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合集下载

论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以巴黎、长安为例

论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以巴黎、长安为例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论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以巴黎、长安为例金萌萌 王颖杰【摘 要】中世纪东西方封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二者在城市来源、城市居民构成、城市内部环境、城市的地位及作用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本文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些差异对中西方近现代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 城市 巴黎 长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城市是有着方便交通环境、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中古时代西欧和中国的城市千差万别。

下面就以西欧的巴黎和中国的长安为例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城市来源不同(一)西方城市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1)被破坏的旧城市:中世纪之前西方已经有城市存在,但是由于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和蛮族入侵,生产力遭到破坏,工商业衰落,城市萧条。

(2)旧城市复兴:从7世纪开始,在主要贸易通道以及大河流域,一些古罗马的旧城市渐渐复兴。

(3)新兴城市:到11世纪时,不仅罗马时期的古城大批复兴,“在其他地方,特别在德意志内部,兴建着新的城市”。

①西欧城市兴起后,西欧法令规定,凡居住满一年零一天的人就可以成为城市居民,大量农奴逃往城市,这种解放了农奴的途径使得越来越多的农奴自发聚集到城市。

(4)领主新建城市:中世纪西欧,城市大多建立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封地上,所以法文“城市”(Ville)这个字是导源于“乡村领地”(Villa)这个字,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新的城市来招揽移民收租金以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

巴黎可以说是沿着塞纳河发展起来的,公元486年苏瓦松战役后定都巴黎,卡佩王朝时期成为当时西方政治文化中心,此后巴黎一直作为法国历代王朝以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首都而存在。

(二)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有两个形成途径(1)最早是以作为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而出现的。

主要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权建设而建立或是由军事驻扎地发展演变而来的。

地理教学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案例

地理教学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案例

地理教学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案例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

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在人口、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状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几个案例来说明地理教学中如何探讨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

案例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其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高密度的人口和现代化的城市为特点,而西部内陆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这两个地区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水平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案例二:欧洲的东西差异与一体化进程在欧洲,东西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课题。

欧洲西部地区相对较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且在欧盟等一体化组织中起着主导作用。

而东部地区则经历了社会主义体制的转型,发展比较滞后。

通过研究欧洲东西方差异的原因,如历史遗留问题、政治体制差异和经济结构不同等,学生可以了解到区域发展的复杂性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案例三:非洲落后地区的发展难题非洲大陆上存在许多落后地区,这些地区在人口、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

通过研究这些地区的发展难题,如贫困、政治动荡、自然灾害和资源匮乏等,学生可以了解到非洲的区域差异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国际援助和区域合作来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案例四:城乡差异与农村发展在许多国家,城乡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课题。

城市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经济机会,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许多挑战。

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水平、人口流动和农业产业等差异,学生可以认识到城乡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思考如何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通过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案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问题和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1、城市起源不同。

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

中国城市则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2、城市的结构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一开始主要由庄园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作为主要居民,此外还有逃亡农奴经营的行商小贩、酒肆店铺等,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城市。

城市的布局,一般中心是广场,是手工拥、商品交易集会之处。

组织上是按照传统的“农村公社”民主形式组织起来的,各个行业又逐渐组织起自己的同业行会。

西欧出现了二个经济中心——庄园和城市,即农业经济中心和商业经济中心,二者互相依存又向不同方向发展。

中国的城市却很庞杂,但总起来讲,达官、贵族、差役、仆从为主体,工商业者处于附属地位。

消费大于生产,商业超过手工业,基本上是消费城市。

城市布局,一般以行政长官的衙署为全城的中心,各种府第鳞次栉比,城关往往发展成为工、商业区。

城市富商大贾,多与有权势者相结托,有的买得官爵,有的广治田宅,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来自农村里的手工业者、行商小贩,到达城市后,长期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又由于人少力单,显得特别软弱无力3、城市的作用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

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中国的城市,在中古以来它始终是各级统治者的中心,是一个消费的中心。

中国城市既然完全为统治者所控制,它们对于城市工商业的政策则就以本身的利害为转移了,城市工商业的命运则时舛时兴。

二、中西城市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1、西欧与中国土地所有制形态不同。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有其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西欧土地是由国王赐封给领主的,土地是封建领主的世袭领地,按照长子继承制(或遗嘱继承人)的办法承袭下来的。

各级领主对自己领地上的土地经营方式采取庄园制,土地不能买卖。

西欧与中国古代城市的不同特点(原创)

西欧与中国古代城市的不同特点(原创)

11、西欧与中国城市(一)不同特点:城市起源不同。

(1)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

其特点是①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在封建制完成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②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

③安全方面:城市还产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

新的居留地虽然不大,但它却给封建的自给自足的闭塞经济打开了缺口。

国内市场开始建立起来,导致了封建经济瓦解。

(2)中国:原来的上层建筑没有遭到彻底摧毁而是经过一定的改造(改革)实现的。

奴隶制时期的旧城市,在进入封建制后基本继承下来,在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下,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大量分封,到战国时期,城市大量增加而且较前繁荣了。

就城市种类来分,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作为前提条件形成的经济中心城市,在中国史籍记载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日益增长。

新兴起的市镇尤其在江南的苏、杭、淞、嘉、湖地区发展较快,萌发了资本主义幼芽。

清的闭关政策给资本主义萌芽以严厉的打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是雪上加霜。

但从整体上讲中国城市主要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秦实行的郡县制)而建立的,城市虽然也多建于水陆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等地区,类似于西欧,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一个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主要是以统治者的需要采取命令建立的(当然也有自然成分),中国城市自秦汉以后,以京城、省城(郡、道……)、府城、州县等依次而定,星罗棋布。

(边防有专门军事城镇、卫所)城市内,既有府第衙门差从仆役,又有工商业者,兼有西欧中古城市的旧堡与新城的内容。

但在城市里,府衙是首脑、中心,工商业则是附属产物。

历代帝王为强化统治和供享用往往采取迁豪富、徙百工以充京都。

(3)综上所述,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

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

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

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城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原始公社的瓦解和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

在中世纪,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西方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起源看,东方封建城市是古典城市的继承和发展,这和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有关。

东方国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城市未受到破坏,国家仍独立存在,多数古典城市被保留下来。

拜占廷帝国存在千年之久,由于内部封建因素的增长和斯拉夫人农村公社制相结合,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拜占廷城成为东方古典城市继承和发展的典型。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也是这样。

如长安、开封、洛阳、郑州、北京,都是从奴隶社会继承下来的城市,它们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所以,东方封建城市起源早,存在时间长。

与之相反,西方封建城市起源很晚,这是由西方历史发展所决定的,4-5世纪,西罗马帝国受到侵略,城市化为一片废墟,8-9世纪时,为了防御诺曼人、阿拉伯人和匈牙利人的侵袭,西欧各地兴建了许多城堡,这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到了十一世纪,随着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很快,十一世纪的英国有80多座城市,十二世纪发展到100多座。

城市主权的差异也较大,东方封建城市的主权被王权所操纵,这是由东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东方国家一般是土地国有,国王是最高地主,自始至终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从中央到地方控制着城市的一切大权。

主要表现在:第一,王权左右城市的布局,决定城市的性质是为本阶级的政治、军事服务,政治、军事性质大于经济性质。

分析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可以看出它体现了王者为贵的思想。

如长安的布局就是这种思想的典范,所以东方封建城市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它完全隶属在王权的统辖之下;第二,王权掌握城市的命运,决定了城市的兴衰。

阿拉伯国家七世纪时定都大马士革,麦地那地位则下降,阿拔斯王朝时定都于巴格达,大马士革地位下降,巴格达发展起来。

华师网络2014年9月课程考试《城市社会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师网络2014年9月课程考试《城市社会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城市社会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2.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是一种。

3.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建立在和的基础上。

4.滕尼斯认为的城市社会是。

5.齐美尔指出:个人必须学会。

6.帕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

7.城市起源学说主要有、、、、。

8.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城市是。

9.中世纪欧洲城市社会结构发现了变化,内部出现了。

10.唐朝时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11.美国学者吉斯特和费瓦说工业革命使主宰了世界。

12.是指城市坐落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以及实际范围。

13.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提出的。

14.是由德国学者韦伯提出的,它侧重于解释工业活动的布局。

15.霍伊特根据变化,提出,用于解释城市地域结构变迁。

16.马克思运用社会结构理论对社会进行宏观分层,确立了、、三层次的格局。

17.宏观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和。

18.城市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9.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叫。

20.根据城市化的方向可以把城市化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

21.城市化过程大致要经历、和。

22.卫星城市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即、、。

23.城市人口流动的类型主要有、、、。

24.影响城市住宅问题社会因素主要包括、、、。

25.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

26.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叫。

27.社会文化论认为环境包括、、。

28.城市管理既是对的管理,也是对的管理。

29.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行政体制主要有、、。

30.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和。

31.均质运动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的过程中,是城地域形成一种结构性的职能地域体系。

32.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等四项基本功能。

33.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有以下特点:、、、、。

34.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可以从三个维度:、、划分社会分层。

35.代内流动研究的是社会成员个人一生中的变化情况。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关键字:中国城市西方城市对比思想文化经济法则阶级影响上帝制造了人类,就说明其已经厌倦了观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生存方式,她需要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来建设这个这个星球,为其漫长而无聊的生活添加一份乐趣。

而人类,在几千年的成长中,不断的开拓创新,从最原始的穴居,树居,发展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其间的艰难曲折无一不沾染着人类的血泪辛酸与智慧的沉淀。

纵观中外城市几千年的发展,细细体味其间的差异,就像是在读一本生动的小说,里面为我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主人公,我想,再没有什么东西更能让我如此深入的了解中西方的差别,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下面,让我来分享我学习中外城市建设史一个学期来的收获。

城市的产生:城市产生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的筑城历史,在中国,至迟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2世纪夏王朝的筑城作邑。

在中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城市的产生,始终跑不出这么一条规律: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城市与单纯防御作用的城(濠)墙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城市是有着商业文化交换职能的聚居点。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文明来说是无比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它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

城市的产生图解城市的发展: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各部落之间展开了连年不断的战争,从而产生了设防的城市。

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

恩格斯这么说过:用石墙,城楼围绕着石造房屋的城市,已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中心,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参考《外国城市建设史》第3页)。

在之后的岁月中,很多城市都经历了战争的的破坏和战后的低迷期,如古罗马城,曾今繁荣如斯的城市在战争的破坏后低迷了很长一段岁月;亦或在政治或者经济需要而迎来的飞速的发展的时期,如中国的一些新建的都城如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元大都等都可以说是迅速的发展起来的。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

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

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

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

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

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

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

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

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

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

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

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

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

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

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

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

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

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

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

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

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

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

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

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

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

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

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赣等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城市,从而不断地改变着城市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状况,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始由中原地区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明清两代,城市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数量、规模、类型、结构、功能等,在这一时期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明清时期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国家长期统一,国内外交通的发展及其各地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人口的增多,特别是康乾时期人口的成倍增长及其向城镇的聚集和开发边远地区所带来的人口大量流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城市的发展,并决定或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有:一、自明代前期起,由于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促成了明清两代工商业城镇的大量涌现,出现了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大批中小城镇,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迅速繁荣,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明清时期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广大边境地区的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是相对加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完全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又一特征。

三、明清时期城市的设计、规划、建筑水平等大为提高,城市自身特别是京城的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不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把一些河湖水面组织到城市总平面中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城市面貌,同时使城市更具有安全感。

欧中世纪城市在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的综合作用下诞生,它的复兴和产生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存在诸多不同。

应该说,英国等西欧国家封建城市的起源虽然较晚,但是它们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城市形成后,很快发展为工商业中心。

以英国为代表地西欧中世纪城市工商业一般都由私人经营,国家除征收一定的捐税外,原则上不干预工商业。

同时,各国政府非但对工商业不加以限制,反而积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不时赐予城市特权。

与此相对,中国封建城市的起源一般则不是以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为前提,而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由封建国家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作为中国封建城市主体的郡县城市,就是这种政治城市的典型。

郡县城市基本应该说是一种政治城市和消费城市,或者说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

因而,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功用,大多数与国家政治有关,而不是直接源于工商业的发展无论朝代更替如何频繁,甚至社会形态如何转化,城市仍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存在。

正是由于城市及其城市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等原因的推动,从而敲响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没落的丧钟;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人们思想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而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业愈加成为大多数人所虔心向往的东西;历史也因此踏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

参考文献:1. 沈芝《再述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起源》
2. 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学林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