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摘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一个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本文将介绍精耕细作的定义、特点、形成因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目标,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精耕细作的特点精耕细作的特点包括:•土壤管理:精耕细作注重土壤改良和保护,通过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种植技术:精耕细作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精确耕种、合理施肥、密植栽培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资源利用:精耕细作合理利用水、肥料、农药等资源,减少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精耕细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种植轮作、生物防治等手段,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精耕细作的形成因素精耕细作的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3.1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推动使得精耕细作得以实现。
先进的农业机械、精准的肥料施用技术、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等,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3.2 需求和市场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农业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模式,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3 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使得传统农业模式不再适用。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4. 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市场需求。
•减少了农业的资源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了土壤和生态环境,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
5. 结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作为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牛 西汉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生产技 安装犁壁, ___耕推广 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曲辕 __犁(标志 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唐朝 __ )
(2)灌溉工具: _______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图说历史
农耕工具
唐代时期
二、农具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耕工具
(2)灌溉工具: _______
图说历史
农耕工具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的铁锄 (1953年于湖南长 沙子弹库出土)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二、农具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耕工具
刀耕火种 ;工具:_ 木、石、骨 原始 耕作方式: ___质耒耜等
商周 木、石、骨、蚌 ___ _为主,__青铜农具__出现
牛 铁 春秋 _铁 _农具;出现__ _耕(__ _犁); 战国 作用: 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效率 。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重要水利工程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2、对黄河的治理
3、地方特色工程:西域 坎儿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农耕工具
商周 木、石、骨、 蚌为主,青铜 农具出现 铁农具;出 现牛耕(铁犁) 牛耕推广
生产力
低下 提高
耕作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 (千耦其耘)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材料一:原始生活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 礼运》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起源: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 采集经济
2、特征:
种植经济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

课堂小结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业的起源
起起源源
从耒耜到曲辕犁 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生产工具
发 水利设施 展
耕作方式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巩固练习
• 1、(2006年上海历史卷)在中国古代,“易
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 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 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 什么?
五谷:
稻
黍(高梁) 稷(黄面窝窝)
麦
豆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十二生肖
一、农业的起源
起 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地 域
黄河流域——北方种植粟麦
分
布 长江流域——南方种植水稻
(1)、概念: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出现时 春秋 间:(3)、形成条件:(教材)
1)铁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 社会生产力
2)私有土地出现
(4)评价(教材) 积极
消极 (5).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1、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分散性)
农业的起源 从耒耜到曲辕犁 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起起源源
生产工具
发 水利设施 展
耕作方式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东汉—三国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12020年4月19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经济史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编制人:丁健; 审核人:董作进【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一、精工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从生产力角度讲述中国古代工具水利耕作方式等)(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起源:由向发展。
2、地域差异:(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流域和流域形成规模。
(2)形成的格局。
3、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1、以耒耜为主要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主要使用工具有。
(2)进入文明时代,主要使用工具有22020年4月19日商周时期的使用的工具状况是2、铁农具的使用: 时期,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3、牛耕技术(1)出现时间: (2) 时期,铁犁用于牛耕;(3) 时期,人们创造了 ,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曲辕犁(1)出现的时间: ,主要适用地区:(2)特点:(3)出现的意义:5、灌溉工具主要有: 、。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什么问题?2、著名的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时期有:(2)西汉时期有:(3)黄河的治理:(4)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在新疆是。
3、中国古代治水经验的总结:(四)、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1)出现时期: (2)产生原因:32020年4月19日(3)特点:2、自耕农经济(1)产生原因:(2)产生时期:(3)特点:(4)评价:①积极:②局限:〖思考〗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从生产关系上讲述古代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一)、古代土地制度演变1、原始社会:2、商周时期:井田制(1)性质:(2)内容(或特点):(3)发展历程:A、 B、C、 D、42020年4月19日(4)瓦解原因:▲井田制与分封制: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3、战国以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称为”公田”或”官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堂)

消极
①生产规模小,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④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经济根源。
材料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
治理黄河
与万里长城、
坎儿井
京杭大运河并 称为中国古代
三大工程
都江堰
水利工程
分洪、灌溉
泄洪、排沙
灌溉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 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 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 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 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 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三、生产关系的进步 (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
稷
粟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十二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羊
猴
鸡
狗
猪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 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 括鼠、蛇、兔、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 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谢谢大家!
•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0.12.1520.12.15Tuesday, December 15, 2020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8:04:1008:04:1008:0412/15/2020 8:04:10 AM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概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它注重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形成背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是由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挑战推动而来。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常常存在高耗能、低效率、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迫在眉睫。
技术进步的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诸如智能农机、无人机、传感器等农业智能化设备的使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灌溉、施肥等环节的精确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资源利用的优化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常常出现耕地过度开垦、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不仅浪费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精耕细作农业通过科技手段,利用土壤检测、农田精准施肥等技术,实现对土地、水和肥料的科学管理,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减少浪费。
环境保护的重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农业生产常常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精耕细作农业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和无化学农药的防治方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能够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优化资源利用、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精耕细作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
综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受到技术进步、资源利用优化和环境保护的推动,它的出现是农业生产模式的一次革新。
通过采用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创新手段,精耕细作农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紧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定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并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增强土地的综合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 形成原因2.1 资源紧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所需要的土地、水源等资源日益紧缺。
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2.2 农业生产效益需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将精耕细作纳入到农田管理中。
2.3 技术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精密农业技术、智慧农业等。
这些新技术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 特点3.1 资源利用效率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使农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农业资源,降低了对土地、水源等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2 农产品质量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注重科学管理和细致操作,例如精确施肥、科学灌溉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改善土壤质量,从而使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高。
3.3 环境友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行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采用生物灌溉和植物保护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农业生产稳定性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保护土壤等措施,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4.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1 提高农业产量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总体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山西麓, 分支灌溉。
推动水利建设的发展。
塞 上 江 南 王景— 治理黄河 千载无患
河 套 平 原
坎儿井示意图 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 坎儿井、万里长城、大 运河,坎儿井是伟大的 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 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水利农学知识丰富:农学著作300多种
郭守敬
《农政全书》
潘季驯
特点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问题5:农业经营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教材中为何出现“五谷六 畜” “十二生肖”这样的材料?
“五谷六畜”
证据支持
“十二生肖”
狗
稷
黍
粟
猪 鸡
羊
麦
豆
麻
稻
牛
马
稷
黍
粟
猪 鸡
羊
狗
麦
豆
麻
稻
牛
马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 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 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 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 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 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 华民族的象征。
2、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 (1)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 生产积极性。 (2)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3)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 (1)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产; (2)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 (3)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课堂小结
起源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耕作方式 经营方式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重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 国 农 业 经 济 的 特 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的产业结构;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特点一: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的产业结构; • 问题1、从原始农业的起源看原始农 业形式有哪些?是由什么发展而来 的?形成了哪些中心?形成了怎样 的种植结构?
特点二: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问题3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农具材料的进步: 木石骨蚌 —— 青铜——铁
2、铁农具的演变:
春秋后期 ——牛耕出现
战国中期 ——铁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中期 ——犁壁,牛耕推广
唐代 ——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 3、农业动力的变化: 人力——畜力(自 然力) 4、灌溉工具的改进: 翻车、筒车三 国 翻 车来自筒车利用自然力
唐 代 筒 车
问题4:从水水利利设施建设的角度说明农业 生产力的进步,为什么自古以来十分重视水利 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 都江堰在成都平原 为什么出现了 郑国渠首位于 都江堰工程包括 那么多著名的 陕西泾阳县的 鱼嘴、飞沙堰 、宝瓶口 水利工程? 芍陂——春秋楚国的 孙叔敖创建 铁制和牛耕的使用 是淮河流域 提高生产力 著名古灌溉工程
水利技术进步 小农经济生产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 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 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 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 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 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牛力耕田,使用铁器的精耕细作
我国 古代 农业 经济 的基 本特 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畜牧业为辅。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经营方式 3.借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农业形成了 精耕细作的生产体系。
生产技术进步-铁器牛耕
形成 条件
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个体农耕 相结合
家庭手工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6:经营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变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
(其他原因)私有土地出现。
问题7: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1、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分散性: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 积极性:生活稳定,多劳多得 落后性:不利于技术的推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