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迷信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
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现实实践,并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也都必须从哲学层次解决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许多同志都比较熟悉。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针对学习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讨论交流。
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和富有影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
例如,在古代,与粗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有各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在近代,则出现了以英、法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以及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总的说来,历史上各阶段出现的诸种哲学理论形态都反映了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的认识,因而都含有一定的真理性。
但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足和缺陷。
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不了解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2)对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理解是朴素的,或是机械、直观的,特别是未能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觉地、有机地结合起来;(3)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了解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情况也鲜明地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
黑格尔集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但是,黑格尔同时却把人的思维、观念当作独立的主体和现实事物的创造者,把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理解为“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把辩证法神秘化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与以往的哲学否认、掩盖其阶级性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表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它要求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打破了以往哲学知行脱节的严重弊端。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
科学的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了科学的说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同时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
第一,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 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第一章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 人的意识的产物。
理论学习 疑难解析
物是感觉的复合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贝克莱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理论学习
经院哲学式的唯心主义:
是同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已主义, 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基督教神学,是欧 洲中世纪封建统治阶级特有的哲学形态。
疑难解析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第一章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理论学习 疑难解析
“全部哲学,特别 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 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内容提要
1、哲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难点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第一章
理论学习 疑难解析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 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 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 基本派别。
疑难解析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第一章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理论学习
古代的唯心主义:
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把世界的 本原归结为精神。
疑难解析
王守仁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有苏格拉底、柏 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在中国有董仲舒、陆九渊、 王守仁等。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资勘10级黎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哲学就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一般还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和社会的看法。
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精神则不过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物质只不过是精神的产物或体现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上的一切哲学都按照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而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这就是哲学上的党性或党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要自觉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潮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和抵制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
哲学除了要回答物质和精神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还要对这个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正确的,形而上学是错误的。
所以,在哲学中既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各有辩证的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中国共产党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矛盾论》和《实践论》 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简要而科学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
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看法,回答 “世界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的方式方法。回答“世界怎么样”。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狄慈根 1886 《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 普列汉诺夫
• 1.〖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 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 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 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 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过渡时期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6年 • 曲折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76年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三阶段:从1978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
证法 2、狄慈根和德国的梅林、考茨基,法国的· 拉法格,意大利的拉布里奥拉,俄 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 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 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最先进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心得院系:文学院学号:14010020 姓名:王凡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最先进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流入中国起,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量。
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思想对奴役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解放思想都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家研究和认识社会的工具和手段,在我国,这是近年来适应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受人注意的一个课题和学科。
它以哲学、自然科学和一般科学为广阔的学科背景,以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为结构主线,深人探讨和具体描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一般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与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
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
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肖红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的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它的基本理论是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概括和反映,并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普遍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涵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人们用世界观的观点去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改变世界”的问题放在首位的,它必然要求人们把每一个观点都自觉地变成指导实践和认识的方法。
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和解释,阐明了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离开了实践,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了自然观、历史和认识论,从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彻底了唯物论和辩证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辩证运动;唯物辩证法就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的辩证运动;人的实践辩证法同样是客观的,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从而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5)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观1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1 :一切从实际岀发,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无范围限定,可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使用)______________世界观2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是客观的原理)方法论2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世界观3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方法论3 :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岀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地充实科学知识, 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世界观4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
方法论4 :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规律客观性原理:世界观5 :规律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也可用在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5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㈠、联系:(3)(联系的观点)世界观1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方法论1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原理)世界观2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
方法论2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世界观3 :整体主导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由部分组成,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状态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3 :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㈡、发展(4)(发展的观点)世界观1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
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现实实践,并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也都必须从哲学层次解决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许多同志都比较熟悉。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针对学习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讨论交流。
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和富有影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
例如,在古代,与粗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有各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在近代,则出现了以英、法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以及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总的说来,历史上各阶段出现的诸种哲学理论形态都反映了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的认识,因而都含有一定的真理性。
但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足和缺陷。
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不了解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2)对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理解是朴素的,或是机械、直观的,特别是未能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觉地、有机地结合起来;(3)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了解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情况也鲜明地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
黑格尔集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但是,黑格尔同时却把人的思维、观念当作独立的主体和现实事物的创造者,把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理解为“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把辩证法神秘化了。
费尔巴哈继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之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与基督教神学的斗争中继承和发挥了英、法的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不了解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也没有看到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他的唯物主义依然具有被动的、直观的性质,并且仍然局限在自然观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新的历史条件,批判地继承了以往人类创造的优秀哲学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揭示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新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
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1)把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之中,作为其全部哲学体系的基础;(2)把对世界的唯物主义的理解与辩证的理解即把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3)把唯物主义观点彻底贯彻到历史观领域,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的创立,从根本上彻底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种种局限,特别是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领域的长期的独断统治。
二、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对于这一哲学体系,经典作家作过不同的概括。
马克思为了标明他的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对立,称自己的哲学学说为“新唯物主义”,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拟定了一个关于这一“新唯物主义”的纲要。
恩格斯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现代唯物主义”等概念。
普列汉诺夫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辩证法与唯物论相统一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
斯大林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从这一理解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进行了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用以突出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并借此与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机械论理解划清界限。
在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经典作家的原著,我们应该着重深入领会和把握下述一些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关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的生活活动和存在方式,因此,是哲学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以及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社会实践纳入哲学认识之中,作为其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和目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以及对社会生活认识和整个哲学认识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把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并要求“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
以往的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本质和意义。
黑格尔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人的精神活动。
费尔巴哈也仅承认人的精神活动和理论活动,而排斥人的物质实践活动。
这样,他们不可能揭示人们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哲学认识的意义。
特别是在旧唯物主义那里,客观对象、人所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是外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将其提升到客观的物质性存在的高度。
同时,它不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客观存在理解为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理解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
在它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同样地,它也把人的本质和人的认识理解为实践的结果。
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不是抽象物,而是为实践所规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首先是由于主体作用于客体即实践的结果,而不是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即主体直观的结果。
因此,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对于从根本上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把“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写入党的思想路线,这既是党的历史经验的凝结,也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从认识论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也是一种根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列宁曾对此发挥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2.关于世界的本质以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作为世界观,要阐明世界的本质,从而要解决和回答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都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把这一问题概括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确立了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原则和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别开来。
恩格斯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人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别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与可知论立场。
它认为,所谓唯物主义就是要求人们“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人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从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特别是历史观领域,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因紊及其与精神因素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于各种哲学上的不可知论的最彻底的驳斥就是实践。
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可知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前提。
3.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哲学不仅要追寻世界的本质,而且要追寻其运动的一般规律。
因而,对世界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解,应是包含对世界的辩证理解在内的。
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对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黑格尔曾给予过全面的叙述。
但黑格尔颠倒了思维过程与现实事物的关系,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辩证法的本质、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发挥。
关于辩证法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进行了说明:“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关于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中特别强调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两个方面来揭示辩证法的本性。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把这两大原则统一起来表述在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中:“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关于辩证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论述了它们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辩证法三个主要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法的一些范畴进行了较为集中的阐述和发挥,并探讨了认识的辩证法及其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关系。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辩证法作为逻辑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手段,得到了经典的运用和阐明。
后来,列宁特别是毛泽东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了重要的发挥。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重要的是要掌握辩证思维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