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望天门山》说课稿一、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5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李白《望天门山》注释及古诗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注释及古诗赏析李白《望天门山》注释及古诗赏析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小学语文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1.师:先来认一个字。
(出示甲骨文)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
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
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
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生:(恍然大悟)天。
(板:天)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
认第二个字。
(出示甲骨文“”)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
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
(板:门)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生:山。
(板:“山”)师:连起来读——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
再读。
生:天门山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
(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
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生:向远处看。
《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望天门山》教材理解导读:教材分析:诗歌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诗性的文化,中国的古代诗歌就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诗歌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教材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教材中古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
“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
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
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1、理解诗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望天门山》赏析

古诗《望天门山》赏析古诗《望天门山》赏析古诗《望天门山》赏析1《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望天门山》原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赏析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古诗《望天门山》赏析2清晨,我拿上几两银子,来到楚江边。
看见附近有一个小船经过,我就大声把它叫来了,然后给了船夫几两银子,上了船观赏风景。
我先抬头看看前面这天门山,立刻感叹道:“好雄伟啊!”只见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大门。
两座山像巨人一样守护着这里,楚江就从它们脚下流过。
岸的两边还有几片枫林,叶子火红火红的,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它们“哗哗”地舞动叶子,仿佛在迎接人们的到来。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
摘要:
一、全诗背景介绍
二、诗句详细解读
三、总结全文主题
正文:
【全诗背景介绍】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
全文通过描绘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句详细解读】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天门山位于楚江之畔,江水从山间穿过的壮美景象。
诗人以“中断”形容天门山,形象地表现了山势的高峻。
接下来的“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了楚江水流至此处,因受到天门山的阻挡而回旋的景象。
这里既表现出楚江的宽广,又突出了天门山对江水的制约作用。
“两岸青山相对出”,描绘了天门山两侧的青山,形象地表现了青山与楚江之间的相互关系。
青山因楚江水的滋养而更加美丽,楚江则因青山的陪衬而更具活力。
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孤帆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眼前的景象。
孤帆在日落的余晖中驶来,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态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总结全文主题】
整首诗通过对天门山及楚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门山的壮美景色,同时突出了青山、楚江之间的相互关系。
望天门山 唐 李白解析

望天门山唐李白解析《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李白在巴蜀山区望着天门山的景象,抒发了他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诗中融入了李白的自然观和哲理思考,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自由的心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一些全面解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和指导。
首先,诗中的天门山是指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的一座山峦。
这座山位于长江北岸,景色秀丽壮观,被誉为"巴蜀第一山"。
李白远离故乡,身在他乡,通过观赏这座山的壮丽景色,寄托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之情。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山水描写手法。
李白以挂帆灵山的云海壮丽景色为引子,接着描绘了河水奔流的场景,山岳险峻的形态以及山鸟飞翔的画面。
通过以天门山为背景,诗人展示了中国山水的壮美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展示了李白的雄心壮志。
再者,诗中融入了李白的个人感慨和人生哲理。
诗人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人生短暂无常的感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显现出诗人对遭遇困顿和命运折磨的思考。
他在这些描述中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他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最后,这首诗的意境深远,给人以启示和指导。
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诗人寄寓了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追求自由的心愿。
这首诗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家国的眷恋和热爱。
同时,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反思,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并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望天门山》是一首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绘和李白个人感悟的融入,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自由的心态,更有助于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对家国的眷恋。
这首诗在唐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李白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材分析:诗歌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诗性的文化,中国的古代诗歌就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诗歌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教材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教材中古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
“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
江流的雄姿。
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
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首诗我就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展开教学: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
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的意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我千方百计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中。
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
学习前两句诗时,高大的天门山、汹涌奔腾的江水,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了长江边,学生眼前出现了长江,心中有了长江,口中更是呈现出了长江,一切水到渠成。
后两句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很容易就感受到诗人的欣喜豪迈之情。
与此同时,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读的要求,在读中感受诗的魅力,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
因此,学完全诗,欣赏长江的风采时,在这气势磅礴的长江边,学生边尽情的抒发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惊叹、赞美之情。
三、加强课内外的整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通过这种课外阅读的延伸,既可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又能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
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个别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的读、背诵。
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