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东西方园林景观的不同特点

东西方园林景观的不同特点东方风格:东方园林景观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
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景观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
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
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
东方园林景观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
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
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西方风格: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
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
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
东西方园林差异分析[文字可编辑]
![东西方园林差异分析[文字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846d135a5022aaea988f0f66.png)
? 西方古典园林,即便在别
律,对称均齐,有明显的
墅园林中,总在用一种令
轴线,表现一种为人所控
人震撼的大尺度空间表现
制的有秩序的自然,构成
一个庄严,气派而华丽的 了西方古典园林的思维模
氛围
式——理性。。
2018/10/12
9
东西方园林差异
文化传统影响下的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不 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 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所以,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 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 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 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2018/10/12
12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典园林无论中西, 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 其实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 不同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的内容、手 法和侧重点。可以说,各时期园林在风 格上的差异,首先源于不同的自然观, 即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现代园林在扬 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同时,又有自己新 的拓展。
浅谈东西方园林差异
2018/10/12薛娜娜2011422228
1
造 园 差 异
2018/10/12
总体布局 空间手法 历史源头差异 哲学观点和宗教思想 审美情趣 文化传统 城市环境
2
?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 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 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 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 南私家园林之分 ,且呈现出 诸多差异 ,而西方园林因历 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 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 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 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 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 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 分鲜明的。尤其是 15~17 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园 林和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 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更为 显著。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摘要:分别概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论述了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通过从历史起源、文化传统、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不同背景和角度,分析中西方园林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差异、一、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下面通过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艺术特色概述,细看它们的差异性。
(一)中国园林艺术特色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中国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园林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参差错落。
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
重视寓义于物,托物言志。
2.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美中国园林艺术在表象上体现形式美,更把自我放人自然中,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借景物窥见心灵、触动情思,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
3.中国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强调有法无式。
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人们在二维园址上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不同形状、尺度、个性的多个空间,通过对其分割与联系的处理,形成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
同时配合借景、对景、分景、隔景、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园林艺术景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三维空间效果。
4.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特点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
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构成优美风景。
东西方园林之差异

东西方园林设计之差异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
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
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
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
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
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
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
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
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
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
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
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
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

中西方园林得异同世界各民族得园林各具不同得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明显得特点与很高得成就,但概括地讲,以前两种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
一种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得几何园林;一种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得再现自然山水式得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得造园艺术中西园林风格差异得原因1、、审美情趣得差异中国祟尚自然得美学思想来源于老庄哲学,对自然得认识包括三个方面:A.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得关系.人与自然界得友好与睦、相互依存,不就是去征服、破坏.而就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得美好环境。
B.把自然景物与景象作为欣赏、欢娱得对象,人得栽花养草、游山玩水、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c.人通过某种学习,使身心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人合一”得境界。
在它得影响下,中国古代得文人与士大夫追求就是一种文人所特有得恬静淡雅得趣味,浪漫飘逸得风度,朴质无华得气质与情操,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清静、淡泊为特征得人生哲学,她们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更有人藏身于山林之中,过着隐士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共鸣。
这种崇尚自然得美学思想,在文学上产生了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山林文学,中国传统写意山水在魏晋南北朝已成为一个声势很大得独立画种,它与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有着非常密切得关系,对中国山水园林起了很大得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得造园家,大多就是有造诣得诗人、画家设计得.所以在园林中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意味隽永得诗情画意,画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园林设计得原理了。
因此,山水园林所遵循得原则就是山水画得原则,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带有艺术家得主观因素,但它就是自然美景在真实空间里得艺术再现,并且以“理性”为基础。
西方得审美思想与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腊人自古以来便在研究比例,其中尤以黄金比例最为有名,雅典帕特依神庙屋顶得高度与屋墚得长度便具有黄金比例,米洛得维纳斯雕像得重要尺寸得比例中亦含有黄金比。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对比性和差异性

意境表达
西方园林景观注重形式美,通过几何形状、对称布局等手 法营造出一种肃穆、规整的氛围。而中式园林则更注重自 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强调与自然 的和谐共存。
中式园林常常运用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通过借景、 框景、对景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而西方 园林则更注重雕塑、喷泉等人工装饰,强调对自然的改造 和征服。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园林景观 设计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强调绿色、 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未来展望
地域特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域特色 成为园林景观发展的重要方向, 将地域文化、历史、自然等因素 融入景观设计,形成具有地域特
色的园林景观。
人文关怀
园林景观设计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造宜 人的空间和环境,让人们在景观
互相借鉴
中西方园林景观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互相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 推动世界园林景观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 对比性和差异性
目录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差异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对比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与水景处理差
异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意境表达与实用性考量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差异
历史背景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园林出现,以实用性为主,多用于果 蔬种植和放牧。
中世纪时期
修道院园林兴起,强调自然与人工的 分离。
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
园林走向成熟,追求形式美和人 文精神。
18世纪至今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极简主义 园林相继出现。
浅析中西园林差异

浅析中西园林差异目录摘要 (2)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共通性 (3)二、中西古典园林的思想差异 (3)1.思维方式 (3)2.造园思想 (3)三、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的差异 (4)1. 中国园林造园的美学思想 (4)2. 西方园林造园的美学思想 (4)四、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5)1.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差异 (5)2.中西方夜景照明设计 (5)参考文献 (7)摘要园林艺术本身的特质,决定了中西方园林的统一性,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审美情趣及价值认同等又使中西古典园林呈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只是这种独特性是存在于共性之上的,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前者的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关系,讲究较为严谨的几何构图,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整整,总之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关健词:审美差异、风格、思维方式、照明系统中西方古典园林对比园林——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通过利用、改造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而创造的集观赏、游憩、居住于一体的环境。
作为一种审美享受的手段,由于各个民族对自然美的审美要求不同,因此文化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园林创作,从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到今天的现代园林艺术,世界造园事业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也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园林艺术。
一、中西园林艺术的共通性中西园林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与其它艺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即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
因此,无论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把技术与艺术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的古朴、典雅、自然、清幽、深邃的中国古典写意山水园林还是以结构华美、反映绝对君权制度的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西园林都具有世界园林艺术的共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东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姓名:杨兆杰班级:建筑浅析东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风景园林学科,终究是研究美的学科。
园林景观学,英文名:Iandscape architecture. 园林景观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j景观构筑。
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Ik园林景观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 通常是人造的。
因为东西方历史地理的差异,东西方园林也有很大的差异。
东方园林都是向着风景式的发展,而西方园林都是向整体式和几何式发展。
东方园林景观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
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圭寸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东方园林,特别是中国园林,受到中国山水画,诗词很大的影响。
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经历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内涵。
其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即: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自然时期”,此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占地宽广、工程浩大、人工设施增加;唐宋时期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了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园林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二是绘画技术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互相促进。
形成时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至此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已具备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艺术化三个特点。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
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
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
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
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
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
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
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前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
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一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
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
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
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 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正所谓"造园无成法"。
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
相反, 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
《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
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
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 的模式。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者隐居的生活。
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
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
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 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虽然各具特色,但是通向美的道路不会只有一条。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特色美的园林景观。
只要有美得存在,那么人类追求的脚步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