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优选.)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和作用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和作用教学设计

记叙的顺序和作用记叙的顺序和作用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刻插叙设计说明:1.版面设计要求:字体:宋体五号字。

页面设置:A4纸纵向页边距均为2cm。

2.框架:提供的样案仅为参考,可加入学校和个人特色,但总体框架不应改变。

一、引入回顾几篇文章的写作顺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羚羊木雕》《智取生辰纲》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篇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标出起止段。

(一)《娘》(1)“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2)“娘晓得。

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3)“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4)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

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5)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6)娘不识字。

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

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

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

故意克扣柴的重量。

娘气得不行,只有哭。

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7)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

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

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

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

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

娘只有一个办法一一借!(8)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

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

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

娘为了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第7讲记叙文阅读3情节作用记叙顺序插叙作用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教师版)

第7讲记叙文阅读3情节作用记叙顺序插叙作用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教师版)

第七讲记叙文阅读(三)情节作用记叙顺序插叙【教师版】一、情节作用【情节角度】1.写出……情节2.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推动情节发展3.作为线索,贯穿全文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引发读者思考6.呼应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某情节【人物角度】7.塑造人物……形象【主旨角度】8.点明了……主旨(【手法角度】*9.倒叙、插叙的作用)二、记叙顺序及其作用记叙顺序主要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①顺叙的定义: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楚。

②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①倒叙的定义: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同一件事情)。

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②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特殊中间段的段落作用】①插叙的定义:(另外一件事情)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补充、铺垫、照应、说明,使情节有起伏,人物形象更丰富,内容更充实。

阅读时应特别注意交代起讫点的关键语句,或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②插叙的作用:老柿树陈敏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

没人知道他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

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

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

③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舔欢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

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

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

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烂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

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活气息。

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⑨木伢心里一热。

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元。

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教案)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线索的概念: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他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整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的彩线2.线索的类别:人物,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事件,如《爸爸的花儿谢了》中的毕业典礼;实物,如《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木雕;感情,如《藤野先生》中鲁迅的爱国主义感情;作者的感情变化,如《阿长与<山海经>》;人物的见闻和感受,如《最后一课》:还有时间、地点等。

3.找线索的方法: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文章线索的特征。

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像串糖葫芦一样,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文字会反复出现。

①题目中找②文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及表现人物情感、时空的重点词句③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另外,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复杂记叙文多采用此法。

二、知识讲解知识点1、定义: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知识点2、记叙顺序的分类和作用(1)顺叙:即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有时也可以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写。

顺序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作用:文章条理清楚,容易明白。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作用: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3)插叙:在顺序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作用:①补充交代故事情节②解释悬念③结构上与上文相照应或为下文做铺垫④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4)补叙和平叙在初中阶段涉及不多,在这里不做讲解知识点3.如何判断记叙顺序顺叙:从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判定。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2、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复习内容及过程:一、中考要求: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弄清记叙的人称;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对运用的表达方式进行辨析,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能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梳理及阅读指导:记叙文知识要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贯穿全文的线索2、记叙的顺序和记叙的人称3、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归纳4、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辨析记叙文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三、记叙文答题技巧:1、仔细审题,把握要领2、联系旧知,准确作答3、语言运用,具体分析4、关注生活,勤于积累(开放性题目)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开放性题目考查角度比较灵活;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等,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密切相关,应该说,每个考生都有的可说,但要说好却不容易。

【精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公开课教案2

【精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公开课教案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活气息。

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⑨木伢心里一热。

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元。

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

‘教案’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教案’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概述1.1 记叙文的定义解释记叙文的概念,强调其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

1.2 记叙文的分类区分记叙文的种类,如日记、传记、小说等,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1.3 记叙文的价值强调记叙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记叙文的人物描写2.1 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2.2 人物描写的技巧介绍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其表现人物形象的效果。

2.3 人物描写的作用强调人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第三章:记叙文的场景描写3.1 场景描写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场景描写,分析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3.2 场景描写的技巧介绍场景描写的方法,如描绘环境、气氛渲染等,让学生理解其表现效果。

3.3 场景描写的作用强调场景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第四章:记叙文的情感表达4.1 情感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情感描写,分析其表达方式和效果。

4.2 情感表达的技巧介绍情感表达的方法,如直接表达、间接表达等,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4.3 情感表达的作用强调情感表达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情感表达的作用的能力。

第五章:记叙文的结构分析5.1 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5.2 结构分析的方法介绍结构分析的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让学生理解其分析效果。

5.3 结构分析的作用强调结构分析在记叙文阅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记叙文结构的能力。

第六章:记叙文中的人物关系6.1 人物关系的识别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人物关系,分析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6.2 人物关系的梳理介绍梳理人物关系的方法,如制作关系图等,让学生理解其对理解故事的作用。

6.3 人物关系的作用强调人物关系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关系的作用的能力。

‘教案’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教案’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及主题的突出。

2. 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如抓取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情节发展等。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记叙文。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和答题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记叙文,并准确答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记叙文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

2.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阅读心得和分析方法。

3. 采用练习法,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和模拟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2. 收集一些典型的记叙文文章,用于分析和讲解。

3. 准备教学PPT,包括记叙文的特点、阅读方法等要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以及主题的突出。

3. 阅读方法指导:教授抓取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情节发展等阅读方法。

4. 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记叙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6. 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分析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提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价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3.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记叙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广度。

2. 推荐一些优秀的记叙文阅读平台或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2016开封一模】《爱是岁月的书签》摘自《五年中考,三年模拟》P177,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