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合集下载

第1课精耕细作

第1课精耕细作
• 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和私有土地
的出现 表现:男耕女织
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 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 事也”
—《墨子》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
方式:“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
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③(王)大令众人曰, 田。”
十千为耦
千耦其耘——《诗经》商周
归纳商周,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方式 所发生的变化
“五口之家,治百亩之 田”(春秋)
•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即千耦其耘 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 实质:这是一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的
集体耕作方式。
“五谷六畜”这个成语道出了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是中国农业 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
陶猪 (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
学思之窗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 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 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 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起源: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 (1)原始农业经历了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2.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差别
南方水稻北方粟麦(南稻北粟)是中国农作物种
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不同说法)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农业动力的变化 人力 畜力
3.播种工具——耧车 播种技术:代田法
4.灌溉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
辘轳
东汉毕岚
三国马钧
翻车
唐宋时期
筒车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外观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 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 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 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 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 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 现雏形。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 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 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 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 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 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 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 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坚 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 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 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 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 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 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
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 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 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C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也”这是古人赞颂某一水利工程的话。如今这 一水利工程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 工程是 ( ) B A.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5、“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 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田。”反映了古代中国经 济的生产方式是 ( ) B 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作业布置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郑国渠首位于陕西泾 阳县的仲山西麓,其东有 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 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 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 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 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重要的水利工程 2、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王景 3、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 ①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 点?
▪ ②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重要的水利工程 2、对黄河的治理: 汉武帝、王景
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的响定经 朝 的济 廷 重长命 财 要期脉 政 因以。 收 素来黄入。,河、黄是人河否民一安生直宁活是,和中成政国治为农理无稳影耕黄 患河 。王,景千—载治
治理黄河时间:
西汉、东汉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 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 寿县南。春秋时期(公元前 598年~公元前591年)由楚 国的孙叔敖创建,迄今2500 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 溉效益。
▪ ①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 点?
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 ▪ 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
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 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 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耕作方式的演变: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两个农业中心是哪,主要的种植作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农业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其中,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优势等方面对该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从而提高生产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它强调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农业技术应用,以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产量和效益。

三、形成原因1. 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迫在眉睫。

2.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科技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如农机化作业、遥感技术、精准农业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高耗能、高水耗、高化肥农药使用等问题,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为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精耕细作的优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优势: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提高农产品品质:精耕细作注重农作物的细致管理,使得农作物的品质得以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减少资源浪费:精耕细作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精耕细作模式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发展现状和趋势目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从美国的精准农业到欧洲的有机农业,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行这种生产模式。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
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
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有C财.不封行闭商性,有丁不入军D.。先进性 当具。有者半贾(gǔ)而卖,亡(wú)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 (yù)子孙以偿债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
【理论总结】
商周
春秋战国
经济 基础
生产力: 木器、石器、骨器
决定
(工具落后, 生产力低下)
去年县1百30余斤里。,”桑麻青氛氲(yūn)。 寒冻。四时之间,亡(wú)日休息,
B 机 女材梭汲料声(主札jí要札)反,涧映牛中了驴水中走,国纭男纭采农。山业上发薪展。具有又幼私 在自 其送 中往 。迎 勤来 苦, 如吊 此死 ,问 尚疾 复, 被养 水孤 旱长 之
县A远.官脆事弱少性,山深人俗淳B.。落后性 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A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C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都江 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也由此 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 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白居易诗《朱陈村》: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
麻青氛氲(yūn)。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 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 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西汉出现的播种工具——耧车
思考课标: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如何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 耒耜; 2.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标志着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后代又有完善和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脆弱性: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 限,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校差。
思考: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什么?
提示: 1.以种植经济为主以农畜饲养业为辅 的生产结构;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核心 特点)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知识扩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 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 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 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 你的看法和建议。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 1、农业的起源
⑴采集经济
种பைடு நூலகம்经济
⑵分布: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

作物种植方面: 作物种植方面: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农具改进方面:创制出曲辕犁、筒车等。 农具改进方面:创制出曲辕犁、筒车等。
展览二: 展览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图二废井田, 图一战国时期铁制农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图三 耕织图 请思考:图一、 请思考: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所反映的经济有何内 在联系? 在联系?
②据材料归纳影响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据材料归纳影响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 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赋税沉 );高利贷盘剥 重);高利贷盘剥。 方法: 方法:细读材料抓关键 归纳概括要点全
材料三: 材料三: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白居易《朱陈村》 白居易《朱陈村》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③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习目标】识记古代中国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兴 学习目标】识记古代中国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兴 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 修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修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重点 难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 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学习目标】
识记古代中国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兴修的基本史实。

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案【课前自主预习】
【使用说明】上课前预习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并记住以下问题: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兴修的基本史实。

1. “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 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 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 下列生产工具中出现于唐朝时期的是( )
①筒车 ②二牛抬杠犁 ③翻车 ④曲辕犁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3. 2008年南方雪灾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而历史上农民因地制宜,将融雪变害为宝的工程是( ) A. 坎儿井 B. 芍陂 C. 郑国渠
D.
漕渠
4.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
A. 简单协作
B. 小农经济
C. 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疑惑问题】
C 案【课堂合作探究】
【使用说明】利用C 案,课堂上深化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并利用创设的情景和问题将课本相应知识活化。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工作。

展览一:辉煌灿烂的农业成就
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展览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材料一:
图一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图二废井田,开阡陌图三耕织图
①请思考: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所反映的经济有何内在联系?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②据材料归纳影响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
③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拓展练习】材料中描写的小农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材料四:“五谷六畜”
“五谷”指麦、豆、稻、稷、黍。

“六畜”指猪、马、牛、羊、鸡、狗。

④据材料一、三、四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展览三: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

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
限度地投入。

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里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产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_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_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结束语:珍贵无比的经验教训
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据本节课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当堂巩固】
1. 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耜耕B铁犁牛耕C刀耕火种D代田法
2.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A. 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 千耦其耘
3.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漕渠
D. 白渠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案【课后拓展练习】
课后拓展
1、什么叫“精耕细作”?我国古代是通过什么方式完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
(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方式:①借用牛力耕田②不断改良生产技术。

a.改进生产工具,如汉代耧车的发明和犁壁的安装,唐代出现曲辕犁等。

b.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加强田间管理,改进灌溉工具,完善水利设施。

d.增强农作物品种交流等。

[典例]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 特点是小投入多产出
答案D (解析:精耕细作是以对土地的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强调集约经营,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量,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
(1)产生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主要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
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精耕细作;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典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反映七仙女与董永动人爱情故事。

当他俩为雇主服役期满后,夫妻在归程中憧憬着幸福美好生活。

上面的戏词反映了他们的心声。

请思考:(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3)个体小农经济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如何评价?
【自我检测答案】BCAB
【C案答案】展览一:作物种植方面: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农具改进方面:创制出曲辕犁、筒车等。

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促成了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②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高利贷盘剥。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标题: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启示: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兴修水利设施,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5.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