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讲解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工业社会的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
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 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工业生产成为城市职能的主要
职能;
工业化——城市化——功能多样化——用地类型多 样化——环境人工化;
城市问题出现: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等;
由于交通发展形成的城市——郑州、石家庄 由于手工业、工业发展形城市——唐山、阳泉
3、现代城市(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城市)
国三外、古国代外城古市代的城发市展的发展
1、早期的城市
古巴比伦城 卡洪城 雅典卫城 庞贝城
2、中世纪的城市
佛罗伦萨 威尼斯 锡耶纳 巴黎
古巴比伦城
古巴比伦城
我五国、城我市国的城形市成的与形发成展与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
周代的都城
周王城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齐临淄(长5Km,宽4Km 7万人) 燕下都 赵邯郸
秦汉时期的城市
汉长安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长安 日本(平城京、平安城)
元宋时期的城市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
1、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
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迁移; 交通枢纽城镇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展的态势。
优势
发挥集中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弊端
交通组织越来越空难; 环境污染加剧,人们远离大自然。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
2、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
小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出现,人口纷纷迁居郊区; 郊区增长超过城区增长。
质的恶化,热岛效应、人口拥挤等; 世界城市发展不均衡,
中国的城市
第三讲_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讲解

主要内容提要 ★ 城市的发展 ★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的城市(奴隶、封建社会)
农业社会产业结构,历经6000余年; 城市发展很慢,绵延时期很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很少,直至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总数为2930万人,仅 占世界总人口的3%左右;
1、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5)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口 分布区域不均。
6)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转 移加快。
7)社会变化及其空间演化:消费结构升级,中产阶 层壮大。
8)制度及政策变化:市场制度完善,公共政策调整。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2、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2、中世纪的城市
佛罗伦萨 威尼斯 锡耶纳 巴黎
古巴比伦城
古巴比伦城
卡洪城
雅典卫城
庞贝城
国四、外国近外现近代现城代市城的市发的发展展与与城城市市化化
1、工业革命
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产 生打下政治基础。
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 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
中国城镇化的“城乡二元化”模式现象; 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 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 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
中国城镇化的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变革 城市管理如何变革?
中国城镇化的模式 紧凑型城市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初期阶段(30%以下)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 度缓慢;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演进模式及其阶段特征

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演进模式及其阶段特征罗 静内容提要 城市化发展并不简单的仅仅是人口大量流动、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新城市不断涌现阶段,这个阶段只是城市化总体发展过程的一个部分,城市化发展包括了更广泛的范围,它具有城市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区域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特征,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化发展的总体。
关键词 城市化 四阶段 模式及特征中图分类号F29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2)04-0141-05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还非常不统一,城市化究竟有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城市化的发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结果导致我们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政策性摇摆,一段时间要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而另一段时间又要对这个发展过程进行控制。
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健康地发展,有必要对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
许多人认为,城市化是指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新城市不断涌现的社会发展阶段。
然而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尽管这个阶段在形式上表现非常突出,但是这个阶段与其以前及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相比,其生产力的实质并没有特别特殊之处。
相反,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扩大来看,则可以发现这个阶段与其以前及以后的一些阶段结合在一起,恰好具有非常显著的社会发展内容,它们最显著的作用是实现了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农村平行式社会结构向城市立体化!晶体∀社会结构的转变。
经过这些发展过程,变化后的农村与变化前的农村、变化后的城市与变化前的城市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我们在认识城市化的时候,必须将所有这些阶段统一到城市化的认识中来,也就是说城市化应当是指整个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农村平行式社会结构向城市立体化!晶体∀社会结构的转变的过程。
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
从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为奴隶社会时期。
其城市特征: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
公元476-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为封建社会时期。
其城市特征:范围分布较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
1640-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其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4)现代城市阶段
世界多元化的时代,其城市特征是: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节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初中地理城市发展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城市发展知识点总结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初中地理教育中,对于城市发展的知识点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城市发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人口集聚、产业繁荣、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的人居聚集地,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2. 城市的形成条件:通常是在交通便利、地理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
3. 城市的发展阶段:城市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聚居点、城堡、城镇、城市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4. 城市规模的衡量:常用的指标有人口、面积、人口密度等,人口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最常用指标。
二、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区划1. 城市的布局形式:可以是径向型布局,即以市中心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布局;也可以是环形型布局,即城市呈环形分布。
2. 城市的功能区划:城市通常会分为中心城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每个功能区都有相应的特点和发展重点。
三、城市化进程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人口因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城市化的优势和问题:城市化可以带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等优势,但也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四、城市的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1. 城市的发展问题:城市的发展往往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五、城市的规划和建设1. 城市规划的目的: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系统性布局和设计,旨在使城市具有合理的空间结构和良好的环境质量。
2. 城市建设的重点:城市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聚集地区的合理利用等方面。
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一、小城镇和民工潮带动下由低速向高速的平稳过渡阶段(1979—2000年)(一)1979—199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城镇化启动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和沿海地区,安徽城镇化发展较为滞后。
1978—1995年,安徽城镇化率从12.6%提高到19.1%,与全国的差距从1978年的5.3个百分点扩大到9.95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各项改革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经济体制、投资体制、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破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经济的地位不断上升,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城镇综合承载力有所提高,新的就业制度彻底突破了非农产业只面向城镇居民的门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二是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吸纳大量城镇人口。
安徽改变了过度依赖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强了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是区划调整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
1979年,重启停滞多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宿州、滁州、巢湖、黄山、亳州、宣城以及天长、明光、界首等市相继成立,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二)1996—2000年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安徽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1996—2000年,城镇化率从21.8%提高到28.0%,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8.8个百分点缩小到8.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1293.3万人增加到1706.0万人;设市城市由18个提高到22个。
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镇产业承载力提高。
1996—2000年,第三产业连续10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构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城市就业机会扩张。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弥补。
1997—2000年,安徽新增一级以上公路420公里、城市道路1100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65万吨,显著改善了市政基础设施状况。
城市化阶段规律

城市化阶段规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趋势。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规律,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阶段。
在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比例较小,城市功能相对单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入到中级阶段,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最后,城市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城市人口比例较高,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功能多样化。
这种阶段性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反映了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集聚性和分散性的双重特征。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此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性特征。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形成了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区。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具有分散性特征。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大城市,还涉及到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也在城市化的推动下,逐渐向城市靠拢,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这种集聚性和分散性的双重特征,反映了城市化与地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是由地理、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性和差异性,需要采取差别化的城市化发展策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可持续性的特征。
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城市
奴隶社会: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 邑(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按 照奴隶制的等级制度规定其规模的大小。
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
封建社会:城市主要分为三类:
封建统治的都城 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 一些府县和小的手工业城市
我五国、城我市国的城形市成的与形发成展与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
周代的都城
周王城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齐临淄(长5Km,宽4Km 7万人) 燕下都 赵邯郸
秦汉时期的城市
汉长安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长安 日本(平城京、平安城)
元宋时期的城市
3、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
城际间快速、大运量交通条件成熟; 区域内部从城镇到郊区的人口迁移; 摆脱自身独立发展的束缚,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的阶段迈进; 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 增加。
北宋东京(开封) 宋平江府(苏州) 元大都(北京)
明清时期的城市
明清北京 景德镇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近代城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城市)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形成的城市
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天津、上海 一个帝国主义独立占领的城市——青岛、哈尔滨、旅 大、广州
原来的封建城市的局部变化——北京、成都 由于交通或工业的发展形成的城市
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始摆脱原料基地的束缚。 经济革命带动了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趋于成熟。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 渐扩大
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 更大
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
近代中国城市: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城市,一批由 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城市发展起来,沿海或沿 江商埠城市发展起来;
解放后的城市发展
➢ 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建设比解放前发展快,计划经济时 代,通过国家的政策,促进中西部城市的发展,一批重 点工业、资源型、交通枢纽型城市建设起来;
➢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和城镇,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 以形成以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大都 市地区,上海、北京、广州向国家化大都市迈进;
卡洪城
雅典卫城
庞贝城
国四、外国近外现近代现城代市城的市发的发展展与与城城市市化化
1、工业革命
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产 生打下政治基础。
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 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
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 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
城市分布的不均衡,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密集区(英 国和德国)。沿海岸线或淡水河流;内河入海口; 资源分布广的地区。
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的城市发展:
城市职能:制造业地位下降,城市成 为金融服务业、文化活动、国际贸易活 动以及高科技活动的中心;
城市郊区化; 城镇密集区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大气和水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 3)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和资源全球共享。 4)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网络化和集中化。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5)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口 分布区域不均。
6)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转 移加快。
工业社会的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
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 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工业生产成为城市职能的主要
职能;
工业化——城市化——功能多样化——用地类型多 样化——环境人工化;
城市问题出现: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等;
城市规模很小,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认为,一个理 想城市的居民人数不要超过1万人,13世纪的欧洲城市人 口很少超过5万人;
城市功能简单:行政管理、宗教活动、军事、手工业或商 业中心等;
城市的结构和形态都较单纯:城市多以王宫、庙宇、教堂、 官邸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为中心,布局上体现出阶级对 立的思想或者礼仪思想 ;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
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 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
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 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
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 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
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大一统体系中的城市的有限变化;
中国的城市
近代城市发展经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迁移; 交通枢纽城镇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展的态势。
优势
发挥集中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弊端
交通组织越来越空难; 环境污染加剧,人们远离大自然。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
2、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
小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出现,人口纷纷迁居郊区; 郊区增长超过城区增长。
由于交通发展形成的城市——郑州、石家庄 由于手工业、工业发展形城市——唐山、阳泉
3、现代城市(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城市)
国三外、古国代外城古市代的城发市展的发展
1、早期的城市
古巴比伦城 卡洪城 雅典卫城 庞贝城
2、中世纪的城市
佛罗伦萨 威尼斯 锡耶纳 巴黎
古巴比伦城
古巴比伦城
第三讲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主要内容提要 ★ 城市的发展 ★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的城市(奴隶、封建社会)
农业社会产业结构,历经6000余年; 城市发展很慢,绵延时期很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很少,直至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总数为2930万人,仅 占世界总人口的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