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

合集下载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
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
也。
──《庄子•盗跖篇》
开始定居,种植业出现。原始农业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中国原始农业并不是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 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中国农耕经 济最早在哪些地区形成规模?结合课本,指出它 们分别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1、农业材质的变革:
原始农 业时期
夏 商周
春秋
农具
石斧、 石铲等
耒耜 青铜 农具
铁农具
原料
石、木 骨、蚌 木石 青铜

特点 影响
粗糙
简单
——
粗糙
——
简单
质软 贵重
难以推广
使深耕成为
坚硬锋利 可能,大大
轻便
提高了生产

石器 时代
青铜 时代
铁器 时代
2 农用动力的变革
人力——畜力——自然力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技术,使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古代重要水利工程: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两汉时期,东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坎儿井
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 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9.春秋以后我国自耕农农业经营的主要方 式是( ) A A.“男耕女织” B.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相结合 C.“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D.种植业为主、渔猎为辅
10、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A )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一、农业的起源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⑴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⑵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北粟南 稻格局; ⑶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西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大约在春秋后期, 牛耕开始出现。战 国中后期,铁犁用 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 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 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 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 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 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时期
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情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 生产、生产的基本单位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④“男耕女织”的经 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二、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1、生产工具的进步
原 始 农 业
石锄
河 姆 渡 遗 址 出 土 的 骨 耜
石犁
石镰 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商周时期
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 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 石、骨、蚌等。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

课堂小结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业的起源
起起源源
从耒耜到曲辕犁 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生产工具
发 水利设施 展
耕作方式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巩固练习
• 1、(2006年上海历史卷)在中国古代,“易
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 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 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 什么?
五谷:

黍(高梁) 稷(黄面窝窝)


六畜:
猪 羊




十二生肖
一、农业的起源
起 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地 域
黄河流域——北方种植粟麦

布 长江流域——南方种植水稻
(1)、概念: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出现时 春秋 间:(3)、形成条件:(教材)
1)铁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 社会生产力
2)私有土地出现
(4)评价(教材) 积极
消极 (5).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1、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分散性)
农业的起源 从耒耜到曲辕犁 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起起源源
生产工具
发 水利设施 展
耕作方式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东汉—三国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农业阶 段
时间
原始农 石器时代 业
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
农业工具 木质、石质、骨质农具
铁制农具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牛耕
西汉 东汉
铁农具数量大增 曲柄锄、大镰、耧车
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唐朝
曲辕犁
一牛挽犁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耒耜→
石犁→ 青铜犁 → 铁犁
直辕犁 → 曲辕犁
战篇》
(2)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3)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小农经济存在什么弊端呢?
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薄弱……
西周至清自然灾害统计表
四、小农经济
唐朝初年,由于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凋敝。“茫 茫千里,人烟断绝……”
1、小农之小,“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小”, 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 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
古代农业经济的主导形式
“……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1)国家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来源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
四、小农经济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小农之小, “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四、小农经济
朱陈村 唐 白居易
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精编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精编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

课题: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 2.地域差别:①黄河流域:②长江流域: 3.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①五谷:②六畜: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方面)——从耒耜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 2.商周: 3.春秋战国: 4.西汉中期: 5.唐代: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二)灌溉工具: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 2.春秋战国: 3.西汉: 4.东汉: 5.西域:(四)农学理论的产生:三.农业的发展(生产关系进步)——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①产生原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bbabcbcc11.(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①自给自足。

②以家庭为单位。

③封闭性。

④分散性。

(2)材料二。

主要观点:①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②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概括出三点即可。

)
word格式/A4打印/下载后可修改。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特征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石器锄耕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2)借用牛力耕田。

(3)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4.农业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知识点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原因: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2.水利工程3.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归纳总结] 中国原始农业的特征(1)从形成时间看:起源早,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从地域分布看:形成北粟南稻的格局。

(3)从产业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名师点拨]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特点(1)制作材料上,由骨、木、石到青铜、铁等金属材料。

(2)制作方法上,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

(3)牵引动力上,主要由人力到畜力最后到自然力。

(4)农具种类上,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包括耕作、灌溉工具等。

[误区警示]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自然经济的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图示巧记]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概念及渐趋成熟的表现[图示巧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主题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史料探究]1.牛耕的出现史料今使乌获、藉蕃①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②,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农业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其中,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优势等方面对该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从而提高生产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它强调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农业技术应用,以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产量和效益。

三、形成原因1. 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迫在眉睫。

2.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科技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如农机化作业、遥感技术、精准农业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高耗能、高水耗、高化肥农药使用等问题,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为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精耕细作的优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优势: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提高农产品品质:精耕细作注重农作物的细致管理,使得农作物的品质得以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减少资源浪费:精耕细作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精耕细作模式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发展现状和趋势目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从美国的精准农业到欧洲的有机农业,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行这种生产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命题人:魏爱存审核人:刘元吉时间:2014.9 编号:【 0 0 1 】班级姓名学号一.【课标及解读】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前自学案】A层1、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地域角度:南稻北粟格局。

(原因:自然地理特点决定)(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4)经营方式:个体农耕、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5)经济重心: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补性。

(6)生产力:,铁梨牛耕(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进步)。

2、理解:中国古代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⑵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⑶春秋战国以来:精耕细作、铁犁牛耕、个体农耕、男耕女织等。

3、了解:对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认识(1)精耕细作是指在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和生产力低下,此外中国古代人多地少和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也比较大。

4、掌握:认识小农经济(1)特点:a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个体农耕。

b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c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

(2)作用:经济上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此外,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3)局限:具有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近代前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向近代社会转型。

图7 【课内探究案】B 层问题1:春秋时期,我国在农业生产领域开始的“生产力革命”和“动力革命”各是指什么?问题2:影响小农经济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有哪些?【当堂检测案】A 层1.(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2.(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 .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 .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 .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 .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3.(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5.(2012·广东文综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6.(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7.(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课后巩固案】C层1.(2014·北京)2004年考古人员在北京昌平张营发现约为3000平方米遗址,发现或出土距今约3000至4000年间的典型器物。

石器主要为磨制的镰刀、铲、斧等生产工具,铜器主要是小件工具、兵器和装饰品,有凿、锥、渔叉、鱼钩、镞、喇叭形耳环具及大量的陶制日常用具以及环、纺轮等生产工具及黑陶罐和彩绘的折腹盆,还出土用于占卜的“卜骨”等珍贵文物。

上述文物可供研究领域包括()①夏商时期的基本社会生活②金属农具的应用与普及③原始农业及渔猎生产状况④比较成熟的中国古文字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4·河南)《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广种薄收”的弊端D.“地无遗利”的思想3.(2014·陕西)《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4.(2014·山东)《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5.(2014·湖北)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6.(2014·山东)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7.(2014·山东)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

”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8.(2014·湖北)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9.(2014·广东)“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10.(2014·湖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11.(2014·湖南)《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

’”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A.安边境B.尽地利C.稳秩序D.抑商业12.(2014·江苏)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13.(2014·湖南)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

”这里所说的“主因”,主要是指宋朝的()A.商品经济发展不足打破封建专制统治B.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C.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D.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14.(2014·山东)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D.具有稳定性15.(2014·山东)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表现在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佛教的广泛传播16.(2014·山东)“中国本身还具有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与它相比的一种内聚性。

……这种内聚性,……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就有了”。

导致这种“内聚性”形成的因素是()①小农经济②商品经济③中央集权④儒家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2014·山东)“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18.(2014·福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9.(2014·山东)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活跃的市场经济……不管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已经非常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