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消失的老宅,割裂的传统文化,难寻儿时记忆的乡愁,凡此种种细微的感观体验中,城市发展阵痛带给业界和全社会延续不断的思考和追问:如今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如何重塑灵魂?

人多资源少的中国,城市发展更需聪明。

人口迁徙浪潮中,大城市经历着从空城到堵城的宿命循环,人口膨胀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污染,考验一线城市管理水平;在大张旗鼓的造城运动中,三四线城市因快速发展而造成传统断代,曾哺养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被高高在上的建筑取代,日新月异的城市面目下,离乡者找不到回家的路;失控的城镇化下,一些五六线的县级城市,缺少核心产业支持,人口外流严重,不动产产能严重多余

消失的老宅,割裂的传统文化,难寻儿时记忆的乡愁,凡此种种细微的感观体验中,城市发展阵痛带给业界和全社会延续不断的思考和追问:如今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如何重塑灵魂?

带着时代的追问,记者深进不同级别城市,记录这个时代不一样的城殇,思考成心义的解决之道。

上海:超级城市宜居之路

人口迁徙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污染,考验一线城市管理水平。

3月9日早高峰,青年白领刘芬加进了汹涌的上海地铁人潮。在最拥堵的2号线,站台工作职员需要帮助试图挤上地铁的乘客,才能使得地铁车门安全关上。

这与三周前的春节构成鲜明对照,春节期间,车箱空荡荡的,街头马路行人稀少,这造成刘芬奇特的心理感受。作为怀揣梦想、寻觅机会的一员,2014年,刘芬离别了故乡安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着心中潜伏已久的梦想,来到了上海。

刘芬是每一年涌进上海60万外来人口中的普通一员,对很多人来说,上海是助人圆梦的一个奇异的城市。

国际化大都市,时尚之都,魔都等都是人们赋予这座城的标签,然而,只有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清楚他的痛楚。

大都会魅力

作为超级城市,上海压力巨大: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症状。事实上,它是产业化国家的通病,而中国的大城市病却因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

有人将大城市的发展题目结于外来人口的进侵。

为了回避春运雄师,今年春节,家人决定来到上海陪刘芬过年。刘芬也因此有机会看到了上海本来的模样。人们离别了拥堵的地铁,出行变得轻松愉快;车辆离别了焦虑地等待,一路畅通无阻;吃饭无需等位;就连往卫生间都不用排队了。一切仿佛都由于外来人口的暂时离开变得井然有序,***美满。

但是,刘芬一样也发现了之前爱往的小吃店如今关门了,由于老板回家了;菜市场的菜农也歇业了,刘芬们没有地方可以买到新鲜蔬菜;餐馆服务质量也降下来了,由于很多员工都回家过年了,服务员紧缺;街道上不再见活力四射的人群,只有冷冷清清的孤影。

随着外来人口四散离往,春节期间的上海成为一座空城。

中国贸易地产企业理事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刘玉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来人口对上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不断涌进新的人口使得上海有了延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在谈到大城市病时,刘玉清表示:将大城市病和外来人口的涌进联系在一起是很牵强的,刘芬其实不以为上海存在住房困难的题目,很多人买不起屋子,但假如努力工作,最少是可以租到屋子的。至于环境恶化,更不是外来人口造成,而是多方面混合在一起构成的。

上海浦东新区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战军也表示:外来人口的进驻对上海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假如没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上海的经济就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范围不会如此之大。

楼市变数

事实上,正是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支持着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在产能多余已定的中国楼市大环境下,上海楼市对外来人口限购的看法,各界已出现分歧。

李战军表示:2015年,上海,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大的调剂余地,比如,限购政策,政府始终不取消限购是非常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府应当放权于市场;对房产税,其征收应当是经过人大审议并处理的,而非政府强迫规定;最后,要减少保障房的建设,在上海,实际建设的保障房数目已大于市场需要的保障房数目。以上政策假如不变动,对今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将是非常不利的。

李玉清则相对乐观,他表示:上海楼市会延续2014年的行情,小幅往上走,但不会超过2013年。由于不断涌进的外来人口,上海照旧存在大量的购房需求,加上政策的积极引导,如二手房首付下降等,这些是增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积极因素。但也有消极因素,如不动产登记制度,这使得人们买房更加理性。

不过,曾以调控楼市为动身点的限购,如今在新常态下也面临变数。和楼市题目相比,大城市病的破题显得更为迫切。

未来蓝图

针对日趋突出的大城市病,专家以为冶病之道在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李战军和刘玉清都以为,大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病症主要是其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题目。李战军表示:在发展进程中城市管理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城市管理水平会滞后于城市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往的15年间,虽然上海人口增加量在800万左右,其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优越的,上海没有出现贫民窟,也没有大量失业,这些成绩也是值得歌颂的,但还需继续努力。

刘玉清以为,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会在实践中逐渐提升。就拥堵题目来说,香港的人口密度要大于上海,但是香港却基本没有城市拥堵题目,这就基于其高效的交通管理。

在香港,买车便宜养车贵。高昂的登记税、牌照费、油费、燃油税和停车费及海底隧道费等多种不同开支,令很多人对开车出行望而生畏。香港运输署公布的数字显示,在全港总共57.5万辆汽车中,平日在路面上跑的私人车只有不到30%,公交车占七成以上,大量私人车处于休眠状态。

另外,香港公共交通极度发展,令港人可以自由选择,所以,选择公交出行的比率高达90%。

伦敦市中心区收取拥堵费的做法也值得鉴戒。在伦敦,当车辆进进市中心规定区域,所有车辆需要缴纳一定数额拥堵费。这些征收拥堵费的区域设有监控摄像头,牌照号会被摄像头记录下来,计算机辨认系统会正确读取车辆的牌照号,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收费。

继续发展新兴CBD,构成小型社区,也有助于避免城市中心区局部拥堵。

在治理环境题目上,李玉清以为要强迫实施,采用经济和行政多种手段行限制。特别是在治理空气污染题目上,应和周边的兄弟省市联动起来,共同努力,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促令人们减少对私人车的依靠。

事实上,上海已启动2021-2040城市规划。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睿智增长、开放包荣等关键词已勾画出未来超级都市的发展蓝图。

温州:瓯越文化流逝之痛

在大张旗鼓的造城运动中,城市逐步成为丧失灵魂的水泥森林。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曾的江南。钢筋水泥混凝土,这是如今的江南。

瓯江作为江南的自然鱼仓,瓯越文化发源于此,瓯江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老城已不在,新城均一面。时代的大潮卷往过往的沉寂,令一切焕然若新。暮然回首,青砖黛瓦的老屋日趋难觅,惟有楼房耸立,把时代的变迁清楚地展现在眼前。

作为制造业兴起的地方,温州从瓯江时代走向了新东海时代,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区在东海之滨崛起,但瓯越文化却变得日趋模糊。

那些温州记忆

刚下飞机的温籍华侨陈光荣,从荷兰用时12小时到上海,来不及调剂时差便转机回温州。在温州永强国际机场看到他,虽满脸疲惫但也难掩回乡喜悦之情,陈光荣告知记者,这是他20年来第一次回温州,第一眼让他欣喜的是永强机场都上国际化了。

推着行李车走出机场,已经是知天命年岁的陈光荣踏上了寻觅那些年温州记忆之路。走在满目高楼的街道中,他仿佛找不到一丝当年生活的影像。在他的记忆中:九十年代初,温州城区同80年代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街上没有多少高层建筑,到处都是低矮的民居。屋中大多没有独立洗手间,乃至没有厨房,最多不过七八十平方米。在当时,个人买房几近不存在,基本都是单位购房建房再分配,老百姓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感受房价的压力。

路堵了,车多了,桥少了,河脏了,田地都被填为高楼了。站在温州市区天桥上,呼吸着产业废气,昔日的老街小巷消失了,没办法再听到沧桑的音调、古老的歌谣,温州鼓词绕耳畔的情形也没了,贸易氛围愈发浓重。见证温州历史进程的五马街,本日成了温州贸易的标签。

不单单是陈光荣之类的回国华侨有此感受,就连在上海打拼的温州90后蒋琼也觉得,现在回家都不像之前,每回往一次就会发现多了一片高楼、有了点新变化,各类新城区正在规划开发。

那些旧貌新颜

作为在上海生活的温州人,余可回忆起返乡之旅,总弥漫着难以言说的乡愁。

余可具有着对上海的童年记忆、亦具有着对温州不变的故乡情怀,逢年过节一定回往走亲访友。今年春节,她选择了乘坐大巴返乡,冬日的夜晚,车渐渐驶进熟习而又陌生的车站。车站在翻新,车站周边的配套设施在不断的完善,银行、酒店、小卖部等等比比皆是。走出车站,拉着行李箱往寻觅停在停车场的车,回到自己熟习的地方,余可竟然连自家车都找不到。她惊奇于城市变迁速度之快,回家的路都会开错。

每次回往,她一定要往奶奶家庭院。一个小巷子进往,映进眼帘的是门上木板雕刻的对联苗壮方能茂,花香不在角,曾门庭若市,如今稀落几人。这算是罕见保存完好的门庭,古色古香。院子里种着几棵石榴树、牡丹花、万年轻等,屋顶的瓦片从未翻新,几经风雨照旧完好。小时候夏天喜欢拿着煤油灯,跟兄弟姐妹搬出板凳到院子里乘凉看星星,现在蓝天白云都难得见到一次。

父母总是让奶奶到我们家来,她待几天就按耐不住回自己家的心。余可说:奶奶总说这些高楼,我还是住不惯。

哪里又新开了一家甚么店、谁家搬到哪一个新小区了、哪里现在改造成甚么了、哪条路现在也能够往哪一个新区了。余可说,有一个在规划馆工作的同学说,未来的温州,只会愈来愈现代化、跟上时代的潮流。

千城一面的新城

温州下辖的瑞安市也是其城镇化建设的代表之一,千年古城,江南鱼米之乡,自古市井繁华,商贸发达,人文荟萃,郭沫若曾题联玉成桃李,海涌波涛。

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杨易,喜欢背着相机寻觅瑞安印迹,一直有文艺青年范儿,计划出一本《瑞安记忆》摄影集的书。他围绕这座城市走了近两年,记录着每一个长满青苔的角落。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寥寥可数,如玉海楼、八角桥、硐桥等等,瑞安老电影院、瑞安剧院已无人问津。在瑞安人心中,这座城市已完全失往了自己独有的韵味。

瑞安仅剩的老城区,记忆中的解放南路,青瓦房早已被夷平,取而代之的是高层小区住宅、温商大酒店。瑞安人走街串巷的生活渐行渐远,家家户户都关起门来,邻里难得碰面,再也没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生活。

这些年,瑞安制造业的不断发辗转型,让瑞安成为鞋都、箱包城,外来人口的增多,城镇建设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在瑞安务工的李晓武说:瑞安拿的工资在老家好买屋子了,但在瑞安消费根本不够。新建高楼的价格又让我们外来人口没法承当,老式居民住宅拆迁,连想租套便宜的屋子都难。

在十五年前,瑞安人还可以下江抓蟹、下海捕鱼。如今,江被外滩城墙遮挡,人被高楼包围。郁金香满城,新湖广场建。高端住宅密,贸易规划集。这是2015年瑞安人对瑞安的评价。起源于瑞安的实力企业新湖团体,经过20年的历练前行,回回瑞安打造首个贸易综合体,打造60万方世界级都会综合体新湖广场。2015农历年刚过,郁金香盛开的新湖广场就成了瑞安市民正月的新往处。

张小文一直生活在杭州,由于家中企业需要人手,便回到了瑞安。她说:比起在杭州的生活,瑞安休闲文娱往处较少。现在有了瑞安电影城、港瑞新玉海,很多大牌进驻,餐饮连锁店几近到处都是,购物餐饮不再仅限虹桥路贸易街、时代广场和开太百货了,多了个选择。瑞安图书馆、博物馆、海洋馆、体育馆等场馆的翻新拓建,也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在温州高楼遍地起、建筑穿新衣的不只瑞安这一座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三四线城市正脱轨自己的发展特点,摹仿一二线城市的也不在少数,我们是不是应当思考城镇化进程如何走得更好。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事例尽非一二,特点古建筑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端住宅、贸易综合体。

为什么在现代化进程中会千城一面?城市建设该保存的那些文化底蕴又往了哪里?城镇化建设中市政建设与市政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对一座已成形的现代化城市来讲,找回自己的特点,已显得燃眉之急。

城镇化之痛失控的造城运动

由于缺少主导性产业,相当多的县城吸纳不了外来人口,但不断新建的楼盘致使供需严重失衡。

故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作为新上海人的文艺青年刘艺邦,在面对采访时,以贾平凹的话形容自己的故乡情结。

刘艺邦的故乡位于云南昆明与大理之间,被群山包围中的一个村庄。谈及三周前的回乡感受,他显得有些忧心:故乡已改变了样子,本来以为在大城市打拼疲惫了,可以回往故乡缓一缓,哪曾想故乡实在一点也不慢,由于它遇上了城镇化这趟列车,它在拼命的进行着造城运动。

城镇化失控

刘艺邦的感受对应着中国大张旗鼓进行着的城镇化。偏居祖国西南一隅的云南,也在城镇化浪潮中失控。

早在2011年,云南提出至2020年要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城镇户籍1000万。2008年至2011年,云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数均匀为每一年13万左右,而2012年和2013年短短两年就完成农转城人口496万,是政策实施前20多倍。据知情人士称,2014年终究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但预计保持了此前的均匀速度。

一名基层干部流露,为完成任务,一些部分按人口比例层层下达指标。由于硬性摊派任务、盲目下指标、限时间,导致基层在工作中弄虚作假、随便扩大转户对象范围。有的地方将一些生活在偏僻山区的农户成建制地转为城镇户口,转户农民没有城镇固定住所,工作职员便将县政府办公大楼作为上万人的落户地址。大量已转户的人口享受不到养老、住房、医疗保障和取得就业机会,这些转户的农民成为进不了城又回不了乡的夹心人。有专家调研表示。过分夸大速度和进度,使一些地方自然的城镇化进程演化为人为推动农民进城的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推动,有的地方政府是为帮助地方的房地产业发展,也有的地方是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对城镇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刘艺邦所在故乡的群众有诸多怨言:把农转非变成一项硬性摊派任务、盲目下指标、限时间,已失往了意义。数字城镇化只会带来空心城镇化。

消失的村落

最近十年,我国天天消失80个村落!最近三十年,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在过往的20年时间里,我国的行政村数目,从100多万个锐减到不足60万个。

村落的消失缘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态条件卑劣处的移民迁移,大多是政府行为;另外一种是自然消失的,本来户数就很少的小村搬迁到县里或城镇,或年轻劳动力纷纭外出打工,村落自然萎缩了。

目前,在中国的自然乡镇,城镇化已被异化。对很多地方政府来讲,城镇化就是撤除旧城建设新城,片面寻求视觉效果忽视文化内涵,乃至被异化为大拆大建大手笔,高楼大

厦平地起,各种园区扎堆聚,CBD扮靓GDP。

事实上,大部份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仅完成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第一阶段转变,却在从产业工人到市民的第二阶段转变上亦步亦趋。它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一方面,农民中的大部份已转出农村,农村日趋空心化,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另外一方面,转出农村的农民固然在情势上成了市民,但其与真正市民实质上的不同等引发了城镇内部的二元矛盾,为城镇化进一步推动埋下隐患。

回不往的故乡

从事IT业,来自江西的新上海人张鹏也对故乡的城镇化忧心忡忡。那些以造城为目标的城镇化,切断了故乡世代积淀独有的文化与风俗,还有自己的根。

拖着行李箱走在县城的街道上,张鹏感遭到荒凉,街道坑坑洼洼,到处是工地,屋子一眼看不到头,路上鲜有行人。

城镇化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垃圾围城同样成为城镇化发展中绕不过往的坎。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在过往十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共有68.5亿吨产业垃圾和240亿吨产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被排放到自然中,他们完全让故乡不了色彩,河里的水黑了、路边的树灰了,就连天空都变成朦胧美了,东风以来池塘里的塑料袋乱飞,那机器的轰叫声,不是发展是破坏。

由于缺少主导性产业,相当多的县城吸纳不了外来人口,乃至由于周边地市级城市、省会城市的磁场效应,相当多的县城乃至成为人口净流出城市,在大张旗鼓的造城运动以后,这些以大城市城乡结合部一样特点显现的县城,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宁静的大山已在山脚、山腰、山顶砍出了一条条荒带,推成了土公路,干燥的冬春之交,满天黄土飞扬。曾常见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如今变得很脏很乱很丢脸。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 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 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

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 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 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 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 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 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日期:

201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目录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2、中印继续引领增长 3、经济复苏挑战仍存 (二)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 2、工业生产加快,企业利润快速增长 3、服务业较快增长,景气度持续提高 4、投资增速稳中略缓,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 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 6、市场销售增长加快,网上零售增势强劲。 7、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贸结构改善 8、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品价格涨势放缓 9、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10、“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政策成效持续显现 二、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1、全球贸易增长依然缓慢,保护主义阴霾仍在 2、美联储加息及缩表动向,给世界经济带来新风险 3、各国债务风险继续上升 (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尚显不足 2、民间投资依然比较乏力 3、金融风险有所显现 4、高房价和高库存并存 5、南北分化态势显现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继续改善。发达经济体总体复苏平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普遍回暖;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继续引领增长。但全球复苏并不平衡,结构性强劲增长仍未出现,依然面临不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1)美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但增速仍差强人意。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状态,占美国经济比重约七成的个人消费开支增长强劲。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按年率计算增长1.4%,高于此前预计的1.2%。市场预计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将高于首季。 (2)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虽弱于美国,但增速已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前水平,为近10年来最佳表现。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1.9%。除希腊外,欧元区成员国均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经济正增长。德国仍是欧元区经济增长最主要引擎。 (3)日本经历了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据日本政府统计,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2.2%,连续5个季度保持增长。不过,日本仍未彻底摆脱滞涨阴影,缺乏持续增长基础。政府债务高企、劳动力短缺、消费低迷等因素将给日本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中国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原苏联模式”规划方式的引入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序幕。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例如为配合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地对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等8大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工业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安排,一批建设条件好的如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原有城市也开展了当时被称之为初步规划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原苏联模式”是一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控管理,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用。这种规划是西方国家物质规划的一种异化,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人情化。但在当时中国内地大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下,富有许多实际的意义,规划较好的配合了工业建设,也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1958-1965)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动荡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起伏波动较大,因此也必然影响城市规划的发展。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规划界提出普遍开展简化内容的“快速规划”。到后来“三线建设”时期,城市规划被迫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为了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在一些山沟里出现了新型山区城市规划。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以“干打垒”式的节约为主题,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采取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城市的规划手法,未能脱离旧模式的框架。结果是造成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77) 这一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阶段。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这期间城市规划设计被排斥在经济社会之外。 第四阶段(1978-1999) 1978 年3 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工作重新走上正轨。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迅速发展阶段,可以称为开放式的规划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的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两个阶段。前十年即8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1)全国324 个设市城市的第二轮总体规划于1985 年提前完成。(2)《城市规划法》于1989 年12 月26 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前一项说明规划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全面恢复,后一项说明走过40 年历程的城市规划经验有了法定总结。这两项既是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突破,也是对规划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为90 年代城市开放探索新的转折点作好了准备。 后十年即9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开创一个全面宽畅的开放式城市规划体系,包容一切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创作观念与方式,造就一种自我调整的新的转折环境。 到90 年代末,全国第三轮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新一轮规划具有探索性的时代价值,为开放式规划寻找了一些新的方向,突出地把整体性、复杂性、多层次性、连续性、经济性等多种观念兼顾融合。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近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 其次,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人们生活的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 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 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越过70%。未来的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 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缩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六)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二、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并逐渐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城市发展也将出现多样化的态势。

最新中国各个省份城市

一、中国共有省级行政区34个,具体为: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23个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 东、海南、甘肃、青海、台湾。 5个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 二、各市省会目录 1.北京市北京 2.天津市天津 3.上海市上海 4.重庆市重庆 5.河北省石家庄 6.山西省太原 7.陕西省西安 8.山东省济南 9.河南省郑州 10.辽宁省沈阳 11.吉林省长春 12.黑龙江省哈尔滨 13.江苏省南京 14.浙江省杭州 15.安徽省合肥 16.江西省南昌 17.福建省福州 18.湖北省武汉 19.湖南省长沙 20.四川省成都 21.贵州省贵阳 22.云南省昆明 23.广东省广州 24.海南省海口 25.甘肃省兰州 26.青海省西宁 27.台湾省台北 28.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 30.西藏自治区拉萨 3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32.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 33.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 34.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

三、5 - 32省会的地级市与县级市 5.河北省(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 11个地级市: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廊坊市、衡水市。 22个县级市: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鹿泉市、遵化市、迁安市、武安市、南宫市、沙河市、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霸州市、三河市、冀州市、深州市。 6、山西省城市(11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 11个地级市: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忻州、晋中、临汾、运城、吕梁 11个县级市:古交、潞城、高平、原平、介休、侯马、霍州、永济、河津、孝义、汾阳 7.陕西省(10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 10个地级市: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 3个县级市:兴平市、韩城市、华阴市。 8.山东省(17个地级市、31个县级市): 17个地级市: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 31个县级市:章丘市、胶南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即墨市、滕州市、龙口市、莱阳市、莱州市、招远市、蓬莱市、栖霞市、海阳市、青州市、诸城市、寿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曲阜市、兖州市、邹城市、新泰市、肥城市、乳山市、文登市、荣成市、乐陵市、禹城市、临清市。 9.河南省(17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 17个地级市: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 21个县级市: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荥阳市、中牟县、偃师市、汝州市、舞钢市、林州市、卫辉市、辉县市、沁阳市、孟州市、禹州市、长葛市、义马市、灵宝市、邓州市、永城市、项城市、济源市。 10.辽宁省(14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 14个地级市: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 17个县级市:新民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海城市、东港市、凤城市、凌海市、北镇市、大石桥市、盖州市、灯塔市、调兵山市、开原市、凌源市、北票市、兴城市 11.吉林省(8个地级市、1个州、20个县级市): 8个地级市: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 1个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20个县级市: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舒兰市、桦甸市、蛟河市、磐石市、公主岭市、双辽市、梅河口市、集安市、临江市、大安市、洮南市、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龙井市、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1997—1998年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2001年0 [提要] 近年来,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很快,在学术上不断探索,不断引进和观念,国家对城市规划的管理日趋深化,各地在实践中也纷纷采用新的了更好地把握这一发展趋势,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为了行业的发展,推动城市规划的技术进步,加快新理论的普及和应用;为了推门在实践中的创新和优秀经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了“中国城市课题组,计划陆续推出城市规划发展趋势年度报告。本文为其第一个报告的成果,在此刊出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 中国城市城市规划发展 1997年是我国城市发展相对平稳的一年。截止到年底,仅新增设市城市市城市达668座。 199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改市的审批;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一年。城市的扩张速度开始下

1997年国家开始对前几年开发区热进行调整,大规模的城市规划编制工这为城市规划行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使规划工作者审视自身,向性方面进军。 1998年是我国政府的换届年,3月份我国政府换届以后,提出了社会经济为抵御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国内的需求市场济增长,国家将把住房制度改革作为启动需求市场的主要手段。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为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同时,各地也纷纷开展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特别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可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深人人心,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城市特色和城市历史文广大市民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回顾1997年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年城市规划工作的创新,面临的挑战将更具有意义。 1998年将是城市规划行业产生重大变动的一年。城市规划工作将日益受地位不断提高。 一、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 经过多年的争论和实践,进入1998年城市化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同。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未来重点发展城市

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国家层面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40年改革开放带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不少城市快速崛起,也有一些城市逐渐衰落或相对衰落。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中国城市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的基本逻辑,我们在2019年4月《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三沙市和港澳台外的3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十大城市土地面积合计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2018年经济总量20.6万亿元,占全国的22.9%;常住人口1.4亿,占全国的10.3%;A+H股上市公司市值76.6万亿元,占全国的72.3%。 十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武汉、天津已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深圳、南京、杭州未来或有望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建设目标为全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集中了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2005年原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定位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为全球职能城市。2010年住建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在国

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中增加了重庆。2016年5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016年12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国家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总体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分别引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重庆、成都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战略支撑;武汉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地区;郑州引领中原发展;西安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发展。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成都和武汉在榜单中名列前十,郑州与西安分别是11名、14名。榜单前十中的深圳、南京和杭州虽然暂时未入围国家中心城市,但综合实力突出。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民困惑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企业家和高管们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都是感同身受。我本月从内蒙的锡林格勒到河南的郑州、漯河,到四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看到了很多现象,总体感觉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这种不景气的状态已经渗透到了最边远的地区。 在锡林格勒的时候,我曾经在街头一个很小的饭馆吃饭,听老板说,他们现在的客流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我们还以为餐饮业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限制公款吃喝等造成的,现在看来,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公款消费不会光顾的小饭馆,生意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旁边的工地少了。原来都是工地的工人在这吃饭,而现在工人变少了,它的生意就直线下降。 后来我到了雅安,那里有一种小鱼特别鲜美,是当地特产。我们两个人在这个小店吃了四斤半这种小鱼,我想可能会要到五六百块钱,但事实上,加上其它菜和锅底,一共才收了元。并且,正当中午饭点,整个店就我们两位客人。我感觉到,即便在边远地区,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的下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非常不乐观,应该说情况很复杂、形势很严峻。 对于经济的下行,社会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比如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说这种经济形势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现在都在讲经济呈形走势,但这个形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我听到的最悲观的说法是要在谷底年。 现在社会上对经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是“三期叠加”。但是这不完全是经济问题。经济只是整个社会趋势的一部分,必须将其放到整个社会趋势中去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来自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而稳定的预期是指国家的方向感、上层的安全感、民众的希望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方向感。国家方向感,要放到历史的脉络中来看。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还要接着走向下一个三十年。 但是,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人们也正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并且当经济衰退与经济转型结合在一起,这种困惑会越发强烈。这两年我一直在讲,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们走不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