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 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中国建筑史课件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中国建筑史课件演示文稿

中国建筑史课件演示文稿

第31页,共327页。
第32页,共327页。
第33页,共327页。
第34页,共327页。
第35页,共327页。
第36页,共327页。
第37页,共327页。
第38页,共327页。
第39页,共327页。
第40页,共327页。
第41页,共327页。
第42页,共327页。
第43页,共327页。
第185页,共327页。
第186页,共327页。
祈年殿殿高38米, 直径32米,三层重 檐向上逐层收缩作 伞状。建筑独特, 无大梁长檩及铁钉 ,二十八根楠木巨 柱环绕排列,支撑 着殿顶的重量。祈 年殿是按照“敬天 礼神”的思想设计 的,殿为圆形,象 征天圆;瓦为蓝色 ,象征蓝天
第187页,共327页。
第106页,共327页。
第107页,共327页。
第108页,共327页。
第109页,共327页。
象天法地:天 人合一
第110页,共327页。
第111页,共327页。
第112页,共327页。
第113页,共327页。
第114页,共327页。
第115页,共327页。
第116页,共327页。
第175页,共327页。
第176页,共327页。
第177页,共327页。
中和殿平面呈 正方形,面阔 、进深各为3
间,四面出廊 ,金砖铺地, 建筑面积580㎡ 。屋顶为单檐四 角攒尖,屋面覆 黄色琉璃瓦,中 为铜胎鎏金宝顶 。殿四面开门。
第178页,共327页。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 ,建筑面积1240.00㎡,
第15页,共327页。
第16页,共327页。
第17页,共327页。

中国建筑史ppt

中国建筑史ppt

中国建筑史ppt中国建筑史中国作为全球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建筑历史。

在中国建筑史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实践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演变出了丰富多样的特色和风格。

本文将概述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时期和其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是中国建筑史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重视皇权和宗教仪式。

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先秦古墓、古代都城遗址等。

这些建筑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布。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标志着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伴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兴起,宫殿、陵墓和宗教建筑开始呈现出更加宏伟和壮观的规模。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建筑是秦始皇陵和洛阳白马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阶段。

此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原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和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北方的宫殿和庙宇采用了游牧民族的设计手法,而南方的建筑则融合了中原文化的风格。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迎来了繁荣和进步。

唐朝的辽阳王陵和宋朝的灵岩寺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同时,佛教寺庙和官方建筑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5.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元朝在建筑上引入了蒙古和西亚的风格,如北京的故宫和突尼斯陵墓。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建筑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了传统文化。

清朝则致力于保护和恢复古代建筑,如颐和园和南京夫子庙。

总结起来,中国建筑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贡献。

无论是建筑的规模、艺术性还是技术上的创新,中国建筑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中国建筑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延续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遗产。

《中国建筑文化》课件

《中国建筑文化》课件
代表建筑
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近代建筑
总结词
中西合璧,风格多样
详细描述
近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 筑材料,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
上海外滩建筑群、南京中山陵等。
现代建筑
总结词
01
创新发展,绿色环保
详细描述
02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大量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注
风水学说
总结词
风水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张通过对环境的选择和改造来达到吉祥、避邪的效果 。
详细描述
风水学说在中国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选址、布局、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风水因素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常常会设置影壁、屏风等物件来阻挡“邪气”,同时也通过各种装饰 和布局来达到吉祥的寓意。
木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了 各种文化和艺术风格,如佛教 、道教、儒家思想等,形成了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石雕
石雕在古代建筑中常用于门楼、牌坊、石碑等 部位,其风格粗犷、雄伟,给人以庄重、沉稳
的感觉。
不同地区的石雕风格也有所不同,如福建石雕、河北 石雕等,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工艺。
石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另一种常见装饰手法 ,通过雕刻石头来创造出各种形象和图案。
《中国建筑文化》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 中国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 中国建筑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 中国建筑的装饰与艺术 • 中国建筑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01 中国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建筑
总结词
壮丽辉煌,技艺高超
详细描述
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布局讲究中轴 对称,屋顶采用琉璃瓦,装饰精美,技艺高超。

中国建筑史全套课件328p

中国建筑史全套课件328p


阙门
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 体量最大、等级最 高的建筑物。它面 阔十一间,进深五 间,长64米,宽37 米,建筑面积 2377.00㎡,高 26.92m,连同台基 通高35.05m。殿前 有宽阔的平台,称 为丹陛,俗称月台 。月台上陈设日晷 、嘉量各一,铜龟 、铜鹤各一对,铜 鼎18座。殿下为高 8.13m的三层汉白 玉石雕基座,周围 环以栏杆。栏杆下 安有排水用的石雕 龙头。

齐,临淄城

秦,咸阳城

汉代,营造:抬梁式和穿斗式的出现; 闾里制度的完善:《汉书· 食货志》:圣王 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 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
三国、两晋、南北朝: 佛教建筑的出现: 佛寺建筑:以塔为主,塔院寺;“舍宅为 寺”,佛殿式;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金 厢 斗 底 槽
中和殿

中和殿平面呈 正方形,面阔 、进深各为3 间,四面出廊 ,金砖铺地, 建筑面积580 ㎡。屋顶为单 檐四角攒尖, 屋面覆黄色琉 璃瓦,中为铜 胎鎏金宝顶。 殿四面开门。
保和殿

保和殿面阔9间,进 深5间,建筑面积 1240.00㎡,高 29.50m。屋顶为重檐 歇山顶,上覆黄色 琉 璃瓦,上下檐角均安 放9个小兽。上檐为 单翘重昂七踩斗栱, 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内外檐均为金龙和 玺彩画,天花为沥粉 贴金正面龙。六架天 花梁彩画极其别致。 殿内金砖铺地,坐北 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 。东西两梢间为暖阁 ,建筑上采用了减柱 造做法,将殿内前檐 金柱减去六根,使空 间宽敞舒适。

西周:营造礼制的出现,瓦的出现;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 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容方九轨,轨谓辙广……凡八 尺……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 庙于王宫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国社于王宫 之右;朝者义之所在,必面而向之,故立朝于王 宫之南;市者利之所在,必后而背之,故立市于 王宫之北”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PPT课件
24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中国很早就把建筑的内容和形式看作是王朝 的一种基本制度,“礼”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就是有关的规定和理论根据的记录。 中国古代都城、宫阙的内容和型制,诸侯、 士大夫乃至于平民百姓的宅第标准,都是作 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而制定出来的,不可 逾越。
25
古代建筑的“顶峰”太和殿和普通平民 民居都必须纳入“礼”的约束范围内
及至秦始皇时期,具备 了控制整个帝国的绝对 统治,万里长城便是其 动员力量的典型代表, 但此时中国建筑的基本
17
使用巨大奴隶劳动力的古埃 及古代建筑:底比斯残迹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技术层面上,中国较早的突破了 木构建筑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的局限,是 一种对先进思维选择的结果。
木构建筑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节约成本,同 时梁-柱体系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对于较大空间 营造上的难题。
26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墨子:“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也 许是最早将房屋与“礼”建立联系的言论。 中国古代的住宅布局亦是由“别男女之礼” 引申而来的构图。皇宫中的“六宫六寝”、 宅舍中的“前堂后室”将男女活动和生活的 范围做出了严格的区分。
其后,住宅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 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完全是“礼制”精神 在建筑上的反映。
但事实上,中国也存在石构建筑,西方也存 在木构建筑。
产生这种主要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没有绝对的定论,只存在 观点之争。
12
德国传统木住宅
俄罗斯木教堂
13
泉州石塔: 800年前
40.中西方建筑比较
梁思成的观点: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没有找到石头 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材料。(古代墓穴的营 造似为反例?)

中国建筑史近现代建筑教育专题.ppt

中国建筑史近现代建筑教育专题.ppt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培养目标
梁思成培养建筑系学生的目标是: 哲学家的头脑; 社会学家的眼光; 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 心理学家的敏感; 文学家的洞察力;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建筑教育实践,推
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进程。
小结
1、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 2、梁思成形体环境设计教育体系。
留日学生办学情况
开端 1923年 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了建筑科,
才掀起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 苏州工专建筑科是由柳士英发起,与刘敦桢、
朱士圭、黄祖淼共同创办。 沿用日本建筑教学体系。
留日办学课程安排
学制3年 开设课程为: 建筑意匠 建筑结构 中西营造法 测量学 建筑力学 建筑史
建筑设计方面: ①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②参与中南海怀仁堂内部装修设计
建筑其它方面: ①参与东北大学校徽、新中国国徽设计; ②改造传统景泰蓝
留学派受到建筑教育的差异
德日比较重视建筑技术,偏重工程教育; 美法比较重视艺术修养,偏重艺术课程。 20年代留美归国的毕业生们将西方的折衷主
新时期的建筑教育学制、学位情 况
学制
80年代除清华、同济为5年外,其它学校为4年;
80年代末,为取得国际认可资质,多数学校恢复到 5年制。
80年代开始,实行学分制和学位制,建筑学的合格本 科毕业生的学位为工学士,合格的研究生毕业生为 工学硕士。
90年代,实行注册建筑师制度和建筑学评估制度后, 凡评估合格的高校建筑毕业生,授予建筑学学士和 建筑学硕士学位。
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带回中国,并 产生深远影响。 但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留美归国学生将现代 派建筑教育体系带回国内,为中国建筑教育 注入新的血液。
办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潮流在新时期始终不是主流,但随 着国际性的建筑趋同和城市的特色危机日趋 严重。
(二)南国新风与深广建筑师群
改革开放后,岭南建筑师成就广大。
他们遵循现代主义原则,对后现代主义不太以为然, 但用现代主义来定义他们不是很准确的,因为他们 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启示。
现代主义原则,归纳为: 灵活空间的运用; 巧妙的庭院布局; 合理的经济结构。
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绝大多数的建筑仍然由中国建筑师完成, 即使是重大项目由外国建筑师中标,其施工 图设计规范、材料等国情要求,根据中国的 建筑法令仍需有中国建筑师设计,因而从本 质上说,中国建筑毕竟要通过中国自己的建 筑师的劳动才能建造起来。
(一)中国特色的再探索
在新时期中关心特色问题的人不少,由 于主客观的条件限制,大多沿用历史主义的 三种现成套路,但在实践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始终是少数。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第一节 自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
三种历史主义的延续与发展
苏联的结构理论与规范帮助中国盖起了大量多层办 公楼且节约了造价。
改革开放后,办公楼的框架结构取代了砖混结构。
商务办公楼是80年代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之一,使 用大空间、低隔断、办公设备多,效率高,空调、 电梯在多数地区进入办公建筑,智能建筑出现。
会议中心或结合展览的会展中心在90年代后期,在 发达地区登场。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休憩建筑多数情况下结构并不复杂,因艺术性、 新奇性、舒适性等使之成为建筑师用武之地。
办公建筑在清末起就从威仪型向功能型转化。
50年代大批办公楼兴建,因经济原因为砖混结构。
中国建筑史
现代中国建筑史
第一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工业及交通建筑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
80年代,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
环境整洁优美、先进设施的工业区包括专用
工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提出了地下铁 路客站设计问题。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建筑大力推行标准设计,推 广装配式建筑方法,广泛推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 构,后又推出轻钢结构。
趋强烈。
岭南新建筑,尤其是重大的公共建筑项 目在审美上也是遵循这一取向。
第四代建筑师从不同角度探讨新时期的
设计创作道路的同时,对追踪世界上建筑技 术美的表达也未甘沉默。
80年代后标准逐渐提高,通用设计改进,对家 用电器的使用纳入设计考虑中。
90年代注重大起居室、小卧室,较大的厨房与 卫生间,出现双卫生间,注意了日照、防火考虑, 空调进入家庭。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寓外又有别墅、 度假村之类。大城市高层日多,物理管理逐渐推广 社会。
50—70年代,多层住宅皆为砖混结构, 由于地震原因,将居住建筑的抗震与安全问 题提到日程上,各城市按地震设防烈度设计, 砖墙转角加构造柱。
50年代初期,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相联系, 产生了一大批以历史主义即从历史传统中挖 掘建筑语言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务实与探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但步伐小, 反浪费运动前后,不少人作更多种探索,既 针对特定环境的探索,也有从设计意念上探 索。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60、70年代,顶升法及无梁楼板在多层厂房中使用。
80年代以后,钢结构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多, 夹芯彩钢板在工业建筑中大量使用。大跨度的立交 桥中双向预应力厢式结构在中国推广,航空站则直 接与国际接轨,采用各式新型钢网架和钢管等结构 形式。
居住建筑
50—70年代,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楼,有 时成片为居住小区、工人新村等。有时见缝插针、 偶为高层,住宅标准极低,设备简陋,小厅小卧室 或居室兼卧室、居室兼厨房等。
信息与传媒建筑是80年代后随着信息业及传 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 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80年代后,大力推广墙体改革,以争取 淘汰黏土砖,空心砖成了标准转的替代物。
90年代后,不仅高层,连多层也常用钢 筋混凝土框架。提出小康住宅计划,厨房卫 生设备等级迅速提升,新一代的居住区出现。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第二节 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
域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改革开放最终导致建筑设计领域向国外开放。 对国际先进规范做法和标准的熟悉,对新形
制、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熟悉以及与外国投资 者或港台投资者的联系都是外国建筑师的优 势; 但对中国特有的地理、气候、材料、规划和 设计规范不熟悉,对中国文化不熟悉是他们 的劣势。
80年代,深圳特区的大量优秀建筑师投
入到策划到施工监理的全方位运作。
整个开放时期,深圳、广州建筑,尤以
高层影响为大,这批建筑引进新材料,引进
新的结构与构造、施工技术和设备,引进新
设计手法,直到引进域外建筑方案。
(三)时代技术美的追踪
80年代后,在赶超世界的大规模建设中,
社会对体现时代前进态势的技术美的需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