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国的地域建筑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自19世纪末至今,中国的地域建筑经历了很多发展周期,经历了殖民主义、内战、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但是它保留了许多历史和传统元素,反映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简述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
1.殖民主义时期在19世纪末,大量外国列强入侵中国,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的黑暗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建筑。
殖民主义时期的建筑主要是洋楼和城市中的公共建筑,许多城市中心的建筑也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的滩区和法租界,这些地区的建筑大多是欧洲式的洋楼,反映了当时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的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并将其与新的建筑风格相结合。
例如南京路步行街周围的商业街区,一些民居建筑保留了传统的风格,但同时融入了欧式的建筑风格。
2.共和国时期中国的共和国时期是地域建筑的发展高峰期,大量新型建筑开始建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于城市和建筑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这个时期建筑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建筑风格上,现代主义风格成了新中国时期的主流,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许多公共建筑和住宅的建设也开始按照社会主义的理念出现,例如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公社和大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3.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地域建筑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个时期看到了许多新型建筑在大城市中的兴建,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和建造时考虑环境问题的绿色建筑等。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国际设计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例如,石景山文化中心和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这些建筑都是以传统中国文化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4.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地域建筑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许多历史文化古迹被摧毁,这个时期的建筑几乎完全是政治符号建筑。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史

历史时期
时间范围
建筑特点
主要建筑技术或代表建筑
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
距今约50万年至5000年
天然崖洞、穴居、浅穴居
-
建筑形态简单,以天然材料为主
封建社会初期
距今约4000年至公元前21世纪
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
隼卯技术出现
建筑技术开始发展,出现简单的建筑工艺
奴隶社会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
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式建筑
青铜器、甲骨文
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出现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
封建会中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9世纪中期
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兴起
砖、瓦、木构等技术发展
建筑类型丰富,工艺精湛,出现大量经典建筑
近现代工业建筑前技术时期
19世纪40年代至1895年
工业建筑开始出现
外国人建造的第一座工业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1949年至今
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建筑技术不断创新
高铁、桥梁、超高层建筑等世界顶尖水准的建设项目
建筑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技术不断创新,国际影响力增强
工业建筑类型出现,但技术相对落后
近现代工业建筑技术快速发展时期
1895年至1937年
工业建筑门类增加,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厂房
民族资本企业涌现,工业建筑技术快速发展
工业建筑技术快速提升,建筑规模扩大
近现代工业建筑技术发展停滞时期
1937年至1949年
战争影响,工业建筑发展停滞
-
战争导致建筑行业停滞,技术发展受阻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况

实例表明:仰韶文化时期木架建筑技术水 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奠定了中华民族 建筑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建筑的始祖。
姜寨村落插图
布局特点: 1、防御特点—
壕沟 2、区域布置— (1)分区 (2)向心 表明原始氏族社会生
活情况
半坡村遗址
不仅有半穴居,还有地面建筑,并且有套间房屋。 平面:长方形、圆形 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屋顶:树枝扎结骨架上涂泥 承重:屋顶中部的重量常用木柱(树干)作支撑,数
量不等,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采用绑扎法。 面层做法:使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避
3、按一定比例绘制的 4、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
最早的工程图。
4、建筑技术
1、铁工具 2、筒瓦、板瓦在
宫殿广泛应用 3、制砖业 4、木工技术
二、秦(前221—前207)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统一,一巩固; 郡县制 加强统治:修池道、筑长城、开鸿沟、
隋—宋
(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一、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 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 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 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 大发展。
二、封建社会中期共经历隋、唐、五代 十国、宋(辽、金)四个时期。
一、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等级制度(布局、规模、道路、城墙、建
筑物等)
(2)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
三、周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2、建筑工官制度(司空、司徒) 3、瓦的发明 4、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的应用 5、木架技术 实例:西周早期遗址—陕西歧山风雏村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总体发展缓慢.但也有些建筑格调质朴清新,在吸收古今中外建筑长处的基 础上,创造出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
改革开放后建筑:
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多元化,中国建筑已经 迈上现代化、国际化.
影响因素:战争侵略,国家政策,文化水平,经济水平
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建筑 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
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 状态.
中国近代建筑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 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 求.从而推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赴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在20 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 物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广州白天鹅宾馆
上海龙柏饭店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北京长城饭店
南京金陵饭店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中山温泉宾馆
西安渭水园温泉度假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地深入,中国建筑在现代化水平 和现代设计手法上展开了新的页.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
殖民地式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
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建筑
现代化、国际化
中国近代建筑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 进程.
随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大举侵入,以及封 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西 方建筑开始成批传入中国.近代建筑类型和近代建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建筑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化时代。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建筑师开始在国内推广现代建筑风格,如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逐渐步入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建筑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政权开始重视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如广场、公园、学校、医院、图书馆等。
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采用了现代化建筑风格,如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的红楼、复旦大学的图书馆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更加注重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师开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道路。
而且,建筑师们也积极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建设,如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北京大学医学部等。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建筑师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大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了对自然环境、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的重视。
一些标志性建筑如北京鸟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塔等,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总之,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是一个逐步向现代化进化的过程。
建筑师们在拓宽视野、提高技术、强化文化自信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建筑史08近现代建筑

4、中国近现代建筑史课题
宏观的:分期、分区、分类总结 (建筑师、建筑类型、制度、技术、材料、思想、城市) 1、城市建设 2、建筑类型、技术 3、建筑制度 、建筑教育 、建筑设计机构和建筑师 4、建筑形式 、建筑思潮 ……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1、理论: 支撑;线索 2、南京十年 3、中国固有式 4、墨菲 5、巴黎美术学院 6、中国营造学社 7、集合住宅 8、风格:国际式、ART DECO 9、骑楼 10、 “建筑”
1 古今之别:
3、从社会体系到建筑体系的分析方法
1 关联性在时间上:变化不是平行的、一一对应的:滞后与超前 2 关联性在内涵上:主导因素不是单一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方式不同; 1 2 3 4 5 技术的滞后 制度的适用范围 文化的内在矛盾 城市化过程 建筑本身的多重身份
-艺术形式:传统的力量:-新公共建筑反映的时尚;工业建筑的弱约束 -物质形态:移动;再生;使用周期等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1、理论: 支撑;线索 现代性 “现代转型” 后发外生型
民族主义 -思想文化 清末中体西用;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两种态度) -民族国家 国家权威/ 职业建筑师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2、南京十年 1927-1937 1911 辛亥 1925 孙中山 1926 北伐 1927 南京、上海 412 1929 北京 东北 主权国家体制初步创立 经济管理的国有化 文学、艺术的发展 中国固有式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附: 德日系 Vs 欧美系 1920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柳士英 刘敦桢 龙庆忠 192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就是券廊式;后者就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
另一方面就是洋务派与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得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就是手工业作坊那样得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得西式建筑。
上述两方面得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这就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与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得阶段。
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
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得“黄金时代”,轻工业、商业、金融业都有长足发展。
引进西式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事业与城市生活得普遍需求。
在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得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
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得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
有了较多得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
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得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得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这就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得阶段。
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与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
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首都计划》与《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中国近代建筑化建筑、居住建筑。
上海、天津、广州、汉口与东北得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得高楼大厦。
特别就是上海,这时期出现了28座十层以上得高层建筑。
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
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得工程达到很高得施工质量。
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与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得先进水平。
中国建筑师得队伍壮大了。
从国外留学归国得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与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筑教育),引进与传播发达国家得建筑技术与创作思想。
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与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与《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行得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阶段不只就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就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得近代建筑。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这就是中国近代建筑得停滞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得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
通过西方建筑书刊得传播与少数新归国建筑师得介绍,中国建筑师较多地接触到国外现代建筑思潮。
只就是这时期中国处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活动很少,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得建筑实践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建筑类型编辑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下述三类。
居住建筑南京中山陵近代中国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得住宅形式。
新得居住建筑类型主要集中在通都大邑得部分地区。
这种新得住宅有独户型、联户型与多户型等基本形态。
独户型住宅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
这些住宅基本上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高级住宅得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得环境优越地段。
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层楼得砖(石)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考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国得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就是外国官员与资本家。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建。
从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造得“濠南别业”,可以瞧出这类中国业主得独院式高级住宅得特点:建筑形式与技术设备大多采取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特色。
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式高级住宅转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片得花园住宅区。
联户型、多户型住宅包括里弄住宅、居住大院与高层公寓三类,大都就是由房地产商投资统一建造,再分户出租或出售。
①里弄住宅最早于19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上海,就是从欧洲输入得密集居住方式,后来汉口、南京、天津、福州、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区。
上海得里弄住宅按不同阶层居民得生活需要分为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与公寓式里弄。
早期石库门里弄明显地反映出中西建筑方式得交汇。
里弄住宅布局紧凑,用地节约,空间利用充分。
②居住大院在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相当普遍。
“大院”大小不等,由二、三层高得外廊式楼房围合而成,多为砖木结构,院内设公用得上下水设施。
一个大院居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建筑密度大,居住水平较低。
③高层公寓就是大城市人口密集与地价高昂得产物,高得达十层以上。
例如上海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图1)高21层,上海毕卡地公寓(现衡山公寓)高15层。
这些高层公寓多位于交通方便得地段,以不同间数得单元组成标准层,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先进结构,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设备,有得底层为商店,有得有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外观多为简洁得摩天楼形式。
中国近代建筑工业建筑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各种近代工业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国近代建筑木构架厂房中国手工业作坊一向采用木构架结构。
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得前期,许多厂房仍沿用这种传统结构,如1865年创立得上海江南制造局,1867年创立得号称“军火总汇”得天津机器局都就是这样。
到了后期,在新建得大中型工厂中,旧式木构架厂房已被淘汰。
砖木混合结构厂房以砖墙、砖柱承重,上立木屋架得砖木混合结构厂房,就是19世纪下半叶大中型厂房最通用得形式。
建于1866年得福州船政局,车间小者几百平方米,大者2000余平方米,全部采用这种形式。
建于1898年得南通大生纱厂,主车间面积为18000平方米,也采用砖木混合结构。
到了20世纪,中小型工厂也仍在继续沿用。
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钢结构厂房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20~30年代已普遍应用于机器厂、纺织厂等工业建筑。
1904年建造得青岛四方机车修理厂,就是大型钢结构车间得较早实例。
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先为单层纺织厂房所采用,以后框架、门架、半门架与各种拱架得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各类大跨得单层厂房中普遍应用。
多层厂房最普遍得形式也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有框架、无梁楼盖与混合结构三种形式。
20~30年代许多纺织厂、卷烟厂、食品厂、制药厂得主要车间与仓库都向多层发展,五层以下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较为常见。
公共建筑近代各种类型得公共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其类型已相当齐全了。
主要有:行政建筑与会堂建筑20世纪20年代以前建造得行政建筑与会堂建筑,主要就是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提督公署之类得办公用房与清政府得“新政”活动机构、军阀政权得“咨议”机构以及商会等得建筑。
这类建筑基本上仿照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布局与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衷式宫殿与府邸得通用形式,例如青岛提督公署、江苏省咨议局等建筑都有这种特色。
从20年代后期起,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造了一批办公楼与大会堂,如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外交部大楼、交通部大楼,南京国民大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等,这些都就是中国建筑师设计得具备近代功能得民族形式得建筑。
金融建筑与交通建筑金融、交通建筑包括银行、交易所、邮电局、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等。
银行为金融机构,控制着社会经济得命脉。
为显示资力雄厚、博取客户信赖,许多银行竞相追求高耸宏大得建筑体量,坚实雄伟得外观与富丽堂皇得内景,大多采用古典式、折衷式得建筑形式,也有少数采用民族形式。
建于1921~1923年得上海汇丰银行,占地14亩,高8层,采用钢结构而模仿砖石结构造型,以古典主义形象显示了宏伟、威严、华贵得气势。
建于1936年得上海中国银行(图2),以高达17层得塔楼,用经过简化了得中国建筑细部作装饰,含有淡淡得民族风韵,在上海外滩建筑群中十分突出。
中国近代建筑火车站建筑外观多移植国外建筑形式,如建于1898年得中东铁路哈尔滨站,就是当时流行于俄国得新艺术运动风格;建于1912年得济南火车站(图3),就是仿中世纪后期德国风格。
这两个火车站以及建于1900年得京奉铁路北京站与建于1927年得京奉铁路沈阳总站(见彩图)等,建筑水平大体相当于同时期国外得火车站。
文化教育建筑近代文化教育建筑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大学、中小学、医院、疗养院、体育馆、体育场、公园以及各类纪念性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