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题
202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801中外电影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202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801中外电影史》考研真题
(回忆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略。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2.国片复兴运动
3.《孤儿救祖记》
4.《公民凯恩》
5.电影手册
6.刘别谦笔触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论述上海战后时期讽刺喜剧的背景及特点。
2.论述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特点和贡献。
3.论述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和对美国电影的影响。
4.论述20世纪20年代先锋艺术对欧洲电影的影响。
【中国电影资料馆简介】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为中宣部负责电影档案管理、电影艺术研究工作的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
中国电影资料馆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级电影专业档案馆,1980年成为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正式会员,是我国电影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1984年原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并入,
成立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同年创办《当代电影》杂志(核心期刊),后陆续办有《中国电影报》和《电影》(现为《电影·典藏》)、《影漫》杂志。
1985年开始招收电影历史及理论(现为戏剧影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2010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8年增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
中外电影史复习题.docx

中外电影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一)视觉暂留原理(二)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三)蒙太奇(四)辨士(五)“敖徳萨阶梯”(六)库里肖夫效应(七)强盗片(八)样板戏电影二、填空题:(一)电影发明的三大科学依据是、、。
(二)的“银幕戏剧”把一部影片看成一系列的舞台场面。
他的摄影机始终静止地面对舞台空间。
摄影机的视点实际上就是固定不变的最佳观众席的视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的视点”。
(三)1904年,埃德温•鲍特拍摄的首开美国西部电影的先河。
20年后,西部片大师横空出世,拍摄了《关山飞渡》等多部西部片,当Z无愧地成为西部片第一人。
(四)1958年,克洛德•夏布罗尔导演的《表兄弟》揭开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序幕。
次年,横空出世,拍摄了影响深远的《四百下》,接着戈达尔导演彻底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
(五)上一世纪20到30年代年代是徳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徳国电彩先后诞生了、、、等多种风格类型的电影,可谓流派纷呈,大师云集。
(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屮影响最大的四位电影大师当属、、和。
(七)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著名导演以拍摄题材的写实电影而著称,他在三十年代导演了著名的影片《雾码头》和《口出》。
(A)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是在年,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的地下室。
片名为。
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
(九)在1941年拍摄的是美国电影丿力史上第一部现代主义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电影语言的成就上超过了同一时期的任何一部影片。
(十)类型电影一般具备着三大要素:、和。
(十一)1967年,随着阿瑟•佩恩导演的影片的出现,标志着“新好莱坞”的诞生,代表性电影述有迈克•尼科尔斯导演的《毕业生》,丹尼斯•霍柏导演的。
(十二)1962年,26名來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宣称“要制作一种新的电影”, 签定了著名的,这是西德电影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的诞生。
(十三)1947年,被称为“新现实主义之父”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导演了一部在美学上极为冇价值的新现实主义作品,被称为是最全而和最彻底贯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原则的一部影片。
中外电影史复习

中外电影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一)视觉暂留原理:视觉暂留(duration of vision) 是具有的一种性质。
人眼观看时,成像于上,并由输入,感觉到物体的像。
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人在观看时,银幕上映出的是一张一张不连续的像,每秒钟要更换24张画面。
但由于的视觉暂留作用,一个画面的印象还没有消失,下一张稍微有一点差别的画面又出现了,所以看上去感觉动作是连续的。
(二)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诗意现实主义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
它并无明确的系统理论,在创作上强调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论。
诗意现实主义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它只是一个总体的倾向。
所谓“诗意现实主义”,指的是30年代法国出现的一批影片,这些影片继承了20年代先锋派电影的创新精神,同时对社会性也十分重视。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关注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如失业工人、水手和罪犯等。
在经历了失意潦倒的生活之后,这些卑微的小人物最后往往有一段热烈美好的感情,只是时光短暂,最后仍又归于失望。
因此,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法国人天性感情浪漫,多愁善感,电影艺术家以富有感情的笔调去表现人物的命运,充分调动电影手段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具有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类电影在表现日常生活真实图景的同时,具有某种诗情画意,往往能够给予观众一种诗意的满足。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在取材上虽然脱离不了爱情、逃亡和枪杀,但已赋予现实生活以压迫及反抗的含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关系,有的影片则直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三)蒙太奇: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
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四)辨士:一种是文化上的,是经过挑选的有学之士,受过良好训练,结合电影情节和当前社会现实运用自身知识和语言来解说。
中外电影史复习资料——简答题1

03511中外电影史主观题及答案一、简答题题目1:库里肖夫效应。
(难度等级:6)答案: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库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发现一种电影现象。
观众观影时,会根据后面出现的那个镜头的内容来断定那个特写镜头中的人的情绪,甚至同一个面部特写能激起观众截然不同的情绪。
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认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知识点:电影现象情绪蒙太奇题目2:法国印象派。
(难度等级:7)答案:法国印象派是1920年代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发生在法国,代表导演有阿贝尔·冈斯(《拿破仑》)、路易·德吕克(《狂热》)和让·爱普斯坦(《三棱镜》)等。
一战让好莱坞电影几乎完全占领了法国市场,法国电影人试图另辟“艺术影院”的商业模式。
印象派对心理探索具有强烈的兴趣,试图通过影像传递感觉和情绪印象,并围绕这一目的而发掘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电影技巧,如各种特技摄影、视点镜头和快速剪辑。
法国印象派导演在电影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提出了以上镜头性、视觉韵律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知识点:法国艺术影院上镜头性视觉韵律题目3:德国表现主义。
(难度等级:7)答案:从1920年至1927年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流派,指的是场面调度的极端风格化。
代表作有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弗莱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枚》、保罗·莱尼的《蜡像陈列馆》。
与其他表现主义艺术一样,表现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也是通过夸张变形的形式表达精神上的扭曲、恐惧和焦虑,努力追求非现实主义的风貌,一抗衡持续流行的好莱坞。
伴随着电影这种哥特式风貌的是可怕的下层社会题材,表现主义电影的人物以疯子、鬼怪等非正常人物为主,布景、灯光和表演常常是高度风格化的,构图排斥透视原则、线条尖锐,灯光明暗对比强烈。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题

简答题:1、简述苏联蒙太奇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特征?库里肖夫实验的启示在于,观众看电影时的反映主要不是在单一的镜头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是此后制约于电影镜头的蒙太奇剪辑或是“叠增".诸如此类的理念,成为蒙太奇电影工作者理论与风格的核心。
其故事结构上几乎没有任何超自然的事件,同时,它们都不把个体人物看做剧情发展的中心动力。
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通常以社会力量为事件发生发展因果之源。
好莱坞电影都是一个动作一个镜头。
而苏联蒙太奇则把一个单独的动作打破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
归根到底,一个静态的人或物,本身就可以从若干革命不同的角度观看并由此截取一系列镜头.或用重复剪辑如《战舰波将金号》中一名正在洗碗碟的水手突然愤怒地砸碎了一个盘子.这个只发生在一瞬之间的动作,通过被分散而成的十个镜头来表现。
这样的重叠剪辑有助于强化这次叛乱事件的第一个反抗行动。
还有省略剪辑-—两个连接的镜头是由在同一个空间里从同一镜位拍摄而成的,但两个镜头的场面调度已发生了变化。
此外,蒙太奇剪辑也可通过空间关系制造冲突。
他们也运用交互剪辑手法来创造不寻常的空间关系。
2、试述巴赞长镜头理论(纪实美学)的主要内容?巴赞所倡导的长镜头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景深镜头"理论或“场面调度”的理论)其目的在于“记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
蒙太奇基于讲故事的目的而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长镜头追求在叙述中保留时空的相对统一;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长镜头记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长镜头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长镜头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蒙太奇引导乃至强迫观众进行选择,始终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长镜头提示观众进行选择,让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
202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学(学硕)考试801中外电影史考研真题

202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学研究生考试801中外电影史考研真题业务课名称:艺术学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中影史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1.20 年代,但杜宇参与成立的公司叫_________2.孤岛时期,参演了《木兰从军》里的花木兰而红极一时的女明星是_________3.20世纪80年代,香港著名导演_________来拍摄了《火烧明园》《垂帘听政4.《大决战》的总导演是_________5.陈凯歌导演首度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是_________二、名词解释(共3题,每题5分)1.《孤儿救祖记》2.国片复兴运动3.银都机构三、论述(共2题,每题25分)1.试论抗战胜利后上海讽刺喜剧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征2.阐述20 世纪8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贡献和影响.外影史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1.《北方的纳努克》导演是_________2.《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_________主义的3.三部曲《血婚》《_________》《爱情魔术师》4.《马耳他之鹰》是_________类型的代表作5.《黄金三镖客》《荒野大客》《黄昏双镖客》是导演_________的作品6.凭借《荒野求生》获得奥斯卡的墨西哥导演是_________7.《小偷家族》的导演是_________二、名词解释(共3题,每题5分)1.《公民凯恩》2.刘别谦笔触3.《电影手册》三、论述(共2题,每题25分)1.结合影片谈谈20世纪20 年代先锋派艺术对欧洲电影的影响2.试论新好莱坞的特征及其对美国电影(业)的影响。
《中外电影史论》题库(答案完成版)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答案版)绪论一、填空1. 从<1895年> 至今,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吸收了<雕塑>,文学,<音乐>,绘画,<舞蹈> ,<建筑> 等人类艺术的各种元素和成果,但仍然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认识世界。
2. 叙事影片就是通常所说的<情节剧>,非叙事影片包括<纪录片>,<科学实验纪录>,<广告片> 等。
3.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文明史经历了<口头文化> ,<印刷文化> ,<电子文化>三个发展阶段。
4. 电子文化具有具像性,<直观性>,<质感性>,<整和性>的特点。
5. 无声电影时期,经过法国的<梅里爱> 、美国的<格里菲斯>,前苏联的<爱森斯坦> 等人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创立和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6. 成熟期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的出现,标志着电影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电影发展期是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电影出现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 、法国的<新浪潮>、<政治电影> 等,另一条是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电影思潮。
8. 发展期还出现了许多电影新手法,如<意识流> 、闪回、<闪前手提摄影> 等等,出现了众多流派、风格景象争艳的现象。
9. 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好莱坞现代工业化的整和> ,建立了现代电影工业,从而使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0. <1895> 年<12> 月<28> 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的地下室,第一次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火车到站> 、《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十余部短片,这一天就成为电影的诞生日。
中外电影史论真题及答案

中外电影史论真题及答案一、简介本文档汇总了中外电影史论的真题和答案供参考。
以下是各个真题及答案的详细内容。
二、真题与答案1. 中外电影史的演变及特点:- 真题:请阐述中外电影史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 答案:中外电影史经历了从黑白无声有声电影的演变过程。
在演变过程中,中外电影受到了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其中,中国电影在长期受到政府监管的同时,也有着独立思考和创作的努力,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西方电影则在工业化的环境下,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注重商业化和全球化。
2. 中外电影史的重要人物:- 真题:请介绍一位对中外电影史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 答案: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美国著名导演和制片人,对中外电影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探索人性的主题而闻名。
其代表作品包括《发条橙》、《闪灵》和《夺宝奇兵》等,影响了整个电影行业,成为了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
3.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真题:请概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 答案:中国电影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崛起阶段。
起步阶段从20世纪初探索到20世纪40年代,电影作品以记录社会生活为主。
探索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电影工作者在政策限制下探索表现形式和创作方式。
崛起阶段从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商业化,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4. 西方电影的发展趋势:- 真题:请讨论当前西方电影的发展趋势。
- 答案:当前西方电影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效和CGI技术在电影制作中被广泛应用,为观众带来更真实和震撼的视觉体验。
此外,文化多元化也成为现代西方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电影工作者更加注重展现不同文化背景和视角的故事。
三、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中外电影史论的真题及答案,涵盖了电影史的演变过程、重要人物、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以及当前西方电影的发展趋势。
这些真题与答案可供学习和研究中外电影史的相关人士参考,以拓宽视野并深入了解电影史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题简答题:1、简述苏联蒙太奇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特征?库里肖夫实验的启示在于,观众看电影时的反映主要不是在单一的镜头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是此后制约于电影镜头的蒙太奇剪辑或是“叠增”。
诸如此类的理念,成为蒙太奇电影工作者理论与风格的核心。
其故事结构上几乎没有任何超自然的事件,同时,它们都不把个体人物看做剧情发展的中心动力。
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通常以社会力量为事件发生发展因果之源。
好莱坞电影都是一个动作一个镜头。
而苏联蒙太奇则把一个单独的动作打破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
归根到底,一个静态的人或物,本身就可以从若干革命不同的角度观看并由此截取一系列镜头。
或用重复剪辑如《战舰波将金号》中一名正在洗碗碟的水手突然愤怒地砸碎了一个盘子。
这个只发生在一瞬之间的动作,通过被分散而成的十个镜头来表现。
这样的重叠剪辑有助于强化这次叛乱事件的第一个反抗行动。
还有省略剪辑——两个连接的镜头是由在同一个空间里从同一镜位拍摄而成的,但两个镜头的场面调度已发生了变化。
此外,蒙太奇剪辑也可通过空间关系制造冲突。
他们也运用交互剪辑手法来创造不寻常的空间关系。
2、试述巴赞长镜头理论(纪实美学)的主要内容?巴赞所倡导的长镜头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景深镜头”理论或“场面调度”的理论)其目的在于“记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
蒙太奇基于讲故事的目的而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长镜头追求在叙述中保留时空的相对统一;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长镜头记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长镜头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长镜头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蒙太奇引导乃至强迫观众进行选择,始终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长镜头提示观众进行选择,让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
3、简述类型电影的含义?①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
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
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符号。
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
如米高梅公司精于歌舞片和浪漫剧情片;华纳兄弟公司的警匪片独具特色,而科幻、恐怖片几乎成了环球公司的专利。
③它作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产物,迎合观众的欣赏期待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特别关注电影作品的某些共性。
虽然它的制作模式给人以保守陈腐、平庸媚俗之感,但也没有妨碍某些杰出导演在严格的类型戒律下制作出富有个性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如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等。
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类型电影的生产还遵循着某种“定期更迭”的原则,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主打类型”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得观众对于类型电影能长久的保持兴趣。
⑤近年来,类型电影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将不同的电影类型特点融合在一部影片的创作中的“类型融合”,为了研究类型电影理论的制作、生产规律,电影研究中出现了一种“类型电影理论”,对西方电影中成熟的电影类型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类型电影中的产生背景、分类依据、主要特征、历史演变以及美学功能和社会机制等。
4、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是一场开始于50年代末期并在1960年形成高潮的法国电影运动。
它反对自以为是、垂死的法国电影工业,倡导一种题材内容和形式技巧方面的革新。
一群团结在《电影手册》主编巴赞周围的狂热青年电影评论家强烈抨击传统俗套的法国电影,呼唤一种在导演的个性灵感和想象控制下更具个人风格的电影。
代表人物有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雅克·里韦特、侯麦等。
内容表现巴黎大都市景象,新青年的形象,他们不信任权威,不相信政治和爱情的承诺,对人生有一种理想幻灭感。
用各种方法在电影中加注电影史的部分,使文本变得复杂多义。
如:在影片中直接引述老电影的片断,如雅克·里韦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中直接放一大段《大都会》的片断。
在影片中以某些经典演员、影片、美学手法、对白为指涉参考。
向好莱坞类型片作解构或致敬。
代表作有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等。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
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
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有的电影史学家认为他们是新浪潮的一支。
属于这个流派的导演有A.雷乃、A.瓦尔达,C.马尔凯、A.罗布-格里耶、M.杜拉斯、J.凯罗尔和H.科尔比。
他们不是在"新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年轻人。
他们大部分人在当时已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些人早就开始电影导演的工作。
如A.雷乃在1948年、A.瓦尔达在1954年就都已开始拍短片。
还有一些人在从事电影创作之前,已在其他艺术领域中出了名。
如M.杜拉斯和A.罗伯-格里耶,当时已是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又如C.马尔凯,既写诗歌、小说、杂文,又搞摄影,拍艺术纪录片,搞新闻报道。
"左岸"的电影家们有一种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共同倾向,有一个共同的基地,即瑟依出版社。
"左岸"的导演们是一批兼收并蓄的艺术家,他们对"人"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推动他们走向电影的,不是理论评论,而是能加强文学表达方式的电影化手法,因此,他们所创作的电影,也被称为"作家电影"。
他们的题材围绕着两个基本的轴:一个是错综交替地表现时间,一个是对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
这两大题材互相交错,构成所有这类影片的脉络。
他们受超现实主义影响至深,现代诗中如梦如靥、自由流动的意象,不受制度规范的各种幻想,都使用画外旁白,造成虚幻压抑及潜意识的气氛。
他们又重视纪录片的传统,注重如画般的构图及摄影机的运动,如用对比、交叉剪辑、并列的方式,造成震撼的效果。
他们形成一种先拍默片,事后再加音乐效果及对白、旁白,与超现实主义及现代诗的意境结合,在画面与声音之间造成阅读的张力,同时通过剪接将过去与现在并列在一起。
"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两片的导演都是A.雷乃,《广岛之恋》编剧是杜拉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编剧是罗伯-格里耶。
编剧也参与设计了导演构思。
《广岛之恋》问世后,在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评论大奖,《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获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这两部影片都在当时西方影坛引起了轰动。
5、简述艺术电影的特征。
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作的叙事电影,它们展现了全新的形式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的观众作为主要对象。
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出现在欧洲,并与欧洲战后五十年的电影运动(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直接相关。
艺术电影的叙事动机有两个原则:现实主义与作者的表现性。
一方面,它会向我们展示真实的场景(新现实主义、新浪潮),表现为意外的、偶然的日常真实。
如巴赞,强调类似于生活的一种松散的、偶然的叙事结构,偏好再现一种写实的时空统一体的风格策略(如深焦距、纵深空间、运动摄影以及长镜头)。
另一方面,艺术电影还要表现真实的问题,如当代的异化,沟通的缺乏等等体现出高度的心理主观性,人物常常是具有心理上的复杂性的人物。
这一现实中的一部分是性。
艺术电影的美学与商业性常依赖于打破1950年以前好莱坞制片法典的情色倾向。
其叙事从因果关系中释放出来,从而使得人物可以表达并解释他们的心理状态。
艺术电影常寻找这些心理结果或状态形成的原因。
对感觉的剖析通常被当做一种治疗法或治疗活动得到明确的再现。
如柏格曼的《犹在镜中》、《假面》中,人物常常彼此讲述故事。
艺术电影是一种高度主观的电影,所有主观化的表现手法都被运用在艺术电影中。
梦境、回忆和幻想糅合在一起,视觉主观镜头、光线调节、声音和色彩、定格画面、慢动作等一系列主观意味的电影法则被转译成艺术电影个性表达和深层思考的元素,使艺术电影超越经典电影的表面真实,触及存在、超越、通感和天人合一的深层真实。
艺术电影的概念永远不会被完全固定下来,然而它却总会在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张力之间,结合特定的历史情景被提炼出来。
国际电影界公认,艺术电影以战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出现和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的建立为起点。
代表作品有戈达尔《蔑视》、安东尼奥尼《放大》、帕索里尼《坎特伯雷的故事》、贝托鲁奇《末代皇帝》等。
6、什么是美国独立电影?7、定义包括两个方面,外在形式上,由好莱坞体系之外出资、拍摄和发行;内在精神实质上,体现与好莱坞道德和形式观念不同的独立精神,其精髓救体现在它的精神实质方面。
8、其主题和形式体系可以解构成五个不同的层面:⑴社会文化层面:独立电影与社会文化生活和观众紧密联系。
⑵艺术创作层面:与其他艺术和媒介共享许多艺术手法,但以电影独有的方式体现出来。
⑶叙事层面:始终强调自己的原创性,并呈现出潮流和时尚的循环。
⑷电影化层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电影语言规范,而这些规范又在不断地被打破和创新。
⑸电影内本文的层面:倾向于在电影的本文系统内寻求主旨和灵感,其“黑色”和“暴力”特征都可以在40年代的黑色电影和70年代的犯罪电影中找到明显的出处和依据。
9、美国“独立电影“起于一个世纪以前,经历了默片时代杰出的实验阶段;好莱坞鼎盛时期仍在其体制外坚持创作;50年代得到发展,开掘和创新方面有了提高;60年代引进了“艺术院线”实验,进而引发了越战时代的电影化革命;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现代“独立电影”场景逐渐形成,并创造了一个新的“独立电影”体系;90年代,“独”以其精神上的独创和财政上的获益,第一次展现出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气势。
10、独立电影的主要目的不在赚钱,而是“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这就是独立电影的“独立精神”,也是区别好莱坞的本质所在。
好莱坞电影代表了美国中产阶级传统、保守和狭隘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主题内容、故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为中庸、古板和俗套。
独立电影往往体现新颖独特的政治、社会和美学价值,且与政治倾向和少数族裔文化的表达具有紧密长期的关联。
其独立精神体现在主题内容上的大胆突破和锐意创新。
它们冒险进入色情、性向、暴力和异端思想的禁区,去探讨种族、性别和深层意识的处女地。
11、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独立电影表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视听效果。
其影片观念独立产生于制作者头脑中,而且他的制作过程大多也由制作者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