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进_政治大国_战略中_软权力_运用论析

合集下载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了解日本已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经济立国”的战略;弄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已确立了实现“世界政治大国”的基本国家战略,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明确日本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必然要走军事大国的道路,从而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具体而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问题:(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战后日本政治制度(三)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二、主要内容提示(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被人们称作“20世纪的经济奇迹”,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非偶然事件,它是由国际、国内诸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50到70年代中期世界市场的粮食、燃料和原料充足低廉。

大量进口价格低廉的原料和能源有利于资源小国日本的经济迅猛发展日本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和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同时,日本又是以“加工贸易之国”著称的制成品出口大国。

受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战后以来的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十分低廉,而制成品价格却大幅度上升,这不仅使日本廉价获得大量能源、资源,而且使它在进出口贸易价格上赚取大量的“剪刀差”利润。

第二,朝战和越战军事订货刺激日本经济。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庞大的军需大大帮助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这两场局部战争中,美国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作战物资供应地和军需补给地,向日本发出大量有关武器、运载工具和其他军用物资的订货珲(俗称“特需”),给日本带来了“特需繁荣”。

这两场战争使日本获得大量外汇收入。

据统计,1950—1977年日本的“特需”收入累计达107.8亿美元,仅朝鲜战争所得“特需”收入即占1951—1953年外汇收入的40%,占国民收入年平均数额的18%,从而弥补了日本的贸易逆差。

第三,冷战的加剧使美国对日政策转向积极扶持。

浅析日本20世纪80年代“政治大国”战略

浅析日本20世纪80年代“政治大国”战略

浅析日本20世纪80年代“政治大国”战略刘玉丽【摘要】“政治大国”战略由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任期内正式提出。

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通过在意识形态方面强化国民爱国心、大国意识及对日本文化进行输出,从而奠定其走向大国化的思想基础;同时,继续强化其经济基础,进行经济改革;军事方面,连年增加军费开支,修改日本宪法及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外交方面,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开展周边外交和全方位外交。

日本通过实施“政治大国”战略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3【总页数】6【关键词】日本;20世纪80年代;“政治大国”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首相中曾根康弘上台以后,在对战后“经济立国”总体战略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日本政府确立和推行了“政治大国”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力主实现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由此,日本进入了第三次战略转型期,即追求“政治崛起”的时期。

[1]一、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产生的背景首先,二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极大膨胀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政治野心也显露出来。

二战后不久,随着美国对日经济的大力扶持及日本国内民众的共同努力,日本逐渐走出了战后经济的萧条期。

尤其是在战后初期倾斜生产方式、道奇计划、夏普税制改革及朝鲜战争所带来的“特需景气”等一系列经济改革与机遇的推动下,日本实现了战后经济的复兴,并逐步迈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

在1955—1973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国家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3%的高水平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令世界瞩目。

[2]进入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在经历了战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繁荣后,1988年其国民经济总量达到29 71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经济总量的58.25%。

同时,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世界头号投资大国。

日本推进“政治大国”战略中“软权力”运用论析

日本推进“政治大国”战略中“软权力”运用论析

收稿 日期 :0 9— 9— 9 20 0 0 作 者简 介 : 大超 (9 9一) 男 , 南 南 阳人 , 士 , 阳理 工 学 院政 教 部 讲 师 , 徐 16 , 河 硕 南 主要 从 事政 治 学 与 国 际政 治研 究 。
1l 2
础 。
的委婉说 法 。为 了成为 “ 国际 国家 ” 他 们开 始运 用 , “ 软权力 ” 中曾根 提 出“ 化 国家 ” 发展 理 念 , : 文 的 希 望 能够 以文化为 手段增 强 日本 的吸 引力 ; 桥本 龙 太
秩序 的国 际努力 。其 后 , 日本 政 界 和学 界 对构 筑 国 际新秩 序 的具 体 主 张各 抒 己见 , “ 美 国 、 但 以 日本 、 欧洲 三极 为主导 , 以西方 的价值 观念 为准则 , 以西方 的 民主政 治理念 、 民主政 治 模 式 以及 市场 原 则 为基
提 出 了 日本 不 能 继续 做 “ 济 大 国—— 政 治 小 国” 经
的《 交蓝皮 书》 外 中提 出 : 今后 日本 必须 对 作 为 国际
秩序 重要一 环 的亚太地 区的安全 与发展发 挥真 正 中 心作 用 。其 目的是 逐 步 提 高 日本 在 亚 太 地 区的 地
构筑 有利 于 自身 的未来 国际新 秩序 问题 摆在 了 日本
位 , 而 主导地 区事务 , 进 为走 向世 界政 治舞 台奠定 基
面前 。19 9 0年初 , 日本首相 海 部俊 树 在致 美 国总统 布什 的信 中提 出建 立 国 际新 秩 序 的主 张 , “ 须 即 必 以美 、 欧 三 极 为 主导 形 成 世 界 新 秩 序 ” ( 。 日、 J 成 为 “ 治 大 国” 2 政 是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日本 不懈追 求 的国家 战略 目标 。早在 1 8 9 0年 , 平首 相 大 海 部在其 《 相施政 方针 演说 》 首 中进一 步 阐 明 : 世界 正处在 历史性 变化 之 中 , 日本 必 须 参 与构 筑 国 际新 秩序 , 开展 “ 理 想 的外 交 ” 积极 参加 旨在建 立 新 有 ,

评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评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评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日本提出了政治大国战略,开始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战略转变。

其后的几十年间,虽然日本政府的提法变再变,但都没有脱离“政治大国”的实质。

几十年来,政治大国一直是日本发展尤其是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一、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及实施(一)、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向故乡群马县民众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强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这是日本现职首相首次公开使用“政治大国”一词。

从此以后,日本历届政府都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列为对外政策的“最大目标”。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在不断推进,追求政治大国已成为日本对外战略的中心课题。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的手段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

日本针对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对其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日本政府一再强调,亚太地区对它的和平与繁荣“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

日本政府则明确提出“立足亚太是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针”,把亚太地区作为实现其政治大国目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日本的亚太外交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

自8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60%集中在亚太地区,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70%也集中在这一地区,日本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援助一直占其对外经济援助总额的62.5%以上。

日本出口的60%以上,进口的55%以上,也是在亚太地区进行的。

1995年,日本与亚太地区的经贸总额占其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几大主要贸易伙伴都集中在亚太地区。

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

近几年来,日本全面调整亚太战略,展开了全方位的外交攻势。

在日美关系方面改变了90年代初期矛盾尖锐的局面,政治军事合作不断加强;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在调整中继续发展;日本和俄罗斯的关系呈现不断改善与发展的态势;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加强;日本在发展与韩国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谋求改善同朝鲜的关系;日本以能源外交为龙头,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发展时期;日本同南亚国家的关系近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

岛国根性——日本的国家战略分析8

岛国根性——日本的国家战略分析8

岛国根性——日本的国家战略分析争雄于世界(1)日本位于亚洲的最东端,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日本人从来没有机会与西方人来往。

日本真正开始与西欧国家打交道是从向葡萄牙人学习火枪技术开始的,那时,中国已经进入了明朝末年。

此后,荷兰人来到了东亚,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岛,进入琉球和日本,日本人才真正开始接触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

荷兰人的先进技术让日本下层的知识分子大开眼界,而政府则视为“奇技淫巧”,对荷兰人在日本的活动加以严格限制。

其后,沙皇俄国、英国和法国等相继十几次叩关,也未能啄开幕府锁国的铁钥。

1853年7月发生的“黑船事件”标志着日本与西方全面接触的开始。

美国冒险家佩里准将突然率领舰队来到东京湾,他的舰队涂着黑漆,被日本人称为黑船,一番武力恫吓后,日本幕府惊慌失措,被迫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此后,欧洲列强陆续来到,按照同等优惠条件逼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醒了的日本人再次迸发了强者意识:第一,就是老老实实向西方列强学习,恭顺地执行各项不平等条约;第二,就是卧薪尝胆准备向西方挑战,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霸权主义国家。

1871年,明治天皇政府向欧美各国派出了规模庞大的访问团,这种访问团的性质就类似于古代的遣唐使,开始全面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文明。

日本的访问团广泛地考察了西方各国的文化和政治,经过认真权衡后,决定模仿德国的法律制度和陆军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和海军制度,法国的教育制度和刑法制度,并广泛采纳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军事和工业技术,此后,日本开始了狂热地追随西方的道路。

在西方列强面前,日本人还是弱者,他们渴望与西方列强搞好关系,通过讨好列强,分一杯羹,但遭到了列强的耻笑和漠视。

早在19世纪50年代,日本人曾经一厢情愿地希望与沙俄交好,还肉麻地把并不被英法尊重的俄国尊称为“世界希望的中心”,结果被沙俄无情地赶出了门外。

此后,日本人又耗费巨资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标准在东京建造了鹿鸣馆。

鹿鸣馆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情趣建设,里边吃西餐,穿西服,理分发,跳交际舞,盖洋楼。

怎样看待日本向政治大国迈进

怎样看待日本向政治大国迈进

1)冷战结束后,日本在对外关系中加紧推行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其战略目标是使日本成为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世界大国,同美中俄等一样,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极。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和秩序发生巨大变化,在日本看来冷战时期束缚日本能够在国际关系中有所作为的因素已经消失。

在世界面临新秩序和新格局的塑造过程中,日本应该抓住这一世界权力重新分配和世界大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重新定位的机会,使日本迅速摆脱战败国地位,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提供了坚实基础。

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民族主义势力抬头,日本国民的大国意识膨胀也是推动日本推行谋求政治大国战略的重要因素。

(2)日本年轻官僚们希望日本能够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种不依赖于美国的、独立发挥领导作用的角色。

日本的领导地位应该同美国一样,是平起平坐的,没有主次之分。

而美国希望日本扮演的只是一个在美国领导下,按照美国的愿望和要求,分担部分责任和享受部分领导权力的“补充”美国领导作用的角色。

这种关系依然体现着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和领导。

日本年轻官僚们所谋求的日本“领导角色”和美国希望日本所担当的“领导角色”的内涵也有共同点,即过去的那种美日关系已经结束了,日本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中应该发挥更独立的作用。

(3)材料5的观点认为,要解决靖国神社的问题,日本必须先解决对过去侵略战争历史的正确认识和反省问题。

材料认为,如果日本不先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民族主义者就可能利用靖国神社宣扬军国主义思想,从而导致日本重蹈过去侵略战争的覆辙,制造更多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牺牲品。

(4)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出,日本在走向大国的路上,采取的是军事扩张的道路。

日本要走向真正意义的大国,必须走正常的道路,即通过和平与发展的道路走向大国。

【解析】从材料1-4我们可以归纳出,日本推行的是政治大国战略。

本题要求考生了解一些相关的政治背景。

政治大国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体现在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是现在日本仍然在政治没有什么建树,被称为“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摘要: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酝酿调整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政治大国”被正式提出并作为日本新的国家战略并逐步实践。

但要真正成为政治大国,仍必须对自己的侵略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彻底肃清军国主义思想,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和平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取得周边国家的谅解。

否则,就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政治大国战略措施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正文:政治大国战略广义上是指以日本的国际化为主线,强调日本不仅要在国际社会里做出经济贡献,还必须承担起在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责任;不仅包括对外战略的制定,也包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改造。

狭义的政治大国主要是指能够像“普通国家”一样自主地、平等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大国。

近代日本提出了“脱亚入欧”,成为其跻身世界列强行列的第一次战略选择;二战后,日本“脱欧入美”,完成了其第二次战略选择;而日本首次把走向政治大国作为一项国策提出来,是在80年代中期中曾根康弘执政时。

中曾根首相上台后在其“战后政治总决算”中明确表述:日本不能只满足做经济大国,还要求成为政治大国;今后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

这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宣言,也成为后来日本历届内阁的共识和国家目标。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日本利用冷战后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

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日本对亚太地区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

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积极改善与各个国家的关系,如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等。

再次,加强亚太军事外交,扩大日本军事影响。

日本在展开全方位政治外交的同时,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军事外交。

2、大搞联合国外交,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软实力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软实力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软实 力
目录
01 一、政府政策软实力
03 三、教育政策软实力
02 二、企业政策软实力 04 总结:
内容摘要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领先的发达国家之一。 其背后离不开一系列政策软实力的支撑,这些政策软实力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从政府、企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日本经济高速 增长的政策软实力。
二、企业政策软实力
其次,日本企业支持员工发展,注重人才培养。他们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离 不开员工的成长和支持,因此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职业培训等方式,提 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福利保 障,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二、企业政策软实力
最后,日本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他们注重 市场调研和消费者需求分析,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通过提供优质 的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三、教育政策软实力
其次,日本教育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校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学习。这种教育 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育政策软实力
最后,日本教育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通 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这种教 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 实的基础。
三、教育政策软实力
三、教育重人文素养、强调团结合作、 注重实际应用的能力等方面,都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政策软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2月第22卷 第6期阴山学刊Y I NS HAN ACADEM I C J OURNALD ec .2009Vo1.22 No .6日本推进 政治大国 战略中 软权力 运用论析徐大超(南阳理工学院政教部,河南南阳473026)摘 要:成为 政治大国 是日本所确定的国家战略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灵活运用 软权力 ,以推进 政治大国 战略。

通过增进共同价值观,扩大文化吸引力,打造 地球贡献国家 等外交手段,日本拓展了国际政治空间,提升了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事务发言权,改善了国际形象,为走向政治大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软权力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9)06-0112-05一成为 政治大国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不懈追求的国家战略目标。

早在1980年,大平首相提出了日本不能继续做 经济大国!!!政治小国 式的 跛足国家 的要求。

1981年,铃木首相宣布日本正在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变为积极的创造者,这意味着日本 第三次远航 的开始。

1983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 政治大国 的旗帜,提出日本应发挥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对应的国际作用,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其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其后,各届内阁在政治大国问题上虽然提法不同,但对政治大国的内涵理解以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

概括起来,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构筑以美、日、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秩序正经历着快速而深刻的变革,尽管旧秩序似乎正在消失,但一个结构合理、能为世界政治提供范式框架和取向的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1](P48)而历史证明,主导国际秩序的国家会比其它国家从国际秩序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冷战结束后谋求构筑有利于自身的未来国际新秩序问题摆在了日本面前。

1990年初,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致美国总统布什的信中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即 必须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2](P183)。

海部在其∀首相施政方针演说#中进一步阐明: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变化之中,日本必须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开展 有理想的外交 ,积极参加旨在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其后,日本政界和学界对构筑国际新秩序的具体主张各抒己见,但 以美国、日本、欧洲三极为主导,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准则,以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民主政治模式以及市场原则为基础 的核心却没有改变。

这一主张凸显美、日、欧三极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符合日本的利益要求。

2.力争成为未来亚洲秩序的主导者。

这是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出发点和基础。

从国际秩序的角度来看, 国际秩序是由各种亚秩序组成,亚秩序受国际秩序支配。

国际秩序管理、协调、控制着各种亚秩序及其相互关系。

[1](P59)亚秩序就是地区秩序,其主导者在国际秩序的构筑过程中将起重要作用。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反复强调: 欲登世界舞台,需以亚洲为选区。

[3](P246)因此,日本在1991年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提出:今后日本必须对作为国际秩序重要一环的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发挥真正中心作用。

其目的是逐步提高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地位,进而主导地区事务,为走向世界政治舞台奠定基112*收稿日期:2009-09-09作者简介:徐大超(1969-),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南阳理工学院政教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与国际政治研究。

础。

3.力图摆脱战败国地位,争取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这是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核心目标,也是成为政治大国的标志。

日本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就加入联合国,但在冷战时期,它奉行的实际上是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谓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徒有虚名。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解决地区冲突以及推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事务、发挥政治影响的重要舞台。

在这一背景下, 日本如果不能确保在安理会的发言权,就无法展开真正的联合国外交。

[4]而要在联合国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成为政治大国,就必须摆脱战败国这种 非正常国家的状态,向 普通国家转变。

这就要突破战后制定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的制约,修改∀联合国宪章#中 不适合于新的时代和没有意义的 敌国条款,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日本国力相称的国际作用。

因此,日本的几届领导人都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为摆脱现状做着努力。

他们利用各种机遇,颁布一些新法规,巧立名目 曲线救国,以 为国际社会作贡献为旗帜,以期向 普通国家转变,为实现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最终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战略目标作准备。

二软权力(so ft po w er)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最先提出来的。

奈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权力分为 硬权力和 软权力。

硬权力指与军事和经济力量那样的具体资源相联系的硬性命令式权力(hard co mm and po w er),它通过借助 大棒威胁或 胡萝卜引诱,直接迫使他人改变自己的意志或者行为,强迫他人做本不愿做的事; 软权力指的是与文化、意识形态和规则制度等抽象资源相关的、决定他人偏好的软性同化式权力(soft co-opera ti v e po w er)。

[5](P80)是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

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造成各国相互依赖愈加紧密的时代, 软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战后的外交经验使日本的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如果日本 只停留在经济国际化,而不在文化、政治方面为世界作出贡献,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国家。

[6](P327)所谓 国际国家,就是 政治大国的委婉说法。

为了成为 国际国家,他们开始运用 软权力:中曾根提出 文化国家的发展理念,希望能够以文化为手段增强日本的吸引力;桥本龙太郎在访问东南亚时特别强调要与东盟 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合作和交流关系,通过文化交流进一步培养亚太地区共同体意识。

[7](P172)进入新世纪,日本的自由主义政治家们认为应该致力于建设 地球贡献国家,不断提供 国际公共产品,同他国分享共同合作的成果,因而更加重视 软权力的运用。

[8]1.以 共同价值观理论谋求与美国巩固双方关系,取得西方集团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90年代后的日本外交把 共同价值观与政治大国战略相结合。

1992年1月日美两国首脑会晤后发布的∀东京宣言#称: 两国的合作是建立在政治、经济自由、民主、法制和尊重人权等共有的诸项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作为拥有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市场指向型的民主国家,日本和美国是肩负形成新时代的特殊责任的国家。

[9](P101)这说明日本有意以 共同价值观强化日美同盟,通过 意识形态划线,避免在推进政治大国战略的过程中遭美国的猜疑和防范,并以此获得西方世界和有关集团的认同和支持,以保持对非同盟国家的战略优势。

基于此种考虑,日本大力推行 价值观外交。

在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中,不断强调共同体的形成要有 理念上的方向性,也就是必须保证 自由、民主、人权价值在共同体内实现,防止共同体成为 专制、压迫或霸权国家的秩序。

2006年,日本安倍首相提出建设 美丽国家,积极开展 重视民主、自由、人权、市场经济等普遍价值的外交,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东欧到波罗的海各国,形成以普遍价值为基础的富裕而稳定的 自由繁荣之弧。

[10]日本反复强调要与拥有共同价值观及战略利益的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北约各国密切合作。

这既是展示与西方保持高度一致的 同盟者姿态,也是期望逐渐增强对他国的政治号召力和影响力。

同时灵活运用ODA,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对这些国家(主要是冷战结束后开始走向民主化的国家,如印支三国、 GUAM四国和中亚及非洲国家)的教育、卫生保健领域、基础设施和法律的完善以及民主化的深化等方面进行援助,共同实现自由与繁荣的社会,以赢得他们对日本的好感。

2.以和平路线为依托,在国际安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日本以战后长期的和平路线实践为依托,致力于开展国际安全领域的外交活动:113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合作援助,力争在毒品、走私、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解决国际 热点,先后在柬埔寨问题、海湾战争和朝鲜核问题等地区安全事务上给予了积极的资金支持和配合;积极推动国际军控议程,促成了联合国第一次国际性裁军大会的举行并设立裁军事务厅,不仅提出了相关组织章程和决议,还提供了有关经费和技术人员;积极维持核不扩散体制,以唯一核武器受害国的身份现身说法,充当国际和平的维护者;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进国际和平进程。

同时在国际维和行动上,日本借着各种机遇,打着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旗帜,逐步确立和扩大对外军事自主权限的 合法性,既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也是 自我松绑,为实现既定的政治大国战略扫清各种障碍。

3.积极参与地区性、全球性国际组织和机制的创建,扩大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历史上,大国在构筑、维持、改变和操纵国际秩序方面起主导作用,国际秩序的利益倾向也是有利于这些国家。

[11](P13)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号召力和国际制度的创新能力成为确立大国地位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国自身成长过程中需要刻意追求的一个目标。

[12](P17)基于融入并争取主导国际秩序的需要,特别是谋求加入联合国的艰难过程和因软实力不足而屡受挫折的教训,同时也是为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积累实绩,日本希望能在区域和国际机制的创建中抢占先机,以处于有利位置。

为此,日本针对亚太地区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机制构想,如东亚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亚太安全合作会议、亚太安全保障委员会以及亚太国家首脑会议等等,积极促使东亚地区在贸易、投资领域,在环保、能源合作、疾病防控等各个方面形成合作网络;强调日本要在市场开放、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带头作用。

在国际上,日本在环境、人口、难民和粮食问题等方面为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西方八国集团内部,日本也利用其成员国身份,在呼吁重视和解决南北发展差距问题,援助发展中国家上,推进国际环保等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4.开展文化外交,促进世界对日本的了解和理解。

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外交是增进国与国相互理解的手段,政治上有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上也大多有影响力。

政治势力是与文化上的权威相结合的。

为此,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就大力推行文化外交。

竹下内阁成立后,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将国际文化交流定为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

1994年,日本∀新时代的国际文化交流#报告中充分认识到:文化交流是使国际社会理解日本,并对日本作出评价的条件,也是对构筑新时代国际秩序的贡献;国际文化交流能认识到并增进与西方各国的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观,这对维持建设性的对外关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