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3、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1)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2)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3)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4)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5)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6)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7)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二)研读1、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1)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
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
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
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3)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诗词曲五首》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掌握《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静夜思》和《登高》五首作品的诗义和意境。
2.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常见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等。
3.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和掌握五首诗词的意义和诗歌特征。
2.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3. 教学方法1.导入法:运用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2.诗词朗诵法: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诗词鉴赏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4.诗词辨析法:通过对比不同的诗词,教导学生掌握诗词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第二步:引入《诗词曲五首》1.通过辨析五首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进行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分析《诗词曲五首》的主题和表现形式1.分析每首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每首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修辞等。
第四步:进行诗词鉴赏1.分别对五首诗词进行深入的鉴赏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的意义和表现方式。
2.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模仿,以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第五步: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5. 教学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理解五首诗词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鉴赏和创作。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准备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二、能力目标:1、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2、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2、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二、教学难点: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课时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一、回顾导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学生齐读诗名)二、介绍《乐府诗集》本文是一首乐府诗。
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
乐指音乐,府是官署。
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机关,始建于秦代,到汉武帝时规模扩大。
乐府的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整理配乐并演唱。
后来所配的乐谱都失传了,只保留下歌词,人们就把乐府歌辞称作乐府,这样乐府的含义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为一种新的诗体名称。
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今天学习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三、诵读活动1、检查朗读情况(正音):冢zhǒng 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2、欣赏录音朗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诗词曲的韵律和意境。
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梳理五首诗词曲的结构和脉络,把握每首作品的主 题和情感。
研读赏析
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曲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运 用语言的精妙之处。
分析意象
分析诗词曲中的意象,探讨这些意象在表达作者 情感方面的作用。
探究主题
深入探究每首诗词曲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创作意图。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第课诗词曲五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曲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
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通过诗词曲所表现 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训练,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 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拓展性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 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展示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自然风 光、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帮 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词的背景
和内涵。
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与本课诗词主题相 关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 视野,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意境。
3.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岳阳楼》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
大家知道,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流离失所时所作,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江畔独步寻花》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所作,描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书湖阴先生壁》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第29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读会写生字。
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体会诗歌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体会诗人感情和志向。
【教学要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背诵诗歌。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体会诗歌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⑴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⑵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或诗句做深入研究,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歌行》【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新课探究】一、解题。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今天一起学习《长歌行》。
此诗选自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二、朗读与意思理解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
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4.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掌握诗词的基本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掌握诗词的基本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著名的诗词?它们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诗词介绍简要介绍本课的五首诗词:《钱塘湖春行》、《泊船瓜洲》、《游园不值》、《题临安邸》、《江南逢李龟年》。
包括作者、创作背景、诗词主题等。
3.诗词欣赏(1)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朗读。
要求:声音洪亮,感情饱满。
(2)个人展示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诗词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4.诗词解析(1)解析《钱塘湖春行》重点分析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解析《泊船瓜洲》重点分析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
(3)解析《游园不值》重点分析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寓意。
(4)解析《题临安邸》重点分析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讽刺意味。
(5)解析《江南逢李龟年》重点分析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怀旧情怀。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课五首诗词。
2.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
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案

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标题:领略中国古代文化之美——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诗词的朗读和演绎。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进行诗词的朗读和演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唤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诗词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二、学习诗词(20分钟)1. 介绍第一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要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段朗读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三、诗词欣赏(15分钟)1. 分发诗词文本,让学生阅读并理解第二、第三首诗词。
2.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艺术特点和美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诗词演绎(20分钟)1. 学生自由选择第四、第五首诗词进行朗读和演绎。
2.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演绎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诗词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2. 诗词文本3. 分组讨论工具(白板、笔等)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朗读和演绎效果。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古代诗词作品,拓宽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长歌行-教案1 学习目标: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
(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二、学习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
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
(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
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
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
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
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
你们想听听吗?配乐唱。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
略了它特有的风味。
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
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
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
同学们,同意吗?(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
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
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
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
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
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