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园林差异比较

东西方传统园林特色的差异1、园林的布局西方园林:多采用焦点透视,讲究几何对称,规则,一览无余。
以建筑物为主题,园林式建筑的延伸,是一座躺着的建筑,用植物建造的建筑,是一种开放式园林。
东方园林:采用散点透视,移步换景,景随人动。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围上为上。
模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生态形自由式园林。
2、石头的运用西方园林:石头是被雕刻成雕塑,花坛,石雕喷泉等,均匀的散落在园路四周,或者位于花坛、水池的中央位置,体现着人的作用。
东方园林:主要欣赏石头的自然紫台,中国园林在选石上讲究:瘦、陋、透、丑、皱。
以石叠山,还原自然山川的真是面目。
很多时候一块石头就能成为一景。
3、水的作用西方园林:多采用喷泉、跌水等形式来欣赏水的动态美,也有制造一片规则、平静的水面来欣赏水的静态美。
东方园林:讲究小桥流水,欣赏水的本质,声音,力求再现真是河流的轨迹4、植物的作用西方园林:强调人的作用。
对植物的欣赏表现在植物的品种、体块、色彩与层次上。
植物被修剪成几何形状或动物形状,往往成片出现,整形对植、列植。
东方园林:主要欣赏植物的自然美,着重对植物的姿态进行培养,如中国园林中的盆景的运用。
自然式的孤植、散植。
植物在东方园林也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
5、园路的设计西方园林:往往都有一条宽大笔直的中轴线,园路都成一定的几何形状,以主体建筑物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或环绕。
东方园林:追求曲径通幽、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移步换景,园路一般都曲折、小巧隐蔽。
非常独特的廊桥的设置,不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是有观赏的作用,是中国园林中最富有可塑性与灵活性的建筑。
6、社会意识形态西方园林:为体现黄泉智商,更强调人工美。
而人工美的基本原则是变化的统一。
变化,就是园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样性,花草树木的品类、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都应该“井然有序,布置的均衡对称,并且彼此协调配合”。
直线个方角是基本形式,都要服从比例。
东方园林:中国在线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精神的影响,儒家哲学强调天、地、人中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探求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最终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融于其中。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引言: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
中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

东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一.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
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
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
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
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
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比较研究

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比较研究一、中国园林的简介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1. 总述我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条件及物产各不相同,因而园林也常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性。
归总起来,我国南方江南地区、广东沿海地区和四川一带的园林较富特色,于是便有了所谓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蜀中园林的称谓。
而北京四周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园林风格较为相像,便统称为北方园林。
一般说来,江南园林比较典雅秀丽,岭南园林比较绚丽纤巧,蜀中园林则比较朴素淡雅。
2. 分类介绍①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于是“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得到了十分灵活的应用,因而留下了不少巧妙精致的佳作。
如苏州小园网师园殿春簃北侧的小院落,十分狭窄地嵌在书斋建筑和界墙之间,而造园家别具匠意地在此栽植了青竹、芭蕉、腊梅和南天竹,还点缀了几株松皮石笋,这些植物和石峰姿态既佳,又不占地,非常耐看。
②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主要指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古园。
现存著名园林有顺德清辉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佛山梁园,人称“岭南四大名园”。
岭南气候炎热,日照充沛,降雨丰富,植物种类繁多。
岭南花园的水池一般较为规正,临池向南每每建有长楼,出宽廊;其余各面又绕有游廊,跨水建廊桥,尽量减少游赏时的日晒时间。
其余部分的建筑也相对比较集中,常常是庭园套庭园,以留出足够的地方种植花树。
受当地绘画及工艺美术的影响,岭南园林建筑色彩较为浓丽,建筑雕刻图案丰富多样。
③蜀中园林四川虽地处西南,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那里的园林亦源远流长,富有自己的特色。
蜀中园林较注重文化内涵的积淀,一些名园往往与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联系在一起。
如邛崃县城内的文君井,相传是在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所开酒肆的遗址上修建的,井园占地10余亩,以琴台、月池、假山等为主景。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

中西方园林得异同世界各民族得园林各具不同得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明显得特点与很高得成就,但概括地讲,以前两种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
一种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得几何园林;一种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得再现自然山水式得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得造园艺术中西园林风格差异得原因1、、审美情趣得差异中国祟尚自然得美学思想来源于老庄哲学,对自然得认识包括三个方面:A.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得关系.人与自然界得友好与睦、相互依存,不就是去征服、破坏.而就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得美好环境。
B.把自然景物与景象作为欣赏、欢娱得对象,人得栽花养草、游山玩水、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c.人通过某种学习,使身心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人合一”得境界。
在它得影响下,中国古代得文人与士大夫追求就是一种文人所特有得恬静淡雅得趣味,浪漫飘逸得风度,朴质无华得气质与情操,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清静、淡泊为特征得人生哲学,她们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更有人藏身于山林之中,过着隐士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共鸣。
这种崇尚自然得美学思想,在文学上产生了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山林文学,中国传统写意山水在魏晋南北朝已成为一个声势很大得独立画种,它与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有着非常密切得关系,对中国山水园林起了很大得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得造园家,大多就是有造诣得诗人、画家设计得.所以在园林中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意味隽永得诗情画意,画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园林设计得原理了。
因此,山水园林所遵循得原则就是山水画得原则,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带有艺术家得主观因素,但它就是自然美景在真实空间里得艺术再现,并且以“理性”为基础。
西方得审美思想与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腊人自古以来便在研究比例,其中尤以黄金比例最为有名,雅典帕特依神庙屋顶得高度与屋墚得长度便具有黄金比例,米洛得维纳斯雕像得重要尺寸得比例中亦含有黄金比。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风景园林是人类构建自然与文化,美化生活与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结合体。
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论述。
一、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1. 设计理念中西方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区别。
在中式园林中,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山水田园”的意境,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而西式园林则更注重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强调对几何形状的设计与规划,追求对称与对比,建筑与景观的协调统一,突出了秩序、对称与几何美。
2. 建筑风格中西方风景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常常采用横卧的“凝园式”建筑,注重道、殿、廊的合理组合,尤其是重视建筑对自然景色的衬托和映衬。
而在西式园林中,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工程性,常常采用石材、钢材等现代化材料,建筑形式更加走向简洁大气。
3. 植物配置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植物配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植物的意境,希望通过植物的生长、颜色、形态等来寓意表达情感与情绪。
而西方的园林则更注重植物的功能性,追求对景观的布置与空间的填充。
1. 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影响,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尊重自然之美、优美之意。
而西方的园林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重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追求对称、秩序、规模与壮观。
2. 地域环境的差异中西方地域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受季风气候影响,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水风光优美。
这种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更加注重山水、水墨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地域环境大多数位于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气候多变,风景资源及形式丰富多样。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是什么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是什么园林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首先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东西方园林有着不同的产生、发展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哲学、美学基础。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欢迎阅读!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中国、印度、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建筑体系视为东方建筑。
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
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
中西方园林差异比较

壮观的无忧宫是一座可可式宫殿,是普鲁士菲特烈大帝为自己建造 的夏宫。从“无忧”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菲特烈大帝希望能够 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里。无忧宫的代表性景观包括罗马皇帝的半身 像、装饰性雕像以及一间中式风格的茶室。
谢谢观赏!
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着重体现了人与自 然的抗衡和对自然地控制。 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
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
以规则式为主流,讲求的是一览无余。
法国凡尔赛宫
面积达101公顷,园内小路纵横交错,通往一个个美丽的花坛, 安静的角落矗立着古典雕并点缀着众多装饰性湖泊,湖面不时 泛起涟漪,令游客流连忘返。
西方古典园林,即便在别墅园林中,总 在用一种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空间表现一 个庄严,气派而华丽的氛围。
哲学观点和宗教思想的差异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构成了中 国古典园林的思维模式——感性。
西方古典园林出于对神的敬畏,园林 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有明显的 轴线,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 的自然,构成了西方古典园林的思维 模式——理性。
意 大 利 埃 斯 特 庄 园
埃斯特庄园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园林之一,其最吸引 人的景观莫过于喷泉。园内一条林荫大道两边建有 数百个形状各异的喷泉,其中包括兽首、百合花、 小船等等,它们似乎在用一场喷水比赛,迎接游客 的到来。
总体布局上的差异 空间手法与审美情趣的差异
历史源头的差异 哲学观点与宗教思想的差异
,
空间手法与审美情趣的差异
间构在
。图中
的国
主园
体林
,
产 生 富 有 自 然 山 水 情 调 的 园 林 艺 术 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
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
他们选择了“隐居” ,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
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
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
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
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 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
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
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的方格,果树、疏菜、花卉、药草整整齐齐地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础上,种上灌木和绿篱,形成简单朴素的花园,便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雏形。
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
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
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
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圃,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和游憩的园地等。
在今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校园中还保存这种传统。
13 世纪末,罗马出版了克里申吉着的《田园考》,书中有关于王侯贵族庭园和花木布置的描写。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
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形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如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
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1638 年,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
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
17 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
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
17 世纪的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颂扬至高无上的君认赞美绝对君权和专制政体,随之成为时代文化的新趋向和艺术创作的新主题,推崇唯理主义,以几何和数学为基础的理性判断完全代替直接的感性市美经验,不信任眼睛的市美能力,代之以两脚规和数字来计算美,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烈比例。
此种数学的或说儿何的市美思想,一直顽固地统治着欧洲的文化艺术界,不仅左右着建筑、雕刻、绘画,同时深刻地影响到园林,西方儿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18 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
英国申斯诵的《造园艺术断想》,首次使用风景造园学一词,倡导营建自然风景园。
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布里奇曼、肯特、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18 世纪中叶,钱伯斯从中国回英国后撰文介绍中国园林,他主张引入中国的建筑小品。
他的著作在欧洲,尤其在法国颇有影响。
18 世纪末英国造园家雷普顿认为自然风景园不应任其自然,而要加工,以充分显示自然的美而隐藏它的缺陷。
他并不完全排斥规则布局形式,在建筑与庭园相接地带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树木,并利用当时从美洲、东亚等地引进的花卉丰富园林色彩,把英国自然风景园推进了一步。
从17 世纪开始,英国把贵族的私园开放为公园。
18 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
自此西方园林学开始了对公园的研究。
19 世纪下半叶,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主持建设纽约中央公园时,创造了“风景建筑师”一词,开创了“风景建筑学”。
他把传统园林学的范围扩大了,从庭园设计扩大到城市公园系统的设计,以至区域范围的景物规划。
他认为城市户外空间系统以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奢侈品。
此后出版的克里夫兰的《风景建筑学》也是一本重要专著。
1901 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风景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备的专业培训课程表,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开办这一专业。
1948 年成立国际风景建筑师联合会。
二、中西方对园林审美及空间理解的差异(一)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
从老庄哲学开始, 理想失落的士大夫阶层不是顺应外界的变化而积极地调整心理结构, 而是无视外界变化, 在内心里顽强地保持着感情与心理平衡的稳定状态。
与这种人生哲学相关的审美情趣, 则是追求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
不能时时遨游名山大川, 藏身山林, 便在市井中辟园林, 理水叠石, 作山林之想。
园林的创作原则即山水画论中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所谓外师造化, 即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楷模; 而中得心源, 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 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升华。
艺术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
而西方那种“几何审美” “人工美”观在中国古代绘画和园林中几乎是全然不见的, 与之恰成对比的则是倾心于自然美的追求。
(三)西方园林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西方园林着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抗衡和对自然地控制,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
16 ,17 世纪全欧洲自然科学的进展, 使计算成为理性方法的实质, 几何学是主要的科学。
艺术中重要的是: 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 要合乎逻辑。
此时的封建君权也在各艺术领域内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以便于控制艺术, 颂扬强大的专制政体。
他们所制定的绝对的艺术规则和标准就是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 以代替直接的感性的审美经验, 用数字来计算美, 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型和比例, 并且企图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唯理” 美学思想的影响下, 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和控制的意识, 有时与园林之外自然界那明显的“杂乱无序”或“难以驾驭” 形成对照; 时与园林之外城镇或都市的骚乱相关联; 有时则与同花园相接的住宅生活的繁忙和紧张有关。
这就是规则式花园的由来。
通常, 这类园林可包含花木、喷泉、精心制作的雕塑等要素, 以传述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与环境特征——自然界、城市或家庭形成对照。
路易十四的园林中有一种对规整性的极度要求, 20 世纪的“波兰次曼”园林中则有对华美的强求。
西方园林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以规则式为主流,讲求的是一览无余。
用规则的几何图形表现人工的自然,以中轴对称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将水池、喷泉、雕塑、花坛、道路、广场、树木等要素按照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
西方园林以规则式为主流,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
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三)西方园林采用的是焦点透视,讲究几何对称,规则,一览无余以建筑物为主体,园林是建筑的延伸,是一座躺着的建筑,用植物建造的建筑。
是一种开放式园林。
东方园林采用散点透视,移步换景,景随人动。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
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生态形自由式园林。
三、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差异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 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伏尔泰说:“美往往是相对的” 。
其实,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他们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西方,对形式美的追求又来已久,造园遵循的是形式美的法则。
早在罗马时期,维特鲁为即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提到了比例、尺度、均衡等问题,提出了“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的协调,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协调” 形式美的法则,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同时也影响着音乐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