为5人。[4](p135)面对宁波的这种状况,一些外国人甚至建议用其它口岸来代替宁波。
二是资本主义市场在沿海地区的扩大逐步改变了宁波周边地区的城市格局。首先,由于地理位置上宁波紧邻上海,上海的迅速崛起对与其临近的宁波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在港口经济的发展上,港口的地理位置在决定港口的竞争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港口的竞争对象是港口的腹地货源和中转货源,因而如果港口位于腹地广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并且靠近国际航线,则在与其它港口争夺腹地货源的竞争中就会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16](p207-210)在地理位置上,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上海处于沟通长江流域和中国南北洋的地理优势日益凸显,其所能覆盖的经济范围远远大于宁波,上海的崛起对宁波的贸易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正如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冉所声称:"我们在这里遭受失败的原因很明显,上海把一切东西都吸引到它那去了,...... ,同时还把原来准备到宁波的茶商吸引到它那去了。" [13](p620)对于这种情况,1846年清政府档案中也记载:"至宁波海口为新设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因旱道偏僻,商贾罕通,其洋货尽赴上海。" [2](p729) 1870年至1874年,宁波直接从外洋进口占总进口额的23.1%,以后这一比例迅速减小,从1885年到1889年降至1.1%。[17](p106) 1890年,宁波的海关报告中这样写道:"本口几乎可说没有直接从国外进口之贸易,所有之进口货主要是经由上海而来的洋货。" [18](p171) 1876年宁波共进口原色布404000匹,由上海转运而来为395100匹,占97.8%,1877年宁波共进口原色布354000匹,由上海转运而来达351000匹,所占比重达99.2%.[19]这一情况表明,宁波在对外贸易上已逐步成为上海的附属港口。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应分成几个阶段来观察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应分成几个阶段来观察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应分成几个阶段来观察,然后把它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相联系。

答;(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化的进程缓慢。

城市化进程东部受侵略地区发展较快,呈现畸形发展;城市化进程还呈现出不稳定性,由于一些民族工业很可能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而破产,就会导致大量失业者返回农村;中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由于社会性质的影响远不如西方国家。

(2)现代:建国初期,随着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的完成,外交方面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尤其是苏联的经济援助,这些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快。

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社会混乱,城市化进程受挫。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小城市小城镇发展活力增强,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90年代,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这些因素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简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窦金波来源:经济研究导刊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

二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普遍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及经济动力主要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所以城市的进度进一步加快并带有后现代的特征。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尤其迅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当代城市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数量都在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尤其引人注目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1980年上升到39.6%,增加了10.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347个百分点。

在此期间,发达国家1950年城市水平已达53.8%,1980年上升到70.2%,上升了16.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47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1950年城市化水平为17.0%,1980年为29.2%,上升了12.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407个百分点。

从50年代至8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增长最快。

这里面有一个疑点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6.4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2.2个百分点都超过世界城市化上升的10.4个百分点?其实在1975年左右,发展中国家城市总人口已超过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城市增长率。

195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734百万,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仅为287百万;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为698百万,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已攀升到673百万,基本上与发达国家持平。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如此迅速,为什么城市化率水平上升低于发达国家,且城市化年平均增长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虽然城市人口上升快于发达国家,而城市化率上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从1980~2002年,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由70.2%上升到74.4%,仅上升了4.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2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仅攀升了152百万;而发展中国家则由1980年的29.2%上升到2000年的39.3%,上升了10.1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0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则由966百万上升到1904百万,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之比为2:1,2020年时将为3.5:1。

现代市政学(第五版)第2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现代市政学(第五版)第2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的内涵与功 能 2.1.1多元视角下 的城市 2.1.2城市的含义 与特征 2.1.3城市的类型 和功能 2.1.4我国的城市 设置 2.2城市历史演进与 城市化 2.2.1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 2.2.2城市化的动 力 2.2.3城市化的进 展 2.3我国的城市化发 展战略 2.3.1我国城市化 的历史进程 2.3.2我国城市化 的特点与推进原则 2.3.3推进可持续 的新型城镇化
3、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新的政治环境: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 新的发展形态:新技术和“新经济”相互促进 新的发展动力:资源更新与创新驱动 新的管理思潮:新管理与新治理崛起
第2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的内涵与功 能 2.1.1多元视角下 的城市 2.1.2城市的含义 与特征 2.1.3城市的类型 和功能 2.1.4我国的城市 设置 2.2城市历史演进与 城市化 2.2.1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 2.2.2城市化的动 力 2.2.3城市化的进 展 2.3我国的城市化发 展战略 2.3.1我国城市化 的历史进程 2.3.2我国城市化 的特点与推进原则 2.3.3推进可持续 的新型城镇化
2、城市的功能
城市功能也叫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 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一般功能
主导功能
特殊功能
综合功能
优化城市功能
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第2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3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2.3.1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发展
1949~1957 年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961~1965 年 城市化调整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周期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二.中国城市化现状特点城市化的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教学指导)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Word版含解析

(教学指导)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Word版含解析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结合史料概括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2.通过学习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1.含义: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影响(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1)近代世界①背景:工业革命展开。

②表现: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近代中国①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表现: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

知识点二居住条件的改善1.居住条件的改善(1)背景①城市的发展。

②建筑技术的革新。

(2)表现①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城市服务(1)社区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近现代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

第三阶段: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的城市化与近代化一样,具有先天发展不足和后天发展畸形的特色,而这一特色贯穿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即使在当今工商业较为发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依然对某些落后地区的城市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城市化先天发展不足、后天发展畸形呢?我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其他客观环境因素方面分析。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开始于封建社会晚期,之前虽然早在宋代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明代更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这些仍然难以动摇数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根基。

明中后期的海禁更是极大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由于近代以前中国城市的主要职能多为军事要塞或者政府的行政枢纽。

这使得在历次战争中,对城市的破坏由为严重。

特别在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前期的一系列战争中产生的破坏,虽经历康乾盛世,但依然不能把商品经济完全恢复过来。

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以及清朝摊丁入亩的土地制度更是将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
在近代以前,如果说中国的政局与政策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的政治环境则出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

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

“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不仅不可能处于那种自身的和独立的发展形态,而且必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看到,如果没有这一种外来因素的刺激,中国的城市化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开始起步。

没有近代化也就不会有近代城市化。

但近代史上先后执掌中国政权的政府在近代化的大潮流下也同样没有使中国走上正常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晚清政府的顽固派势力强大,并且由于没有认识到近代化城市的作用而对城市化丝毫不感兴趣。

北洋政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由于连年战乱,城市化发展也难有好的局面。

但是,由于封建制度被破坏,近代化思想和理念的促进,很多城市开始从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型,一些近代化城市的标志也开始大量出现。

蒋介石执政时期,中国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样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后的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又再次干扰了城市化的进行。

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直缺乏一个城市化正常发展所需的稳定政治环境。

其次,在经济方面,中国的近代产业迟迟没有良好的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一个又一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国外的商品和资本的大量流入破坏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民族手工业。

外国资本主义视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不愿意看见中国富强,因此,不可能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真正有用的帮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发展较晚,技术资金皆无法与外国资本主义相抗衡,无法做大做强,故不能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提供必要的充足的就业机会。

洋务派所办的一系列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的自由竟争,常常不思进取,不注意改良技术和扩大规模,因此对近代城市化的帮助也微乎其微。

而西方的城市化中,出现的情况却是:人口向城市不断的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剩余人口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进行的。

[2]法国著名史学家保尔·芒图更是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写道:“本书每一页都可能有名字的那些城市,皆功于大工业。

”[3]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不具备类似西方那样正常发展城市化的条件。

于是,畸形发展就是十分正常并且理所当然的了。

再次,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自封建社会以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重农抑商的思想便占有很大席位。

士、农、工、商的社会职业等级从原来的制度早已发展成为一种偏见而根深蒂固的潜藏在整个民族的潜意识中。

由于整个民族文化层次低、文盲率极高,再加上清代
文字狱的影响,全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始终没有兴起。

虽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封建顽固守旧的文化及价值观,但在广大的偏远农村,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聚的封闭性,农村人口的意识形态很少受到影响。

封建愚昧保守落后的思想文化是束缚每个人自由的看不见的枷锁,对于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城市化,只能产生阻碍作用。

另外,由于清初大规模的垦田、扩大耕地,生态破坏已进一步严重。

加上数千年来对长江、黄河流域破坏性的开发,环境已经承受不住巨大的负担了。

但是,由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加之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清代人口集聚的膨胀,至清末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四亿,这给予农村很大的压力。

中国近代人口增长平均为6.7%,而耕地面积增长只有3.4%。

这就必然引发人多地少,人口压力日重的问题。

[4]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大量的灾民便开始迁徙流动到全国各地以谋生路。

城市作为一个人口密集、财富集中的场所自然成为了灾民迁徙的重要目的地。

这在深层次影响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畸形发展的中国近代城市化有以下特征:
一、被动性。

正常城市化发展常常是“大机器工业把愈来愈多的人口从农业吸收到工商业来”
[5]然而中国的城市化倒类似于由于战争破坏或者自然灾害破坏了农村经济,导致农村将大量难民或者人口负担推向了城市。

对于当事人,显然是被迫离开农村的。

然而不发达的城市,依然是人口的被动接收者,这样产生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流动而来的人口与城市之间相互不愿接受对方,这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的管理来说是十分糟糕的。

那些流落至城市的灾民往往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而城市发展的落后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于是他们常常作为流氓无产者出现在城市中,以乞讨、扒窃、偷盗甚至抢劫为生,使城市治安恶化,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落后性。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正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之带有很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城市化始终与被动的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

通商口岸体系,既是西方列强源源不断输入本国商品的批发站,又是掠夺中国商品的转运站。

而中国城市近代化的首要动力便是这一种不算公平的的商业贸易。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大大的滞后并且落后了。

于是中国的工业不得不成为商业的附庸。

统计表明,中国近代产业结构中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是一以贯之的固定格局:1894年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是9.7:1,1920年仍为3:1。

[6]不仅工业化发展落后,城市中基础设施发展依然落后。

北洋政府之前绝大多数城市里居然没有自来水,城市中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所以中国近代的城市化不完全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表现。

三、不充分性。

虽然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工业不发达,致使真正对城市发展有帮助的人口数量稀少。

产业工人所占总人口比例常在近代城市化问题研究中作为一个衡量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指标。

但制造业人口在近代中国本是一个无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即使包括海员、搬运工人等在内的并非制造业的产业工人人数,抗战前也不会超过400万,以此与全国四亿多人口得百分比,也不足1%。

中国都市人口在传统上仅有少数的从事生产。

一家只要稍有财产或者家主入仕途,全家就可以坐食终身而不必再参加生产活动。

于是我们可以得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而仅仅是传统城市的恶性膨胀。

所以,城市化质量极低,发展极不充分。

四、不稳定性。

由于传统手工业和民族工业缺少竞争力,常常导致业主被迫辞退工人以节省开支,而无业者亦很难找到谋生的职业。

多数不愿沦为乞丐、窃贼的失业或无业人员常在经济不景气时大量返回农村,导致城市人口锐减。

这就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不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