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课 咏物抒怀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蝉》14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描写的蝉的形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3、拓展延伸,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通过描写蝉的形象所寄托的个人情感与志向,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归纳鉴赏咏物抒怀诗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而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品读感悟法、比较阅读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大都喜欢用花草树木来表达感情、寄托志向。
像陶渊明爱菊,贺知章咏柳,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却选择了一种小昆虫来寄托情感与志向,这种小昆虫就是“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蝉》,看作者借蝉表达了什么情感,并探究“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含义。
(二)诵读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理解大意。
2、请2-3位学生范读,教师进行点拨。
3、全班齐读诗歌。
(三)品读鉴赏1.再读诗歌,圈点勾画,分析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2.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分析作者借写蝉寄托了怎样的志向与情感?(在希沃白板古诗词中插入这首诗,通过“诗人百科”让学生快速了解李商隐生平遭遇。
)明确:蝉:高难饱哀鸣无人理会诗人:清高贫寒不得志无人荫庇本诗中的蝉的形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却无情;“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陆游简介(生平、政治立场、仕途)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省绍兴市)。
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蝉》13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咏物抒怀—蝉》导学案【考纲要求】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思想、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
2、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
3、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总结、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品位诗歌内涵,理解“诗言志,诗缘情”的诗歌特点。
【学习方法】预习、研讨、点拨、归纳【教学过程】一、关于咏物诗1.何谓“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的特点:形式标志:实写其特征:由物到人,由实到虚:二、新课讲解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三、比较阅读蝉虞世南在狱咏蝉骆宾王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这三首诗中分别表现了蝉怎样的外形特点?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蝉:李商隐的蝉:2.三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3.这三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四、总结:三首咏蝉名作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牢骚人语)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患难人语)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独具特色,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3教案教学设计讲

1意象意境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3掌握意象意境答题步骤。
【面对诗歌鉴赏遇到的问题】1.读不懂诗!!!2.不知道考什么?怎么考?3.不知道怎么答题!!!{练习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讲解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意境: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意境。
【常见意象】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是思乡的代名词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惆怅等情感。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感。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柳絮——表送别离愁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梅——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洁,傲然独立、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等。
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常见意象举例】杨柳关键词:谐音“留”送别袅娜多姿缠绵悱恻悲伤不舍《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雨霖铃》(宋)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意象意境题的答题步骤】1.指出意象2.描绘画面3.概括氛围4.分析感情答题公式:通过......意象,写出了......的画面,营造出......氛围,表现了......的情感【诗歌的意象意境---习题演练】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在《雨霖铃》一词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答: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选用“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残月”,这些景物,远近结合,虚实想衬,很好的描绘了离别的意境。
选修课咏物抒怀——咏蝉 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选修课咏物抒怀——咏蝉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一、教材分析:本课为语文出版社编写的“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紫碟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的内容。
本教材是选修内容,可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课前可让学生自主探究,查阅有关作者背景等资料;课堂上让应充分发挥学生解读文本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发言、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析“咏物抒怀”诗;教师注意引导与小结,达到既激发了学生发言、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咏物抒怀”诗的鉴赏要领,提高鉴赏能力。
本课选取“咏蝉诗”三首,课内阅读和“鉴赏与探究”相结合,对同一题材做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咏物诗歌”特征与鉴赏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二、学情分析:诗歌鉴赏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学习“咏物抒怀”诗这一选修内容之前,学生对必修课中所涉及的诗歌鉴赏知识和选修课前面所关联的山水田园、边塞军旅、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诗歌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有的对诗歌鉴赏思路与要点认识还很肤浅,还有的对诗歌解读仅凭语感,甚至有的对诗歌鉴赏无从下手。
李商隐《蝉》、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这三篇“咏蝉”诗,内容虽较为浅易,但学生如果没有把握住“蝉”的意象特点及其关联的含义,没有了解写作背景(即情缘),那么对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的理解可能不够到位;同时学生没有掌握好“咏物抒怀”诗常用的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比兴、拟人、双关等手法,也就不能进一步激发自主探究的鉴赏兴趣,更不能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教学构思:[课堂设计]1.结合2014年高考“福建省”与“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引导学生认知“六情对比阅读”的重要性。
2.先让学生复习与梳理“诗歌六情鉴赏法”的鉴赏要点与思路,然后导入诗中“情物”(即意象)与表达含义关系的知识点。
(教师对于混乱之处给予整理——板书或幻灯片展示)3.根据设计的“六情”对比阅读表格内容,学生进行梳理后,自主交流、解析;学生之间质疑、学生解疑(教师充当与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主持者、引导者、学习者、质疑者等多种角色);最后教师适处点拨、小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

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高中语文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课前导语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鉴赏咏物诗,要分析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而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咏物诗与我们阅读时的心灵碰撞,体味诗人与我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房兵曹胡马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被寄养在姑母家里。
杜甫自小多病,有一天可让姑母为难了——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讲,要病好,病人非得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东南角的床铺只能睡一个人,病人却有两个。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2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的意象王小琴一、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分析意象寄托的感情,让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更加关注意象,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阅读诗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安排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结课之后,是对本册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拓展,目的是以此节课为引子,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诗歌阅读和学习中感受古典诗歌的美,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古典诗词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本就是一个难点,理解意思是一个难点,所以理解感情就更难了。
理科班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较薄弱,通过抓意象的方法去感受诗歌的情感,这样就降低了诗歌阅读的难度,能够更好地提升阅读诗歌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意象的内涵及在古诗中的作用2、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常用的意象3、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意象的特征4、通过意象和诗句的回顾,感受古典诗歌的优美,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1、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常用的意象2、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意象的特征3、通过意象和诗句的回顾,感受古典诗歌的优美,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
六、教学难点:1、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常用的意象2、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意象的特征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难点,这节课以意象为切入点,探讨诗歌赏析的方法。
(二)、掌握意象的内涵:“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三)、意象类别:1、植物类: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2、动物类:杜鹃、乌鸦、大雁、青鸟、蟋蟀、蝉、猿、燕……3、乐器类:笛、羌笛、琵琶……4、自然类:白云、明月、水……5、场所类:西楼、长亭(四)、意象寄托的情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1、“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在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4.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一、基础知识(一)咏物诗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3、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寓含什么理。
4.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归纳:(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以至病卒。
诗歌创作:(1)抒怀和咏物(2)政治和咏史(3)感情诗。
(4)应酬和交际。
2.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3.林逋北宋诗人。
字君复。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时多病,未婚娶。
布衣终身。
大约40岁以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
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
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相传20年足不入城市。
但是声名远扬,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谒。
朝廷曾赐给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员照顾他。
他同范仲淹、梅尧臣都有诗歌唱和。
卒谥和靖先生。
林逋的诗,除一些赠答之作外,主要描写西湖优美的自然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待重来看雪天。
"清冷幽静、闲淡深远,典型地体现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二、课前阅读与思考李商隐《蝉》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
蝉声快要断绝了,却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
这“蝉”的处境是困窘的。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答:拟人手法,“难饱”“恨”写处境艰难,含恨哀鸣;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五更疏欲断”的悲伤凄凉的状态与碧树的无情作了对比。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答: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境遇的象征。
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
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地提醒诗人当下清贫的境遇。
4、预习质疑三、课堂探究(一)交流探讨课前阅读与思考(二)小组合作探究虞世南的《蝉》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形象?答:从蝉的外形、食性和鸣叫声三个方面,来描写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
2、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后两句议论是点睛之笔。
说说它所表达的寓意。
答:立身品行高洁的人,自能声名远扬,无须凭借外力。
骆宾王的《咏蝉》1、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诗中的蝉是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环境压力大, 不得意,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
在写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我也如此。
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为什么这样评价?三首诗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即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感:李商隐的《蝉》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发怨恨之声,是牢骚人语。
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的《咏蝉》借蝉的高洁品行,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品行高洁却“遭狱中之苦”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句句咏蝉,句句喻已。
物我一体。
是患难人语。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3.从这三首诗歌的分析中,你认为咏物诗的一般鉴赏步骤是什么?咏物诗词鉴赏要诀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
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
”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
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
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其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
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
咏物诗鉴赏方法(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环境特点、内在神韵、精神品格(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3)如何透过表层的物准确的把握作者要言的志呢?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梧桐:凄苦猿啼:悲伤风急天高猿啸哀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沙鸥:飘零、伤感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