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

合集下载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引言: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

论述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

论述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

论述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园林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历程。

中西方园林艺术作为两大园林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起源与早期发展、古典主义园林、自然主义园林、规则式园林、现代园林艺术、园林艺术风格、园林设计要素和园林艺术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对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进行深入探讨。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国:据史书记载,中国园林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当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林为主,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野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艺术逐渐发展,融入了文化、哲学和艺术等元素。

2.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园林艺术以建筑物和柱廊为主要特色,追求对称和规则。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园林逐渐发展为教堂庭院和城堡花园等形式。

二、古典主义园林1.中国: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达到了巅峰。

此时的园林注重空间层次感和自然意境的营造,形成了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皇家园林等不同风格。

2.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古典主义园林开始兴起。

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凡尔赛宫苑等作品注重轴线、对称和装饰元素,展现了严谨的古典主义风格。

三、自然主义园林1.中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自然主义园林强调“自然”与“天人合一”。

此类园林以模仿自然景观为主,强调山水意境,如江南的私家园林。

2.西方:18世纪的英国,自然主义园林开始盛行。

设计师追求表现自然的野趣,运用自然的植物和蜿蜒的小径,如风景园。

四、规则式园林1.中国:虽然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风格为主,但也有一些规则式园林作品,如北京的故宫御花园和河北的避暑山庄等。

这些园林以建筑群和规则式水池为主要特色,强调秩序和严谨。

2.西方:欧洲的规则式园林在17世纪和18世纪最为盛行。

设计师运用轴线、对称和严格的几何图形来组织景观元素,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和美国的梅尔公园。

五、现代园林艺术1.中国:20世纪以后,中国的现代园林艺术逐渐发展起来。

设计师开始关注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注重绿色生态和人性化设计。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杜俏声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310012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

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

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

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1、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

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

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

“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

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中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

中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

东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一.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

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

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

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

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

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浅析园林景观设计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浅析园林景观设计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浅析园林景观设计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园林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艺术创作,以及对人们生活需要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园林艺术的手段在城市和乡村营造出漂亮的环境,给人们创造愉悦的感受,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活动的场所。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关环境、生态、社会、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得到很好的运用和体现,将这些方面的信息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为人类和自然创造出美好的环境。

园林景观设计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诞生了园林艺术。

而在西方,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环境的美化和改善对心灵的影响。

园林景观设计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发展历史和风格特点,而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也受到了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内外都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一、国内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的园林景观设计也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都存在着不同规模的园林景观设计项目,如公园、绿地、景区等,这些项目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充实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品质。

在国内,园林景观设计行业也逐渐走向成熟,园林景观设计师的数量和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设计院和研究机构涌现出来,为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提供了更多的专业人才和创新成果。

国内的园林景观设计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被应用到设计中,以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环保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国外,园林景观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致力于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特别是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类型的公园、绿地和景点成为了城市的亮丽名片。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对比性和差异性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对比性和差异性

意境表达
西方园林景观注重形式美,通过几何形状、对称布局等手 法营造出一种肃穆、规整的氛围。而中式园林则更注重自 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强调与自然 的和谐共存。
中式园林常常运用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通过借景、 框景、对景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而西方 园林则更注重雕塑、喷泉等人工装饰,强调对自然的改造 和征服。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园林景观 设计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强调绿色、 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未来展望
地域特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域特色 成为园林景观发展的重要方向, 将地域文化、历史、自然等因素 融入景观设计,形成具有地域特
色的园林景观。
人文关怀
园林景观设计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造宜 人的空间和环境,让人们在景观
互相借鉴
中西方园林景观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互相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 推动世界园林景观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 对比性和差异性
目录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差异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对比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与水景处理差
异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意境表达与实用性考量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差异
历史背景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园林出现,以实用性为主,多用于果 蔬种植和放牧。
中世纪时期
修道院园林兴起,强调自然与人工的 分离。
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
园林走向成熟,追求形式美和人 文精神。
18世纪至今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极简主义 园林相继出现。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风景园林是人类构建自然与文化,美化生活与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结合体。

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论述。

一、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1. 设计理念中西方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区别。

在中式园林中,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山水田园”的意境,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而西式园林则更注重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强调对几何形状的设计与规划,追求对称与对比,建筑与景观的协调统一,突出了秩序、对称与几何美。

2. 建筑风格中西方风景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常常采用横卧的“凝园式”建筑,注重道、殿、廊的合理组合,尤其是重视建筑对自然景色的衬托和映衬。

而在西式园林中,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工程性,常常采用石材、钢材等现代化材料,建筑形式更加走向简洁大气。

3. 植物配置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植物配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植物的意境,希望通过植物的生长、颜色、形态等来寓意表达情感与情绪。

而西方的园林则更注重植物的功能性,追求对景观的布置与空间的填充。

1. 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影响,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尊重自然之美、优美之意。

而西方的园林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重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追求对称、秩序、规模与壮观。

2. 地域环境的差异中西方地域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受季风气候影响,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水风光优美。

这种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更加注重山水、水墨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地域环境大多数位于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气候多变,风景资源及形式丰富多样。

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园林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园林比较

城堡庭院
别墅庭院
意大利台地园
欧洲园林
8、 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的差异
1.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 主。2.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 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3.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 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 戴为中心。4.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 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 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中西方的园林有同有异。西方园林追求物 质形式的美、人工的美、几何布局的美、一览无余的美。中国园林追求意韵的美、 自然与人和谐的美、浪漫主义的美、抑扬迭宕的美。如果把西方园林比作油画, 那么可把中国园林比作山水画,中国园林比西方园林更加自然化。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综观中国的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两者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山 水园林表现的是自然美,布局形以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 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丽融于一体,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西 方园林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在他们的园林里, 你会发现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1.园林建筑
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 为西方建筑,将中国、印度、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建筑 体系视为东方建筑。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 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 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 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 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 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 园林建筑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西方传统园林2. 园林艺术追求2.1园林美学2.1.1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追求意境的美是很重要的内容,是西方没有而中国独有的。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内心表露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引发鉴赏者的类似情感产生和理念联想,也就是主客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而生成的艺术境界,以有限的空间,抒发心中的情感,给人无限的联想和回味。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是对自然进行大胆地概括、抽象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造园过程中,无论从立意构思到具体的技法,都能体现出山水绘画的创造理念和表现技法。

2.1.2西方传统园林的形式美西方人的审美的基础是认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并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而且认为自然美本身有缺陷,因此想运用某种理念和手段去提升自然美。

西方园林的形式美体现了人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美的事物,再进行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

西方的园林中的一切景物设计都讲究对称,符合严格的比例和规整的几何图形,水体、花坛都是几何形的,树木也被整齐修剪,一切都有强烈的几何秩序美感,表现出一种人工的创造的形式美。

2.2园林空间2.2.1中国传统园林的显而不露、动点观察中西方园林在美学表现上的差异,还直接影响了中西方园林空间的布局和观赏的方式上。

注重意境美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讲究含蓄、曲折和变化,反对单调、开门见山、无保留的全盘托出。

所以中国园林中的景物大都采用含蓄隐晦的方法藏而不露,隐而不现。

露则浅而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深邃,中国园林则常常把某些精彩的景观藏在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使其扑朔迷离,若隐若现。

隔景运用于每一处空间之内,让空间在有限的园内生出无穷的变换,观赏者通过循着一定的方向与途径去发现景之所在处,给人期待感和神秘感,要深入其中,去细细发现和品味。

2.2.2西方传统园林的一目了然、定点观察为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一般采取显露的手法,对园林既不加任何掩映,也不区分层次,只要视点稍高些,便会一览无余,很少有含蓄性一说。

园林中主次分明,建筑的主轴线控制着花园,次轴线与主轴线把整个园林分割成几何的形状,在几何的交叉处就是雕塑、花坛的位置,给人一种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由于花园占地面积大,为了能从整体上把握风景的形式美,往往要设立居高临下的欣赏点,花园中主体建筑常位于高处的台地上,从居高临下的地台上,可以看到层层布置的图案,发现均衡对称、整齐一律的形式美,对整个设计意图一目了然。

有的占地面积很大,轴线较长,除了在高处整体把握整体上的形式美,另外园中还常常有马车,供游人驰骋快游,这与中国园林的缓步漫游,细细品味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传统园林西方传统园林2.3园林植物树木花卉是园林的根本造园要素,俗话说:“无林不成园”。

无论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离不开树木花卉,但是在这两种园林中我们看到的植物表现形式却是完全不同的。

2.3.1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受到“崇尚自然”观念影响的中国园林,树木花卉强调的自然天成,体现了中国的自然观。

园中花木以树、竹、藤、花、草等为主,它们的配置从景观效果出发,注重其色彩变化和空间的层次感。

花木从多角度,不同季节呈现出形状、姿态、疏密、曲直、质感、色、香、静态、动态等的美,从而引起观赏者不同的视觉感受,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

园林树木花卉,不但体态潇洒,而且有象征寓意的。

人们常对植物视其为有生命有思想的活物,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意志,赋予了人性化的品质。

如梅兰竹菊被恭谦成四君子,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理想非常巧妙地于园中的植物结合起来,这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西方传统园林中的花坛、草坪、整形树重视形式美的西方园林,很少有中国园林中常见的自然生长,姿态随意的树木花草,更多的是按照整体的构图需要,把植物作图案化的处理,修剪成人们需要的形状和图案,这是“唯理”美学思想的表现,是“人定胜天”自然观的体现。

以灌木和乔木为例,在法国花园中它们经过人为地加工,修剪成为各种形状,用外力使它们变成人们要求的形状,修剪成球形、方形、锥形、几何形、动物的形状、拱门、廊道或拱券,成为绿色雕塑。

大多植坛都是方方正正,草坪像是经过精心整烫过的绒毯,有室外地毯的美誉。

在花卉的选择方面,强调鲜艳的色彩,植坛里五彩缤纷的图案,供人们远远地观赏几何图案之美。

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不是自然界的千姿百态,而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的观念和理想,感受到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的威力。

二中西方园林交流1.中国园林对西方园林的影响及西方现代园林的发展18世纪初,英国人开始排斥类似于法国的规则式园林,开始感受到自然的简单美。

学者们打破以往对自然的理念,认为自然田园具有天然和固有的美,出现风景式园林设计理念。

西方风景式园林的形成,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大。

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游历世界,出版的《马可·波罗记》中记载的神秘的东方中国就造成了西方的轰动,开始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探索。

发展到17世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至此开始了西方的“中国热”。

18世纪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给友人写信,介绍圆明园为“自然天成,万园之园”,西方开始借鉴模仿中国自然式园林,强调在各种形式花园中自然形式及自然种植的价值所在”。

风景式园林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城市公园的主要起源,对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理念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西方的现代园林就此发展起来。

认为园林的设计理念应源于自然,并能在人们的需求和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园林的主要任务是为人们提供社会活动的场所,应注重人的根本需求,而不是过分强调构图,倡导从自然生态角度去考虑问题。

2.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及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清代皇帝乾隆在北京圆明园长春园的北部引进了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这一创举标志着西方园林艺术首次大规模的引入中国园林。

空间面积上开始扩大,植物配置上根据区域的不同灵活布置,有的区域采用了欧洲规则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利用整体的绿篱,树木成行列栽植,灌木修剪成型,用花草铺成地毡式的图案花坛,而有些区域运用中国传统的自然式栽植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园林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园林的创作范围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美化生活环境,园林设计有了更大的发展。

中国园林开始改变封闭内向,向大众方向转变,这离不开对西方园林的借鉴和学习。

欧陆风格、异国风情处处可见,大草坪、大广场、罗马柱、欧式雕塑加上修剪的花团,一度成为中国城市的时髦标志。

园林景观设计开始强调构图,铺装、植物模纹等视觉形式。

就此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三中西园林交流中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问题随着中西方园林交流的增加,我国现代园林开始变得形式多样,材料更为丰富,但大多忽略了人性的关怀,出发点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景为本”。

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当前的园林作品之间相互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多城市广场都是效仿西方建有旱式喷泉和成片的草坪、花坛,它们占去了很大的面积,由于“绿荫不足”,尤其夏天日照强烈,无法使人长时间停留,使得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资源和资金浪费及养护成本居高不下。

还有一些住宅小区中心照搬广场设计中的大面积的、纯观赏性的花坛、草坪,人们只能观赏而不能进入,给人无法亲近的感觉。

俞孔坚就这样认为:“许多广场往往不是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的,而是把市民当作观众。

观众被放在了广场设计之外,最好是悬在半空中,否则广场设计的优美几何图案游者根本无法欣赏到”。

这些只有在高空或高楼上才能完全看清的图案根本无法让园林观赏者理解到园师预想的园林主题。

长此以往,这种背离人对园林的根本需要、主题表达不清的园林作品会严重影响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园林发展需要外来园林的交流与影响,这样才会促进本土传统园林的发展,找到中国园林发展的突破点,创造出更好的景观。

但我们一定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四当代园林发展趋势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方园林的差异越来越小,园林中出现的问题也成为共同的问题。

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解决。

形式与功能相统一。

不能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个性,应结合各种空间环境的使用效果。

应以人为本,结合人机工程学进行设计,否则再惊天动地的设计作品也是一个不成功的作品。

形式与功能结合,具有使用价值,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性要求和精神性要求。

注重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对于园林来说在设计中应创造“地域性”的景观,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

在设计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的理念,尤其是把意境的营造放在首位,还要探求设计作品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居民行为模式。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国内外园林的一个基本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结合自己掌握的生态学知识,贯彻基本设计理念。

要顺应场地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保持物种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要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充分利用阳光等自然能源。

五总结现代园林设计要不断地发展就需要让中西园林设计有效的结合,设计人员应该对自身的思路进行不断地拓展,对中西园林设计理念进行认真地研究和挖掘,让中西古典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形式、造园的手法、文化以及造园的要素等能够很好地和现代园林设计融合在一起。

有效地吸取精华、继承传统、取长补短,切莫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花大价钱去做看似宏伟大气的景观,实际上不考虑人在园林中的根本需要,主题表达不清。

只有通过继承自己的传统,进行交流创新,才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寻找到中国现代园林发展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