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二级预防指南

合集下载

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

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

ADVANCE研究结果
Stroke. 2007;38:865-873.
Stroke. 2007;38:865-873.
指南推荐意见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C监测, 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脑 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疗目标为<7%
强化降LDL-C vs. 标准他汀治疗
2009年纳入26个他汀研究共165,792例患者的荟萃分析
致死与非致死卒中
Amarenco P, et al. Lancet Neurology. 2009 May;8(5):453-63.
他汀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降低卒中风险
2009年纳入26个他汀研究共165,792例患者的荟萃分析
安慰剂
平均随访4.9年
主要终点:首次发生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卒中的时间
次要终点:卒中或TIA、主要冠脉事件、主要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事件、任何冠脉事 件、血管重建和任何心血管事件 (ASCVD)
Amarenco P, et al. N Engl J Med. 2006 Aug 10;355(6):549-59
-16%
P=0.02
-33%
1. Chaturvedi S, et al. Neurology. 2009;72(8):688-94 2. Goldstein LB, et al. Stroke. 2008 Sep;39(9):2444-8 3. Sillesen H, et al. Stroke. 2008 Dec; 39(12):3297-302
52周比基线UPCR比值
0 -1 -2 -3 -4 -5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关键字: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指南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

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个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正在增长。

近10年来随着大量的有关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的公布,脑血管病的治疗有了充分的证据,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治疗指南。

尽管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但考虑到西方人群与中国人群在种族、身体条件、用药习惯、价值取向、文化背景、法律法规、社会福利体系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指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由此而制订的指南更应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的指南。

为此,2008年7月成立了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撰写专家组,汇集了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科、介入科、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编写此指南。

在写作过程中,强调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可操作性制定,在有充分可靠证据时使用证据,无可依靠的证据时,则采用当前最好证据或经验达成的共识。

专家们整理了2008年10月以前发表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其中包括部分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以及相关的专家共识、治疗指南,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讨论和意见征求、几易其稿,并在讨论过程中增加最新的研究证据,正式出台了本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一、指南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二、指南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的指导,以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指南内容1. 二级预防的定义和目标二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通过干预措施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标是减少再发率、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二级预防的策略(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2)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

(3) 高危因素控制:对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控制和管理。

3. 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3) 胆固醇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调节血脂水平。

(4)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用于控制高血压。

4. 生活方式干预(1) 戒烟:对于吸烟者,应积极进行戒烟干预,如心理辅导、药物辅助等。

(2) 限制饮酒:对于过量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

(3) 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4) 均衡饮食:建议患者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5) 增加体力活动: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5. 高危因素控制(1) 高血压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如有高血压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 高血脂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如有异常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 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

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复发。

相关危险因素可参考以往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及二级预防指南。

本文重点介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和TIA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近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高血压的诊断率高达70%。

目前我国约有3.25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分别为42.6%、34.1%和9.3%)。

第1个证实脑卒中二级预防降压治疗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我国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PATS),该研究入选5 665例近期发生TIA 或小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的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吲达帕胺组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显示吲达帕胺组的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0.9%与44.1%),脑卒中复发的相对风险降低30%,提示对于我国以高钠型为主的高血压人群,利尿剂有显著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作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为了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再次发作的风险,国际上广泛推荐进行脑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中国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指南。

一、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心源性栓子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及TIA患者,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剂量为100-325mg/日。

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和出血风险。

2.抗凝药物:对于房颤相关性脑卒中和TIA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推荐使用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

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患者所受相关治疗的调整。

3. 血压控制:对于血压升高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来降低其血压,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推荐血压目标值是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但对年龄较大或合并有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将目标值调整为<150/90 mmHg。

二、生活方式干预1.改善饮食:推荐患者采用心脏健康饮食,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

同时,减少食盐的摄入,限制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

2.增加体力活动: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到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

此外,也建议进行强度适中的肌肉锻炼,如举重、俯卧撑等。

3.戒烟限酒:强调戒烟对于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至关重要。

同时,减少酒精的摄入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并避免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4.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推荐采用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达到健康的体重范围。

这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度的体力活动。

三、其他治疗方法1.麦芽糖酶抑制剂:对于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麦芽糖酶抑制剂,以减少二次脑卒中的风险。

2.扩张血管药物:对于TIA患者,推荐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双妥波胍或维拉帕米,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4)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根据 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 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 d内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 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 机(Ⅱ级推荐,B级证据)。
心房颤动
(5)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尽可能接受24 h的动态 心电图检查。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建议延长心电监 测时间,以确定有无抗凝治疗指征(Ⅱ级推荐,B级证 据)。
(4)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 还应对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管理(Ⅱ级推 荐,B级证据)。
吸烟
(1)建议有吸烟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戒烟(Ⅰ级 推荐,A级证据)。
(2)建议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避免被动吸烟,远离 吸烟场所(Ⅱ级推荐,B级证据)。
(3)可能有效的戒烟手段包括劝告、尼古丁替代产品或 口服戒烟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意见
(1)对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建议 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 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Ⅰ级推荐,A级证据)。
(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 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Ⅰ级推荐,A级证 据)。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 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 抗血小板药应在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 临床特性基础上进行个体化选择(Ⅰ级推荐,C级证据)。
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3)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 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 疗目标为<7%(Ⅰ级推荐,B级证据)。降糖方案应充分 考虑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制订个体化的 血糖控制目标,要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Ⅱ级推 荐,B级证据)。

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他汀治疗解读

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他汀治疗解读

Hong KS, et al. Circulation. 2011 May 17;123(19):2111-9.
卒中指南不断更新,旨在降低卒 中再发
2006 2008 2010 2011 2013 2014
2006 AHA/ASA 美国卒中指南 1 2008 AHA/ASA 美国卒中指南 2 2010中国卒中 二级预防指南 3 2011AHA/ASA 美国卒中指南4
new
2015
2013 ACC/AHA 减 中国缺血性脑卒 少成人动脉粥样硬 中和短暂性脑缺 化性心血管风险血 血发作二级预防 胆固醇治疗指南5 2014AHA/ASA 指南20147 美国卒中指南6
ASCVD患者(包 括动脉粥样硬化 性缺血性卒中 /TIA)需采用高 强度他汀降低 LDL-C≥50% 无论是否伴有其 他动脉粥样硬化 证据的患者 ,高 强度他汀类药物 ,长期治疗,推 荐“1850”更有 效 基于2013年ACC/AHA 减少成
106
0.67 (0.52, 0.86)
SPARCL研究亚组显示:只有LDL-C 降低到1.8mmol/L以下才有效预防 卒中复发
立足国际视野,兼顾中国实践
--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他汀治疗解读
中国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远 高于欧美人群
美国缺血性
卒中年复发 率约为3%-4%
Wang Y, et al. Stroke, 2013, 44:1232-1237 2014AHA/ASA美国卒中指南,Kernan WN, et al. Stroke. 2014 Jul;45(7):2160-236.
CTT Collaboration, et al. Lancet 2010; 376(9753):1670-1681.

2022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

2022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

2022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占比超80%o循证而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是减少患者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基础上,结合近8年来我国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本指南对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危险因素控制、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更新。

危险因素控制A局血压A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 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2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服药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无绝对禁忌,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可以重新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OmmHg的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获益并不明确(口级推荐,B级证据)。

(3)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O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I级推荐,B 级证据);对于由卢页内大动脉狭窄(70%~99% )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O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口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IV级推荐,D级证据)。

(4 )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卒中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三方面的因素(n级推荐,B级证据)。

A高胆固醇血症A推荐意见:(1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LDL-C水平≥2.6mmol∕L (1000mg∕L ),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他汀类药物及降脂强度详见表1 ),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脂代谢异常
7.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权衡获益和风险合理使 用(Ⅱ级推荐,B级证据)
8. 他汀药物治疗期间,如果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 因素影响,或出现指标异常相应的临床表现,应及时减 药或停药观察(参考:肝酶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肌酶超过5倍正
危险因素控制
呼吸睡眠暂停
1. 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睡 眠呼吸监测(Ⅱ级推荐,B级证据)
2. 使用CPAP可以改善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脑卒中患者的预 后,可考虑对这些患者进行CPAP治疗(Ⅱ级推荐,B级 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对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且血同型半胱氨酸轻 度到中度增高的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 B12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危险因素控制
脂代谢异常
1. 对于非心源性卒中/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 样硬化证据,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 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2. 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C≤1.8mmol/L时 ,二级预防更为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5. 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尽可能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建议延长心电监测时间,以确定 有无抗凝治疗指征(Ⅱ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ASA/AHA卒中预防新指南-2014
房颤患者预防卒中事件的策略要点包括:
1. 对于有瓣膜病的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时INR目标为2.0-3.0 2. 对于无瓣膜病的房颤患者,若CHA2DS2-VASc评分≥2,推荐的抗凝
家对2010年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证据评定标准
A级 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
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 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
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
C级
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D级 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治疗包括华法林(INR2.0-3.0,证据等级A)、达比加群(证据等级B )、阿哌沙班(证据等级B)和利伐沙班(证据等级B) 3. 对于无瓣膜病的房颤患者,若CHA2DS2-VAS评分=0,则不应进行抗 凝治疗(证据等级B) 4. 对于无瓣膜病的房颤患者,若CHA2DS2-VASc评分=1,并且患者可 接受出血性并发症的低风险,可考虑进行抗凝治疗或阿司匹林治疗( 证据等级C)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其他心源性栓
• 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影像学检查发 现左室附壁血栓形成,推荐给予至少3个月的华法林口服 抗凝治疗(目标INR值为2.5;范围2.0-3.0;Ⅱ级推荐,B 级证据)
• 对于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无心房颤动及其他危险因素( 如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推荐给予华法林 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值为2.5;范围2.0-3.0;Ⅱ级推 荐,B级证据)
常上限,应停药观察)
9. 老年人或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初始剂量不宜 过大(Ⅱ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
1.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高,糖尿病 和糖尿病前期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或死亡的 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提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 者血糖管理的重视(Ⅱ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高血压
5.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 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流动力学影响(Ⅳ级 推荐,D级证据)
6. 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 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三方面的因素( Ⅱ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2. 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单药 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Ⅰ级推荐,A级证据 )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 或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3. 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00mg/d。 阿司匹林(25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mg)2次/d或 西洛他唑(100mg)2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 雷的替代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2. 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 Ⅱ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高血压
3.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缺血性卒中 /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天应重新启动 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4. 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0%)导 致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 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心房颤动
3. 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 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 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心房颤动
4. 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根据缺血的严重 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 功能症状14d内给予抗凝治疗预防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 险高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Ⅱ级推荐,B级证据 ) (14d之后再启动口服抗凝-AHA/ASA新推荐)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可预防
1. 高血压 2. 脂代谢异常 3. 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4. 吸烟 5. 睡眠呼吸暂停 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不可预防 1.年龄 2.性别 3.家族史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高血压
1. 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发病数天 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 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其他心源性栓
• 对于已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发 生缺血性卒中/TIA后,不应常规联用抗血小板治疗(Ⅲ级 推荐,C级证据)。但在使用足量的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 出现缺血性卒中/TIA时,可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Ⅱ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
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
4. 降糖方案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 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要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 危害(Ⅱ级推荐,B级证据)
5.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还应对 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管理(Ⅱ级推荐,B级 证据)
危险因素控制
脂代谢异常
5. 由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0%)导致 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 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目标值 为LDL-C≤1.8mmol/L(Ⅰ级推荐,B级证据)
6. 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推荐高强 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Ⅰ 级推荐,B级证据)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推荐强度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Ⅱ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Ⅲ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Ⅳ级 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目录
1. 危险因素控制 2.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
的应用 3.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4. 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的非药物治疗 5. 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6. 指南指导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 或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6. 发病30d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 ~90%)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 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d(Ⅱ级推荐,B级证据),此后 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 药(Ⅰ级推荐,A级证据)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二 级预防指南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指南修订背景
前言
• 缺血性卒中和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 • 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卒中 • 我国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 •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 为规范中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临床实践,脑血管病学组的专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心房颤动
1. 对伴有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 推荐使用适当剂量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预防再发的 血栓栓塞事件。华法林的目标剂量是维持INR在2.0-3.0( Ⅰ级推荐,A级证据)
2. 新型口服抗凝剂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新型口服抗 凝剂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 (Ⅰ级推荐,A级证据)选择何种药物应考虑个体化因素
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其他心源性栓
• 不伴有心房颤动的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或其他二尖瓣病变 (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缺血 性卒中或TIA患者,可以考虑抗血小板聚集治疗(Ⅱ级推 荐,B级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