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饮食文化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与特征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与特征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节日饮食礼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探讨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背景、主要特征、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汉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在这个背景下,节日饮食礼俗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礼制逐渐完善,节日饮食礼俗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唐代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对节日饮食礼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中,宴饮之风盛行。
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宴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宴会上的菜肴丰富多样,包括各种肉类、海鲜、蔬菜、糕点等。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还注重宴会的礼仪和氛围,如宴会前需祭祖,宴会中需按照严格的座次和礼仪规矩进行。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根据不同的节令形成了各种特色美食。
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寒食、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这些节令美食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寓意着团圆、幸福、平安等。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体现了儒家的饮食观念,即“民以食为天”。
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节日饮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礼仪的体现。
同时,汉唐节日饮食礼俗还强调了“礼”的精神,人们在宴饮中注重礼仪、遵循规矩,体现了对社会秩序的尊重和崇尚。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也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情趣。
人们在节日饮食中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以及餐具的选用和搭配,体现了对美的追求。
同时,宴会场所的布置、餐饮环境的雅致以及宴席上的乐舞观赏等,都使节日饮食活动成为了一种美的体验和享受。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民族精神。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通过推广汉唐节日饮食礼俗,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唐朝食品文化美食与饮食礼仪

唐朝食品文化美食与饮食礼仪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富庶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唐朝的食品文化中,美食和饮食礼仪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就唐朝食品文化中的美食和饮食礼仪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唐朝美食1. 凉拌菜凉拌菜在唐朝非常受欢迎,人们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食材,制作出各种口味独特的凉拌菜。
其中最有名的是“凉拌豆腐皮”,这是一道以豆腐皮为主要食材,配以花生、蒜末等调料制作而成的美食,其口感鲜美,香气扑鼻,被誉为唐朝的一道招牌菜。
2. 糖葫芦糖葫芦是唐朝一种特色的传统小吃,以果子为主料,外层蘸上糖浆,经过多次翻糖后,形成一层晶莹剔透的糖衣。
在唐朝,糖葫芦是很多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零食之一,也是宴会上必不可少的甜点。
3. 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唐朝流传至今的一道经典美食。
制作方法是将羊肉煮熟后切片,再将羊肉放入馍糊中,加入各种调料烹饪而成。
唐朝时期,羊肉泡馍是皇室贵族常见的美食,而今天,它已经成为了陕西地区的一道著名特色小吃。
4. 醪糟糕醪糟糕是一种由酒糟发酵而成的食品。
唐朝时期,人们将酒糟与米粉、豆粉等混合搅拌制作成醪糟糕,再用蒸气烹制而成。
这种糕点口感酸甜可口,微醺而不失清爽,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唐朝饮食礼仪1. 宴会礼仪在唐朝,宴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各类宴会的举办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
首先是宴会座次的安排,通常皇室贵族坐在主位,其他客人根据身份高低依次坐在主位的两侧。
此外,宴会还有详细的礼仪流程,如敬酒、进食顺序等,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2. 饮食禁忌唐朝人对于饮食也有一些特殊的禁忌。
比如,猪肉在唐朝被认为是“俗气贱品”,很少出现在贵族的餐桌上。
此外,还有一些不宜同时食用的食品,如牛肉和羊肉、鳜鱼和鲈鱼等,人们相信同时食用这些相克的食物会导致身体不适。
3. 高雅食器唐朝人注重饮食的仪式感,常用高雅的食器来享受美食。
例如,饭碗和筷子多采用精美的瓷器制作,杯具则常用银、金等贵重材料制成,以凸显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唐朝饮食文化介绍

唐朝饮食文化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饮食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唐朝,面食的丰富多样、宗教对饮食的影响、药膳和药酒的盛行、水果养生美容的流行以及饮茶的普及等方面都体现了唐朝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面食的丰富多样在唐朝,面食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
面条、烧饼、馒头等面食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面条的种类繁多,有素面、豚骨面、鱼面、鸡面、荠菜面等,人们还会在面条中加入各种调料和肉类,以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烧饼则有馅料和无馅料之分,其中馅料包括肉馅、菜馅、豆沙馅等。
馒头则有白馒头和花式馒头之分,白馒头为实心馒头,花式馒头则有各种形状和图案。
二、宗教对饮食的影响唐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对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佛教提倡素食,唐朝时期的素食文化因此得到了发展。
同时,道教也提倡养生和食疗,对唐朝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药膳和药酒的盛行唐朝时期,药膳和药酒成为了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膳是将中药材与食材相结合,以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药酒则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
这些药膳和药酒的制作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研究。
四、水果养生美容的流行在唐朝时期,水果成为了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朝人喜欢食用各种时令水果,如樱桃、杏子、李子、桃子等。
这些水果不仅口感好,还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当时的人们还喜欢用水果制作果汁、果酱等食品,这些食品成为了当时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同时,水果养生美容也开始流行起来,人们开始用水果敷脸美容。
五、饮茶的普及唐朝时期,饮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唐朝茶叶产地主要分为八大区域,即江南、淮南、山南、剑南、陇右、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及商州道茶叶产地在唐朝时期,饮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茶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唐朝时期,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叶品种已经出现,并且制作方法也日渐完善。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的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食多样化:唐朝的主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米饭、面食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馒头、馍、饼等。
特别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偏爱米饭,因此北方人比较重视小麦的种植和加工,南方则以稻米为主。
2.荤素搭配:唐代饮食注重荤素搭配,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均衡。
素菜主要以豆腐、蔬菜、水果为主,荤菜则以猪肉、鸡鸭鱼肉为主,牛羊肉等也有一定的消费。
荤素菜搭配的方式烹饪技巧独特,既注重食材的鲜美,又强调食物的色香味三者的协调。
3.糕点点心:唐朝的点心糕点种类繁多,味道鲜美。
名噪一时的有羊角包、切片糕、宴会糕、凤胎糕、成书饼等。
这些点心大都以面粉、糯米、豆腐等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口感细腻香甜,令人食欲大增。
4.烹调技法:唐代菜肴烹调技法多样,琳琅满目。
炒、炸、焖、煎、炖、炝、烹、炸、蒸、煮、烘烤等各类烹饪方式被广泛运用。
同时,唐代厨师注重菜肴的形状和装饰,注重菜肴的造型美和色彩鲜艳,提升菜品的观赏价值。
5.饮品文化:唐代人们注重饮品的品质和精致程度,有各种茶、酒、饮等普通饮品和酒水。
唐代的茶叶种类众多,种植、采摘、制作工艺也很重要,凡高品质的茶叶通常供给皇室和贵族享用。
此外,酒也是唐代人日常生活中常喝的饮品,有“烧刀”、“朱云”等多种酒水,各种酒文化活动也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点心文化:唐代有独特的点心文化,不仅以制作技巧独特见长,而且包装装饰也非常讲究。
例如,“旗袋糕”是一种以糯米、白糖、枣泥、豆沙等为原料的中式点心,制成的糕点外形犹如一面五彩缤纷的旗帜,非常漂亮。
这种讲究点心装饰的做法在唐朝很流行。
7.餐桌礼仪:唐代餐桌礼仪非常注重,宴会上分等次宾主,男女分座,有时还依据年龄或尊卑次序进行座次排序。
餐具使用也十分规范,有特定的用途和品类,如碗、盆、盅、盂、盘、碟等。
唐朝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

唐朝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其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不仅产生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且精湛的烹饪技艺。
本文将从唐朝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唐朝的饮食文化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饮食文化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
唐朝的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的食材唐朝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丰富,为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材。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选择多种食材进行烹饪,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植物和动物类食材,而是引入了更多的海鲜、蔬菜和水果等食材。
这种多元化的食材选择为唐朝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更多色彩。
2. 注重调味与烹饪方法唐朝人对调味料的运用非常注重,烹饪技艺也十分讲究。
他们善于利用各种调味料和香料来提升菜品的口感和香气,如葱、姜、蒜、醋、酱油等成为常见的调味品。
此外,唐朝人还发展了一系列烹饪技法,如炒、煮、炸、烧、蒸等多样多变的烹饪方式,为菜品的制作提供了更多选择。
3. 宴会文化的繁荣唐朝的皇帝和贵族对于宴会文化的追求达到了顶峰。
他们注重宴会的规模和布置,菜肴的丰富多样以及酒宴的品质和仪式感。
在唐朝,举办宴会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宴席上的美食更是令人惊艳。
同时,宴会也成为评价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唐朝人对于美食文化的热衷与追求。
二、唐朝的烹饪技艺唐代的烹饪技艺独具特色,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唐朝的烹饪技艺的几个重要方面:1. 刀法技艺唐代的烹饪师傅对刀法要求极为严格。
他们讲究刀工的精细和准确,在切菜的过程中追求动静结合,舒张有度。
这种刀法技艺不仅为菜品带来更好的口感和观赏性,同时也显示了唐朝烹饪师傅们高超的刀工技巧。
2. 烹调火候火候是烹饪的重要环节之一,唐朝烹饪师傅熟练掌握了掌火的技巧。
无论是烹制鱼肉还是肉类,唐朝烹饪师傅都能恰到好处地掌握火候,保证菜品的口感和品质。
汉唐饮食文化史

汉唐饮食文化史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汉唐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汉朝时期,饮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形成了一些特色,如烹饪技艺、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等。
汉朝时期,烹饪技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烹饪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同时,汉朝时期的饮食文化也开始形成了一些特色,如饮茶、饮酒等。
唐朝时期,饮食文化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形成了更加丰富的特色,如烹饪技艺、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等。
唐朝时期,烹饪技艺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烹饪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同时,唐朝时期的饮食文化也开始形成了更加丰富的特色,如饮茶、饮酒、饮汤等。
在汉唐时期,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饮食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汉唐时期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这些文化的影响也使得中国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
汉唐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饮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
食文化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饮食文化如何

汉代饮食文化如何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
汉代饮食文化如何?汉代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汉代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用!汉代饮食文化简介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莲(即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汉墓有大画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粮食有稻、小麦、黍,粟,大豆,赤豆,麻子等:蔬菜瓜果有芥菜,葵、芋、姜、笋、藕、菱角以及梅、杨梅、梨、柿,枣、橙、枇杷、甜瓜等;肉食品属于兽类的有黄牛、绵羊、狗、猪、马、兔,梅花鹿;属于禽类的有鸡、野鸡、野鸭、雁、鹧鸪、鹌鹑、鹤、天鹅、斑鸠、鹬、鸳鸯、竹鸡、火斑鸡、鸮、喜鹊、麻雀等;属于鱼类的有鲤、鲫、鳡、刺鳊、银鲴、鳜等。
此外,随葬的食品和饮料还有鸡蛋、各种饼食和酒。
烹调时使用的调味品有盐、酱、豆豉、糖、蜜、曲、醋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汉朝饮食概况大全

汉朝饮食概况大全秦朝统一了六国,但治国不同于灭国,很快秦朝便覆灭了。
随后汉朝建立起来,汉朝吸取前朝教训,不断发展,开疆拓土,终成强国。
而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也比秦朝更进一步了。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朝饮食概况,希望你喜欢。
汉朝饮食概况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
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
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
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
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
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
每天开支达54. 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
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时节的变化对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有着不小的影响。
如汉末人徐干说:“在炎气酷烈”的夏季,即使是贵族也感到“身若点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效,宴戏鲜欢。
”然而季节对饮食生活的限制在皇帝和其后妃那里却被降至当时的最低程度。
在冬天,皇帝可以享用春季才生成的葱,韭黄等蔬菜,而这些蔬菜是耗费大量钱财,太官“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而生。
”在炎热的夏季,皇帝与后妃则是“坚冰常奠,寒馔代叙。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
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汉文化
东汉以后,胡床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
使用,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从魏晋南北 朝开始的家具新变化,到隋唐时期也走向高潮。 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 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增多,椅子、 桌子等都已开始使用。 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在汉魏通 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至唐最盛 。 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一种崇尚西域的风气。饮食 风味、服饰装束都以西域各国为美,崇外成为一 股不小的潮流。
疆域的扩张的影响
在汉唐时期,中国的疆域面积达到了鼎盛,最
西曾经到达咸海,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 。辽 阔的疆域面积使得多种民族的集合,杂居,互 相学习,导致了饮食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大 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 。各民族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饮 食文化 。少数民族还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 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 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这显然与农业生产的效 益要高于畜牧业成正相关;而内地的畜牧业也 有较快的发展。
谢谢观看
饮食文化交流的意义
通过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各国互相促进、
融合进步,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同时还给本 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 友好往来,具有空前的意义。 促进了多元化与丰富化的产生,改善了饮食的条 件,使之向更高发展。 饮食习俗是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 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任何事物都 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习 俗也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会不断出现缓 慢、渐进的变化。在这里,新的饮食原料和烹饪 方式就成为一种新变量,而新变量的出现既与社 会经济的发展相关,又与对外文化的交流相联。
胡桃
石榴
烤羊肉串
李子
西南丝绸,途经云南到达中 南半岛缅甸和印度,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 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 。 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 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 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 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 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 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汉唐期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交流的途径 (二)胡汉化 (三)饮食交流产生的意义
饮食文化交流的途径
(一)西汉张骞的西域出使。 (二)西南丝绸之路的传播。 (三)外国使者的传播。 (四)疆域面积扩张的影响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使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
化的交流活动。除从西域引进了胡瓜、 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 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 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 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 文物,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 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通 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在当 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粽子
外国使者的传播
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
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 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 由于汉唐时期,统治者开放政策,西 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 中印藏道的开辟,与尼泊尔的通使等 等,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传播与 融合。
汉唐时期,留洋使节、学生由官方派遣,
胡床
汉族接受胡族饮食时,往往渗进了汉族饮食文化的因素,
如羊盘肠雌解法,用米、面作配料作糁,以姜、桂、橘 皮作香料去掉膻腥以适合汉人的口味。而汉人饮食在胡 人那里也被改头换面,如北魏鲜卑等民族嗜食寒具、环 饼等汉族食品,为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而以牛奶、羊 奶和面,粉饼也要加到酪浆里面才肯食用。 由此可见,没有汉唐时期的胡汉饮食交流,中国后世的 饮食文化将会苍白得多,胡汉各族的饮食生活也将会单 调得多。同时,汉唐时期胡汉民族饮食原料交流与融合, 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国家可依靠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同化异 质文化,而不会被异质文化所同化,文化的民族性也会 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去他国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与技术。他们 起着传播媒介的作用。他们在异国宣扬自 己国家的特产、风味,而回国后也把他国 的文化特产引进来。如日本现在使用筷子, 也是从中国得知的。 中国人卫满曾在朝鲜称王,此时朝鲜饮食 文化在很大的方面受到中国的影响。朝鲜 习惯使用筷子,并且他们使用的烹饪原料、 在饭菜上的搭配,都明显的带有中国的特 色。且他们也讲究“五味”、“五色”等 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