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文新授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教材中没有讲述原始社会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解体的过程。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史实,酌情进行介绍和分析,给学生以完整的印象。
(2)奴隶社会──井田制本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特点和解体过程。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
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建议理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4古代的经济政策

3.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D.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4.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 B.直接原因是倭寇侵扰 C.由十三行与外通商 D.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5.《明清商人小说》中指出:“三言”、“二拍”中 的一些作品,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清代以 后,商人小说就更多,文言小说里有很多以商人为主体 的篇目,白话小说更是比比皆是,就连《红楼梦》里, “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也是“世代皇商”出身。这反 映了 ①“重农抑商”思潮到“工商皆本”主流思想的巨变 ②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活跃的社会现象 ③明清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不再以商贾活动为 耻 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商业意识觉醒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二、 “重农抑商”
材料一: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 1、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 抑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 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 [dù] 也”。 商周:鼓励商业
战国:抑商政策出台 材料二:雍正帝:“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
秦商鞅变法: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废井田开阡陌
国有土地
(一部分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 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
封建 地主土地制 土地制
(大部分土地)
农民土地制
(少量土地)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感悟历史
材料一:四川巡按孔贞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近 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万历) 材料二:嘉庆时,大学士和珅占地达80万亩,就连他的 两个家丁,也占有土地6万亩。 道光时的大学士琦善, 拥有土地高达256万余亩,占地之广超过和珅三倍。 材料三:据统计,明代万历年间徽州人均耕地面积仅 2.2亩,清代康熙年间为1.9亩,道光年间只1.5亩。而 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拥有耕地“约得四亩,十 口之家,即须四十亩”才能维持温饱。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必修Ⅱ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重农抑商”;2、“海禁”与“闭关锁国”考点分析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一)、商周时期:______________ 商业。
(二)、战国时期:首倡____________。
1、原因:(1)商业与农业争夺(2)商业影响(三)、西汉时期:继续推行政策1、表现:货币、盐铁酒、贩运、物价,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等。
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的势力。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四)、明清时期:依然固守政策。
1、表现:(1)统治者态度:、(举例两帝王)(2)统治者措施:①继续实行,垄断、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②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_____。
(五)、总结:1、“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抑商:①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工商业范围。
②对民营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④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评价“重农抑商”政策:A、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1)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B、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2)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3)阻碍了,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考点分析二: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1.(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2.(2011年4月嘉兴二模13题)《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
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原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瓦解④直接原因: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制形成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此后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处于支配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基础)、内容②小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③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
(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补充)4、发展趋势:土地兼并加剧政收入。
影响封建统治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制定鱼鳞图册,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一定程度上有所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经济思想和政策Array计民生。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规 律 总 结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及晚期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封 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晚期越来越起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 工、商三者的关系? 答案: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 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 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三洋行”外贸
2. 原因 直接:外部威胁的严重性;
封建经济繁荣
根本:小农意识导致的目光短浅
统治脆弱的外强中干
3. 影响 短期看:实现了自我保护
长期看:与世界隔绝 →落后 →挨打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 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 现出这样的画面——
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 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 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 的工业交响曲。
国有土地
(一部分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 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
封建 地主土地制 土地制
(大部分土地)
农民土地制
(少量土地)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含义:
土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地 原因: 兼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并 限制兼并 政策:抑制 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 按亩纳税(明清) 结果:无效(原因?) 方式: 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晋剧《范进中举》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 落时,伽利略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发现了月 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件(共28张PPT)

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 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 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
C 一税制改革
A.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2、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 人不得衣丝乘车”,这说明西汉
朕(雍正)观四民之业,士之外, 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 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
皆其末也。-----《大清会典》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公 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商鞅在 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 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六 年(即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 实行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奖励耕织, 生产多的可以免徭役;废除贵 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 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推行连 坐法。
B.直接原因是倭寇侵扰
C.由十三行与外通商
D.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5.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 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D
B.影响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C.保证了封建国家的税收
D.使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6.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严重后 果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D B.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莫非王臣。
——《诗经》
材料二: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
土地不得出售
课堂探究1: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
变化?
铁器、 私
牛耕 → 田
的出
出 现
商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法律形式
确认土地 私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自卫作用,保护封建自然经济。
作业
学习效
果反馈
情感
态度
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使学生明白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环节
集备共案
个案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③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④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2、结合课本内容,分析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政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①社会问题: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官僚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钱穆《中国经济史》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消极作用: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合作探究】
武威八中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
年级
高一
主备人
李柱山
授课人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过程
方法
初步掌握运用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讨论法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解决措施: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明朝后期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中国历代各朝几乎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只能一时奏效,但为什么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二、重农抑商政策
【基础知识梳理】
时期
措施
战国
秦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西汉
西汉武帝推行盐铁酒专卖和重征商税,抑制富商大贾
(2)结合材料和相关内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变化原因有哪些?
商鞅所以要废除井田制,……又一原因,是由于当时已发明铁器耕田。《孟子》中记载了“许子以铁耕”之事实。因有铁器耕田,农民便有能力垦殖较大面积之土地,便不必再受格子线之束缚。又如春秋晚期已有牛耕,《国策》记载“秦以牛田,水通粮”……进入战国时期,牛耕更盛。……还有一个原因,即税收制度改变而使井田制不基础知识梳理】
时期
土地制度形式
特点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制
共有制
夏商西周时期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土地国有;禁止买卖
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买卖合法
请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有哪些土地制度?各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1、土地制度演变原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氏族公社所有制转变为井田制的原因?
6、结合所给材料和课本相关内容,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原因有哪些?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②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以及流亡海上敌对势力威胁;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7、思考我们该如何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
请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战国时期、西汉、明清时期采取哪些“重农抑商”措施?
【合作探究】
4、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有哪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5、阅读课本【学思之窗】,思考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哪些影响?
①积极作用: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