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六章 森林生物种群
浅析森林生物种群之间的互动生化关系

约关 系 , 使森 林 发挥 出全 面持 久 的生 态功 能 , 是 建设 生 态型 林业 的基 础 , 是林 业生 产建 设 的长远 需 要 。 森 林生 态群 落 的各种 植 物在 生长 过程 中 , 从根 、
真菌侵袭时, 迅速在侵 入点 , 由多种化合物合成 的
“ 真 菌抵 制 素 ” 。例 , 人工 合成的豌豆素 , 其 化 学 结 构是 异 黄酮 。植 物 中普遍 存在 的是 结构 比较 简单 的 “ 病 害 防御 素 ” , 化 学 成 分 是 苯 甲酸 , 某 些 植 物容 易 感染 真 菌病 害 。如 落 叶松 枯 梢 病 、 阔 叶树 的 多 种 白 粉病 , 常 因 为 树 木 自身 产 生 “ 病 害 防御 素 ” 速 度 过 慢, 病害 真菌 可 以突破 其化 学 防御线 后 , 侵 人植 物组
身周 围形 成 有 利 于 同一 树 种 生 长 发 育 的微 化 学 环 境, 来 抑 制其 他种 植 物 的发芽 与生 存 , 从 而 限制其 他 种植 物 的竞争 能 力 , 这 种 为 植 物 自身利 益 而产 生 的
排斥 性 , 能释放 出 交互 作 用 剂 。影 响 到地 域 性 的群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6— 0 5
森 林 中的有 花 植 物 与 昆虫 是 相 互抵 御 、 又 相 互
作用的关系。有花植物制造的次生代谢产物 , 如胺
类物质 , 对昆虫具有毒『 生 和不适 口 性, ( 下 转第1 3 7 页)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6 9 9 3 ( 2 0 1 3 ) 0 2— 0 1 0 7— 0 1
浅 析 森 林 生 物 种 群 之 间 的 互动 生化 关 系
颜 景 红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的演替一、裸地(一)裸地概念和类型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
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
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
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
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
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
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
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
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精选教学文档

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大家把理论知识复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多做题,从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
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出生或死亡的数量。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 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年龄组成:种群各年龄期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预测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影响种群密度)
5)、种群的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6)、种群的存活曲线:了解三种类型。
4、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J型增长),特点是连续增长。
7、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特点是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K时停止增长。
8、K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总结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
森林群落演替

primary succession
.51
原生演替特点
• 原生演替从极端条件开始,向水分适中方向, 即中生化方向发展,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 演替系列初始生境和植物群落差异可能很大, 但演替方向趋于相同。
• 演替系列的最后阶段不一定总是乔木时期, 只在湿润气候区演替系列的后期才出现森林, 在我国年降水量超过400mm的东部地区,出 现大面积天然林,年降水量250-300mm以下地 区,演替停留在草本植物时期。
.46
2.2.1.3中生演替系列
• 中生演替系列:原生演替中开始于具 有一定肥力土壤母质上的演替
– 裸露矿质土阶段 – 草本植物阶段 – 木本植物阶段
.47
2.2.2按起点裸地性质
• 裸地或荒原(bare, barren)是指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是植 物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
• 原生裸地(primary bare area, primary barren):指从来没有植 物生长过的地面,或者原来虽生长有植被,但被彻底地消 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 下的土壤。
• 这个过程或称为群落发生,也是地段被植 物占满的过程。
.18
为什么要研究森林演替?
• 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过程的模式、 原因、速度等等
• 由生态系统的现状推测过去,预见未来 • 使森林经营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19
2.2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 2.2.1按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划分 • 2.2.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 • 2.2.3按演替延续的时间划分 • 2.2.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 2.2.5按演替方向划分 • 2.2.6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 2.2.7刘慎谔教授(1959)划分
生态学课件:第07章 植物种群

➢ B—新出生的个体数 ; ➢ I—迁入的个体数 ;
- 出生 + 种群数量 - 死亡
➢ D—死亡的个体数 ; ➢ E—迁出的个体数 。
+ 迁入
二、植物种群一般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 ❖ 封闭种群的大小变化? ❖ 出生率(natality):衡量种群增加新个体的能力
➢ 最大出生率(理论出生率) ➢ 实际出生率(生态出生率) ❖ 死亡率(mortality): ➢ 最低死亡率 ( 理论死亡率 ) ➢ 实际死亡率 ( 生态死亡率 )
一、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
❖ 生命表: 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是分析种群动态的有效工具。
❖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 首先划分年龄阶段,记录各年龄级开始时的种群数量,直
至该群动物(或植物)全部死亡,最后据此计算各年龄级死 亡率、存活分数、平均寿命等。 ❖ 在编制生命表之前,首先要划分年龄阶段,如人常用5年, 鱼类常用一年,枝角类常用1天等等。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 海滨岩石上生长着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 动物,这是节肢动物大家族中一个分支,叫藤壶。
生物量),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种群数量统计
❖ 种群边界问题 ❖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 密度的估计方法
➢ 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广
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 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获
性草本植物斑块;微地形起伏引起的林下植物斑块等); 3. 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草本植物在树木下的茂密生长现象
); 4. 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啃食、破坏等)。
二、植物种群一般特征:
❖ 种群的空间格局(space pattern) ❖ 动物种群分布特点: 1. 局部生境的差异所致(动物多集中于资源丰富的区域); 2. 气候的节律性变化所致(越冬群集,迁移等); 3. 配偶和生殖方式的结果(成窝,繁殖集群等); 4. 社会化生活的结果(社群结构,优势种等)。
森林昆虫种群及其动态ppt课件

第七节 害虫的调查统计 一、取样方法 1、全部调查法: 2、随机取样法:双对角线式、单对角线式、棋盘 式、平行线式、“Z”字形式、五点式等。
二、取样单位 1. 面积 常用于调查地下害虫和密植的苗木上的 害虫。 2. 长度 适用于苗圃。
3. 植株或植株的一部分。
(3)均匀度指数:E=H / Hmax=H / lns
其中:E为均匀度,H为多样性指数,lns为种类 数,s 取自然对数,个体总数N=∑ni (4)丰富度指数 Pi=Ni / N
其中:Ni为第I类群个体数,N为个体总数
(5)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2j/(a+b) 式中:j为两个群落或样地共有的物种数;a和b 分别为样地A和样地B的物种数
群落中各个生物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不同。如常 常一个或几个优势种可能决定群落的特征。
(3)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包括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二、森林昆虫群落的结构
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同一地域的同一群落都具有其时间和空间结构的 特点。如一个森林群落常可以划分为乔木层、灌 木层、草木层、苔藓、地衣层等;在同一植物上 各种昆虫的生态位有所不同。
第六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
害虫的预测预报也就是要预先掌握害虫发生期 的迟早,发生量的多少,对植物危害的轻重, 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
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是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必 要前提。只有对害虫发生为害的预测预报做得 及时、准确,才能正确地拟定综合治理计划, 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经济有效地压低害虫的 发生数量。
最后分析下代种群数量动态趋势,或进一步分 析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虫期和关键致死因 素,为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森林生态学(英文):Forest Ecology课程编号:14241001课程学分:3.5课程总学时: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温、水、气、土、火等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等。
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基本措施。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基本理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森林和流域的性质特征,提出其开发管理和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想和基本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理解森林及林分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习题要点:森林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森林与环境(1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森林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森林植物与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森林生物的知识点总结

森林生物的知识点总结森林植物1. 森林植被类型森林植被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如北美洲的北部和欧亚大陆的北部;阔叶林则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2. 森林植被结构森林植被结构通常分为多层结构,包括林冠层、亚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林冠层是森林的主要层次,由大型乔木组成;亚冠层是林冠层下的小树层;灌木层是由低矮灌木组成,位于亚冠层和地面层之间;草本层则是地面上的植物层,主要由一些矮小的植物构成。
3. 森林的重要植物群落森林中的重要植物群落包括森林亚群落、草原亚群落和湿地植被。
森林亚群落主要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草原亚群落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常见于森林边缘或疏林地区;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湿地区域,包括湿地草地、湿地林地和湿地沼泽。
4. 森林植被的自然更新森林植被的自然更新是指森林植被在自然环境下的更新和繁衍过程。
它包括自然更新的方式和规律、地理环境对自然更新的影响等内容。
森林植被的自然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动物1. 森林动物多样性森林是地球上动物种类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包括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
这些动物在森林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
2. 森林动物的生态适应森林动物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它们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在森林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
比如,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能够在树冠层中繁衍生息,有些鸟类和两栖动物则习惯于生活在地面上或水中。
3. 森林动物的生存压力森林动物在其生存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生存压力,如食物的获取、栖息地的选择、繁殖的条件等。
这些生存压力直接影响着森林动物的数量和种群结构,从而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4. 森林动物的保护和管理为了保护和管理森林动物资源,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森林动物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森林生物种群这一章主要讲种群生态第一节种群的一般特征一、有关种群的一些概念1.种群的定义种群可以定义为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合。
种群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具有潜在的互配能力的个体。
物种可被看成是最大的种群单位,一个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只有和同一种群的个体交配,但是动物偶尔也与远远离开它的繁殖种群,植物的一粒花粉也可以被风吹得很远或者被动物携带到很远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便可能发生基因交流,通常是在同一种群内,因为在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基因交流的障碍,如空间隔离,生态隔离,时间隔离和行为隔离等。
种群虽然由个体组成的,但它却具有许多个体所不具备的特性,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影响种群取密度的四个重要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竞争竞争是指相互分离的个体通过环境的作用而相互影响,竞争的概念是:生物间在环境空间不充分时,为争夺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源所发生的相互关系。
竞争的特点是一些植物个体对另一些个体产生影响,竞争是生物相互关系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人们对此都有比较定量的描述。
(1)环境营养条件不受限制dN/dt= r,其中如果r是个常数,积分得:N= /N o e rt;其中r≠0,若t→∞时,N(t)→∞无平衡点。
(2)环境营养条件有限dN/dt = r,其中如果r是个变数,设r = a-bN 积分得:dN/dt = aN - b N2。
令K= a/b,整理得:= aN(1- b/aN)= aN(1-N/K)= aN(K-N)/ K这就是Logistic 方程,(K-N)/ K为环境阻力。
方程有二个平衡点,一是0,另一个是K。
- b N2 b N2r,其中如果r是个变数,设r = a-bN 积分得:N(t)= /N(0)e rt;其中r≠0,若t→∞时,N(t)→∞无平衡点。
3.生态位生态位(niche)是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在各种生存条件的环境梯度上所处的位置。
生态位不同于生境,生境可理解为物种生活的场所,而生态位是指物种在这个场所里面做什么,起什么作用?(1)基本生态位(潜在生态位):当没有其它种的竞争时,一个种的最大生态位,实际上这很难测定;(2)现实生态位:群落中由于种间的相互竞争,某一种所占据的已经减少了的生态位,可测定;(3)生态位宽度:一个物种在环境梯度上所能忍耐的范围;(4)生态位重叠:两种占据相似的环境空间。
4.竞争排除法则(Competitive exclusive principle)群落中如果二个种占据了完全相同的生态位,二者则不能长久共存。
也称为高斯(Gaus)竞争排除原理。
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dN1/ N1dt = a1 N1(K1 N1 m2)/K1dN2/ N2dt = a2 N2(K2 N2 m1)/K2其中:m2是占据第一种生物位置的第二种生物的数量;m1是占据第二种生物位置的第一种生物的数量。
初看起来,m2 = N2;m1 = N1,然而,一般说来不是这样的,因为两种以相同的方式利用环境资源,所以:m2 = αN2;m1 = βN1,α和β都是常数,α,β表示一种生物对另种生物的影响程度,如果二种没有影响,各自独占生态位,则α= β=1,这里有:dN1/ N1dt = a1 N1(K1 N1 αN2)/K1dN2/ N2dt = a2 N2(K2 N2 βN1)/K2如果生物1和2非常相似,而生活环境所能维持的生物1的数目比生物2的数量更多,则生物2最终将灭绝。
当种群平衡时,dN1/ N1dt =0和dN2/ N2dt =0,所以,K1 =N1 +αN2;K2 = N2 +βN1;N1=K1 αN2;N2 = K2 βN1,所以:dN1/ d N2 = a1 N1 K2(K1 N1 αN2)/ a2 N2 K1(K2 N2 βN1)K1 -N1 -αN2 =0;或者K2 - N2 -βN1=0,如果N1=0,N2= K1 /α;或者N2 = K2 ,则种群2胜;如果N2=0,N1= K2/β;或者N1 = K1 ,则种群1胜;如果5.他感作用一种植物所产生的化学有毒物质进入环境,被另一植物所吸收,从而对另一植物产生有害作用,成为他感作用(allelopathy)。
二、种群的一般特征1.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死亡率的反面就是存活率。
对于种群来说,存活的可能性比死亡更有意义,所以,种群的死亡情况便常常用存活数和寿命期望(life expectancy)来表达,寿命期望是指种群中的个体平均还能活多长时间。
生命表能最清楚最系统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情况的一览表,因此,他是生态学家研究种群动态的有力工具。
生命表由许多纵列构成,每一纵列都纪录着种群死亡和存活情况的一个统计数据,横行则表示年龄分级,从低到高龄级自上而下排列。
生命表的纪录一般是从1000个同时出生或同时孵化的的同龄个体开始的,但也并不全是如此。
下面是北极鹅生命表:表7-2 北极鹅生命表Lx:存活到第x年的比例:Qx:x---x+1年的死亡率;Dx:在x --- x+1年的死亡数;Ex:第x 年有机体的平均寿命。
Nx+1= Nx-DxQx=Dx/NxLx=Nx/No如上例:N3=N2-D2=34-14=20Q2= D2/N2=14/34=0.412L5=N5/No=11/142=0.011为了计算寿命期望Ex, 尚需进一步计算:首先,必须算出每一年龄间隔的平均存活数,这个数叫生命表年龄结构(Ex)Ex: x--- x+1年的平均存活数:Ex= (Nx + N x+1)/2, E1=(N1+N2)/2= (62+34)/2=48然后, 将Ex从最后往前加和(单位:个数x时间单位)Tx= Σx∞Ex, 如:T4=E4+E5+E6+E7+E8+E9=29.25(个一年)最后, 用Nx去除Tx, 便得平均寿命期望: Ex=Tx/Nx如, E5= T5/N5= 16/11=1.45年对于上表, 通过计算可得下表:表示,如1000个个体,将Nx(或者Lx)对年龄作图便可得存活曲线,如下面是美国1972年人口存活曲线。
Nt生命表是Raymond Pearl(1921)首先提出的,他通过分析认为,生命表存活曲线基本上由三类:2.种群调节和种群波动非密度调节密度调节三、种群结构特征1.种群的密度人们经常要进行人口调查,要统计某一猎取猎物的数量,要决定某已确定林区林木的数量和储量,这些都属于种群密度的调查。
每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就称为种群的密度(或者粗密度crude density),但是在某一定空间内,种群并不占据所有的空间,因为有些空间是完全不适合居住的,如某一平方米样方内可能有200万个节肢动物,但这些节肢动物只生活在土壤的空隙中,而不是在整个土壤的基质中。
例如,森林植物大都成团庄、丛状分布。
总之,不管一个生境看上去多么均匀,都在光照、温度、湿度和其他生态因素方面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所以种群选择适宜的地方生存,故形成斑块分布。
种群密度的大小受季节、气候、食物储量和很多其他因子的限制,另外,还受它的营养级所限制。
生物越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越大,如森林中的林木、灌木、草本、线虫和细菌等的数量最大。
从应用上看,密度决定资源利用的状况,林业上的密度管理和密度控制都与本节要讨论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2.阿里原理(Alleeˊs principle)种群内部迟早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集群,这是种群内部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这些类群是个体聚集的结果。
聚集可能:①对局部生境区别的反映;②对天气昼夜或者季节变化的反映;③ 是繁殖过程的结果;④ 是社会性吸引(social attraction )。
聚集可能产生竞争,也可能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改变生境、互利生存、防御敌害等,过疏过密都不好,这就是阿里原理。
3.结构的涵义任何一个全局,或者有相互联系的一些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则称为结构。
系统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是如何组成的。
“结构”和“系统”是二个涵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有关的单元,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所构成的完整综合体。
而结构则是系统内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系统性质与数量的集中表现。
只有依靠结构,才能把孤立的诸单元变为一个系统,只有以结构为中介,单元的属性与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和功能。
如果系统没有一定形式的结构,那么,系统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而且连系统本身便不复存在了。
结构这一范围日益受到多种学科的重视,例如,结构力学是以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力学结构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化学研究物质结构,探索分子、原子、质子的特性;地质学研究地质结构,天文学研究天体结构,宇宙的结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逻辑结构等。
3.种群的结构 那么那些属于种群的结构范畴呢?密度,年龄,第二节 种群时空结构一、种群年龄结构 二、种群分布格局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方法 (1) 随机或机械设置样方(2) 样方的大小随植物的大小而定 (3) 纪录每样方的个体数量 (4) 统计四、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计算方法分别植物种统计在每个样方中的株数,记入《表15 种群的空间格局统计表》,并用下式计算,得出每个植物种的分布格局。
平均株数nxx ni i∑==1方差1)(122--=∑=n x x s ni i方差均值比C s x==方差平均株数2当12211221--≤≤+-n c n 时种群服从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当c n <--1221时为均匀分布当c n >+-1221时为聚集分布第三节 种群动态一、种群生活史对策 二、种群扩散种群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实体,即使群落或生态系统不变化,但种群密度、出生、存活、年龄结构等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它们这种变化有的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适应气候变迁的变化,另一方面,种群也是自身生命史所决定的,如衰老、死亡、灭绝等。
1.传粉与授粉 2.种子扩散三、单种群增长模型1. 前言种群增长的指数方程和Logistic 方程是二个经典的单种群增长模型,它们是在考虑世代重叠的种群在资源无限和有限条件下的自身增殖过程。
这些模型虽然比较简单,但它们却为进一步研究多种群相互作用,乃至大系统的格局和稳定性奠定基础。
当然,自然界中单一的种群是没有的,每一个种群在自然界中都分属于一定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结构成分,并常常存在于它的捕食者和食饵,或寄生者和寄主种群与之相互作用,有的是为了竞争资源,有的是为了占据一个适宜的栖息地,形成生物种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