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环境化学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第6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环境化学第6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体内的许多器官产
生影响 。
2020/10/27
砷 中 毒 肾 病
砷中毒皮肤组织增殖细胞
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
大量的有机化学品以各种形式进入 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效应,直接 或间接地危及人体健康。其中以对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难降解的、 有致癌、致突变作用的有机物的环境行 为最受人们关注。
2020/10/27
பைடு நூலகம்
3、甲基汞脱甲基化与汞离子还原 湖底沉积物中甲基汞可被某些细菌
降解而转化为甲烷和汞。也可将Hg2+还 原为金属汞。
CH3Hg+ +2H
Hg+CH4+H+
HgCl2+2H
Hg+2HCl
2020/10/27
4、汞的生物效应
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体基团结 合,如-COOH、 - NH2、 - SH、 - C S - C - 、 - OH等。由于烷基汞具有高脂 溶性,且它在生物体内分解速度缓慢(其 分解半衰期为70d),因此烷基汞比可溶 性无机汞化合物的毒性大10—100倍。
2020/10/27
卤代烃在大气中的转化
卤代烃的转化
对流层 含氢卤代烃与HO自由基的反应
2020/10/27
平流层
受到高能光子的攻击而被破坏
多氯联苯(PCBs)
多氯联苯的结构与性质
多氯联苯是一组由 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 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 烃类化合物。
由于PCBs理化性质稳定,用途广泛,已成 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物,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 )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 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有机氯 化合物。他们是两个系列的多氯 化物。其结构式为:

环境污染生物效应

环境污染生物效应
❖ 转化的定义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 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 转化的形式
物理转化: 化学转化:各种化学反应 生物转化
❖ 转化的结果:
两种可能: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 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按污染产生的原因
交通污染
生活污染
环境污染生物效应
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 环境污染不仅具体的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 系统,导致其结构和功能不利于人类及生物正常生 存和发展的变化,而且也包含各种变化所衍生的环 境效应。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以分为:
❖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 变异的结果。
– 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可以在各个环境要素(水、气、土)中发 生迁移并输送到很远的距离。污染物的长距离传送,往往由 局部性污染引发区域性污染甚至全球性污染,这也是环境污 染成为当代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
环境污染生物效应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
❖ 机械迁移
(1)水的机械迁移作用 (2)气的机械迁移作用 (3)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 难溶态
环境污染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分布
❖ 污染物的分布
定义: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仅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 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例:汞形态的分布。不同生命体对污染物敏感度不同;生命体不 同部位对污染物富集能力不同,污染物浓度不同。
环境污染生物效应
1.2.3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
• 定义: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 现形式。
• 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包括: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地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进行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最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氧垂曲线: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体的DO发生变化。

从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可绘制一条DO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吞噬作用:当外源污染物与细胞接触时,接触部位膜的表面张力改变,膜表面向四周形成伪足,将外来物质包围并吞入。

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的区别在于,其胞吞物为溶液。

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一般指水生生物个体从水中吸收污染物。

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生物浓缩系数(BCF):又称为富集因子,指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比值。

生物污染: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

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

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是一个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转化、迁移、生物累积、生态效应等的交叉学科。

它是化学、生态学、生物学、土壤学、大气科学以及其他环境相关领域的综合运用。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环境问题,从而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一、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迁移、生物累积、生态效应等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传输、转化及物化特性等。

2.化学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监测、分析与评价。

二、环境化学的重要性环境化学的研究对于维护环境健康、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以下是环境化学的重要性:1.了解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特征和含量,评估其危害程度。

2.研究环境中不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效应。

3.制定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三、环境化学中的重点概念1.环境重金属:环境重金属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铜(Cu)、锌(Zn)、镍(Ni)、铅(Pb)、铬(Cr)、镉(Cd)、汞(Hg)等元素,它们易于在环境中长期积累,可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有机物污染物:有机物污染物是指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各种有机物质,包括石油、化学品、农药、霉菌毒素等。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

3.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传输、转化、分布、生物累积、生态效应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科学,是环境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四、环境化学中的实验技术1.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化学分析技术中的一种,可以对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包括气质热解质谱、液质质谱、ICP质谱等。

2.气相色谱:气相色谱是化学分析技术中的一种,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高效分离技术,可用于化合物分离和分析。

四、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巨大意义。

以下是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环境污染的监测、防治和治理。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化学》考试大纲1.2.《环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归趋和效应。

本考试大纲侧重于环境污染化学,着重于各类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等经典容。

对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效应、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制以及全球围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需加以重点掌握。

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考试容:环境化学发展及基本容1.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发展动向、研究容及热点问题水环境化学3.天然水的基本特征组成;4.水体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着重配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和溶解、水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5.水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与归趋模式。

着重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等典型机制与迁移转化模式。

6.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营养物质的来源;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湖水的营养化程度;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大气环境化学7.大气中污染物的特征;8.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温室效应;气相大气化学: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化学;液相大气化学:酸沉降化学、大气中液相反应;大气颗粒物化学);9.重要的大气环境化学问题: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条件;光化学烟雾主要参与物质;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光化学烟雾危害及防治;光化学烟雾与硫酸型烟雾的对比;太阳和地球辐射间的能量平衡;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防治对策;降水的化学组成;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大气平流层的组成;臭氧层的形成和耗损的化学反应;臭氧洞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现状及防治。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自由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的电子碎片。

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的化学物质,一般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生产和排放的污染物质。

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7.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8.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9.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10、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

1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12.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2、湿沉降(wet deposition)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

湿沉降有两类:雨除(rainout)和冲刷(washout)。

3、雨除是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

4、干沉降(dry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行为和影响的学科。

在环境化学的研究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和术语的解释对于理解和应用环境化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解释环境化学中的一些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环境污染物1.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的定义和分类重金属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过程重金属的监测和控制方法2.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生物标准化学特征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生物富集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风险评估方法3.气溶胶污染物气溶胶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机制气溶胶对大气的影响和环境效应气溶胶的气象学特征和传输过程气溶胶的监测和治理方法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策略5.微塑料污染物微塑料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微塑料的来源和分布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和人体的影响微塑料的生物降解和迁移过程微塑料的监测和减少策略总结通过对环境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环境污染物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

同时,我们也需要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方法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通过环境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化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环境化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环境化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种污染物属于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A. 二氧化碳B. 一氧化碳C. 臭氧D. 二氧化硫答案:C2.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不包括以下哪项?A. 工业废弃物B. 农业化肥C. 城市垃圾D. 火山爆发答案:D3.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影响土壤肥力B. 影响植物生长C. 影响动物繁殖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4.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A. 多氯联苯(PCBs)B. 滴滴涕(DDT)C. 氟利昂D. 二氧化碳5.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包括:A. 地表径流B. 地下渗流C. 工业废水排放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6.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环境激素?A. 双酚AB. 邻苯二甲酸酯C. 多氯联苯D. 二氧化碳答案:D7. 环境化学中,生物降解性是指:A. 物质在生物体内分解的能力B. 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的能力C. 物质在生物体外分解的能力D. 物质在生物体内合成的能力答案:C8.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哪种气体?A. 二氧化碳B. 一氧化碳C. 二氧化硫D. 臭氧答案:C9.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B. 磷C. 钾D. 铅答案:D10. 以下哪种物质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A. 一氧化碳B. 一氧化氮C. 臭氧D. 二氧化碳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化学中,____是指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过程。

答案:物质循环2. 环境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____。

答案:生物3. 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食物链的____作用,导致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答案:生物放大4.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____和神经系统损伤。

答案:消化系统5. 环境化学中,____是指物质在环境中的化学性质和行为。

答案:化学行为6. 环境化学中,____是指物质在环境中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5.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脂/水分配系数越大,分子越小,不容易离解的分子,扩散系 数越大。被动扩散不需要耗能,不需要载体参与,没有特异 性选择、竞争性抑制及饱和现象。 3. 被动易化扩散 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性性蛋白质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 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它受到膜特异性载体及其数量的制约,因此有特异性选择, 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dC f k a C W k e C f k g Cf dt
如果富集过程中生物量增长不明显,则kg 可以忽略不计,得
6
5.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4.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Passive Transport): 在需要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 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 度侧解离出蛋白质和原物质。 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ATP。这种转运具有特异性选择、 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例如钾离子的主动转运。
与血浆蛋白结合
金属硫蛋白结合 关键:脂溶性大小
11
5.2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5.2.3排泄 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排泄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而以肾和肝胆 为主。 肾排泄是污染物质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肾排泄是污 染物质的一个主要排泄途径。 污染物质的另一个重要排泄途径,是肝胆系统的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是指主要由消化管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质,经 血液到达肝脏后,以原物或其代谢物和胆汁一起分泌至十二 指肠,经小肠至大肠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
蓄积部位的污染物质,常同血浆中游离型的污染物质保持 相对稳定的平衡。
13
5.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5.3.1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 元素或难降解性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 的浓度的现象。生物富集常用生物富集系数(生物浓缩系数、
生物富集因子)表示:
Cb BCF C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BCF) BCF 生物富集系数(因子) ;
Cb 平衡时,某种污染物质 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Ce 平衡时,某种污染物质 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 度;
14
5.3 污Βιβλιοθήκη 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5.2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吸收 污染物质在生物 体内的运动过程 分布 排泄 生物转化 5.2.1 吸收 吸收是污染物质从机体外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进入血 液的过程。吸收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消除
转运
5.2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口腔 食管 被动扩散 被动扩散
消化道

污染物质的脂溶性 血液流速 pH与酸碱性
影响生物富集因子的因素: 污染物质因素:脂溶性、可降解性、(结构) 生物因素:生物种类、大小、性别、器官、发育阶段 环境因素:温度、盐度、硬度、pH、氧含量、光照 动力学: 水生生物对水中难降解性物质的富集是生物对其吸收速率、 消除速率以及由于生物体的生长所造成的稀释速率的总和。
15
5.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呼吸道是吸收大气
被动扩散 滤过 吞噬
污染物的主要途径
皮肤:一般分子量低于300,液态或溶解态脂溶性强的物质。
5.2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5.2.2 分布 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由血液运 送至机体各组织;或与组织成分结合;以及在再反复等过程。 在污染物质的转运过程中,以被动扩散为主。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7
5.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5. 胞吞和胞饮
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质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当其
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 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吞, 液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饮。
总之,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取决于膜内外环境、膜
的性质和物质的结构。
8
1. 膜孔过滤
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可借助膜两侧的静水压 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 2. 被动扩散 脂溶性物质从高 浓度向低浓度侧扩散。 扩散速率服从费克定 律:
dQ C DA dt x x 膜厚度; C 膜两侧物质浓度梯度; A 扩散面积; D 扩散系数;
3
5.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磷脂的结构:一个分子甘 油的两个羟基同两个分子 的脂酸结合,另一个羟基 同一个分子磷酸结合,磷 酸再同一个碱基结合。 根据碱基的不同,动物细 胞膜中的磷脂主要有四种: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 胺、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 酰肌醇。
4
图2. 磷脂的分子组成
5.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5.1.2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2
5.2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5.2.4 蓄积
机体长期接触某些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其排泄和代谢转
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渐增多的现象,称为生物蓄 积。蓄积时,污染物质的体内分布,主要是相对集中分布于机 体的某些部位。 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有些物质的蓄积部位与毒性作用部位不同。
吸收速率: Ra ka CW 消除速率: Re keC f 稀释速率: Rg k g C f ka, ke, kg------水生生物吸收、消除、生长速率常数; Cf ------ 水生生物体内污染物的瞬时状态浓度; CW ------ 水中污染物的瞬时状态浓度;
5.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环境污染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与毒性
2
5.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5.1.1 生物膜的结构
70年代(Singer and Nicholson, 1972)提 出的液态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 胞膜的骨架(75-100Å), 亲水基团排列于内外 两面;蛋白质分子覆 图1. 膜的液态镶嵌式模型 (膜外侧蛋 盖、镶嵌、贯穿(物质 转运的载体,酶;膜 白质和脂质分子上可能存在的糖链 孔)。 未画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