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不平衡特点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推进。
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城市人口都在迅速增长。
然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相对而言要更快一些,而农村却被较大程度的忽视。
这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不平衡一直存在,并且越来越严重。
尽管城市财富、知识和生活条件更好,但从整体来看,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却更高。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与收入不平衡有关。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财富差距。
二、社会保障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待遇、医疗保障和老年保障。
而农村居民却缺乏这些福利,将农村大量劳动力纳入城市化进程中将放大这个问题。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社会风险也会更大,这可能导致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三、生态环境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还与生态环境不平衡有关。
城市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问题,这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更加突出。
乡村地区的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面临压力,这可能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
四、教育资源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也面临不公平问题。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大的教育机会。
而农村居民则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教育条件通常比城市居民要差得多。
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
实际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社会不稳定和失业等,同时也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相互隔阂加深。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应该注重公共服务的均衡分配,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其次,应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缩小城镇与农村的数字鸿沟。
第三,应该加强生态建设,并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反过来也可以帮助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更加宜居。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国家,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0%左右,城市化进程表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实质内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城市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加速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也导致了一些人口的流失。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小城市的发展支持,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尽力弥补这些城市之间的差距。
二、土地资源紧张土地资源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纷纷被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土地资源的保护制度,加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需要增加先进技术的使用,从而保护土地资源。
三、城市交通瓶颈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愈发突出。
城市人口增多,各种交通工具增加,同时道路条件未能跟上,交通问题更加严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减少城市交通问题的发生,通过协调规划,合理规划交通设施,利用现代化交通技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四、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也加深了城市环境污染的愁人之处。
城市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废气、废水、垃圾等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增加环保技术装备,建立环保财政扶持体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普及率,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
五、城市居民素质问题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多,如何提升城市居民的素质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良好的城市社会文明和公共道德素质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城市的稳定和和谐。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家间,也存在于各个地区和不同经济体之间。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1. 地区差异:在许多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通常,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快于内陆和欠发达地区。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资源和福利的分配不均,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财富日益积累,但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
高收入群体的财富累积越来越多,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改善缓慢。
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3. 产业结构不均衡: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传统产业,而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也使得经济面临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方案1. 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和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推动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分配调整: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减少收入差距。
3. 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应加大对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通过减少对传统产业的补贴和提供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案例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政府于2000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同。
虽然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表现在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
在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人员密集,产业结构日趋完备。
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由于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撑,很多人口陷于贫困,经济状况较为困难。
其次,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也明显。
城市的设施设备、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条件都比乡村更为完善,而且工作机会更多。
这也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增多,而乡村人口却在不断减少。
另外,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很明显。
贫困地区多数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由于相对缺乏发展经验和重视程度的不同,一些边远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缓慢,造成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和贫困。
二、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政策限制一些地方的经济不能快速增长,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地官员存在经济创新不足的现象,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并忽略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策限制也导致了某些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 地区资源的分配不均中国的资源是分布不均匀的,这就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南方的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经济发展较为发达。
而北方经济落后,沙漠化程度也很高。
3. 城市群之间的角逐在城市群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区域之间的分裂。
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先天条件优越,经济发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这些城市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这种竞争导致了东部的城市更加富有,而其他地区更加贫困。
三、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所需的措施1. 改善政策各地政府应该要加强民生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在当地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确保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贫困地区,政府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在建国初期面临了许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本文将就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一问题对当时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一、背景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仍然十分薄弱,工业基础和农业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在生产中使用传统的农具和劳动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与此同时,城市工业的发展相对较快,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工业化进程。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形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表现1.经济发展差距相比于农村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工业产值比农业产值高。
城市工业发展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形成了许多繁荣的工业中心。
而农村地区的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粮食和农产品的供应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2.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城市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比如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3.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学校、医院等设施普遍集中在城市地区。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农民的医疗保障也不健全。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如下:1.社会不稳定性增加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差,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满情绪逐渐积聚,农民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2.资源分配不公平由于城市工业高速发展,各种资源优先分配给城市地区,导致农村地区的资源匮乏。
这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3.思想观念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使得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农民普遍认为农村地区被剥削,城市居民则认为他们的努力为国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市场经济的推行加剧了这种区域间的差距,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市场经济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却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水平不均区域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而内陆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
2.城乡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
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口流失、经济支撑能力减弱等问题。
3.收入分配不均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带来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居民相对富裕,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较低。
二、市场经济导致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市场经济导致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内陆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
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政策扶持不均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对于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程度不同,导致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3.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内陆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解决市场经济下不平衡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补贴和鼓励创新等方式,引导资本和技术向这些地区流动,促进其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1.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2. 城镇与乡村差距大:城市居民收入高、生活水平好,农村居民则收入偏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3.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4. 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仍以传统制造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5.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1. 政府投资导向不正确:过多地投资于重工业和基础建设,而不注重社会服务领域的发展;2. 改革不彻底:官员腐败、国企垄断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全面性;3. 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不高: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短缺,制约了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4. 资源分配不均: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土地、资源、财富等基础资源的分配不公;5. 全球经济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不稳定,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对策:1. 加强社会服务建设: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减少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打击腐败;3. 提高人才素质: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4. 改善资源分配机制:制定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强财富调节和税收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5.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在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策略。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非常明显。
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发达的产业。
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落后,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受天气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政府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农民参与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的学校通常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而农村的学校则常常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和优秀教师。
这种不平等的资源分配导致了城乡学生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公平。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
医疗资源不平衡医疗资源的分布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体现。
城市的医疗设施通常更加先进,医疗服务质量更高,而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缺乏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健康差距。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来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城市拥有更好的交通网络、供水供电系统和通信设施,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和通信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结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政策支持,可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未来,中国应继续努力,通过综合施策,推动城乡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城市发展不平衡特点摘要: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发生于地表的重要的人文地理现象。
许多古老的城市,本身就如同一幅斑驳的历史画卷,记录着过去漫长岁月中城市自身乃至整个世相变迁的轨迹。
更重要的是记录着城市在发展中的不平衡,本文就两汉城市因分布不平衡而导致的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两汉城市不平衡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
在文献记载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一说起源于夏鲧时代。
夏商周三代,由于人口的增殖和社会的发展,城邑的数量也在增加。
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都在经历着巨大变化。
随着铁器的应用,农业和商业的分离,推动了城邑的进一步发展。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春秋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多成为秦王朝的郡县治所。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为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推行劝农桑、省赋役的休养生息政策,很快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局面。
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再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汉承秦后,力行郡县制,以京师、郡治、县治为中心的三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发挥着中华帝国古代城市所特有的控制地方农村的机能。
但汉代城市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明显地存在着城市稠密和稀少的不同区域,两者之间差距很大。
一、关东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两汉时期城市分布最稠密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即关东地区。
具体地说,北边自渤海湾沿燕山山脉,西以太行山、中条山为界,南边自豫西山区循淮水,东抵海滨;包括豫、兖、青、徐和冀州。
西汉末期,这一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9.06%,但城市数目却占全国总数的38%。
参照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于当时大都会的记载,亦可与此相互印证。
司马迁所列举的全国性大都会,除京师长安外凡18,在近河南省者7;今河北省者2;今山东省者2;今山西省者2;今安徽省者2;今湖北省者1;今江苏省者1;今广东省者1。
其中,地处黄河流域者有14个,占三分之二强;而长江流域只有3个,珠江流域只有1个。
关东的城市又多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四个区域:1、伊洛平原及其以东的黄河南岸2、鲁西北平原和胶莱平原的西部3、胶东丘陵的南部地区4、太行山东至黄河西岸之间的平原地带黄河中下游流域和淮河流域高度发达的城市,乃是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社会历史为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自然形成的。
在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古代社会,作为统治据点的城市需要就近征集财赋和粮食,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因此,广阔的农业生产腹地的存在,对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
汉代的城市稠密区与当时的农业发达地区基本吻合,也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且自古以来,该地区即城市分布密集,史书中有“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①的记载。
考古发掘亦表明,夏、商、周德中心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的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正是当时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历史的积淀于延续,基本上奠定了汉代城市分布以北方为主的格局。
二、关中地区在关中地区,以渭水下游为中心的三辅由于政治关系的缘故,形成为一个范围较小的城市稠密区。
三辅在秦时即为都城所在,秦末虽饱受战乱摧残,但在经济与地理上的优势仍①《史记·周本纪》极具魅力。
但当时关中最大的缺陷是人口不足。
刘邦接受了娄敬的意见向关中移民,并增置了许多新城。
由于关中是京师所在,移民中高訾富民又占有相当比例,因而也是最能体现古代社会上层阶级生活方式的地方。
《汉书·地理志》中描写这一地区的风俗为“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
鼎盛时期的帝都长安,如同万花筒一般散发着斑斓缤纷的诱人色彩。
时人对之无限景仰,楼船将军弘农人杨仆甚至以出身关外为憾,上书汉武帝,请求东徙函谷关,以便能够跻身关中人之列。
①三、江汉流域及以南地区南方的状况与关中、关东迥然不同,呈现出一种地广人稀的景象。
在当时北方人眼里,南方为化外荒夷之地,风俗野蛮,环境恶劣。
《汉书》卷69传赞中称“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论述了北方两大地区的人文风貌,根本就将南方地区忽略了。
由此可见南方城市发展状况。
西汉时,南方的荆州、扬州、益州的面积占全国58.9%,而城市数却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2.5%。
在江南地区,万户以上的县寥寥可数。
巴蜀地区的城市分布也较为稀落,只有在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上,一些县城才较为集中。
东汉时期,江汉流域及以南地区城市的发展较西汉时呈现出一种加速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与王莽之乱不无关系。
江左和岭南因地势较僻且有险可守,所以往往可以据地自保,与风火遍地的北方相比不失为一僻静的乐土。
安定的局面吸引着许多中原人士避乱南迁。
而人口的南移是南方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人口的增加即为这一地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北方边疆地区北方边地诸城,在汉代城市布局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北方边疆的城市建设,在秦始皇时即已大规模展开。
汉王朝建立之初,国弱民贫,屡败于匈奴,在北部边疆地区取守势。
但边地将士逐年瓜代,不仅政府出费甚巨,轮值士卒也疲惫不堪。
故此,文帝时晁错建议移民实边:“遣将吏发卒以治塞,……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布。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州虎落。
”晁错的奏文中不仅言及边城的布局设计、内地移民的住居与耕地安排诸事项,连医师、巫祝等生活上的细节都事先考虑到了,以便于使移民能够安居新地。
晁错的筑城屯垦政策被文帝采纳后,在北方边地广为推行。
汉武帝时期,国力富强,便开始了对匈奴的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至元朔二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故”69②,恢复了赵武灵王及秦始皇所曾统治过的地方。
从此,西汉王朝的势力从今陕西北部越过鄂尔多斯,沿阴山西进到今乌兰布和沙漠北部。
朔方郡与同时新设的五原郡地望,在今内蒙古西部地区。
其北部为阴山山脉,中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南部为鄂尔多斯高原。
汉代时,这里的自然环境优越,阴山中多森林,平原为沃野,黄河之水便于灌溉,是经营农业的好处所。
为巩固这些开辟的地区,汉王朝在屯兵守卫的同时,还大规模的移民实边,以图长久之计。
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取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之”③。
仅武帝时,有数字可考的移民实边就有825,①《汉书·武帝纪》应劭注②《汉书·匈奴传》③《汉书·匈奴传》000人①。
为此,西汉政府在长城沿线内侧的这些地区遍设边城,以安置移民。
如朔方郡先后设置了10座城②。
这些边城多半属于屯戍性质,从规模上看小于内地县城,军事色彩较浓,边民“解甲而耕耘,鉏耰而候望”,有事则“燧燔烽举,丁壮孤弦入关,老者超越入葆”③。
有许多边城还附有外郭、瓮城、烽、燧等。
此类边城遗址在内蒙古、宁夏等地多有发现,不下百余座。
其原地名可初步考定的,除去《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一书中所记载的18座外,尚有云中郡北舆县城址、原阳县城址、沙南县城址、定襄郡骆县城址、武要县城址、朔方郡临河县城址、辽西郡新安平县城址等。
这些边城的建设,对于捍卫疆土、保障边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起了重大作用。
汉宣之后60余年安定局面的获得,与此举当不无关系。
新莽之后,沿边诸郡的安定局势遭到破坏。
据《汉书·匈奴传》:“莽扰乱匈奴,与之难,边民死亡系获。
……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东汉建国之初,匈奴继续南下,边郡人民颇多内徙;加之西羌渐大,屡兴边难,“东犯赵魏,南入益州”、“连寇三辅”④,国防线内移。
后虽趁匈奴内讧,利用南匈奴为屏障,重开北边诸郡,迁返内徙百姓,但“城郭丘墟”⑤,已远不能与西汉时比。
如西汉朔方郡所置10县中,位于河东(今鄂尔多斯境内)者有朔方、修都、呼遒、广牧、渠搜5县,位于河西(今巴彦淖尔盟境内)者有三封、临戎、沃野、临河5县。
东汉时期,因受到匈奴、羌、鲜卑等的频繁侵扰,国力削弱,故此将西汉时期朔方郡的10县裁并为5县(又将原属西河郡的大城并入,共为6县),均置于河东鄂尔多斯境内,河西5县全部撤销⑥。
自此以后,北方边境地区出现了诸族杂居的景象。
既有内徙的汉族归于本土,又有南单于部下的驻牧,汉族人口在这一地区已大为减少。
东汉和帝在永元十三年(公元102年)的诏书中也承认:“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⑦。
与此相反,由于南匈奴的涌入和诸羌的内附,边疆诸族人口大为增加。
五、河西地区河西走廊自古即为东西交通要道.原是匈奴部族牧地,自张骞凿空,西域诸国始通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征陇西,切断了匈奴同西羌的联系,将整个河西走廊全部控制在汉朝势力范围之内。
为巩固这一成果,其后的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⑧,并在匈奴休屠王故地置武威郡。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⑨。
河西四郡设置后,汉王朝开始了有计划的移民行动。
移民中以关东贫民和罪人居多,“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⑩。
由于地处边陲,戍边御敌自是置郡移民的初衷所在。
故此,“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11,在成串的大小绿洲上建立的城池,多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但是,这些城市自武帝时起日趋繁荣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在汉王朝与西方诸国进行贸易的“丝绸之路”上。
与西方诸国的贸易是汉代对外贸易的大宗。
中外商人络绎不绝地出入河西走廊,使位于丝绸之路上①《汉书·武帝纪》②《汉书·地理志》③《盐铁论·和亲》④《后汉书·西羌传》⑤《后汉书·光武帝纪》⑥张郁:《汉朔方郡河外五城》,《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第二期⑦《后汉书·和帝纪》⑧《汉书·张骞传》⑨《汉书·武帝纪》⑩《汉书·地理志》11《汉书·地理志》的敦煌、玉门等城市成为汉朝往来西域的隶卒的补给站和国际贸易商人的寄顿之所。
这些地区已发现不少古城遗址。
河西地区由于具有利用高山雪水发展灌溉农业的良好条件,又以关东移民为几倍居民,故此后来虽然也曾被游牧民族占据过,但仍保持了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
敦煌与酒泉、武威、等河西走廊上的都市繁荣,使这一地区的富庶可与中原、关中相媲美。
在关中平原遭受战乱时,河西地区往往成为流民的避难所。
东汉时期河西诸郡的城市,没有出现像北方八郡那样大幅度减少的现象。
河西作为一个独立区域,其富强历经三国而迄晋始终未衰。
在汉代城市分布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