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马勒(犹太人)住宅——1936年建成,北欧挪威式
里 弄 住 宅
居住大院 张闻天故居—— 始建于1892年, 江南农村特色, 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
居住大院 黄炎培故居—— 江南三进式宅楼 清,二层砖木结构楼房, 粉墙黑瓦, 屋宇雕梁画栋
居住大院 马家花园—— 1912年始建, 庄园式园林建筑。
交通部大楼
国民大会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


施工技术——营造厂 ,“大包”、“中包” 、 “小包”,临时工人。 建 筑 风 格——第一种是仿古式(又称宫殿式、复 古式)。第二种是“现代式”当时称为“现代化的 中国建筑”,具有新功能和采用新技术、新造型 的建筑,适当点缀某些经过简化的传统构件和细 部装饰来取得民族格调。
孙中山故居—— 故居建于20世纪初, 为两层欧式楼房, 占地面积1013平方米。 外墙饰以灰色卵石, 屋顶铺盖洋红色鸡心瓦。
周恩来公馆—— 20世纪20年代, 西班牙风格。
爱庐—— 1930年建成, 法国式, 宋美龄陪嫁之物
孔祥熙住宅——西欧风格
沙逊别墅——1932年建,英式乡村风格
鲁迅故居——绍兴民居
居住大院
居住大院
高层公寓



高层建筑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单 元组成标准层 ,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 设备 ,外观多为简洁的摩天楼形式,底层为服务 设施 。 工业建筑 ——砖木混合结构厂房 ,钢结构和钢筋 混凝土结构厂房。 公共建筑 ——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外国使领馆、 工部局、提督公署 ,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火车 站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商业服务业建筑 ,商 业服务业建筑 ,
中国建筑史
近代建筑(1840——1949)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

中国建筑史教学课件7--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学课件7--近代建筑

滨(俄、日)那样形成全城性的整体开放。它们只是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
积不很多大的租界居留地与通商场,如济南、沈阳、重庆、广州、厦门、长 沙等。其中济南最具代表性。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3、交通枢纽城市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因近代修筑铁路形成的交通枢纽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类型。
1.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完全是以政治、军事需要为目的,根本不考虑其社 会分工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2.城市因此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标志和军事防御功能。
3.城市人口组成中,消费人口多于生产经营性人口,消费意义大于生产 意义,商业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商品生产的水平。
4.城市发展兴衰无常。
5.中国封建城市布局有其特点。
庆等;这类的商埠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芜湖、烟台、沙市、营口、福 州等。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中东铁路枢纽城市 哈尔滨,在城市规划中
体现了合理的城市功能
分区,整个城市主要是 由在法国留学的俄罗斯 建筑师主持规划建设
北京西什库教堂(1886年)
沙面建筑局部
第八章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在这一时期,近代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建筑,如 公共建筑中形成的行政、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基本类型。
建筑形式主要仍保持着欧洲古典式和折中主义的面貌。
主体中揉入中式建筑的要素。
使馆区
2.西方折衷主义样式。集中于东交民巷

中国建筑史(9)-近代史

中国建筑史(9)-近代史

(2)上海百老汇大厦 --业广地产公司;
(3)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邬达克洋行; (4)上海国际饭店--远东第一高楼;
(5)上海吴同文宅--邬达克洋行;
(6)天津渤海大楼--永和工程司; (7)天津利华大厦--永和工程司;
上海永安公司; 天津香港大厦;
3、东北地区,日本建筑师导入的现代建筑;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建筑活动频繁,类型众多;
租界及租借地城市建筑活动频繁,类型增多,
例如: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1927年的上海江海关大厦; 甲午战后,早期赴欧美、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于20年代回国,开设了最早 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科,迈出中国人创办建筑教育的第一步; 建筑类型大体齐备; 新建筑体系已形成--;
第一节 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一、洋式建筑的样式: 1、“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藤森照信) 2、折衷主义建筑--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基调; 3、“装饰艺术”和“国际式”--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30年 代后出现;
二、如何评价中国的折衷主义建筑;
1、从中国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标志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2、从世界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是旧体系建筑;
--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四、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战乱;
• 时间:1937-1949年, • 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实施包豪斯教学体系; 清华大学营建系“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第十一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从相对封闭缓慢的发展体系,到现代转型;
第二节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一、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兴起: 传统复兴式建筑由外国建筑师发端, 由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 1、教会学校建筑的“中国式”建筑面貌; (1)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 筑--圣约翰大学怀施堂,西式建筑 体量组合+中国南方屋顶样式; (2)屋顶与屋身的整合,屋顶已采用后 期盛行的仿北方官式的做法;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
22
.
23
.
24
.
25
务实与探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但步伐小, 反浪费运动前后,不少人作更多种探索,既 针对特定环境的探索,也有从设计意念上探 索。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中国建筑史
.
1
现代中国建筑史
.
2
第一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
3
工业及交通建筑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
80年代,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
环境整洁优美、先进设施的工业区包括专用
工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提出了地下铁 路客站设计问题。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
39
80年代,深圳特区的大量优秀建筑师投
入到策划到施工监理的全方位运作。
整个开放时期,深圳、广州建筑,尤以
高层影响为大,这批建筑引进新材料,引进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
民族风格建筑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之一是民族风格建筑。

民族风格建筑以传统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特色为基础,融合了现代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例如,北京的故宫、上海的豫园等都是典型的民族风格建筑。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琉璃瓦、斗拱、彩画等传统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建筑风格既注重整体布局和讲究精细雕刻,又融入了现代工艺和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演变。

现代主义建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近代也涌现出了众多现代主义建筑。

这类建筑追求简洁、功能性和表现力,注重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的创新。

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的广州塔等都是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大胆运用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新材料,注重线条的简洁和自由曲线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规范,展示出时代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建筑融合了艺术与科技,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风采。

后现代主义建筑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界也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潮流。

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非传统形式和自由创意,以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细节吸引人们的目光。

例如,《鸟巢》国家体育场、北京大学深研中心等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和色彩的运用,常常打破传统的界限和规则,富有动感和变化性。

这些建筑作品既展示了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是指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1.史前时期: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和土坯建筑,以及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玉器等建筑装饰。

2.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主要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类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故宫和颐和园等。

3.近现代建筑:中国近现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例如民国时期的南京总统府、上海外滩等。

4.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例如鸟巢、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等。

除了建筑本身的发展,中国建筑史还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中国建筑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
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
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 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地狱间的本土建 筑交流。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 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 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从上海来看, 高层公寓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 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总体布 置除公寓本身外,有的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 道和绿化园地。
中国建筑史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 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 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 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 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 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仿德国新文艺复兴样式的青岛火车站
花园住宅是“青岛区”居住建筑的主体,大都 由德国建筑师设计,以德国传统样式为基调。
(二) 、长江沿岸城市 西方外来的建筑文化沿长江溯流而上,对沿 江城市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的结果同沿海城市 相比,明显减弱。“洋风”建筑样式为少,且多 半集中在城市的沿江岸一带。 1、南京:下关 二十世纪初年,南京的一些官方建筑及商 店铺面都相继仿造“洋风”样式。
2、昆明和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 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
式建筑,加上东面的大道、绿化带,连同黄浦江,
形成了外滩独有的风貌。
⑴. 初建期:十九世纪中、下叶。
建造的房屋先是木结构,后来很快发展成砖木 结构,基本为外廊样。 ⑵.发展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原有旧房基本拆除,新建筑多为三、四层的
砖木结构,样式转以仿西方古典主义为主。如亚 细亚大楼则仿古典主义样式。
中山陵石柱 博爱牌坊:蓝顶百墙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
学院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 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 代建筑
第二章、中国近代城市建设
一、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 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 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 程,也以此为开端 .
青岛德国总督府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又称“黄浦 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 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的建筑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铁结构的单层厂房在20世纪前还很罕见。 186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碳化炉房是中国近代第一座
铁机构厂房建筑。 1893年,武汉汉阳铁厂,除4个小分厂仍为砖木混 合结构外,6个大分厂的主厂房,全部屋顶用料、 圆柱、扁柱、横梁都是购自比利时的钢铁构件,是 近代中国大型运用钢结构先例。 进入20世纪后,钢结构厂房陆续出现于铁路机车车 辆厂。
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城市中盛行近代住宅的 另一类型——供出租、出售的公寓住宅。以上海建 造的最多,出现了一大批五六层的多层公寓和许多 10层以上的高层公寓。 从上海来看, 高层公寓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 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总体布 置除公寓本身外,有的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 道和绿化园地。 户型以二室户、三室户占多数。垂直交通靠电 梯,或分散分组布置。大都设有水暖和垃圾管道, 有些厨房还设有电冰箱,可以达到较高的近代化水 平。
双层厂房
采用多层厂房主要基于生产工艺的需要,同
时兼有节约用地的好处。 中国近代多层以轻工业厂房占较大比重。 多层厂房出现是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过程 中的一个进步。
与新功能差距很大; 2、建筑类型从外国传入,功能较复杂,对近 代化要求较高; 3、业主资金较雄厚,有条件由近代建筑师进 行设计,有条件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信设 备。
公共建筑新类型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建筑转型
的最主要体现。 通过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的设计,传入 和引进国外同类型建筑,是这种转型的最快 捷途径。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 偏僻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 的旧城区中,仍然继续这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 二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 布在大中城市生活需要,有独户、联户型住宅、多 层公寓、高层公寓等; 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 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如里弄、竹 筒屋等
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
域规划,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 筑等活动。促使中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 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 5、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 活动频繁。 6、建筑留学生回国,建筑事务所增多,形成了建 筑创作、建筑教育、建筑学术活动等活跃局面。 7、欧洲新建筑运动已对近代中国建筑发生过影响。

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
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 模上都十分有限,但酝酿了近代中国新建筑 体系的形成。
第二阶段:
租界和殖民地的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建筑类型增多; 建筑规模逐渐扩大; 洋行打样间的匠商设计逐步为西方专业建 筑师所取代,新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一节 建筑发展概况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处在现代转型初期的近代建筑,是中国 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 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

第二节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927年到19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器局面主要
体现在: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 面,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 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 营房地产,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 发展。 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 掀起了一股在中国大城市建造高层建筑浪潮。
第三节 工业建筑
近代中国工业建筑的形成,也和近代公共建
筑一样,沿着两条途径发展起来: 1、直接传入和引进国外近代工业建筑; 2、在传统旧建筑的基础上沿用。 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厂 房空间和结构演进,分别从单层厂房和多层 厂房展述。
单层厂房
单层厂房是中国近代工业普遍采用的建 筑形式,最先发展的是砖木混合结构的厂房。 早期除沿用旧式平房外,凡属于引进的工业 建筑,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形式。 民族资本的民办工业运用砖木混合结构 厂房更为广泛,直到解放。
外来移植的住宅
外来移植的住宅主要是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
建筑师引进的国外各类住宅形式,早期多为 独户型和联户型。 独户型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
高标准独院式住宅统称花园洋房。
这类住宅一般位于城市良好地段,总平面宽
敞,讲究庭院绿化和小建筑处理,建筑面积 很大,多为一二层楼,采用砖石承重墙,采 用各国大住宅、府邸形式。这是当时这些国 家流行的高标准住宅在中国的复制。
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三、20世界30年代末到40年代。
第一阶段
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 苑囿的建筑历史。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 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 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 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地狱间的本土建 筑交流。

第一种途径,一般情况下是由于:
1、原来已有这类型建筑,具备一定基础; 2、业主资金力量薄弱,必须利用旧建筑改造,
或者虽属于新建,但必须依赖旧式匠师的技 术力量和传统的技术条件; 3、建筑功能要求不十分严格,有可能从改造 旧有建筑类型来适应。
第二种途径一般情况下是由于:
1、原来没有这种类型建筑,或原来虽有,但

总的来说,这一套高标准的外来住宅,大部
分都是外国洋行和外国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 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大城市。
本土演进的住宅
本土演进的住宅主要集中在开放度较高的城市和侨
乡,大体上形成以下几种类型: 1、里弄住宅,最先出现在上海租界,后来扩展到 天津、汉口、南京等大城市。 2、分布在青岛、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的居住 大院。 3、出现在广州一带的竹筒屋。 4、散见于东南沿海城市的骑楼、铺屋。 5、广东侨乡生成的庐式侨居和碉楼侨居。

城市近代化的一大特征是人流、货流高频 率的运动和密集型人际信息沟通。 邮政、电讯和现代交通建筑应运而生,其 中火车站建筑发展最为显著。

在近代中国庞杂的公共建筑系列中,商 贸类建筑是最突出的发展类型。它的数量很 多,构成近代化城市新城区主体,常常充当 市中心的主要角色。 银行建筑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三阶段:
近代建筑活动开始扩展到这些内地偏僻 县镇。但建筑规模不大,除少数建筑外,一 般多是临时性工程。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 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20世纪20年代后,行政会堂建筑主要是国民
政府机关,基本上都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外 观大多采用了中国固有形式。
近代文化、教育、医疗建筑有一部分和外国教 会活动联系在一起。 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活动最令人瞩目。 这些大学大多沿用国外校园模式,有庞大的占 地规模,有合理的功能分区,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 绿化,有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群组合,有的还采 用中国式建筑风貌,成为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最具 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应用于近代工业建筑迟
于钢结构。 1883年上海自来水厂和1892年湖北枪炮厂是 国内使用水泥和混凝土的较早的两个工厂。 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锯齿式屋顶首 先在纺织工厂中采用。 随后陆续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半门架、 拱形屋架、双铰门架与双铰拱架等新的结构 形式厂房。
第二节 公共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的基本类型和发展特点
进入20世纪后,在大中城市较快地出现了商业、金融等 公共建筑的新类型。 行政、会堂建筑,早期主要是外国的领事馆、工部局、 提督公署和清政府的新式衙署、谘议局及商会大厦之类建筑。 这类建筑,有的是殖民地式外廊样式,有的是西方国家 同类行政、会堂建筑的翻版,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 典式、折衷式宫殿、府邸的通用形式。 这批建筑都是高二三层的砖木结构,仿西方古典形式。 有的带有中西混合特点,属于西方单体建筑和中国式总体布 局,西式体量造型和中式细部装饰的双重中西结合。
近代单层厂房,内部要求有较大空间的冷加工车间
或热加工车间,多半用两坡式或气楼式,或单跨或 数跨连续,或主跨两侧增设副跨,主跨跨度一般为 15米左右,宽者达20米。锯齿屋盖常用多跨连续方 式组成较大的车间面积,最大达到16000平方米以 上。 为保证车间采光和通风,多采用人字形气楼、M型 气楼,采用锯齿直窗、斜窗和直窗斜窗组合型等天 窗形式。屋顶除机平瓦顶外,常用轻质材料。 个别纺织车间采取隔热措施。天窗用双层玻璃。
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一整套近代所需要的新建筑类型,很大程度上 都是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同类型建筑便捷地输入与 引进的。 新建筑体系在建筑类型上已大体形成较为齐全 的近代公共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和近代工业建筑的 常规品类。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 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 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这些殖民输入建筑以及散步于城乡各地的教会 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 它们大体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 为殖民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出现于本时期的这批外来势力输入的西方建筑 和中国洋务工业、私营工业主主动引进的西式厂房, 就成了中国本土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近代建 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