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柳永诗歌的比较
苏轼和柳永词比较赏析

苏轼柳永词比较赏析——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东坡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词的风格明显不同,分属两派。
下面就拿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作一比较,看看他们词的不同风格。
《念》和《雨》这两首词可以分别看成两人的代表作,《念》雄豪放旷达飘逸,《雨》婉约清丽、缠绵绯侧,各有特色。
从题材上看,《念》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
从主题上看,《念》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
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雨》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
“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刚停,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天色将晚,即将分别的恋人,双手相执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哽噎无语,哪有什么心情在帐蓬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从语言上来看,《念》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雨》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读者未免不受影响,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战——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雅俗之争及其当代意义摘要:雅俗既是一对美学范畴,也是一对社会范畴。
据有人考证,雅俗之别起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子开始崇雅诋俗,“雅”成为文人自我意识的中心,显示着文人优越的自我感觉。
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对立,即是雅俗关系最鲜明最形象的说明。
而本文就以柳永词和苏轼词为中心,略论雅俗之沉浮。
关键词:雅俗之争雅文学俗文学柳永词苏轼词雅与俗的争论持续了近两千年。
一、雅俗文学的概念雅,本是一种鸟,楚地(湖北、湖南、江西一带)的一种鸟,在秦(山西)称雅(乌)。
章太炎认为古代雅、乌发音相同。
另据梁启超考证:“雅”“夏”同音。
雅之声即华夏之声,是周王朝的王畿之地,官方的语音,区别于各地方言,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
俗,欲也,俗之欲也。
段玉裁:俗,习也。
古人之俗,产生于人的一种本能。
欲:欲望与爱好,心所贪爱为欲。
人所贪欲,心所不已,不需后天培育。
所以,雅与俗,从字面上讲,一个是指高雅美好,一个是指平凡通俗。
从文学史来说,我们可称其为“雅文化”和“俗文化”。
雅文化又称精英文化,也有人称之为“贵族文化”。
这是由上层社会精英所创造的、居于统治地位的文化,它与诗、文、辞、赋等文体相连。
俗文化又称平民文化。
它是下层平民所创造的、与雅文化相对,甚至相悖并潜流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泛指那些来自于民间的小说、戏曲、民谣等文学样式。
二、雅俗之辨高雅艺术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阳春白雪,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拥有通俗艺术那样多的观众听众,但随着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它绝对会占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雅这一审美范畴,在文学史上拥有广阔的领地,是封建文人普遍追求的审美趣味。
通俗文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下里巴人,也许会拥有成千上百那样多的欣赏者,但更多时候,它都处于被排挤的劣势地位,不仅不被重视,甚至有被一笔抹去的危险。
雅俗批评是我国基本批评观念、批评理论之一。
它是指从文学作品所呈或雅或俗的质性及入雅或趋俗的风格特征的角度来观照作品,体现批评者对其人其作和文学历史与现实认识的一种批评形式。
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

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5分)2.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用“朦胧”一词概括,请加以赏析。
(6分)参考答案1.(5分)【参考答案】①手法不同:柳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
②诉说的内容不同:柳永是向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轼是向朋友和亲人倾诉羁旅之“梦”。
(手法3分、内容2分)【命习题立意】本习题考察考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解习题思路】首先要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
其次要掌握诗歌鉴赏的比较角度。
2. (6分)【参考答案】①词人酒醒之后,眼前景色朦胧:月色微微,云彩轻轻。
②此时词人意识朦胧:记得饮酒高歌,怎么又到船上了呢?③词作营造的意境朦胧:回望烟雾迷蒙的京口,仿佛梦之初醒,巧妙衬托出醉醒后的心境。
(每个要点2分)【命习题立意】本习题考察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解习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络全词词句,联络习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理解与概括。
⑶请概述词人的情感开展过程。
答案:酒醒之后的迷离——幽梦无人说的孤苦——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赏析】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
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
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
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衬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
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
“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北宋词的三次大_变革_董小伟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
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
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1)将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之词,转向了民间,特别是转向了青楼市井。
虽然其中有写得露骨、直透的一面,但寄予了柳永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使词人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浓了,如《定风波》。
(2)有关男女情感与相思的艳词,这部分作品很多。
有以女性口吻来写的,其中女子个性鲜明,个个敢怒、敢怨、敢说、敢爱,如《定风波》;也有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其中男子打破前代隐晦含蓄表现手法,毫不避讳男子思念的心态,如《小镇西》。
(3)柳永最擅长的是描写“羁旅行役”,抒发羁旅行役之苦,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与思考。
这部分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影响也最大。
如著名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就是代表。
(4)有许多对繁华都市风光描写的美词,如《望海潮》就是其中代表作。
其次,柳永发展了大量慢词,创作许多新词调。
“慢词”本指音乐而言,一般而言指字数比较多的词,有时也叫“长调”,即是指90个字以上的词。
在敦煌曲子词里出现过一些长调,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壮大,小令一直是词坛主旋律。
而柳永在慢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慢词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突破了五代以来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的局面,为词更好表现细腻的情感作了很好铺垫,如有《八声甘州》、《木兰花慢》等词为其代表,他的《中吕调戚氏》甚至达到了212字。
婉约词及豪放词特点比较

婉约词与豪迈词特点比较明人张綖第一明确地用婉约、豪迈的观点来归纳词中这两种不一样的创作偏向,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概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迈。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迈者欲其气象恢宏。
”关于词的婉约与豪迈的特点的比较,我们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谈论。
(一)题材内容不一样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子女情长、欢爱分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波及民生大计,而是歌唱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
豪迈派词作题材广阔。
它不单描绘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并且更喜摄入军情国事那样的重要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相同地反应生活,所谓“无言不行入,无事不行入”。
词一出现,就以“艳情”为主旨,这就确定了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
这一分工,给了士医生一个宣泄情欲的门路,特别天然的合理性和反封建性,因此,题材主题上多以描绘男欢女爱、子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是都市繁华、艳月歌舞等街市文化的产物,娱乐色彩比较浓重。
自词之出生,直至柳永发挥至极致,“词为艳科”的俗的属性就这样天坛合理地存在着、发展着。
但假如任其从俗媚俗地发展下去,必定为士医生等正统文化的代表们所不满,甚至会毁掉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
而就在此时,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先人长短句诗也”的倡议,并不是要抹煞次的特别审美兴趣,他指示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倡议词的品行,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地,所以出现了此后的豪迈词,词的风格日益变雅,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地弘大,气概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坦直,这即是婉约词与豪迈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不一样。
(二)艺术表达方式不一样婉约词表达上重视委宛婉约,其实不像豪迈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假如与其题材内容相关。
婉约词适合合于音乐,演唱男女情爱的内容,委宛柔美,轻歌曼舞,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它的艺术美展现出来。
试想,在酒宴樽前,花天酒地1/12之下,依红偎翠之时,假如真请关西大汉来高歌政治风云,大谈治国安邦之道,岂不兴致索然!这全部都恰好是所谓遣宾娱兴的需要。
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风格的含义
▪ 诗歌风格简称诗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诗人 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来 的总的特色。
▪ 从诗风渊源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 从体裁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分,还有通俗和幽
默之别。 ▪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
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个人气质、 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主要由作者的 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等因素决定的。
冲淡质朴——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3.自然质朴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
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 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 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在一、二句中用夸张的手法 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 深重。语言明白如话。
•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5.明快直率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
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 直接写出。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判断下列诗句语言特色: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
平实质朴 明白晓畅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迈奔放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柳永和苏轼词的风格表现形式题材上的区别论文

浅析苏轼与柳永词作的差别摘要: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轼的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三个方面,分析苏轼、柳永两人所作词的不同。
关键词:宋代文学苏轼柳永豪放派婉约派宋人的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有一次问一位善歌的人说:“我的词和柳词比,怎么样?”对方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些话很形象地说明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们两个都为宋词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两人既然是不同派系的代表,他们的词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创作方向等方面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一、生平介绍苏轼,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词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学习深受其父苏洵影响,21岁赴京应考,得欧阳修赏识。
后又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授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因在新法的实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被外调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到湖州任职不到三个月,遭遇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宋哲宗即位后被重新重用,但不久与旧党政见不合又被贬谪外调。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少年时父亲柳宜动情的累开启柳永对词的兴趣之河,青年时接受父亲好友范仲淹的建议去边塞体验,使其词变得大气而又视野开阔。
中年有名无功,仕途坎坷,一度遭遇感情挫折,后又遭遇“奉旨填词”事件,被迫离开官场,终日流连于风月场所,与妓为伴。
直到晚年生活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死后由妓女筹资下葬。
二、题材内容上的区别柳永属婉约派,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用毕生精力作词,以“白衣卿相”自诩。
柳永、苏轼分别对豪放一类词的催生和开创

柳永、苏轼分别对豪放一类词的催生和开创作者:段蓥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摘要:苏轼是豪放一类词的开创者,“豪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气魄大而不受拘束”(1),这一解释却与苏轼词中的豪是大同小异的。
苏轼词中追求的豪放是受传统礼教拘束而又收放自如,是向传统诗教靠拢的中和之美。
同时,豪放一类词并不是自苏轼起便一蹴而就的,词中开阔的气魄在柳永羁旅行役一类词中便早有所表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讨论柳永、苏轼分别对豪放一类词的催生和开创,并兼论苏轼对柳永的继承与突破。
关键词:苏轼;柳永;豪放词;以诗入词;以诗教入词豪放一类词中“豪放”的风格并不是自苏轼起便一蹴而就的,早在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这种开阔的境界和拓落的风格就可见一斑,而苏轼开创“自是一家”的豪放一类词时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了柳永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便分别从柳永和苏轼两个作家入手,谈二者在词体、词境和手法上对豪放一类词的催生、开创作用。
一、柳永以其颓放之质为豪放之词唱出先声一提起柳永,我们往往会将其与婉约绮的词风画上等号,然而这并不是准确的。
柳永有一部分表现出“不减唐人高处”的羁旅行役之词,其中的豪情与放达与后来豪放词中阔大的情感有一脉相承之感。
柳永以其“仙风道骨,调镜不羁,傲脱王侯,意尚豪放”(2)的颓放之质为豪放之词唱出了先声,在词体、词境、词风诸方面都对宋代豪放词的兴盛发挥过奠基作用。
(一)词体:“词至柳永,体制始备”“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柳永创制长调,大大增强了词的抒情性和叙事性和表现力。
柳永或自度新曲,或“变旧声作新声”,打破了小令的一统天下的局面。
以“变旧声作新声”为例看柳永长调对小令的突破:《浪淘沙》在刘禹锡时,仅为28字的单调,至李煜增为54字的双调,而至柳永竟扩展成三叠135字的重头巨制(长调中的三叠系柳永首创)。
(3)字数的增加使慢词的容量远远超于小令,这一文体容量的增加为词风向豪放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在创作慢词的过程中,柳永发扬以赋为词的手法,将汉大赋铺排描绘表现手法运用到词中,使词具有如汉大赋一般的铺张扬厉的风格,因此也使其羁旅行役之词变得更加的豪与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 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 继承和发展。
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 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 凭寂寞厌厌地。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2) 俚俗浮艳,词语尘下
•柳永喜于流连于烟花柳巷中,因此写了很多情词,其中有放纵的欢娱, 俗艳的调笑,也有别离的惆怅和真切的思念,因其中有些气格不高,用 词烂俗甚至恶俗,被世人鄙视为“多游狎邪”无行浪子的代表。
苏轼柳永诗词比较
风格 内容 原因
苏轼词风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 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 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 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 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 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 娟。
②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 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 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 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③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 谋取一官半职。他工于羁旅行役词 ,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 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 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 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 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 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 恁凝愁。
苏轼词的思想内容
• ①苏词中有一些直接表现他“致君尧舜上”的人生理想和豪迈自 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 李清照:①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 声称于世。②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久成
• 郑文焯:(柳永词)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 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做挥绰之声。
谢谢观看!
PPT制作: 资料收集: 主讲人:
• ②苏轼词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写自己在面对自然, 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 神。
柳词内容
① 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 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 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 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 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 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 音书无个。
•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 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 阴虚过
•(3) 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 柳永词并非一味直白浅俗,像《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杰 作,境界开阔高远,情景兼到,骨韵俱高,即使对柳永词贬低的苏 轼和王国维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不减唐人”“格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 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 一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 出了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苏轼背景:
• 生于文学世家,年轻时随 父进京科举,其文章清新 洒脱,敢于创新,受到欧 阳修等文坛领袖的大加赞 扬。在欧阳修的推介下, 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 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 师。后因反对新法与新任 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 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 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
原 因
• 柳永背景:
• 早年家室殷实,生活无 忧无虑,其诗大多以描 述家乡风景为主,有 “飘飘凌云之意”。流寓 江淮时,凭借一词《望 海潮·东南形胜》而名 燥一时。因迷恋湖山美 好、都市繁华,遂滞留 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
原 因
前人评述
•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 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 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 焉能有此吐属。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 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芳草。墙里 秋千墙处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不。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 无情恼。
柳永词风
•(1)简约情新,俊朗开阔
•后人认为柳永之词:哀感顽艳,而少寄托,因与柳永继承民间词 的传统,善用白描手法和口语,在表达上有即景生情和直抒胸臆的 特点,使人读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