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无痕教育 心得体会
读《徐斌:无痕教育》有感

读《徐斌:无痕教导》有感之青柳念文创作巩义市米河镇高庙小学六年级何瑞有人说徐斌是一位真正用“心”在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员,也有人说徐斌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数数学讲授门户无痕教导的创始人.有幸,我读完了《徐斌:无痕教导》一书,心中豁然开畅.疾速的看了整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是通过事例,来讲明有的教员教三年后就不是新手教员了,而有的教员教二十年后还是新手教员,区别在于教什么?在讲授中要善于退,敢于进.退是退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已有旧知、思维起点;进是进到认知布局、实际应用、思维深处.他鼓励我们在春风化雨中提升讲授艺术,讲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履历,讲堂是充满无限魅力的地方,讲堂是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在他的讲堂,他通过不懈的尽力、研究、反思,终于做到了.徐斌教师还用他的教导哲学与我们共勉: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做学生们喜爱的教师;创造学生喜欢的讲堂;享受教导成长的高兴.想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数学好玩,玩好数学”,这无疑是要我们的讲堂能吸引得住孩子们的心,能把数学课上的“好玩”,能在“玩”中学好数学.这样的境地生怕只有我们下了大力量,“熬”尽心血的去研究讲授的艺术才干做的到.无痕教导不但是一种教导方式,更是一种教导思想,是一种教导心理学的规律和原则,是一种教导的美学和哲学的境地,是一种对教导来历根基的追寻.徐教师提炼并演绎出无痕教导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开端学习,在不露痕迹中懂得,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在实际的讲堂讲授中,如果教师们都能把讲授意图隐蔽起来,达到对无痕教导这种教导根源的追寻,我想,我们的讲堂对学生来讲,将是汇集教导智慧和讲授艺术于一体的知识路程.其次就是:整本书中既有许多出色的讲授实录,如他的成名课、代表课等.又有对许多讲授原则和讲授热点问题的独到阐述.也有许多讲授战略的详细说明,和操纵要领.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他在网络教研中成长的故事.第二部分,详细向我们阐述了他建议的无痕教导的基本内在与操纵战略,更有代表性的课例描绘.第三部分,呈现的是一些详细的讲授案例.足有30来篇,很有实用价值.比方苏教版小学数学中“处理问题的战略”这一系列的课,如何去抓住要领,建构战略知识的布局体系,都有详实的阐述和讲解.同时也附上成功的讲授案例,让教师们可以学习鉴戒.第四部分,是中国教导报对徐斌教师教导讲授艺术的系列报导,还有一些专家、名师的讲授赏析.这些,可以处理很多教员在讲授中的猜疑,把教研、备课、讲授提高到深入研究的层面,是对小学数学讲授的“深度思考”.第五部分,是徐斌教师写给年老教员的话,读来很受启发,引人深思,激人奋进.读完徐斌教师的书,我对“如何做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了更详细的懂得.怎样才干成长为优秀的教员?一、向出色的前辈、同行学习.只有向最优秀的典范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上不竭创新,不竭前进,一名教员才能够走向优秀.二、积极地反思讲授.在不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懈的考验中优化自己的讲授战略,提升自身的教导素养.讲授反思要详细,体现出讲授的预设和生成,找寻到最优的讲授战略.展现出反思的细节和效果.三、注意讲授语言的艺术.讲授语言对孩子的激励和引领,比方教师的评价是否既可以鼓励回答的孩子又可以引导其他孩子继续深入学习,做到“无形”中“抓住”孩子的心.四、在规划化的集体备课、高效上课、讲授研讨中,积极的参与,多做总结,考验成长.五、多读书,与书为友,让生活变得精美,充实而高兴.我想“一批优秀的教员,一个有核心的教研团队,才干酝酿、成长出优秀的教员”,我们教导的热土才干肥沃,才干出名师,出大家,教导的学生才干多优秀的人才.。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最近通过阅读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新编写的著作——《追寻无痕教育》,还有他旺盛的精力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徐斌老师说,数学教学就是把“科学形态的数学”转化为“学科形态的数学”,而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教材的处理。
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徐老师说他的课一般有百分之八十是完全来源于教材的,其余百分之二十则是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稍加改编而成。
但是,这百分之八十,恰恰是体现了他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抓住了本质和核心的东西;而这百分之二十,又恰恰体现了他对教材的创造,这种创造细小、平实,却透着徐教师独特的教育智慧。
走进徐老师的课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你会发现他的数学课充满了童趣,他善于把孩子带进数学乐园,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观察、发现、交流、分享,让他们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和提升。
教学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开始,徐老师出示了教材上的情景图,要求学生观察一共有几台电脑,有的学生一个一个数,发现有8个;有的学生2个2个数,也得到了8个;还有的学生用2+2+2+2来计算,得到8个。
教师随即告诉学生,求4个2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接着,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学生认识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电脑出示了8个2,教师要求学生求出现在电脑室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学生出现了加法列式和乘法列式两种方法。
教师没有特别指出一定要用乘法列式。
紧接着,多媒体上8组电脑变成了100组电脑。
徐教师问学生:“现在有几个2,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刚开始还兴致十足地说着:可以用2+2+2+2,但说着说着,很多学生终于停了下来,他们发现要写很长时间,算式太长了,黑板不够写了有的学生终于想到此时应该用乘法100×2或者2×100就快多了。
是呀,倘若教师直接给予引导,给予方法,给予策略,学生此时的感悟不会那么深刻:“太麻烦了”“写不下了”“黑板太短了”“应该用乘法计算简单”。
《追寻无痕教育》读后感

《追寻无痕教育》读后感《追寻无痕教育》整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1、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
2、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可能。
3、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价值。
4、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策略。
看了整本书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大点,每个章节他都是通过事例,来说明有的老师教三年后就不是新手老师了,而有的老师教二十年后还是新手老师,区分在于教什么?勉励我们在教学中要擅长退,敢于进。
退是退到同学的生活现实、已有旧知、思维起点;进是进到认知结构、数学本质、思维深处;勉励我们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教学艺术。
最末徐斌老师用他的教育哲学与我们共勉:为同学数学学习服务;做同学们喜欢的老师;制造同学喜爱的课堂;享受教育成长的欢乐。
对于无痕教育我的理解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不露痕迹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控,在春风化雨中提升。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假如老师们都能把教学意图隐藏起来,达到对无痕教育这种教育本源的追寻,我想,您的课堂对同学来说,将是集聪慧和艺术于一体的知识旅程。
教学其实就是老师对教材的一种演绎,都说要深挖教材,那深挖教材该怎么挖?要把握一个怎样的度呢?其实,这个度就表达在“进”与“退”的聪慧中,进退之间表达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从容节奏。
擅长退,要退到同学的生活阅历,激起同学探求新知的剧烈愿望;退到同学的思维起点,激发同学思维的过渡性特点。
敢于进,要进到同学的认知结构,使同学的点点知识连成串儿;进到同学的思维深处,使同学的多种思维形式形成“思维合力”;进到同学的实际应用,使得同学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测、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受,课堂是充斥无限魅力的地方,课堂是同学充分进展的天空。
抱负的课堂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
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是同学享受老师服务的过程,同学学习经受是充盈欢乐的,学习结果是充分有效地,学习过程是充斥聪慧的。
抱负的课堂教学过程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绘声绘色,有滋有味。
学习无痕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无痕教育心得体会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数学教学宜“无痕”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张荣海此次到第一实验学校学习,让我认识了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
我听了他一节课,一节讲座,一些评课。
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最新编写的着作——《追寻无痕教育》,还有他旺盛的精力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从早上8点上课开始一直到中午12点互动评课结束,一直那么专注和用心!徐斌老师说,数学教学就是把“科学形态的数学”转化为“学科形态的数学”,而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教材的处理。
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徐老师说他的课一般有百分之八十是完全来源于教材的,其余百分之二十则是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稍加改编而成。
但是,这百分之八十,恰恰是体现了他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抓住了本质和核心的东西;而这百分之二十,又恰恰体现了他对教材的创造,这种创造细小、平实,却透着徐教师独特的教育智慧。
走进徐老师的课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你会发现他的数学课充满了童趣,他善于把孩子带进数学乐园,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观察、发现、交流、分享,让他们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和提升。
教学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开始,徐老师出示了教材上的情景图,要求学生观察一共有几台电脑,有的学生一个一个数,发现有8个;有的学生2个2个数,也得到了8个;还有的学生用2+2+2+2来计算,得到8个。
教师随即告诉学生,求4个2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接着,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学生认识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电脑出示了8个2,教师要求学生求出现在电脑室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学生出现了加法列式和乘法列式两种方法。
教师没有特别指出一定要用乘法列式。
紧接着,多媒体上8组电脑变成了100组电脑。
徐教师问学生:“现在有几个2,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刚开始还兴致十足地说着:可以用2+2+2+2……,但说着说着,很多学生终于停了下来,他们发现要写很长时间,算式太长了,黑板不够写了……有的学生终于想到此时应该用乘法100×2或者2×100就快多了。
读《无痕教育》心得(一)

读《无痕教育》心得(一)
无痕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数学成绩越差?看了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数学课堂18例》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也找到了学生不爱学数学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真正感受到了“无痕教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张力。
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是只有抽象思维,就少了形象的美感与艺术的韵味。
如果在让学生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及比较抽象的算式规律的时候,我们能巧妙地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情景故事,编写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情趣盎然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抽象的事理,并到达记忆深处。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润物细无声”中“道法自然”地领略抽象思维的妙道。
学习数学,不但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乐此不疲,真正让数学成为一种具有艺术美感与生命张力的思维体操。
学生有着无穷的学习能力,但这种能力如果得不到开发,就可能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慢慢地泯灭。
如果我们能站在一个很高的教学点上进行课堂教学的谋划与设计,“无痕”地让孩子们一步步去认识与把握数学之道,发展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孩子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必需的知识,形成必备的能力、应有的品格。
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要向徐斌等众多名师学习,为“无痕教育”而努力!。
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3篇)

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3篇)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通用33篇)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篇1一、做孩子的朋友,感悟童心“教育孩子不是一种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
”徐光同志强调要“感悟童心”,实质就是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儿童。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认识,他们的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背规律不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耍、奔放,做她的朋友,我和女儿的关系我注重两点:(1)民主、平等尽管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力,但权力不是等级。
记得女儿以前做错事的时候经常就嘀咕:妈妈,孩子做错事会被大人批评,你们大人做错事呢?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孩子也呼吁民主平等。
徐光曾经为了穿什么衣服跟儿子闹别扭,我就是深有体会的。
我女儿虽然才六岁,可是很有个性,她对于穿什么样的衣服,扎什么样的发型,都是有要求的。
如果今天没有按她的愿意去做,那么她今天无论做什么事都捣乱,故意使坏,真的让你忍无可忍,可是相反,你今天如果按照她的要求给她穿着打扮,那么她的心情会很愉快,干什么事情都很开心,认真!于是后来她主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她去穿。
所以稍微有点过分的时候和她好好说,她也愿意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因为她感觉到我不是站在她的对立面,平时还是很支持她的。
而如果一开始对她的做法就控制和干涉,她会认为她的想法总是被大人们忽视,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重视,她可能会变得越发倔强叛逆,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
(2)谈话、倾听和孩子谈话不仅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而且还在闲聊中和孩子拉近距离,知道彼此,并让我们成为永远的朋友!如果一味地苛求、指责,不容倾诉和申辩,孩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言语会越来越少。
这并非说明他不想谈,而是不愿谈,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不说比说更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后只会引来无休无止的“唠叨”。
听《潜移默化中理解》的心得感悟

听《潜移默化中理解》的心得感悟徐斌老师倡导“无痕教育”,无痕教育是指隐藏的教育意图,遵循教育规律,通过间接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好的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
无痕教育是顺其自然、悄无声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教育,这与我校的“泉文化--润物细无声”不谋而合。
无痕教育的基本策略:一、不知不觉中开始,二、潜移默化中理解(本次讲座的主题),三、循序渐进中掌握,四、春风化雨中提升。
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标》中的“理解”是这样解释的:“是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关联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徐斌老师以课例的形式讲述了如何潜移默化中理解:课例一:《认识乘法》(二年级),几个几是乘法的物化形态,1、观察叙述是知识的来源,2、动手操作小棒,3、学生画图表达呈现具体的形象,4、拍手游戏,游戏形式对二年级孩子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如表示3个3,先拍3次,停一下再拍3次,停一下再拍3次。
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曾说:“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徐斌老师正是把这一教育理念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
课例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三年级),线段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首先出示两行小红花,第一行两朵,第二行八朵,再出示把小红花变成正方形,再把两个正方形合成一个长方形,再把第二行长方形合在一起,然后把长方形变窄,最后演变成线段图。
学生通过经历一步一步的转化,认识了线段图的由来。
这样的教学思想也符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徐斌老师的教育教学关注到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课例三:《一位数乘两位数》(三年级),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例14×2=,首先教给学生直观的算例,先用个位的4和个位的2相乘等于8,8就表示4×2=8,再用12的10×2=20,最后8+20=28,计算过程中分别说出每一步的含义。
读《无痕教育系列研究》有感

读《无痕教育系列研究》有感今天阅读《徐斌与无痕教育》第53——71页的《无痕教育系列研究》。
这部分内容包括:儿童基点学科视野;不着痕迹潜移默化;巧妙点拨相机孕伏;进退之间运筹帷幄;点亮细节提升智慧。
儿童基点学科视野无痕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无痕教育的内涵特征首先就定位于“儿童基点,学科视野”。
首先,从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来说,坚持“尊重、理解和创生”的整合思路。
其次,从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看,实施“不知不觉中开始”的无痕策略。
最后,从对教学方式的选择看,采用小步子、低起点、融思想的方法。
每一个观点都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片段,在阅读理论性文章的同时,能够结合具体的例子以求更好的理解。
很喜欢这样的一段话:秉承着儿童的天性,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让数学变得“好玩”“好看”“有趣”起来。
并且,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把作为科学的数学转化为作为学科的数学,把作为文本的数学转化为作为过程的数学,从而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
要实现这种转化,是需要教师有大智慧的,这种智慧会从对教育教学思考中来,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中获得。
不着痕迹潜移默化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对计算教学的研究,徐老师说:在无痕教育理念的观照下,计算教学中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就是:不着痕迹,潜移默化。
徐老师对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深度的研究,这一章节徐老师结合具体的实例,把自己对计算教学的`研究和思考进行了阐述。
徐老师说:计算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即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间的发展过程。
“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间的过度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次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说起计算课,是老师们感觉头疼又无奈的课,一是感觉没啥可讲,再是不知道怎么去讲,总觉得是枯燥而又不好理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
——参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推进课堂深刻转型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板泉潘庄小学聂磊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数学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
2017年3月4日,我有幸去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名家教学观摩活动”。
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黄爱华、余颖等著名教师的展示课以及最后各位老师做的报告。
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沉稳儒雅的黄爱华老师,设计新颖、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徐斌老师语言亲切,情感愉悦、轻松的课堂。
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新的教师,我珍惜每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因为每一次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更何况特级老师的课,能够让我学习不少教学经验。
认真倾听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目标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高度关注。
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
徐斌老师的这一节课真正是给了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
完全看不出这一节课的教育意图与教育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育,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学生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学习结果是充分有效地,学习过程是充满智慧的。
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就如同朱熹的一首诗那样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徐斌老师所坚守的“无痕”教育,是旨在“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