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近现代建筑教育专题
中国近代建筑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中国建筑史(9)-近代史

(2)上海百老汇大厦 --业广地产公司;
(3)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邬达克洋行; (4)上海国际饭店--远东第一高楼;
(5)上海吴同文宅--邬达克洋行;
(6)天津渤海大楼--永和工程司; (7)天津利华大厦--永和工程司;
上海永安公司; 天津香港大厦;
3、东北地区,日本建筑师导入的现代建筑;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建筑活动频繁,类型众多;
租界及租借地城市建筑活动频繁,类型增多,
例如: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1927年的上海江海关大厦; 甲午战后,早期赴欧美、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于20年代回国,开设了最早 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科,迈出中国人创办建筑教育的第一步; 建筑类型大体齐备; 新建筑体系已形成--;
第一节 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一、洋式建筑的样式: 1、“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藤森照信) 2、折衷主义建筑--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基调; 3、“装饰艺术”和“国际式”--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30年 代后出现;
二、如何评价中国的折衷主义建筑;
1、从中国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标志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2、从世界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是旧体系建筑;
--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四、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战乱;
• 时间:1937-1949年, • 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实施包豪斯教学体系; 清华大学营建系“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第十一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从相对封闭缓慢的发展体系,到现代转型;
第二节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一、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兴起: 传统复兴式建筑由外国建筑师发端, 由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 1、教会学校建筑的“中国式”建筑面貌; (1)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 筑--圣约翰大学怀施堂,西式建筑 体量组合+中国南方屋顶样式; (2)屋顶与屋身的整合,屋顶已采用后 期盛行的仿北方官式的做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固有式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3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 1937-1949年,中国陷入持续12年的全面战争状 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 • 抗战时期,政治中心转移到西南,部分沿海城市 工业转移到内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 西甘肃等省的工业有所发展,近代建筑活动随之 扩展至内地的偏僻县镇。 • 20世纪40年代后期,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活跃, 对中国建筑界影响加深。
近代中国建筑
11.3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缘,居中国大陆海岸线中 点,东经长江口入海,既是长江门户,又是南北海 运中心.有广阔的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腹地.
11.3.1 租界主体的形成和上海大都市的崛起. • 1842年五口通商,1843年正式开埠,1845年相继 设立英\法\美租界.1862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 租界.至1915年,公共租界面积36km2,法租界 10km2.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外侨为36471人, 华人为910874人.
近代中国建筑史 1840-1949
近代中国建筑
“近现代”的内涵
近代中国建筑
近代化的关键社会因素
近代中国建筑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大背景—中国社会的现代转 型 •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是步入现代转型期的初 始阶段 中国的现代化类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 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生 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2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 19世纪90年代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 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纳入世界市场范围。外 国资本扩大进入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大幅增加。 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建筑类型增多;建筑规模扩大;涉及水平提高。 • 民族工商业发展、宪政变革、城市生活的普遍需 要,推动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变。20世纪20 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 1927-1937年,近代中国建筑的繁盛期。
近现代建筑史完整版笔记

近现代建筑史完整版笔记第一课1、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界定:1840~1953年。
近代建筑史的开端:1840年以后建筑学开始做为一门学科。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3、张锳銊—《建筑新法》是中国最早的建筑教科书,中国近代最早一部记录西方建筑史的书籍。
4、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立建筑科,三位留日学生柳士英、刘士能、朱士圭创办。
5、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成立后,教育体系由日系转为混合到欧美体系。
6、黄作燊创办圣约翰建筑系—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强调形式与功能同一,引入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推崇现代主义思想。
黄作燊,美哈弗毕业,上海圣约瀚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后并入同济大学1.现代主义思想,引入包豪斯基础课程2.理解不同学科质感形式的关系3.强调使用功能自由创作4.不借用已有的形象一问题展开为线索5.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时代精神科技。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鲍扎体系并开始本土化。
6、1930年以前由外国学者编著的关于中国建筑的书籍:法(伯希和《敦煌图录》谢阁兰《考古图谱》、德(鲍希曼《中国德建筑与景观》《中国建筑》、瑞典(喜仁龙《中国早期艺术史·建筑圈》、日本(伊东忠太和关野贞《东洋建筑》关野贞和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伊东忠太和关野贞和琢本清《支那建筑》。
7、乐佳藻、朱启钤的研究代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过度和转型。
两位观点:a.从传统君史转向民史b.从传统复古史观和循环史观转向现代史观。
乐佳藻:A、受传统经学的影响,名物学B、基本方法是考察文献加实地C、1933年出版《中国建筑史》是20世纪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步本国建筑史D、礼制制度:都城之制、宫室之制、门制、明堂之制朱启钤:A、1919年发现了《营造法式》,中国组早的建筑技术专书B、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第一个建筑研究的专门组织。
8、西方学术的引进以及新材料的发现,到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写作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A、从传统的君史转向民史,即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待过去的一切B、从传统的复古史观和循环史观转向进化史观,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一切。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建筑史08近现代建筑

4、中国近现代建筑史课题
宏观的:分期、分区、分类总结 (建筑师、建筑类型、制度、技术、材料、思想、城市) 1、城市建设 2、建筑类型、技术 3、建筑制度 、建筑教育 、建筑设计机构和建筑师 4、建筑形式 、建筑思潮 ……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1、理论: 支撑;线索 2、南京十年 3、中国固有式 4、墨菲 5、巴黎美术学院 6、中国营造学社 7、集合住宅 8、风格:国际式、ART DECO 9、骑楼 10、 “建筑”
1 古今之别:
3、从社会体系到建筑体系的分析方法
1 关联性在时间上:变化不是平行的、一一对应的:滞后与超前 2 关联性在内涵上:主导因素不是单一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方式不同; 1 2 3 4 5 技术的滞后 制度的适用范围 文化的内在矛盾 城市化过程 建筑本身的多重身份
-艺术形式:传统的力量:-新公共建筑反映的时尚;工业建筑的弱约束 -物质形态:移动;再生;使用周期等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1、理论: 支撑;线索 现代性 “现代转型” 后发外生型
民族主义 -思想文化 清末中体西用;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两种态度) -民族国家 国家权威/ 职业建筑师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2、南京十年 1927-1937 1911 辛亥 1925 孙中山 1926 北伐 1927 南京、上海 412 1929 北京 东北 主权国家体制初步创立 经济管理的国有化 文学、艺术的发展 中国固有式
5、 Some topics or KEY WORDS
附: 德日系 Vs 欧美系 1920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柳士英 刘敦桢 龙庆忠 192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欧美建筑办学情况
发展 1927年苏州工专与东南大学等8所大学合并 为国立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成为中 国高等教育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科。 1928年,东北大学工学院和北平大学艺术学 院也开始了建筑科。
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由梁思成创办,
教授有:陈植、林徽因等。 学制4年
教学体系仿照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近代建筑系设立情况
这些建筑系的成立,大体上形成了包括国立、
省立、私立和教会开办的多渠道的建筑教育 网。除了这些全日制大学外,还开办了如上 海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那样的夜大学。
殖民地学校
也有一些外国人开办的殖民地学校
1911年日本在大连开办了含有建筑科的满洲
工业学校。它比苏州工专建筑科早12年,是 中国国土上最早的一所有建筑科的学校。 30年代,日本在东北占领区还有哈尔滨工业 大学、新京工业大学和大连工业学校都设有 建筑科。
一是现代建筑教育。
近代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
近代建筑教育渠道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组成: 一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留学派); 一是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办学派)。
留学派
1905年 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最早到欧美和日本 留学建筑都始于1905年。 20世纪20年代末,庄俊在清华庚子赔款 的背景下,成为第一个赴美国留学学习建筑 的人。 在这批人中,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毕业生影响最大。
留学派代表人物
梁思成、范文照、陈植及杨宝廷等,这些人
先后毕业回国,成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建 筑设计和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骨干。
还有一个特别的人,不得不提,中国第一个
女建筑师林徽因。
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贡献
古建筑史方面:
受聘于中国营造学社,考察测绘200多处古建
筑,成功破解中国古建筑结构奥秘。 与梁思成按图索骥寻找到唐代木构架建筑-佛 光寺,成功打破只有到日本才能看到唐代木 建筑的说法;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新中国建筑教育背景情况
1952年根据苏联的强化专业训练的教育模式,
结合中国加强对教育领导的需求,中国高等 学校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大调整,中国新 的建筑教育格局由此形成
50年代设有建筑系院校情况
同济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土建类的
Biblioteka 高等工业院校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 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设建筑学专业。 1953年,湖南大学; 1956年,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 1959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还有一些地方院校的建筑系或建筑学专业。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培养目标
梁思成培养建筑系学生的目标是:
哲学家的头脑; 社会学家的眼光;
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
心理学家的敏感; 文学家的洞察力;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建筑教育实践,推
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进程。
小结
1、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两个渠道;
2、梁思成形体环境设计教育体系。
建筑教育方面:
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
系,为中国培养出众多出色建筑人才,做出 不朽的贡献
建筑设计方面:
①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②参与中南海怀仁堂内部装修设计
建筑其它方面:
①参与东北大学校徽、新中国国徽设计; ②改造传统景泰蓝
留学派受到建筑教育的差异
德日比较重视建筑技术,偏重工程教育;
美法比较重视艺术修养,偏重艺术课程。 20年代留美归国的毕业生们将西方的折衷主
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带回中国,并 产生深远影响。 但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留美归国学生将现代 派建筑教育体系带回国内,为中国建筑教育 注入新的血液。
办学派
序幕 1902年清政府草拟的《钦定学堂章程》中, 首次将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同时纳入中国教育 章程。 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土木工程占据了主 导地位,甚至拿走了建筑学的事情,揽入了 自己的怀中
留日学生办学情况
开端 1923年 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了建筑科, 才掀起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 苏州工专建筑科是由柳士英发起,与刘敦桢、 朱士圭、黄祖淼共同创办。 沿用日本建筑教学体系。
留日办学课程安排
学制3年
开设课程为: 建筑意匠 建筑结构 中西营造法 测量学 建筑力学 建筑史
近代建筑教育思想
近代中国在建筑教育思想山,明显受到学院
派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这在中山大学建筑 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中都有所反映。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在近代也已传播到中国。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实施 的是包豪斯的教学体系,聘请的都是外教, 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传播了种子。
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体系
建筑教育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还要造
就广义的体形环境的规划人才。 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下设建筑学和市镇规划两个专业。 课程分为五部分: 文化及社会背景; 科学及工程; 表现技巧; 设计课程; 综合研究。 按包豪斯的做法聘请手工艺教师,推广现代派构图训练作业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的
是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想。 1946年,清华大学开办建筑系,由梁思成任 系主任。 同年年底,梁思成去美国考察战后美国建筑 教育,并于1947年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 回国后,提出了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体形环境设计
梁思成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是:
建筑艺术和设计课程多于工程技术课程。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基本上沿用法国
体系,学制四年
中国建筑系发展高潮
高潮 30年代中国陆续开办了一系列建筑系科其中 比较著名的有: 重庆大学建筑系; 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清华大学建筑系; 唐山工学院建筑系等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教育
本章任务
实现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本章目标
掌握梁思成“体形环境”设计的教
学体系 掌握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的教学 观念 比较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与现代建筑 教育
中国建筑教育的阶段
中国的建筑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近代建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