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dū( )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jiān( )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zhū()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sài(),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汉字。

(2分)2.电文开头的部分在新闻里称为“电头”,它分别交代了、和三个要点。

电头的作用是:表明材料。

(2分)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导语部分,并说说导语概述了什么内容。

(3分)答:4.文章是抓住解放军“横渡长江”来写的。

请从文中找出与“横渡”有关的词语。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秋季七年级期中限时检测试卷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通过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知道人民解放军是英勇善战的,锐不可当①的;在《“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中,吕伟入水前的动作优美至极,令人眼花②乱,我们仿佛看到入水瞬间四面水花悄③然不惊的场面;在《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浩瀚的大海可以见证我们国人的强军梦想;在《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中,警钟④,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dǎng 缭 qiāo 振聋发聩B.dāng 缭 qiǎo 振聋发聩C.dāng 瞭 qiǎo 震聋发聩D.dāng 缭 qiǎo 震聋发聩2.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本届亚运会中,准备充分的中国选手,在各项游泳比赛项目中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对手,共收获28枚金牌。

B.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拼命遏制中国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打压中国崛起的势头。

C.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D.中国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这部小说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人胜。

3.下面是有关杭州亚运会的一段话,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10月8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圆满闭幕。

①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383枚奖牌,其中金牌201枚,取得亚运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第十一次蝉联亚运会金牌榜榜首。

②中国体育代表团不仅在赛场上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也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③中国体育健儿弘扬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追求卓越,奋勇争先,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④增长了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A.①B.②C.③D.④4.下列选项中,将句子组成语段,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A 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B 馈退(kuì馈败)C 歼灭(jiān消灭)三、填空。

消息,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是从至。

主体是从至。

四、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不含:均是: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然:一切: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

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

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

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

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

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

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

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

孩子乐得直跳。

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

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 神勇。(因为汤恩伯一直认为东面防线是 很巩固的)
5.最后两句连用“歼灭”“击 溃”“占领”“控制”“封 锁”“切断”等六个动词,有什么 作用?
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所向 披靡。
1课后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加 深对消息结构的掌握 2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 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并向报社投稿。 3.预习第2 课,给生字词注音、解 释并熟读课文。
:试理清这篇消息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从20日夜起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议,人民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 渡完。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 的顺序写?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
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 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 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 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 说服力。
4.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 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 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 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 详议几笔: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 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 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 首要条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次“先学后教”:把握文章结构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结合消息的知识,思考下面的问 题。五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新闻的结构分为几部分?本文的标题、 导语、主体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导语是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几层?每层讲了什 么内容?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兵力
课 文 结 构
(第1、2两句) 渡江概况 导语
战线 战况
(剩余部分) 主体
• 主体部分:
第一层(第3句)
(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二层(第4---10句) (写西路军的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第11---17句)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三次“先学后教”:品味消息语言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将答案写在检测 纸上。五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南京 江阴 江阴 芜湖
安庆
九江 九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 2、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简练的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 气魄。
第一次“先学后教”:正确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
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2、朗读比赛新闻的导语和主体并拟写标题。 在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 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止 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 2500 万残疾 人中,就业人数已达 2193 . 6 万人,其中, 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 430 . 4 万人, 农村达1763.2万人。 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
1、二十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 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 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体会划横线词语的含义。)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 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体会划横线词语的感情色彩。)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对西路军战况 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和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6、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

7、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8、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9、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10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11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三)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2、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3、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14、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业练习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a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b馈退(kuì馈败)c歼灭(jiān消灭)三、填空。

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至。

主体是从至。

四、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不含:均是: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然:一切: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

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

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

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

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

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

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

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

孩子乐得直跳。

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

习题精选选择题。

1. 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A.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 溃退:散乱,败退。

D. 督战:帮助作战。

2. 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动词正确的一项是()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 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 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 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 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20日夜起____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____芜湖线_____渡至繁昌_____铜陵_____青阳_____荻港_____鲁港地区____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_____A.,、,、、、、,。

B.,、。

、、、、,。

C.。

、,、、、、,。

D.,,,,,,,,。

4.与短语“擦破了”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拒绝和平控制要塞纷纷溃退渡过南岸B.清楚得很踢一脚说下去爽快极了C.英勇善战冲破敌阵热起来在九江D.横渡长江广大官兵锐不可当。

甚为微弱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

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坚固不可逾越,故不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矛盾,应删掉“不含”。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主标外,还必须有引标和副标。

B.新闻既然要求报道客观事实,那么语言中就不应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C.“西起九江(不含)”。

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中“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参考答案:1. D2. C3. A4.B5.CD6.C(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测试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其中“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2.上文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B”
A.开头至“……横渡长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B.开头至“……区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C.开头至“……扩展中”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3.上文详写和略写的是:“A”A.中路军渡江战况略写,西路军战况详写。

B.中路军渡江战况详写,西路军战况略写。

C.中路军西路军战况都是详写。

4.上文横线上的句子是分析中西路军节节胜利的原因的,它用什么表达方式?“C”A.记叙的方式B.说明的方式C.议论的方式
5.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6.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①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d āng)②不含:“不包括”③业已:“已经”
7.文中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对其作用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D”A.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B.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C.;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D.显示新闻的思想性与可读性
8.用横线画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9.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0.文中在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两方面原因时,一略一详,略议的内容是“我军英勇善战”,详议的内容是“敌军方面的情况”
11.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给下列词语归类:①英勇善战②纷纷溃退③泄气④锐不可当⑤毫无斗志褒义词:“①④”贬义词“②③⑤”
12.写出下面句子的主干: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前锋切断铁路线”
13.上文的时间和数字都很具体,体现了新闻具有“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

14.上文选自“毛泽东”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5.括号里的文字叫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机关)、发电时间、发电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