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教育现象研究——以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五)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以及自身不断进取改革中,在质量、水平、规模等各方面发展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大而不强”等问题。

本文回顾了各学者对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从借鉴他国、政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审视各学者对该阶段发展史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该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最后,笔者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努力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公平,高等教育研究应坚持独立与开放相结合。

标签:新中国成立;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史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研究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初具雏形并渐渐发展起来,国内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层出不穷,角度也具有多样性。

笔者研究后归纳了以下几方面研究角度:1.国家政策指导教育变革角度研究吴愈晓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奠基阶段,到1985年始的教育改革阶段,1999年大规模高等教育扩招的大众化阶段,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进行阐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2.我国向外国学习成功经验角度研究张莉在其硕士论文中系统阐述了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借鉴他国教育经验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是系统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经验,输入、移植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是广泛学习各国新的教育改革经验,吸收、借鉴当代各类教育革新思想。

3.高等教育学研究历程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学研究历程研究是有许多相关文献论述的,其中潘懋元为高等教育学研究发展史的研究带来了系统详尽的论述。

潘懋元将高等教育学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7年属于前学科时期,1979-1984为学科建立时期,1985-1999为规模扩充时期,1999至今为稳步提高时期。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国家政策指导的倾向明显。

1952—1957年苏联专家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学科建设

1952—1957年苏联专家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学科建设

1952—1957年苏联专家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学科建设作者:王丽莉潜伟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北京钢铁学院成;立于1953年,作为全国冶金学科配备最为完善的高校之一,苏联专家在其学科建设过程中,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修订、实习安排、教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培养了一批年青的教师和研究生,充实和奠定了北京钢铁学院乃至全国冶金学科的教师结构。

在当时的国内冶金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1952年;苏联专家;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B-2689(2010)02-0001-05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立,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钢院从无到有,冶金类系科建立极为迅速,成为全国冶金系科建设的榜样,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师资量,另一方面缓解了国家对钢铁冶金人才的需求。

1952-1957年是钢院建设的起步阶段,这期间苏联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解此方面史料,2010年6月10日,在北京科技大学铭德楼内采访了李静波老师。

问:您是什么时候来到钢院的?。

答:我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到这儿。

问:您当时来的时候是学生还是老师的身份?答:学生,我来的时候就是学生。

我1954年毕业后留在学校。

问:那您原来是从哪所学校调整过来的?答:唐山。

我们这不是说是五所学校组成的么?当时有唐山、天大,还有山西大学、西北工学院、华北工学院,华北工学院就是原来的北京工业学院。

我是从唐山过来的,当时全校的学生大概四百人左右。

毕业后留校,我留在了金相。

我专业就是金相。

问:我想了解一下建校初期的学科建设方面的情况。

答:专业和学科本来是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

学科是按照学术领域的分类,比如说数学;专业从某种角度来讲是社会需要的某个特殊的职业,根据社会需要设立的学业,一般来说比较窄。

有的时候学科和专业是一个概念,比如说数学,数学就是一个专业。

1949—1952年中共在高校中的建设——以北京大学为例

1949—1952年中共在高校中的建设——以北京大学为例

1949—1952年中共在高校中的建设——以北京大学为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高校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致力于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北京大学为例,本文将探讨在1949年至1952年间,中共在高校中所进行的建设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政。

这个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根据不同研究显示,仅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因此,中共认识到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在中共统治刚开始的几年里,尤其是1949年至1952年这一时期,北京大学成为了中共在高校建设中的重点对象。

首先,中共着手进行师资队伍的整顿和建设。

通过开展教职工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教育,中共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政治监督,确保了高校教育的正确方向。

此外,中共还大力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共注重高校的全面改革和教学改革。

在1949年至1952年的时期,中共推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中共积极推行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劳动实践和社会实践。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加深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此外,中共还致力于改善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条件。

在这个时期,中共投资大量资金用于高校的建设,为高校更新了教学设备,修葺了校园建筑,提高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此外,中共还大力推广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为高校的学术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体而言,在1949年至1952年的时期,中共在高校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对师资队伍的整顿和建设,高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学和课程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通过加大对高校的投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中共在高校建设中的努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阅读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③各国的关税壁垒森严④经济全球化在逐步形成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参考答案:D略2. 美国在1917年4月加人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主要原因是①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②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③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④参战得到美国人民的一致支持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参考答案:D3.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了当地的主要居民。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欧洲的殖民扩张B.土著居民的减少C.种族之间通婚D.战争难民涌入参考答案:答案:A试题分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大批欧洲人涌入北美洲、大洋洲等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同时欧洲殖民者的掠夺、奴役、屠杀和带来的传染病等因素又造成当地的土著居民人口减少,因此选A。

BCD都不是正确的解读。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4. 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

故选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

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

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50年代初,新政权改造旧教育,重建教育体系的努力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将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和教会学校,以及私立学校改为公立;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将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并举,扩大工农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主要在1952年进行的对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模式改造旧有的高等教育,构造了建国之后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品质,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这一模式已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对象。

◎对院系调整过程的追述早在1949年底,高等学校即已开始在小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

1951年4 月,取消交通大学管理学校,所属系科分别并入交大工学校、北方交大和上海财经学校;复旦大学土木系并入交通大学;交通大学纺织系与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专纺织科合并为华纺织工学,等等。

1952年,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适应高等教育满足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需要,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统一分配毕业生制度的需要,开始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

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在京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揭开1952年院系统调整的序幕。

会议指出,全国工学院地区分布很不合理,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师资设备分散,使用效益低;学科庞杂,教学不切实际,培养人才不够专精;学生数量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决定以华北、华东和中南为重点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

1952年5 月,中央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其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明确主要发展工业学院,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经历了巨大变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和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北京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

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职业教育规模很小,学校少,班级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单一,学生就业难。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北京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80年代,全市建立了一大批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形式。

1989年,北京职业教育地址继续教育法,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后,北京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来源。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

学校数量逐渐增多,学生规模逐年扩大。

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共同努力下,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从几千人增加到数十万人。

职业教育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在中职教育方面,学校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招生政策,实施了"多元化招生与多通道升学"政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升学及就业的选择。

在高职教育方面,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结合行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贴合产业发展。

北京职业教育始终抓住现代职业发展的热点与关键,紧贴市场需求,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了一批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种课程,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北京职业教育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52~1966年金属材料专业教育的开拓和发展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52~1966年金属材料专业教育的开拓和发展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52~1966年金属材料专业教育的
开拓和发展
钱振华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8)001
【摘要】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金相热处理系,是建国后最早从事专业金属材料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一,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章对该系的创建者及重要领导人章守华教授进行了访谈,回溯了该系早期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总页数】9页(P1-9)
【作者】钱振华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
【相关文献】
1.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教育现象研究——以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五) [J], 石新明
2.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学科建设研究——以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 [J], 石新明
3.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办学理念研究--以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
为例(二) [J], 石新明
4.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办学精神研究--以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三) [J], 石新明
5.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物质文化研究--以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四) [J], 石新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办学理念_省略_1952_1966年_为例_二_石新明

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办学理念_省略_1952_1966年_为例_二_石新明

〔摘要〕北京钢铁学院是新中国早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

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形成了“一中心三注重三结合”的办学理念,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科研、注重体育,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体现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历史逻辑、教育逻辑、政治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辨证统一。

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北京钢铁学院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和学术成果,成为当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府。

〔关键词〕单科性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办学理念〔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3)03-0007-08〔收稿时间〕2013-05-01〔作者简介〕石新明(1974—),男,山西闻喜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教授,理学博士。

2013年6月第29卷第3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Jun.2013Vol.29No.3大学办学理念是高校办学的灵魂,体现着学校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行为和办学特色。

北京钢铁学院是新中国初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1952年成立时校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以下简称“钢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自1952年至1966年的十五年间,钢院传承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矿冶学科的办学传统,在苏联专家的具体指导下深入学习苏联相关学科的办学模式,在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教育革命,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科研、注重体育,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理念。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北京钢院(1952-1966年)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其中,1952-1957年,学校主要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办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的教育现象 、 人才现象和文化现象反映着大 学的时代背景下学科建设 、 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 。北 京钢铁学院① ( 以下简称“ 钢院” ) 是新 中国初期成立的 单 科性 工业 学 院的典 型代 表 , 是新 中国建 立 的第 一所
主要 面 向钢 铁 行 业 培养 人 才 的 高等 学 府 ,是 著 名 的
Fe b1 期

盎簦塾 宣
新 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 院教育现象研究
— —
以北 京钢铁 学 院( 1 9 5 2 — 1 9 6 6年 ) 为例( 五)
石 新 明
( 北京 科技 大学 冶金 与材料 史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0 8 3 )
北京钢院物理化学系筹建 自 1 9 5 5 年初 ,成立于 1 9 5 6年 , 当年 设 金属 物理 专 业 , 1 9 5 7年设 冶 金物 理化
学专 业 , 留英学 者柯 俊 教授 担任 系 主任 。钢 院 的金属 物理 专业 是 中国第 一个 金属 物 理专业 , 冶金 物理 化学 专业 是 中国第一 个 冶金物 理化 学专业 。从 1 9 5 6 一 】 9 6 6
①1 9 5 2 年学校成 立时名称 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 1 9 6 0 年 改称 为北京钢铁学院 , 1 9 8 8 年更名为北 京科技 大学 。
3 4
2 0 1 3年 1 2月
北京科 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化、 学科特色的图书设备” 为主要特征 的物质文化 , 形 成 了 以“ 以人 才 培养 为 中心 , 注 重 实践 、 注重 科 研 、 注 重体育 , 教学 、 科研 、 生产三结合” 为主要特色的办学
理念 , 形 成 了以“ 理想 主 义 的家 国情怀 , 崇 实求 是 的学
研, 师生中成长出 8 位院士和方正知、 褚武扬 、 余宗森 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其 中, 魏寿昆、 柯俊 、 肖纪美 、 张兴
钤、 陈难先 、 周 国治 、 叶恒强 7人 当选 为 中 国科 学 院 院 士, 何 季麟 当选 为 中 国工程 院 院士 。从重 大成 果 的涌 现来 看 , 在 1 9 5 6 — 1 9 9 6年 的 四十 年 间 , 全 国共评 选 出 国家 自然科 学 奖 5 5 5项 ,其 中全 国高校 获 2 6 9项 , 而 钢 院物理 化学 系先 后独 立 获得 5项 , 占全 国获奖 总数 的 1 / 1 1 1 , 占全 国高 校 获 奖 总数 的 1 / 5 4 , 如果将 1 9 6 3 年 因参 加 “ 两弹一星” 工 作 而调 离 物理 化 学 系 的 张兴
现象 。
钤、 方正知教授后来分别获得的国家 自然科学奖计算
在内, 这一 比例还要更高。这种拔尖人才和创新成果 的集聚现象 ,称之为钢院学科建设 的 “ 物理化学现 象” 。
分析 学科 建设 的“ 物 理化 学现 象 ” , 背后 反 映 了钢


学科建设 的“ 物理化学现象”
【 收稿时间3 2 0 1 3 - 1 0 - 2 7 [ 作者简介 ] 石新明( 1 9 7 4 一) , 男, 山 西 闻喜 人 。 北 京科 技 大 学 冶 金 与 材 料 史研 究所 , 教授 , 理学博士。
( 关键 词 ] 单科 性 工 业学 院 ; 北京钢铁学院; 教育现象 ; 人 才现 象 ; 文 化现 象 f 中 图 分 类 号 ]G 6 4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2 6 8 9 ( 2 0 1 4 ) 0 1 — 0 0 3 3 — 1 5
包 括 学 科建 设 的“ 物理化学现象” , 人 才 培 养 的“ 钢铁冶金现象” 、“ 市长现象” 、“ 中西 部 现 象 ” 、“ 体 育代 表 队现 象 ” , 科学
研究的“ 国家科技进步奖现象” 、 “ 1 9 5 8现 象 ” , 师资 队伍 的“ 年级倒挂现象” 、 “ 学科 倒 挂 现 象 ” , 校 园 文化 的“ 舞 会 现 象” 、 “ 赛诗现象” 、 “ 电 影现 象” 等 十 二个 现 象 , 并 对 此产 生原 因作 了相 应 分 析 。
f 摘要] 北 京钢 铁 学 院 是 新 中 国初 期 成 立 的 单科 性 _ T - 业 学 院 的典 型代 表 。 文 章从 学科 建设 、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师资队伍、 校 园文 化 五 个 方 面 总 结 了北 京 钢 铁 学 院 ( 1 9 5 2 - 1 9 6 6年 ) 的教 育 现 象 、 人 才现 象和 文 化 现 象 。这 些现 象 主 要
“ 八大学院” 之一 , 具有鲜 明的钢铁行业背景和矿冶学
科 特色 。钢 院在 1 9 5 2 — 1 9 6 6年 的办学 探 索和 实践 中 ,
年, 物理化学系的师生合计约 1 5 0 0 人。 从拔尖人才的
涌现来 看 , 围绕 着物 理 化学 系这 两个 专业 的教学 和科
形成 了以“ 苏式风格 的校 园建筑 、 中国传统的校园绿
术精神 , 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 ” 为主要特质的大学精 神 。 回顾 和 总 结钢 院 ( 1 9 5 2 — 1 9 6 6年 ) 的教 育成 果 , 学
校在 学 科 建设 、 人 才培 养 、 科学研究 、 师 资 队伍 、 校 园 文 化方 面呈 现 出一 系列 的教 育现 象 、 人 才现 象和 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