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四川大学(2)

合集下载

四川大学介绍课件

四川大学介绍课件

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文化史。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 目《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在《近代 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权威 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荣获国家级教 学成果二等奖。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主 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宋明理 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哲学史》,在《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史》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 篇,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重点学科突出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 学科,包括但不限于中国语言文 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 学等,这些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
的声誉和影响力。
学科交叉融合
学校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推 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跨
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师资力量与教学团队
优秀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组成 教师培训与发展
科研实力与成果展示
学校的发展历程 01 02
学校的文化传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01
“育人为本,学术为根”
02
“创新、求实、勤奋、团结”
03
学校的教学特色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 “产学研结合” “国际化办学”
02
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
学科设置与特点

学科覆盖面广
四川大学学科涵盖了文、理、工、 管、医、法、艺等多个领域,为 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选择。
科研成果
2
科研合作
3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学生交流项目 教师交流项目 国际合作项目
学术期刊与出版物介绍
学术期刊 出版物
05
名师风采与荣誉展示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介绍
顾宜教授
李甘地教授

四川大学校史简介

四川大学校史简介

四川大学校史简介四川大学是一所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流学府,1917年4月由清朝政府建立,原名四川师范专科学校,四川师范学院的前身。

1930年更名四川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综合性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

一、前身历史四川大学的前身,即四川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17年4月,当时由四川省政府、教育厅和四川师范学堂结合而成,是为满足四川省教育发展而建立的一所以师范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

初设有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三个系,全校有师范、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哲学、地理、政法共八个科目。

1930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综合性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

二、开放发展历程四川大学在建校后,经历了几次重大事件,有利于其发展壮大。

1953年,原四川大学并入由中央设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中央社科院成都研究所;1956年,中央社科院成都研究所经山西省委特别批准,迁移至太原,成为山西社会科学研究所;1958年,四川省委决定恢复四川大学,以原中央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所的实体组建,1960年四川大学复学;1978年,四川大学建制完善,设立25个院(系),开始正式实施现代大学制度;1985年,四川大学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重点大学”,1990年,四川大学经国家专家组研究,被评定为全国十五所第一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四川大学成功获批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经教育部审核,四川大学被评定为“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三、建校以来的发展四川大学的建校以来,学科、办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现有学校本科教学单位26个,专科教学单位4个,其中49个一级学科设3个学部:哲学、社会科学、理学,现有专业111个,有特色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远程教育授权点17个,另有博士后工作站15个。

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级重点学科群和学术中心。

四川大学PPT介绍

四川大学PPT介绍

生物工程:第4名 基础医学:第4名 考古学:第5名 历史地理学:第5名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第5名 历史文献学::第5名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5名 中国语言文学:第5名 应用数学:第5名 核科学与核技术:第5名 公共事业管理:第6名 材料学:第6名 传媒学:第7名 金属材料工程:第7名 新闻传播学:第7名 企业管理学:第7名
我的大学
邹玉婷

川大校旗
川大校训
川大校徽
四川大学
• 四川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各省市录取分数线
(四川—理科)
• 年份 最低 最高 录取人数
• 2015 528 585 • 2014 560 579 • 2013 580 671 • 2012 371 645 • 2011 523 651
美景
成都的诱惑
高速发展
---2168 1739 1771 2186
四川大学专业排行
• 口腔医学:第1名 • 宗教学:第1名 • 法医学:第1名 • 皮革化学与工程:第1名 • 人力资源管理:第1名 • 对外汉语:第2名 • 轻化工程:第2名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2名 • 光学:第3名 • 原子与分子物理:第3名 • 专门史:第3名 • 博物馆学:第3名 • 信息资源管理:第3名 • 生物医学工程:第3名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第3名 • 高分子材料科学:第3名
人力资源管理
• 学科:管理学 门类:工商管理类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四川大学简介

四川大学简介

四川大学简介
四川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坐落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建校于1896年,是中国科技工业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拥有“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的美誉。

四川大学有一支具有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知名教授和专家。

学校拥有近200多个学科专业,它对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助于学生们全面而深入地探索科学知识,提高学术水准。

学校有一个管理科学研究院,在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应用科学等领域进行研究。

实验室是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大学拥有服务于不同学科专业学术科研的顶尖级别实验室。

学校办学宗旨为:以智慧、勤勉、实践、合作的办学理念,以质量教育服务社会,致力于培养真正的国家和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实践型、服务型人才。

学校把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开设了大量的文体活动和服务学习课程,同时建立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技术服务平台,让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能够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学校还致力于学生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中外交流,展示中国优秀文化和习俗。

目前,学校已经开展了超过50个双学位和联合培养项目,涵盖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川大学也在不断发展社科研究,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最具活力的
社科研究中心之一。

以学校社会学系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院在调研、培训、出版等方面极具影响力。

拥有130多年历史的四川大学,以其教学、科研、技能培训等众多优秀成绩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以创新驱动发展、致力于社会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建设中国社科高校,以带给中国高等教育新的繁荣与活力。

四川大学校史简介

四川大学校史简介

四川大学校史简介
四川大学(SichuanUniversity)始建于1896年,是历史悠久的教育机构。

它的前身是四川洪门学堂,1921年正式更名为四川大学。

它在西南各省建立了多个分校,成为整个西南最主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四川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不仅是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一座名校。

四川大学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浸润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川大学拥有雄厚的学术力量,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历届四川大学的师生,代表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精神,曾出现许多社会上和学术界的优秀人士。

四川大学的学术发展,从最初的时候就开始发展了各个学科,发展到今天,学校的学科结构已经形成,可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具有广泛学术研究经验的教授。

另外,学校还拥有具备一流水准的实验室和设备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川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公认的一流大学,学校秉持“崇实、创新、求真、励学”的校训,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
在历次国家定向评估中均取得了优秀成绩。

除上述的学术发展外,四川大学还拥有研究成果论文等众多成果,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众多成果,赢得了国内外的充分赞誉。

未来,四川大学将继续坚持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教育,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人材和文化资源。

四川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历经太多乐贵,也受尽风霜.它怀揣众多传奇,述说着一代又一代的汗青教授的斗志,学生的勇气,校训的励志。

四川大学是一个恒久的,坚韧的,充满活力的学府,是历史和未来连接的桥梁。

你所不知道的四川大学(2)

你所不知道的四川大学(2)

你所不知道的四川大学川大的道教研究在全国甚至全球位列第一,读书人大抵知道。

但要不是查资料,可能很少人知道,川大发起并引领着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主干儒学的文献集成《儒藏》的编撰,在佛教研究领域也影响至巨。

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川大皆有重大的贡献。

此外,川大还主编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辞书《汉语大字典》与世界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推出了中国最大的断代文章总汇《全宋文》……也许旁人会觉得有点奇怪,这些标志性文化工程怎么可能由居于华西高原大山缝隙之中的川大来完成呢?实际上想想道理也简单,正因为地处内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要趋西崇新,川大相比东部不占优势,但守旧倒还是容易,并且“旧”的力量在川大一直顽强,虽然这里也出现了很多新派人物,如“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吴虞等,但川大文史一脉素有“ “国粹堡垒”之目。

抗战时期川大中文系还被称为“古国”,“一个精粹的最后的儒生阵容”!媒体报道川大“向重中文,尤偏经典,考试例皆文言,绝少语体,苟作文试以白话,遇夙彦硕儒,则难免弃置”。

因重庆成为陪都,大量的名教授入川,作为西南最高学府的国立川大自然成为大师荟萃之地,而像叶圣陶这么著名的现代作家,到川大来居然没有让他在校本部教书,而是在成人夜大教书。

川大之“旧”可见一斑。

在中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年代,旧学是保守落后的象征,常为人诟病。

势易时移,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文化复兴,旧学被尊为国学,又成显学了。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实际上,川大的整个历史中充满了“中”“外”、“东”“西”、“新”“旧”的巨大矛盾张力,由于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原因,或许可以说是同类大学中张力最大者。

川大前身之一的尊经书院是张之洞于1875年创办的,而张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影响中国。

较严格意义上的川大从1896光绪皇帝敕令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发端,也颇具有象征意味。

川大历史上的“中”固然为本,而“西”与“外”实际上也并不少。

四季风华 百年川大

四季风华 百年川大

四季风华百年川大——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华西校区介绍岷峨挺秀,锦水含章。

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地处“天府之国”的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占地7050余亩,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

学校文化氛围浓厚,校园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生活在江安校区的川大人自然也要了解四川大学的其他两个校区,从整体瞩目这个流芳百年的西南学府。

望江校区——四川大学的“心脏”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位于成都一环路,整个校区又分为东、西两区,东区是原四川大学,西区是原成都科技大学,1994年4月两区合并后成为现在的望江校区,川大学生习惯上叫“老校区”,以别于江安“新校区”。

望江校区分设东南西北四门。

北门位于磨子桥,附近有电脑城、省体育馆、来福士广场等;东门外锦江汤汤,著名的望江楼便在河畔;西门往外的科华路车水马龙,是成都市的主干道路;宽度仅半米的“最牛”小北门外是红瓦寺,美食云集;南门外的郭家桥,店铺林立,又临近加勒比广场,有各式小酒吧及各类滋味餐馆,是学生们出入最频繁的大门之一。

望江校区有着极为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每年10月下旬,四川大学田径运动会在望江校区体育馆举行,各学院会派出优秀的运动员参加这场一年一度的运动盛宴。

川大拥有众多极富特色的社团。

这些社团常会在望江校区开展各色各类活动,比如“英语协会”每周日晚上体育馆前的英语角,“馨心社”每学期在望江校区的旧物收集和义卖等。

由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居住在望江校区,所以每年六月上旬的校园招聘会也都会在望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

望江校区是四川大学的“心脏”,在这里学习的多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研究生及博士生。

除医学在华西校区、部分学院留守江安校区外,大多学院在望江校区均有自己的办公教学楼。

文史科的优秀传统,理工科的强劲发展,开设在望江校区的各学院各专业以一种相互推进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模式提高着川大的整体实力。

望江校区大气厚重,宁静安详,人文气息浓郁。

东大门轴线为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之作,体现了工整、严谨和气象万千、明志致远的校园建筑氛围。

2017考研择校:历史悠久的王牌院校简介和院校发展概况——四川大学

2017考研择校:历史悠久的王牌院校简介和院校发展概况——四川大学

2017考研择校:历史悠久的王牌院校简介和院校发展概况——四川大学一、院校简介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

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2000年6月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5月24日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下设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研究生培养教育办公室、学位办公室、“985工程”和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工作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办公室以及综合科。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单位,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成员单位,199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授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四川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

1914年原华西协合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前身)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920年开始授予博士学位,1939年原四川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49年,仅华西协合大学就授予博士学位584人。

1981年,四川大学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4年首批开展博士生指导教师自审试点工作,1995年被特批进行硕士学位授权点自审试点工作。

四川大学是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国家“211工程”“九五”和“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学校、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学校、也是中央确定的首批21所副部级学校之一。

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四川大学已成为我国学科门类较齐全、学科结构较合理,具有较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45个,专业学位9个,本科专业118个。

四川大学也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单位。

截至2006年8月,在校研究生16117人。

具有先进教学设施的19500平方米研究生专用教学大楼已于2003年9月投入使用,根本改善了研究生的学习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所不知道的四川大学川大的道教研究在全国甚至全球位列第一,读书人大抵知道。

但要不是查资料,可能很少人知道,川大发起并引领着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主干儒学的文献集成《儒藏》的编撰,在佛教研究领域也影响至巨。

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川大皆有重大的贡献。

此外,川大还主编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辞书《汉语大字典》与世界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推出了中国最大的断代文章总汇《全宋文》……也许旁人会觉得有点奇怪,这些标志性文化工程怎么可能由居于华西高原大山缝隙之中的川大来完成呢?实际上想想道理也简单,正因为地处内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要趋西崇新,川大相比东部不占优势,但守旧倒还是容易,并且“旧”的力量在川大一直顽强,虽然这里也出现了很多新派人物,如“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吴虞等,但川大文史一脉素有“ “国粹堡垒”之目。

抗战时期川大中文系还被称为“古国”,“一个精粹的最后的儒生阵容”!媒体报道川大“向重中文,尤偏经典,考试例皆文言,绝少语体,苟作文试以白话,遇夙彦硕儒,则难免弃置”。

因重庆成为陪都,大量的名教授入川,作为西南最高学府的国立川大自然成为大师荟萃之地,而像叶圣陶这么著名的现代作家,到川大来居然没有让他在校本部教书,而是在成人夜大教书。

川大之“旧”可见一斑。

在中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年代,旧学是保守落后的象征,常为人诟病。

势易时移,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文化复兴,旧学被尊为国学,又成显学了。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实际上,川大的整个历史中充满了“中”“外”、“东”“西”、“新”“旧”的巨大矛盾张力,由于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原因,或许可以说是同类大学中张力最大者。

川大前身之一的尊经书院是张之洞于1875年创办的,而张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影响中国。

较严格意义上的川大从1896光绪皇帝敕令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发端,也颇具有象征意味。

川大历史上的“中”固然为本,而“西”与“外”实际上也并不少。

高等学堂时期的外籍教师占的比重就非常之大,外语系也曾有朱光潜、周汝昌、卞之琳、罗念生……这些灿烂星光,曾任韩国临时政府副主席,现代韩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金尤史还做过外文系主任,只是今天的川大师生多不知道这些了。

以《中西比较诗学》开局,川大比较文学在全国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实际上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与川大交织了近百年的“华西”因是西人所创更凸现了这种“中西”张力。

1910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基督教会组织创立的西式华西协和大学似乎就是为了诠释中国现代化中的“中西”分合关系而立的。

林则,这位加拿大人1917年在华西协和大学开创了中国现代牙医学,当年被华西的人体解剖吓坏了而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成都市民现在坚持认为华西医院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并倍感自豪。

这中间的文化变迁让人感叹。

而川大皮革学科能被称为亚洲第一,其带头人当选为国际皮革化学家和工艺师协会联合会主席,追根溯源,学科的发展与西人也不无关系。

说来川大历史悠久,但漫步川大,是找不到多少真正的早期历史地标的。

那些早年的历史碎片,散落已久。

以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学、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翁石室为基础创办于1704年的锦江书院是川大源头之一,但其旧址现为石室中学所有。

川大“国立”时代安身多年的“皇城”在抗战时期与四川省政府交换了,文革中被拆毁,建成了毛泽东思想万岁馆,今天来来往往的外地人还喜欢在天府广场和那毛主席的巨像合影。

望江校区是川大由“皇城”迁往望江楼一带后形成的,那些中式老楼奠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也还有些味道。

化学馆周围成群的巨大银杏每年在秋季的蓝天下发出金色的流光,感动了几代川大人。

行政楼为梁思成设计,解放初落成,其风姿倒是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恢宏大度,有真正的“大学”气象,据说很多人就是因为看见这栋楼而爱上川大的。

华西坝上的近代建筑群小巧精致,更有鲜明的西方元素,承载了成都人对现代化进程中若干文化悖论的深切感喟,钟楼荷塘更是当年流寓于此的外国人、外地人不灭的记忆。

川大新校区唯一标志着与川大历史相联系的是仿旧的“国立四川大学”校门,那原本为成都故宫“皇城”的大门,后面有皇城的主体建筑“明远楼”,暗含了诸葛亮那句著名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名对川大人当是一种深切的训导。

今天,“明远”二字成了新校区所建之湖的名字,历史的深意也还隐约闪现在潋滟的湖光之中。

而真正与川大始终相契的地理因素应该是杜甫反复吟咏过的“锦江”吧。

锦江书院“稽古在平生,可信锦囊无俗物;论文或不愧,试看江水有源头”之联至今仍可为川大人的座右铭。

而今川大之“望江校区”望的就是锦江,华西校区所傍也为锦江。

可以说,将川大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完全连接起来的就是锦江。

而那江边的望江楼正是川大的标志。

民国时期,《新新新闻》报道:“蓉垣名胜之一的望江楼,市府自动迁让,划作川大教授们的宿所,教授先生们得了这样良好的宿舍更安定的去进行其教学和研究工作,从此,名人胜地,相得益彰”。

当年,“在望江楼附近的平原上,作为川大的新校舍,是非常够格的,她具有乡野的风况,她具有都市的优势”,“新春的时节里,一排排的树木,一厢厢的花草,发出新鲜的嫩芽,夹着平坦广阔的道路,纵横罗列,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在这优秀的景色里,会使你精神愉快,会使你心灵和怡,会使你在安详中兴奋起来。

”“人谓川大为最安静之读书环境,实非过甚其词”。

几十年过去,川大望江校区所在早就不是当年的郊外了,而是极尽繁华的中心地带,而学校当然是闹中取静的最佳去处。

民国时期的媒体描述川大“面临锦江,地近名胜,望江楼为蓉城第一郊外公园,春夏之间,游人如织;白帆归鸦,水天一色,是以薛涛香井、工部草堂、吟诗楼诸胜地,每值餐余课后,但见三五成群之川大儿女游览此间,饱餮自然秀色”,研究生“分住数理馆、化学馆之最高小楼中,平时则深居简出,伏案钻研,偶尔散步郊野,则文风潇洒,别具格调”……,徜徉在竹林绿荫之中,浸染着诗人薛涛的文采,其风雅令人神往。

有了望江楼,川大便是有意境、有意味的大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川大人在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被北大钱理群先生称为三堂“最迷人的课”之一的就是《民国那些人》中记载的川大教授蒙文通在望江楼的考试课:考场不在教室,而在望江楼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招待吃茶。

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

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

钱理群认为:这样的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它的随心所欲,显示的是教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形态。

因此,它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

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

这样的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

经史双绝、旁通佛老的蒙文通早已音容不在,当年的老先生们都快被川大后生忘记了,更别说钱穆、吴宓那些也曾经常在望江楼下品茗小坐的在川大任期不长的教授们。

而望江楼边,“弦诵之声,荡漾锦城”,依然如故。

川即水也,水即道也。

锦江作为川大的形象符号之一,水文化作为川大文化的内核,倒也天衣无缝。

川大不仅仅实实在在地依西南名江大川之利而发展出全国一流的水利水电学科学科,“水”的精神也体现在川大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

流水不腐,在于其能推陈出新。

而吐故纳新本是道家的养生之术,也可谓川大历久弥新的法门。

在百多年的历史中,川大吸纳融合了不少大学的精华。

众所周知的是世纪之交与成都科技大学(前身为四川大学工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为四川医学院)的合并。

其实,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就是合并张澜当校长的国立成都大学(张澜主张:国立大学现设成都,应即以成都二字冠于大学通名之上,正名为国立成都大学,较为适当。

四川名词系代表省区,如大学系省立,冠此二字尚属合理……今以国立大学而加省区之名,殊嫌名实淆混。

国立成都大学,即原来筹备已久之国立川大。

而川大因名字被人误解实际由来已久,可见张校长之远见)、吴玉章曾当校长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而成。

五十年代院系大调整,规模不大的华西大学三分之二的学院并入了川大,一同进入川大的还有华西大学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大学博物馆,而老的川大博物馆此前去组建四川省博物馆了。

这座1914年创建的博物馆,是中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杨振宁曾称之为全球前十的高校博物馆。

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1933年对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首次发掘,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三星堆早期的文明碎片就随着华大博物馆藏进了川大,而后来三星堆的大规模发掘,川大历史、考古学科的师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整个三星堆文明的面世也彰显着川大的历史厚度。

五十年代是华西因素与川大因素大融会之时。

而实际上此前两校关系就可谓十分密切,一国立,一私立,地理相近,在蓉之两大学,多有互动,而两校教授多有交叉,或同时任教两校,或先此而后彼者,数不胜数,其中多有名流大家。

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授林山腴。

陈寅恪到成都,就曾专程拜访他。

名满天下的陈寅恪对着林山公行磕头大礼,让当时的人都觉得有些尴尬。

拜访之后,陈寅恪用一幅对联赠与林山公,联云:“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与之游。

”抗战时代,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借华西协合大学校址联合办学,华西坝成全国四大文化名“坝”之一。

华西大学文学院长罗忠恕约请李约瑟博士来成都讲学,并为李约瑟写《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收购中国古籍数千册。

一九四二年与蒙文通、顾颉刚、钱穆等人在成都组织“东西文化学社”,约请张东荪、冯友兰、梁漱溟、邵子力诸人参加,并与国外学者泰戈尔、罗素、杜威、爱因斯坦等通信讨论东西文化。

而应燕京大学等校之聘来蓉的陈寅恪、钱穆等名教授往往都同时或先后兼任华西大学和四川大学教职。

随着华大文学院、理学院进入川大,可以说坝上风云已经融入川大了。

而罗忠恕晚年任教于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个人的经历与学校的经历吻合,也颇具有象征意味。

1953年,华西大学余下的医牙学院与重庆大学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浙江医学院等系科合并为四川医学院,四川人简称“川医”(“川医”非“四川省人民医院”,这颇让外地人混淆),1978年由四川省属高校转为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医科院校,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1998年成为首批211工程医学类院校。

作为成都仅有的一所西医大学,不似京、沪、穗、渝等城,总有几家分庭抗礼,而又以中国人口最多的巴蜀区域为核心服务区,“川医”而至“华西”医学拥有超高人气,成都一些市民甚至认为凡带“华西”二字的俱为华西医科大学所办,如华西都市报、华西集团、华西证券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