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模拟演练岳麓版

合集下载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2-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2-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2-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如果要再现我国古代先民在原始农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最好选择()A、使用铁锄清除杂草B、展示耒耜的发明过程C、使用青铜器松土D、用铁犁翻耕土地【答案】B【解析】题干中要求表达“原始农业”,最好的选择就是展示一下那个时代的生产工具的发明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表达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感情: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中国人的生活中牛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与中国是个农业社会,牛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关,应选D项。

A、B、C三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均排除。

3、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精耕细作一般是指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从整地到收获所做的一系列的细致周到的技术措施,土地兼并日趋加剧不利于这一模式的推行,排除④。

4、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表达,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易混辨析]什么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 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 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 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
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一单元
第15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1课时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
课 标 要 求
பைடு நூலகம்
3
考 点 突 破
2
基 础 攻 关
4
仿 真 模 拟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灌溉工具。考查学生正确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范成大诗句描写的古代的一种农 业灌溉工具戽桶,或称之为戽斗,其作用是取水灌田。B项符 合题意。耕犁与筒车与材料信息无关, A、 C两项错误;水排
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图解识记]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考点突破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春节时,在农家的偏房门上常贴有 “ 五谷丰登
日、六畜兴旺年”的春联。而在十二生肖中,有六种动物为古 代农民饲养的“六畜”。
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的依赖,故B项错误。
2.(2015· 南通三调)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 “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 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2019-2020【提分必做】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模拟演练岳麓版

2019-2020【提分必做】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模拟演练岳麓版

第24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2015·天津·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题中描述的是一种播种使用的工具,B项是西汉时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项;A项二牛抬杠式耕地方式、D项曲辕犁都是耕地工具;C项是三国时发明的灌溉工具翻车。

2.(2015·江苏·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B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的信息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

3.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策茂、果实累累。

材料表明 ( D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解析] 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 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4.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二第一单元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二第一单元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

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备考指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着一贯的指导思想;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也特别重视三农问题。

古代农业的复习不能忽视.一、复习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二、讲授新课: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四、农民沉重的负担1.沉重的赋税封建王朝都要向农民征收比率和数额不同的赋税。

高三一轮复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复习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复习学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考点解读】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读:中国古代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日益完善;二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并表现出自给自足性、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

【知识梳理】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生产为主,南方以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革新三、水利设施的完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黄河以及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

四、生产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②特点:多采用大规模的方式生产。

(2)个体农耕①出现:春秋时期。

②原因:生产工具和的进步以及的出现。

③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④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要点突破】要点一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发展原因突破提示:图示法突破归纳:精耕细作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发展原因:首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其次,是各地区各民族长期的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一系列相关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的现实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第四,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二第一单元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测试)含答案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二第一单元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测试)含答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减少犁耕依赖B.经营更趋市场化C.注重精耕细作D.生产日趋专业化2.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是从下列哪个角度而言的()A。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B。

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C。

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性特点D。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3.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4.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关于右图所示灌溉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耧车,出现在汉代B.它适合于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C.五代的文献中可能记载它的制造方法D.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5.《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6.《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与“此渠”同一时期修建的另一古代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7.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千耦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8.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之家。

这一变化说明()A. 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

2019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品复习课件:7.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019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品复习课件:7.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考点一
考点二
对点演练
1.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 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 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 从一个角度说明( )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解析: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础。 正是由于小农经济占主 导地位,为保护其发展,政治上必然要求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题 即考查了对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关系的理解。 C 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 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答案:C
考点一
考点二
归纳提升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 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后逐渐得到完善且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生产不完全被 气候所制约。
考点一
考点二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西 汉也建成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3)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4.耕作方式的进步 (1)大规模简单协作:商周时期,生产力落后,多采用此方式进行农业生 产。 (2)个体农耕 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男耕女织”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影响:调动了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生活比较稳定;分工简单,很难扩 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检测岳麓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检测岳麓版

第 24 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2015 ·天津· 1)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绘的农具是( B )[ 分析 ]依据资猜中“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题中描绘的是一种播种使用的工具, B 项是西汉时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耧车,应选 B 项; A 项二牛抬杠式耕地方式、 D项曲辕犁都是耕地工具; C 项是三国时发明的浇灌工具翻车。

2.(2015 ·江苏· 4)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绘。

但1678年,河流总督的奏疏已经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叹息是“沟洫之制,水陆得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示古代农业( B ) A.着重作物件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分析 ]此题考察解读史料获守信息的能力。

资猜中“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得宜”的信息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政府一定进行管理,故 B 项正确。

3.战国时,长梧地方守卫封疆的人对子牢( 孔子的学生 ) 说,以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粗心,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粗心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坦,禾苗策茂、果实累累。

资料表示( D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升B.耕种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C.耕种技术水平低致使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分析]资料表示战国时耕种方式的改变,没有表现生产力的较大提升,故 A 项错误;资料反应出耕种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 B 项错误;耕种方式落伍致使了歉收,故C 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坦”切合精耕细作的特色,故 D 项正确。

4.宋熙宁年间(1068 ~ 1077年 ) ,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此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2015·天津·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B )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题中描述的是一种播种使用的工具,B项是西汉时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项;A项二牛抬杠式耕地方式、D项曲辕犁都是耕地工具;C项是三国时发明的灌溉工具翻车。

2.(2015·江苏·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B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的信息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

3.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策茂、果实累累。

材料表明 ( D )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解析] 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 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4.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
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 C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解析] 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题干中“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

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5.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 A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解析] 传说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也不能证明历史人物的真实存在,排除B、D两项;传说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传说中的炎帝教给人们农作,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A项正确。

6. (2018·湖南师大附中)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

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 ( B ) A.历代封建政府的不断强制
B.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
C.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D.尽可能减少了对农时的影响
[解析] 材料“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与政府的强制有关,但不能解释“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故A项错误;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在农作物收获后的六月,人们以小年来庆祝,这是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C项与选择六月过小年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南方农历六月是农业收获比较繁忙的时候,故D项错误。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