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性因子,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是神经变性疾病发展早期主要事件,过量生成/积聚的炎症因子与神经细胞死亡有关[10]。
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被认为是研究神经保护策略中的主要焦点之一。
,结果的释放,抑制[11]。
LPSκ受体的活性,快速应用可以限制脊髓外伤后组织学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发展[13,14]。
Vink 等发现,外伤后30min内纳洛酮治疗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能明显改善伤后4周的神经功能恢复,其原因是在纳洛酮治疗早期可增加细胞内镁的浓度,二磷酸腺苷浓度和细胞磷酸化电位也均有显著改善,随之改善神经细胞的生物能量代谢状况[15]。
2纳洛酮能改善应激状态下脑组织的病理生理紊乱急性颅脑外伤等严重应激状态下,机体骤然释放大量内源性阿片肽抑制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对心血管和微循环的调节,能导致广泛的病理生理效应,如脑灌注压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呼吸抑制以及意识障碍加重。
脑血流的改变与急性重症脑损伤后出现的血粘度升高、红细胞聚集、血流速度改变以及血管痉挛等有关。
上述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加重继发性神经损害。
临床研究结果也证明,急性脑损伤病人伤后β-EP含量明显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伤情轻重和意识障碍程度呈正相关;动μ、κ和δ。
纳洛酮(1)、Mg2+β-EP相反,阿片受体类似物吗啡可明显减轻颅脑外伤动物伤后运动神经功能障碍[22]。
Flamm等也发现对于急性脊髓损伤的病人,小剂量纳洛酮对体感诱发电位无任何改善,而大剂量纳洛酮则可明显改善体感诱发电位。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μ和δ受体对颅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3]。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纳洛酮较小剂量时主要产生μ受体阻断效应,大剂量时才拮抗κ、δ受体,产生更强的神经保护作用。
存在纳洛酮治疗的这种量效关系的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楚,估计与颅脑外伤后各种阿片类物质升高的时间、速度、幅度、持续时间以及不同剂量纳洛酮与几种受体亲和力不同有关。
3结论总之,纳洛酮能竞争性阻断内源性阿片肽对神经功能的损害作用,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逆转钙离子、兴奋性氨基酸升高等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并可能增加内源性脑保护因子的活性而达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酸 ( A 也 在 细胞 外 大 量堆 积 , 活 其 在 细 胞 膜 上 的受 体 , E A) 激 使 受 体 门控 钙 通 道 也 开 放 , 两 个 途 径造 成 细胞 外 钙离 子 内 流 ; 这 由于 生 物 膜 的 受损 , 粒 体 、 质 网 膜 等 细 胞 内钙 池 释 放 钙 离 线 内 子也增加 , 即细 胞 内钙 释 放 也 增 加 。而 此 时钙 泵 由于 A P缺 T
纳 洛 酮 是 通 过 受 体 非 特 异 的竞 争 性 拮 抗 剂 , 所 有 内 源 对
内 钙 振 荡 幅 度 , 纳 洛 酮 通 过 NMD 而 A受 体 和 L一型 钙 通 道 可 拮 抗 这 一 作 用 。 此 外 , a g等 现 , 啡 对 T一型 钙 通 道 Yn 6发 J 吗 电 流 的影 响可 被 纳 洛 酮 所 阻 断 , 一 作 用 与 纳 洛 酮 对 ”一受 这 体 的拮 抗 作 用 有 关 j 纳 洛 酮 通 过 竞 争 性 拮 抗 内 源 性 阿 片 肽 。 受体 , 时对细胞膜有稳 定作用 , 抑制 花生 四烯酸代谢 , 同 能 促 进 S D生 成 , 止 脂 质 过 氧 化 , 高 Na K 一A P酶 活 性 , O 阻 提 , T 抑制 C 2 a 内流 , 各 种 病 理 损 害 的 最 后 通 路 被 阻 断 , 可 能 使 这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e unl f nert rdt nl h e n s r dc e 0 9F b 8 6 dr J ra o Itgae T aioa C i s adWet nMein 0 e ,1 ( ) no d i ne e i 2
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性痴呆的效果观察纳洛酮(Naloxone)是一种鸦片类拮抗剂,主要用于解救鸦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抑制和镇痛等效应。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纳洛酮可能对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性痴呆(VCI)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益处。
本文旨在对纳洛酮治疗老年VCI的效果进行观察与总结。
纳洛酮的神经保护作用被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机制发挥:1. 拮抗鸦片类药物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从而改善老年患者的警觉度和认知功能;2. 减轻鸦片类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改善血氧供应,增加脑灌注;3. 抑制鸦片类药物引起的免疫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提高脑细胞的耐受性。
为了观察纳洛酮治疗老年VCI的效果,我们招募了50例确诊的老年VCI患者。
患者年龄范围为65岁至80岁,平均年龄为72岁。
所有患者在入组时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认知功能评估(如MMSE评分)、神经系统功能评估、脑影像学检查等。
然后,我们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纳洛酮组患者接受纳洛酮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
在治疗结束后,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再次评估。
结果发现,纳洛酮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其中MMSE评分从治疗前的(平均)15分提高到治疗后的(平均)18分。
而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从治疗前的(平均)14分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
纳洛酮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评估结果也显示出一定的改善,包括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等方面。
纳洛酮组患者的脑影像学检查结果也显示脑灌注明显增加,腔隙性梗死灶的面积有所减小。
纳洛酮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和头晕等。
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纳洛酮组患者中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过程需要调整剂量或停药。
纳洛酮治疗老年VCI可能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和脑灌注。
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明确纳洛酮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盐酸纳洛酮的药理学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使用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注意事项
使用盐酸纳洛酮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 同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调整给药剂量和速度。
禁忌症
对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 全、休克等患者需禁用盐酸纳洛酮。 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需慎用。
04
盐酸纳洛酮与其他药物的相互 作用
与其他药物合用的注意事项
未来发展方向预测
拓展适应症
随着研究的深入,盐酸纳洛酮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展,包括治 疗其他疾病或作为其他药物的辅助治疗手段。
创新剂型和给药方式
未来盐酸纳洛酮的剂型和给药方式有望得到进一步创新,提高患者 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盐酸纳洛酮的研发和应用水平的 提高,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排泄迅速
盐酸纳洛酮及其代谢产物主要 通过肾脏排泄,排泄速度较快
。
02
盐酸纳洛酮的临床应用
急性呼吸衰竭中枢,增加呼吸频率和潮 气量,改善呼吸衰竭患者 的通气功能。
解除支气管痉挛
盐酸纳洛酮可以解除支气 管痉挛,改善肺通气功能 ,减轻呼吸困难。
抗氧化作用
盐酸纳洛酮具有抗氧化作 用,能够清除氧自由基, 减轻肺组织损伤。
激活神经细胞
调节免疫系统
盐酸纳洛酮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感染能力 。
盐酸纳洛酮能够激活神经细胞,促进 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改善神经 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药效学特点
01
02
03
起效迅速
盐酸纳洛酮起效迅速,能 够快速逆转阿片类药物引 起的呼吸抑制和镇痛作用 。
作用持久
盐酸纳洛酮的作用持续时 间较长,能够维持药效长 达数小时。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现状及不良反应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现状及不良反应盐酸纳洛酮(naloxonehydrochloride,NX),化学结构与吗啡极为相似,能与阿片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其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是阿片受体的纯拮抗剂,并且无激动活性,在体内吸收迅速,易通过血脑屏障,能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结合,解除中枢抑制作用。
近10多年来,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特别对于阿片类药物、镇静催眠类药物、酒精、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复合麻醉催醒、新生儿窒息、脑卒中、感染性休克等急危重症的急救效果显著。
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研究的深入,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由于应用广泛,在临床使用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现综述如下。
1 NX的临床应用1.1 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我国卫生部1994年批准了NX作为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用药。
NX是β-EP拮抗剂,可防止和逆转酒精中毒引起的中枢抑制,起到催醒作用。
蔡长泉[1]用大剂量NX肌肉注射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58例,与一般治疗比较,能明显缩短中毒后清醒时间和正确回答问题时间,在催醒效果、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效果满意。
1.2 治疗阿片类药物中毒:NX对哌替啶、吗啡、海洛因等引起的呼吸抑制有特异拮抗作用,且起效快、疗效好。
罗安忠等[2]报道静脉注射NX治疗海洛因中毒导致的呼吸衰竭45例,取得显著的效果。
宋国营[3]对10篇文献共497例急性重度海洛因中毒病例应用NX治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497例中抢救成功495例,成功率99.6%。
在495例抢救成功者中,首剂NX注射后意识恢复及自主呼吸恢复者132例,重复用药1次后恢复意识及正常自主呼吸者44例。
故认为NX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急性海洛因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取得极其满意的疗效。
1.3 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人体在安眠药中毒时,伴有β-EP和脑啡肽的大量释放,致使患者迅速出现嗜睡、昏迷、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进而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而NX是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专一性拮抗剂,可有效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增高所致的昏迷、呼吸及循环衰竭,用药后可迅速解除呼吸抑制,促进苏醒、血压回升,使患者迅速脱离危险。
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n cd Og p e c n r e v u y t m u c in,a d p s ii t h o r ei h n rme tb an o a ist o u t.ij en r o ss se a f n t u o n o sbl y t es u c n t e ic e n r i i
纳 洛酮 是 通 过 受 体 非 特 异 的 竞 争 性 拮 抗 剂 , 对 离子 的调 控机 制 在 此 时 失 去 作 用 , 终 造 成 [ a ] 最 C i
所 有 内源 性 阿片肽 受 体 均 有 拮抗 作 用 。其 为 高脂 溶 升 高这一 结局 , 被称 为 “ 又 细胞 内钙超载 ”2。有研 究 L ] 性, 能通过 血 一脑 屏 障 。
激性 肾上 腺 素( AD) 增高 都 可刺 激血 管 内皮细 胞分 泌
[u S mma yl h lx n bl yc mp tt n so n iet es u c l et eM a nu en r ef n t n r t eNao o ea i t o eii t p isd h o r esi h o ij r ev u ci i o c o
神经 系统 损 伤的研 究 逐 渐 受 到 重 视 [ 。在严 重 应 激 氨基 酸进 入神 经细 胞 间隙 , 致 N一 甲基 一D一天 门 1 ] 导 状态下 , 体 释 放 大 量 内源 性 阿 片肽 能 引 起 脑 灌 注 冬氨 酸( 机 NMD 受 体 闸 门钙 通 道 开 启 , A) 大量 钙 离 子 最终 致 细 胞破 坏 [ 。F d n等报 道 脑外 3 ae ] 压下 降、 组 织 缺 血 缺 氧 及 呼 吸抑 制 及 意 识 障碍 加 进入 细胞 内 , 脑 重 等 。实 验结 果 证 实 , 洛 酮 对 神 经 细 胞 有 保 护 作 伤后 脑 组 织 钙 、 氨 酸 和 天 门冬 氨 酸 含 量 均 明显 升 纳 谷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纳洛酮简介•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与安全性评价目录CATALOGUE•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前景与展望•参考文献01CATALOGUE纳洛酮简介纳洛酮的化学结构与性质•纳洛酮是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但作用机制不同。
它能够与吗啡受体结合,但并不激活受体,从而阻断吗啡与受体的结合,起到拮抗作用。
•纳洛酮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对呼吸抑制的逆转、对心血管功能的改善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
其机制主要在于对阿片受体的拮抗作用,可以逆转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心血管功能抑制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纳洛酮在临床应用中主要应用于治疗急性酒精中毒、阿片类药物过量以及脑卒中等疾病。
对于脑出血的治疗,纳洛酮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辅助治疗。
它能够通过逆转呼吸抑制、改善心血管功能以及促进意识恢复等方面,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效果。
同时,纳洛酮还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及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然而,纳洛酮并非适用于所有脑出血患者,对于一些合并其他疾病或存在特定情况的患者,使用纳洛酮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相互作用。
因此,在使用纳洛酮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
02CATALOGUE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纳洛酮能够增加脑出血患者毛细血管的血流,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增加毛细血管血流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纳洛酮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对脑组织的损伤。
纳洛酮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030201改善脑部微循环纳洛酮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缺氧的损伤。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纳洛酮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纳洛酮的作用与用途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纳洛酮的作用与用途|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健康网讯:宋扬沈洪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853纳洛酮是通过受体非特异的竞争性拮抗剂,对所有内源性阿片肽受体均有拮抗作用。
其为高脂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
自1981年Baskin等报道纳洛酮能有效逆转卒中病人的神经损害后,有关阿片受体拮抗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1]。
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机体释放大量内源性阿片肽能引起脑灌注压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呼吸抑制及意识障碍加重等。
实验结果证实,纳洛酮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并可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现将纳洛酮对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纳洛酮的神经保护机制1.1 逆转脑外伤后脑组织内钙离子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升高细胞内外钙离子平衡紊乱是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细胞内钙([Ca2+]i)升高既是脑损伤的后果,同时又是进一步脑损伤的始动因子,甚至有人称[Ca2+]i升高为“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
脑缺血发生后由于三磷酸腺苷ATP生成不足和生物膜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与此同时兴奋性氨基酸(EAA)也在细胞外大量堆积,激活其在细胞膜上的受体,使受体门控钙通道也开放,这两个途径造成细胞外钙离子内流;由于生物膜的受损,线粒体、内质网膜等细胞内钙池释放钙离子也增加,即细胞内钙释放也增加。
而此时钙泵由于ATP缺乏不能正常的将细胞内多余的钙离子泵出,细胞内钙池也不能重新储存钙离子,即生理状态下细胞对钙离子的调控机制在此时失去作用,最终造成[Ca2+]i升高这一结局,又被称为“细胞内钙超载”[2]。
有研究结果表明,一氧化氮(NO)的合成以及EAA的神经毒性作用也与[Ca2+]i升高有密切关系。
脑外伤后,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细胞及血浆中的兴奋性氨基酸进入神经细胞间隙,导致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闸门钙通道开启,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最终致细胞破坏[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导读:本文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键词] 纳洛酮脑保护
健康网讯: 宋扬沈洪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853 纳洛酮是通过受体非特异的竞争性拮抗剂,对所有内源性阿片肽受体均有拮抗作用。
其为高脂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
自1981年Baskin等报道纳洛酮能有效逆转卒中病人的神经损害后,有关阿片受体拮抗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1]。
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机体释放大量内源性阿片肽能引起脑灌注压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呼吸抑制及意识障碍加重等。
实验结果证实,纳洛酮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并可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现将纳洛酮对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纳洛酮的神经保护机制
1.1 逆转脑外伤后脑组织内钙离子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升高
细胞内外钙离子平衡紊乱是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细胞内钙([Ca2+]i)升高既是脑损伤的后果,同时又是进一步脑损伤的始动因子,甚至有人称[Ca2+]i升高为“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
脑缺血发生后由于三磷酸腺苷(ATP)生成不足和生物膜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与此同时兴奋性氨基酸(EAA)也在细胞外大量堆积,激活其在
细胞膜上的受体,使受体门控钙通道也开放,这两个途径造成细胞外钙离子内流;由于生物膜的受损,线粒体、内质网膜等细胞内钙池释放钙离子也增加,即细胞内钙释放也增加。
而此时钙泵由于ATP缺乏不能正常的将细胞内多余的钙离子泵出,细胞内钙池也不能重新储存钙离子,即生理状态下细胞对钙离子的调控机制在此时失去作用,最终造成[Ca2+]i升高这一结局,又被称为“细胞内钙超载”[2]。
有研究结果表明,一氧化氮(NO)的合成以及EAA的神经毒性作用也与[Ca2+]i升高有密切关系。
脑外伤后,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细胞及血浆中的兴奋性氨基酸进入神经细胞间隙,导致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闸门钙通道开启,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最终致细胞破坏[3]。
Faden等报道脑外伤后脑组织钙、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均明显升高[4]。
内皮素(ET)是目前发现最强烈的血管收缩因子,脑外伤后,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血栓形成及应激性肾上腺素(AD)增高都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ET和神经细胞膜上ET受体结合后,可激活细胞上磷脂酶A2(PLA2)和气磷脂酶C(PLC)等,加速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生大量自由基,引起神经细胞损害。
Rysard等研究发现,阿片受体促效剂能显著增加海马神经细胞内自发的细胞内钙振荡幅度,而纳络酮通过NMDA受体和L-型钙通道可拮抗这一作用[5]。
此外,Yang等发现,吗啡对T-型钙通道电流的影响可被纳洛酮所阻断,这一作用是与纳洛酮对μ-受体的拮抗作用有关[6]。
纳洛酮通过竞争性拮抗内源性阿片肽受体,同时对细胞膜有稳定作用,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促进SOD生成,
阻止脂质过氧化,提高Na+-K+-ATP酶活性,抑制Ca2+内流,使各种病理损害的最后通路被阻断,这可能是脑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
1.2 改善神经细胞的生物能量代谢
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产能和做功都有独特的特点,做功的最大特点是几乎不涉及机械功和外分泌活动;产能的最大特点是对能量的来源,即氧和供能的底物(葡萄糖)的供应失调异常敏感。
这提示血糖的高低和血氧饱和度是决定神经细胞产能过程的两大要素,而氧又是脑组织代谢产能的关键因素。
大脑缺血导致低氧和低葡萄糖供应,并减少ATP的产生。
很多依赖ATP的过程,如对维持代谢和离子内环境稳定有重要作用的细胞膜泵就会受到损害。
能量代谢的水平,如丙酮酸和乳酸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乳酸、丙酮酸及其比例(L/P)的变化常作为实验动物和临床研究脑缺血的重要生化指标。
纳洛酮通过恢复脑缺血再灌注介导的细胞外积累的乳酸,减少丙酮酸并增加L/P之比,表明其有明显的恢复能量代谢的作用。
纳洛酮也能通过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 refusion, I/R)所导致的复杂级联反应产生的有害代谢事件中的某些步骤,恢复线粒体活性或能量代谢[7]。
此外Shibata等发现,μ受体促效药、κ受体促效药在缺氧/低血糖时可导致鼠海马层2-去氧葡糖摄取降低。
纳洛酮能对抗缺氧/低血糖时引起糖摄取缺乏,因而显示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反,吗啡却呈现出使其恶化的作用。
这些结果提示用纳洛酮阻滞μ受体有对抗缺氧/低血糖时导致海马回糖代谢减少的作用,对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8]。
血管内或腹膜内给予纳洛酮可使脑组织纪律血流量增加,改善脑组织
的能量供应来源,对中枢神经系统能量状况的改善有益。
1.3 降低体内自由基水平
有研究结果显示,体内氧自由基蓄积能引起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其证据是:(1)缺血再灌注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多;(2)用氧自由基清除剂SOD等可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3)给动物注射能产生氧自由基的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能引起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类似的变化[9]。
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产生主要来自有氧代谢的线粒体呼吸链过程中。
此外呼吸链中的成分也都能产生。
线粒体生成的氧自由基约有20%未被线粒体SOD岐化而逸出线粒体外,岐化生成的H2O2也易逸出线粒体进入胞质。
在缺血尤其是再灌注时,由于机体产生大量自由基以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降低,过量的自由基攻击细胞膜形成脂质过氧化物,从而使膜离子转运紊乱,导致膜钙通透性增高。
缺血再灌注诱发氧自由基过量形成,导致机体氧化-抗氧化机制失衡,最终造成细胞及脏器的损伤。
近期实验结果的直接和间接证据表明,氧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注时由于代谢反应的衰竭而升高。
而且,自由基清除剂、抗氧化酶等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时减少。
因为在短暂缺血损伤时氧自由基的潜在参与,伴随着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它将表现为抗氧化酶激活的特征[7]。
纳洛酮能降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过氧化物等自由基的产生。
另外,应用纳洛酮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内Mn-SOD、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明显降低,而这些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通常是异常升高的。
一般认为,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氧
自由基的改变激发了周围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机制,即抗氧化酶活性相应增加,从而达到两者在体内的平衡;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可以显示受损组织内代谢性自由基产物减少。
纳洛酮减少体内自由基水平,是因为纳洛酮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抗氧化酶对过度升高的自由基清除抑或是纳洛酮本身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或者是纳洛酮恢复受损组织的代谢反应的结果,仍无明确定论[7]。
纳洛酮对动物局灶脑缺血模型有神经保护作用,纳洛酮也可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缺血时间,增加脑缺血动物的存活率。
目前研究结果证实:(1)纳洛酮显著减少梗死面积的作用是与其恢复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活性有关,纳洛酮对由缺血再灌注介导的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改变的影响,对过度产生的自由基是防御或代偿的反应;(2)纳洛酮能够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细胞外丙酮酸水平,增加乳酸/丙酮酸比值,从而改善和保护生物能量代谢,据此导致减少自由基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外漏;(3)纳洛酮最主要的作用可能是减少自由基的产生[7]。
1.4 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炎症介质的产生
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如Alzheimer病、多发性硬化、AIDS性痴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及创伤后脑缺血损伤。
在这些疾病发病过程中,大脑定居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产生大量的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β)、自由基及类花生酸类物质(eicosanoids)等炎症因子和潜在的细胞
毒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