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语辞汇释

合集下载

诗词曲语辞汇释

诗词曲语辞汇释

诗词曲语辞汇释
诗词曲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辞藻优美,意蕴深远,常常被用于表达情感、描述景象、抒发思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诗词曲语辞汇及其含义:
1. 桃花:桃花是春季常见的一种花卉,因其娇艳美丽,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或性格特征。

2. 碧波:碧波指清澈的水波,常用来描绘湖泊、江河等水域的景色,也可用来形容某些物体的颜色。

3. 燕子:燕子是一种迁徙鸟类,常在春季飞回故乡,因其飞行速度快、姿态优美,常用来比喻人的行动或态度。

4. 梅花:梅花是冬季常见的一种花卉,因其不畏严寒而开放,常用来比喻坚韧不拔的品质或精神。

5. 清风:清风指清爽、宜人的微风,常用来描绘自然环境或人的情绪状态。

6. 流水:流水指水流不断的河流或溪流,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色或比喻时间的流逝。

7. 江山:江山指国家或地域的领土和景色,常用来表达爱国情怀或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8. 美人:美人指容貌出众、风姿绰约的女子,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魅力。

9. 心灵:心灵指人的内心深处,常用来表达思想、感情或精神境界。

10. 浩瀚:浩瀚指广阔、辽阔,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色或形容某些事物的规模和气势。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诗词曲语辞汇及其含义,它们不仅具有美丽的意象,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写作和表达中,恰当地运用这些辞汇,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够增强文章的美感和感染力。

张相及其《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及其《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及其《诗词曲语辞汇释》展开全文卢润祥《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著。

平装上、下两册,精装一册,共六卷。

前有目录,篇末附笔画索引。

这是一部专门收录并解释宋元时代特殊语词的书。

初稿写成于1936年,定稿于1945年。

书成后的当年,张相就与世长辞了。

张相生前曾为此耗去了大半生的精力。

不难想象,老人身居斗室、孤灯深夜,扶病写作,心织笔耕,辛劳备至的情景。

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关照他的学生代为校读,以便日后将此书奉献于世。

不过在成书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相的书稿并不为时人所重。

过了八年,亦即1953年,才由中华书局出版。

立即引起国内外的注意,一时“洛阳纸贵”,二十年来,盛况不衰,至今已先后印刷达十四次之多。

张相这一著作成为后人治诗、治词、治曲的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唐宋以来,大量俚言俗语进入诗、词、曲等文学作品中,这是因为词曲是给当时的艺人歌伎唱的,诗也需吟诵,为了加强提高表现力,这类作品中很自然地运用了大量的俚言俗语。

这些俚言俗语到后世已经成为难以理解的词汇。

但是,对这些俚言俗语的解释,以往的文人大多不屑一顾,即使有些研究,也是零敲碎打,明人胡震亨的《唐音癸籤》搜集前人笔记中的这方面语辞也不过几十条。

张相有感于此,下定决心填补训诂工作中的这一空白。

他从早年便开始札录资料,广事搜罗,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宋金元语词,把诗、词、曲三体中特殊语诃汇集一起,归类进行比较,采取诗证诗、诃证词、曲证曲的方法,力图弄清这些特殊语词的真正含义。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词为诗余,曲为词余,诗、词、曲三者各为分流,仍属同源,窃意汇而释之,事或较便。

”这样,前后经过十八年左右的时间,反复推敲,终而写成此书。

他的原稿几经修改,最后由自己誊写杀青,蝇头小楷,字体清丽恭正,手稿竟装满很大的一个箱子。

张相是浙江省杭州人。

原名廷相,字献之。

幼孤,由母亲抚养成人,后就学,考为清末秀才。

1914年,张相应聘入中华书局,先后担任教科图书部部长,中华书局编辑所副所长,《辞海》副主编等职,并任文史地教科书的编审。

诗词曲的字词解释

诗词曲的字词解释

1.《望岳》: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1)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夫如何:怎么样。

(2)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未了:不尽。

(3)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4)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5)决:裂开。

眦:眼眶。

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6)入:收入眼底。

即看到。

(7)会当:应当,定要。

凌:登上。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1)标题中的“湖”,指杭州西湖。

(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3)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4)西子:西施。

3.《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1)历历:清楚可数。

(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3)乡关:故乡。

4.《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秋雨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1)暝:日落,傍晚。

(2)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3)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歇:消散。

(4)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这里反用其意。

王孙: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留:居。

5.《送友人》: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1)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2)班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6.《卖炭翁》:这是一首讽喻诗。

通过记叙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1)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

(2)翩翩: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3)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4)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5)驱将:赶着走。

(6)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诗词曲语辞例释

诗词曲语辞例释

诗词曲语辞例释
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轼《江城子》)
例释:诗人观赏落日与孤鹜一同飞翔,秋天的水天相连,形成一片浑然一体的景象。

表达出作者的幽情寄迹,也寄托了对生命的向往和追求。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例释:描述大自然的美景,白天的阳光映照着山脉,黄河从山脉一路流淌到大海。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壮阔与恢弘之美的感受。

3.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清照《如梦令》)
例释:描写女子对梦中情人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表现出女性柔情与细腻的一面。

4.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例释:表达一份爱的承诺与忠诚,表现出男性风骨与豪迈之气。

5. "梅花香自苦寒来,独立疏篱趣更高。

"(郑燮《题破山寺后
禅院》)
例释:咏梅花之美,表现出作者的孤傲格调,以及力求独立自
主、不随波逐流的劲志。

6.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远。

"(郑板桥《题诗窗格》)
例释:形容寥廓壮阔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心境和旷达情怀。

7.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之涣《登鹳雀楼》)
例释:描述红豆生长在南国,春天到来后开放的景象。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反映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词曲语辞汇释

诗词曲语辞汇释

诗词曲语辞汇释敍言诗词曲语辞者,即约当唐宋金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之特殊语辞,自单字以至短语,其性质泰半(大半)通俗,非雅诂旧义所能该,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也。

自来解释,未有专书。

然词为诗余,曲为词余,诗词曲三者各为分流,仍属同源,窃意汇而释之,事或较便。

汇之方法凡二:因其分流,则诗证诗,词证词,曲证曲,是为自汇;因其同源,则三者或二者互证,是为互汇。

综合各证,得其解释,则假定为一义。

一义不足概括,则别求解释,復假定为他义。

凡属于普通义着,除有联带关系时,不复阑入;其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者,则皆在探讨之列。

(阑入,揽入也)义在囊括众义,取材因而从宽,诗词並及题序,戏剧并及白文。

采掇所及,往往有列证至十余或更以上者。

西江之水,元难尽吸,衹以所述意义,多为假定,故于适当范围,罗列诸文,冀以得其左验。

又有进者,假定之义自知不惬,譬之草案,殊非定论。

深冀天下学人,引绳落斧,或就所有之证,转益多闻,重定确义,则今此之罗列诸文,虽未详尽,亦足以供给资源也。

每条排列之次序,大体由诗而词而曲,依次为组,无则阙其一或阙其二。

每组之证,亦略依撰人(作者)之年代以为次。

惟因叙述方便,取其比事属文,意义益得醒豁,则偶尔凌次(凌乱),亦所不避。

诗以唐人为中心,宋诗次之;词义宋人为中心,金元词次之;曲以金元人为中心,元以后次之。

所采唐宋人诗,出大家专集外,多取之《全唐诗》与《宋诗钞》,二书流传颇广,熟而易详,故不标举书名。

《宋百家诗存》及《南宋六十家小集》,流传较少,故冠书名以著所自出。

词家专集,出于汲古阁、侯亦园(粟香室本所自出)、四印斋、彊村、双照楼、沙园、汪氏《宋元名家词》等丛刻者,亦不标举,惟标举其采自总集者,以便复检。

曲之总集,大率为杨朝英二选、《乐府群玉》、《乐府新声》、《雍熙乐府》、《词林摘艳》诸书,或非人人案头所备,辄亦著所自出。

其采自各曲谱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者准此。

取材所资,巨编秘籍,深感前贤刊布之功。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分析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分析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分析总分:100分题量:51题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清之间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词的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A.杨树达B.张相C.朱起凤D.符定一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下面几个字中的省形字是()A.项B.狄C.娶D.考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面几个部首,能够表示房屋意义的是()A.宀B.厂C.示D.邑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下面几组汉字,全为合体字的一组是()A.奚何来B.戒尖舟C.出走见D.即休飞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古书中的专名“单于”、“可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Dānyú;KěhànB.Chányú;KěhànC.Chányú;KèhánD.Dānyú;Kèhán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下面几组汉字,全为会意字的一组是()A.森相肉B.屋前臣C.向陟门D.美家库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A.垂陲B.难谁C.齐剂D.赴讣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下面各句,有形容词用如意动的句子是()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下面各句,有名词用如使动的句子是()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D.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0.下面各句,用有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的句子是()A.天下支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B.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C.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刍议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刍议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刍议
沙宗元;于峻嵘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9)003
【摘要】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的叙言中,阐发了他探求词义的五种方法:体会声韵、辨认字形、玩绎章法、揣摩情节、比照意义.此训诂五法,既是作者训诂实践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当时训诂方法研究的理论水平.这里利用当代训诂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阐述训诂方法与训诂原则二者的区别以及区别的意义,对张相的训诂五法,从理论上逐一加以剖析,从而总结出其得与失.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沙宗元;于峻嵘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释义辨正 [J], 车先俊;;
2.释"与"--兼评《诗词曲语辞汇释》 [J], 王学奇
3.《诗词曲语辞汇释》“後(后)”字释义探微 [J], 刘彩霞
4.《诗词曲语辞汇释》 [J], 沈茶英;
5.评《诗词曲语辞汇释》 [J], 王学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商补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商补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商補
作為近代漢語詞彙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張相的《詩詞曲語辭匯釋》收錄了 600多條出現在唐詩宋詞、金元戲曲中的近代漢語口語詞,進行了有序的分類並加以訓釋,在近代漢語詞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然而,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難免存在美中不足之處,《匯釋》在釋義、義項排列、引例採用等方面仍有疏誤。

因此,有必要對《匯釋》中的部分語辭加以商榷和補正。

本文選取了《匯釋》中的8個詞語"不然"、"打當"、"倒斷"、"斷送"、"禁持"、"無是處"、"傒倖"、"知聞",對其釋義不準確之處進行辨正,對其義項不合理之處進行調整,並對已有相關研究中的可商之處提出自己的見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语辞汇释敍言诗词曲语辞者,即约当唐宋金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之特殊语辞,自单字以至短语,其性质泰半(大半)通俗,非雅诂旧义所能该,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也。

自来解释,未有专书。

然词为诗余,曲为词余,诗词曲三者各为分流,仍属同源,窃意汇而释之,事或较便。

汇之方法凡二:因其分流,则诗证诗,词证词,曲证曲,是为自汇;因其同源,则三者或二者互证,是为互汇。

综合各证,得其解释,则假定为一义。

一义不足概括,则别求解释,復假定为他义。

凡属于普通义着,除有联带关系时,不复阑入;其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者,则皆在探讨之列。

(阑入,揽入也)义在囊括众义,取材因而从宽,诗词並及题序,戏剧并及白文。

采掇所及,往往有列证至十余或更以上者。

西江之水,元难尽吸,衹以所述意义,多为假定,故于适当范围,罗列诸文,冀以得其左验。

又有进者,假定之义自知不惬,譬之草案,殊非定论。

深冀天下学人,引绳落斧,或就所有之证,转益多闻,重定确义,则今此之罗列诸文,虽未详尽,亦足以供给资源也。

每条排列之次序,大体由诗而词而曲,依次为组,无则阙其一或阙其二。

每组之证,亦略依撰人(作者)之年代以为次。

惟因叙述方便,取其比事属文,意义益得醒豁,则偶尔凌次(凌乱),亦所不避。

诗以唐人为中心,宋诗次之;词义宋人为中心,金元词次之;曲以金元人为中心,元以后次之。

所采唐宋人诗,出大家专集外,多取之《全唐诗》与《宋诗钞》,二书流传颇广,熟而易详,故不标举书名。

《宋百家诗存》及《南宋六十家小集》,流传较少,故冠书名以著所自出。

词家专集,出于汲古阁、侯亦园(粟香室本所自出)、四印斋、彊村、双照楼、沙园、汪氏《宋元名家词》等丛刻者,亦不标举,惟标举其采自总集者,以便复检。

曲之总集,大率为杨朝英二选、《乐府群玉》、《乐府新声》、《雍熙乐府》、《词林摘艳》诸书,或非人人案头所备,辄亦著所自出。

其采自各曲谱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者准此。

取材所资,巨编秘籍,深感前贤刊布之功。

而近时明贤,於词曲俗文,瑰辑校定,致力尤劬qu,如吴梅氏、王季烈氏、任讷氏、卢前氏之於曲,赵万里氏、唐圭璋氏之於词,钱南扬氏之於南戏,郑振铎氏之於敦煌文学,艺林伐山,巨灵足亚。

不佞(自谦,不才也。

)所取未精,所用实宏,饮水思源,敬识所自。

援引例证时:诗则称某人某题诗。

诗题过长,间亦节短但题首每仍其旧,以便复检。

词则称某人某调词,或加题目,惟《减字木兰花》则沿称《减蘭》,以资省括。

杂剧则称.....;小令则称....套数则称....。

凡撰人姓氏,一律称名。

惟清以前总集所载,有称号者,亦为便于复检计,姑仍其旧。

至于书名详略,约如下述:....。

(略)假定一义之经过,就其要者粗陈於下:一曰体会声韵。

有韵之文,押韵为难,古人容有(宽容,允许)迁就。

况律诗须谐平仄,词曲并严上去,声韵所限,下字易窘,斯字义宽假之处,当亦愈多。

在解释时,自当多设方便,以谋适应。

随一字多义之原因,不尽属此,要亦消息之一。

至于声近义通,训诂旧例,顾在末流,稍失之滑。

兹事江河不废,陈义宁取矜慎。

(宁取、何取也,可以不取也。

非宁可之宁。

)二曰辨认字形。

便书通假,古人往往随手拈用,亦有后人传写篆刻,辗转变易着。

为偏旁整齐,则尤殢为[歹尤]殢;为形体简便,则傒倖为奚幸。

故诮悄俏可视其从肖而认为同义;谩漫慢从曼而认为同义。

形近义同之处,无从绳以小学,第(只)於文义求之,姑且望文生义而已。

三曰玩绎章法。

有倒装之字,有倒装之句,更有倒装之段落。

有本句为呼应,有上下句为呼应,有隔若干句为呼应。

试以词论,普通前后分两片此乃谱之起讫,未可就认为文之起讫。

名家傑搆(结构),其前片后半与后片前半,合成一段落者甚多,所谓过片不过曲意也。

梦窗(吴文英)之词,号称难治,,与其云在字句之涩,毋宁云在章法之细。

玉田(张炎)评梦窗词,谓如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成片段。

窃为下一转语,楼台结构,本成片段,见为不成,以拆碎故。

故本书所引文字,除单句意义明白者外,辄每引上下文成一起讫,俾(使)意义得以完全,了解易于正确。

(一起讫,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一个首尾,有开头,有结尾。

)四曰揣摩情节。

诗词小令套数,题叙所及,为其命意所在。

剧曲更各有关目由历,寻其脉络,得其辜较(大概),不中不远。

又语气轻重缓急有殊,意义亦即大异,子细玩索,并於上下文求之,或就命意求之,亦可想象八九。

例如“谁家”一辞,谁犹云甚,此可就姓甚名谁之恒言,推得其义。

家与价同,为估量某种光景之辞,与箇字相近。

谁家,犹如今日苏杭语之啥箇,亦犹云甚麽也。

杜甫《少年行》云:“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此谁家字语气激烈,乃是詈(li,非訾zi也。

)辞,犹今云甚麽东西。

《西游记》剧十二云:“谁家一个黄口孺子,焉敢骂我!”文义亦同。

若解为某家郎或某家孺子,语气未免不合。

《牡丹亭惊梦》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此谁家字语气沉重,乃是悲语。

谁家院犹云甚麽院落,意言尚成甚麽院落也,故与奈何天相对。

此非臆测,上句云“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下文云“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俱其明证。

若解为某一家之院,则迂缓而不切矣。

五曰比照意义。

兹事稍烦,復析为六项述之:甲、有异议相对者,取相对之字以定其义。

例如:骆宾王《乐大夫挽词》:“城郭犹疑是,原陵稍觉非。

”李峤《早发苦竹馆》诗:“早霞稍霏霏,残月犹皎皎。

”两诗之稍字与犹字相对,因假定稍犹已也。

再证之以韦应物《休沐东还胄贵里》诗:“竹木稍摧翳,园场亦荒芜。

”韩愈《秋雨连句》:“氛醨稍疏映,雾乱还拥荟。

”(稍)一与亦字相对,(稍)一与还字相对,稍字之已义益明。

復证之苏轼《十月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薄。

”陈师道《此韵晁无斁夏雨》诗:“稍无飞虫喧,復觉蝉语多。

”(稍)一与尤字相对,一与还字相对,稍字之已义益确。

凡此诸诗之稍字,以少小之本义释之,殊无当矣。

乙、有同义互文者,从互文之字以定其义。

例如:李商隐《昨日》诗云:“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赊字初觉费解。

然此字为七律诗体,对仗工整,赊字当与也字同为语助辞而互文,因假定来赊犹之来兮,亦犹之来也。

然后韦应物《池上》诗所云:“池上一来赊”,及杨万里《多稼亭看梅花》诗所云:“更上城头一望赊”者,迎刃而解,知其亦为语助词也。

丙、有前后相应者,就相应之字以定其义。

例如:邵雍《答安置少卿》诗云:“清风早是得人喜,更向芰ji荷深处来。

”又孙光宪《浣溪沙》词云:“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看品弦声。

”两早是字均与下句更字相应,因假定早是之义,犹云本是或已是也。

丁、有文从省略者,玩全段之文以定其义。

例如:早是字与更字相应。

然冯延巳《捣练子》词云:“早是夜长人不寝,数声和月到帘栊。

”又《董西厢》四云:“早是离情恁苦,病体儿不能痊愈。

”两上句均有早是字,如其下句均省去更字也戊、有以异文印证者。

同是一书,版本不同,某字一作某,往往可得佳证。

例如:王维《燕支行》诗云:“教战须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赵殿成注本云:“须,顾元纬本、凌本俱作虽。

”李商隐《中元作》诗云:“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朱鹤龄注本云:“须一作虽。

”两诗之须字作虽字解,方与下句之终字相应。

又巾箱本《琵琶记》三十云:“他媳妇须有之。

”凌刻臞仙本及陈眉公本,俱做“虽有之。

”据此三证,则知须犹虽也。

(临县:虽音须。

吴语区没有腭化,声母为[s],双峰为“须”。

)己、有以同义异文印证者。

类似之文句,甲文某字作某,乙文作某,比照之则其义可见。

例如:陈师道《寄泰州曾侍郎肈》诗云:“是处逢人说项思。

”实脱胎于杨敬之《赠项斯》诗之“到处逢人说项斯”。

则知是处即到处也。

陈与义《雨中再赋海山楼》诗云:“一生襟抱与山开。

”实脱胎于杜甫《奉待严大夫》诗之“一生襟抱向谁开。

”则知与犹向也。

凡此方法大率不出刘淇氏《助字辨略》、王引之氏《经传释词》及清代诸训诂大师所启示,创始难而因仍易,不佞惟有遥谢古人而已。

(临县:与、向俱说成“耶”,“耶你几毛票子,耶街上买俩饼子。

”“向下走”、“往下走”说成“耶下走”。

)疏释之事,自古为难,是以说诗,忌着(zhao)死句。

古人讬興所及,乍阴乍阳,正其妙诀天人之处,假定意义,即落呆诠;况以今语译古语,竭其全虑,终隔一指。

古人语简,一语辞包含数义,当时口耳流行,闻者意会,在今日则不得不设为多义,以求吻合。

然古德译经,多义不译,今乃自设多义毋乃治丝自棼(棼,纷也)。

且也诗词欣赏,义理与神情并重,试以着字为例。

着有落义、近义、到义:黄庭坚《落星寺》诗云:“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

”此为落星,着地当解为落地。

谢翱《北府酒》诗云:“柳枝着地春垂垂,只管人间新别离。

”此云垂柳,着地当解为近地,且亦未尝不可云到地,特到地为特别(,)而近地其普通也。

此自义理而言也。

着有生义、添义:陈亮怀辛幼安《贺新郎》词云:“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着了几茎华发?”华发曰新生,未尝不合,然不如曰新添之得趣。

着有被义、遇义:杨万里《北风》诗云:“如何急滩水,更着打头风。

”打头风曰更被,未尝不合,然不如曰更遇之得劲。

此自神情而言也。

然而此义彼义,相通相近,推敲愈细,迷惘愈甚;兼之欣赏之事,凭乎主观,要在素养。

吾斯未信,绳差纠谬,是所望於通人。

又歌唱文学,与普通散文不同,歌唱之时,有文有声,例如剧曲,伶工因声调关系,往往加襯。

芝庵《唱论》,称为添字节病。

故除“的这”也波“之属,一望可知外,其必须迂回说之而始可通者,及辞义复沓而不可绳以文法者,实皆衬字襯语使然也。

就一辞论,固有意义,就全句论,无关宏旨。

凡是等等,易落呆诠,揽者幸自分别。

李杜韩苏黄陈的诗集,虽有旧注,多重典实,闻涉语辞,究亦寥寥。

词集《片玉》、《无住》及《草堂诗余》外,旧注本殊不概见。

傅注东坡词及魏注《明秀集》,已为残帙zhi,然亦注重典实。

《西厢》各注本,始重方言,以方诸生(王骥德)本为大成,罗列比较,求其确解,方法最为缜密。

《助字辨略》,范围较《经传释词》为广,古书而外,旁及诗词,惜元曲部分,自序云别编续出,迄(今)未见有传本也。

徐渭《南词叙录》、沈雄《古今词话》、张德瀛《词徵》诸书,或曲或词,亦掇拾单辞碎语,施以解释。

其余诸家坪诠所及,我申我说,各行其是,不因欲立我说,悍焉引之,遽加辩驳。

学问者天下之公,见解者人心之异,况治学方法,随时代而演进,今日群籍大备,又与古人时代不同。

汲绠既修,活水易得,未敢沾沾自喜,辄以“非也”、“失之”一类之语,反唇相讥也。

事劄録,时则词曲之学鼎盛,新刊日富,随笔件繫,积数巨帙。

六十以后,专心兹事,且劄録,且整理,阅六年而写成六卷。

又阅二年,赓续要删,始写定为今本。

自惭读书不多,学历所限,未能臆解者,盖阙如也。

衰废之躯,视荫汲汲,时以不克蕆chan事为惧。

孤灯深夜,扶病奋斗,幸得粗成,始愿非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