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养生理论.doc
中医十二时辰与经络养生保健知识与方法教程

• 未时 • (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午睡后可 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1.手太阳小肠经:疏经活气的臂脉 2.少泽穴:井穴(源头)治疗热症,通常刺血方法比较好。咽喉痛、发烧、 牙肿点刺,滴一滴血就可缓解。不适合按摩。 3.后溪穴:掌纹末端凹陷处,往上推,推到骨缝。穴位深。是八脉交会的大 穴。一治疗后背督脉上的病。二可治疗落枕、肩膀疼,腰不痛背不酸, 4.阳谷学:长生不老的灵丹妙穴 5.养老穴:手放平手心朝下,食指肚顶着最高点,往外转凹陷下去的位置。 治疗眼睛昏花、耳聋、耳鸣、高血压。 6、支正穴:腕横纹上5寸,在侧面。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有个特殊的 功效治人体的赘生物猴子、扁平疣、脂肪瘤(痰湿凝结、气淤症引起)小肠 功能增强了就不会有瘤子。
10.环跳穴:缓解腰痛找环跳 11.风市穴:治疗风湿有奇效. 12.阳辅穴;帮您提高肾功能.. 13.足临泣穴:哺乳期尾声巧回乳 14.足窍阴穴:劳累过度按它补精血..
• 丑时 • (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静心养气 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 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 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 子时 • (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这段 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 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 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 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 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少阳胆经2.瞳子穴:青春永驻的保养穴. 3.悬颅穴: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4.悬厘穴:轻松一按除落枕.... 5.天冲穴:快速止痛,一身轻松.. 6.阳白穴:治疗面瘫的中医常用穴.. 7.风池穴:在发际边凹陷处。对眼睛酸涩,头部眩晕有治疗作用。把眼睛闭 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按揉风池穴,按的方向是奔鼻子的位置。 8.肩井穴:大拇指贴在脖子然后把手弯成弓型中指点的肌肉的位置有一个凹 陷就是肩井穴。主治痛症。对头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等上半身 痛均有缓解作用。
时辰与脏腑经络的中医养生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时辰与脏腑经络的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
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
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 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1 / 21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叁者的关系如下:时间时辰经络 / 脏腑 23: 00 - 1: 00 子时胆 1: 00 - 3: 00 丑时肝 3: 00 - 5:00 寅时肺 5: 00 - 7: 00 卯时大肠 7: 00 - 9: 00 辰时胃 9: 00 - 11: 00巳时脾 11: 00 - 13: 00 午时心13: 00 - 15: 00 未时小肠 15:00 - 17: 00 申时膀胱 17: 00- 19: 00 酉时肾 19: 00 - 21:00 戌时心包 21: 00 - 23: 00 亥时三焦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肺朝百脉。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经络理论犹如一座神秘而深邃的宝库,为我们揭示了身体与情绪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
了解并运用经络理论来调理情绪,不仅是对传统医学智慧的传承,更是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途径。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如同遍布全身的网络,将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情绪的产生与变化,也与经络中气血的流通状态息息相关。
当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畅时,人体的情志活动往往较为平和稳定;反之,若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则容易引发各种情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肝经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肝经气血不畅时,人容易出现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等问题。
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常常面临工作的竞争、生活的琐事等诸多压力,这些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此时,通过按摩或敲打肝经的穴位,如太冲穴,可以起到疏解肝气、调节情绪的作用。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用拇指按压太冲穴,每次 3-5 分钟,每天数次,能够帮助舒缓紧张情绪,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再来说说心经。
心主神明,与人的精神意识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当心经气血不足或运行受阻时,容易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焦虑不安等症状。
刺激心经的穴位,如神门穴,有助于养心安神、调节情绪。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每天用拇指轻轻按揉神门穴 2-3 分钟,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除了肝经和心经,心包经对于情绪的调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包经可以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当人处于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心包经容易受到影响。
按摩心包经上的内关穴,能够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用手指按压内关穴,每次 1-2 分钟,可缓解心慌、胸闷等症状,使人心情平静。
此外,中医的经络理论还强调了身体的整体调理。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饮食养生关键信息项:1、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概念2、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3、经络与饮食养生的关联机制4、基于经络理论的饮食调理方法5、不同经络对应的饮食建议6、饮食养生的注意事项11 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概念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各个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11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输布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当经络功能失调时,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11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经络气血的盛衰、经络的阻滞不通和经络的气血逆乱等。
例如,经络气血不足,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经络阻滞不通,则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12 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调配,达到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其基本原则包括饮食有节、饮食均衡、饮食卫生和饮食因人而异。
121 饮食有节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
过饥则气血不足,影响身体健康;过饱则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122 饮食均衡饮食应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
包括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123 饮食卫生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避免食用变质、污染的食物,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的发生。
124 饮食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饮食。
13 经络与饮食养生的关联机制经络与饮食养生密切相关。
饮食中的营养物质通过经络的运输和布散,滋养脏腑和组织;而经络的通畅与否也会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131 经络对饮食消化吸收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脾胃与其他脏腑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
(完整)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学习提示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
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
”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
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
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 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
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
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
立冬与中医经络养生理论演讲稿

立冬与中医经络养生理论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立冬与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众所周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标志着气温逐渐下降,冬季即将来临。
而在中医学中,立冬是一个特别的节气,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引起我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并根据中医经络养生理论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它认为人体是由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系统和穴位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经络相互关联,并与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及组织联系在一起。
因此,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主张平衡和协调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那么,立冬和中医经络养生理论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医学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养生方法和调养要求。
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是一个养生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体弱者。
首先,冬季气温下降,人们容易感受到寒冷。
根据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人体的经络在冬季中更容易瘀滞,从而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些适当的养生方法,来改善体质和预防疾病。
其次,冬季养生的重点是保持身体的温暖和润泽,以保持体内的水分和能量平衡。
根据中医经络养生理论,冬季正是滋养肾脏和充实精气的最佳时期。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和按摩等方法来增强肝肾功能,提高免疫力,并改善睡眠质量,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和外在环境的调节。
根据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地控制饮食,遵循冬季的食疗原则,如食用温补的食物,如姜、枸杞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合理地安排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降低各种压力和不适感。
总之,中医经络养生理论在立冬这一特殊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了解和掌握中医经络养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调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冬季的气候和环境,改善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
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
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
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一、经络系统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1)、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
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 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
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 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梯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梯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1).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2).五官疾病:如咽炎等;(3).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1).中府①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2).列却①定位:棧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梯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胸部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3).少商①定位:拇指桂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太渊①定位:掌后腕横纹梯侧端,梯动脉梯侧凹陷中。
②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橈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梯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1).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2).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3).过敏性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等;(4).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3、保健要穴:(1).合谷①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蹊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功能:保健要穴。
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2).曲池①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驟连线的中点。
②功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
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3).手三里①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4).迎香①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1).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2).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3).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4).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1).足三里①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悄外一横指处。
②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
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2).梁丘①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韻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3).天枢①定位:脐旁2寸。
②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4).四白①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
又称〃养颜穴〃。
(5).地仓①定位:口角旁0.4寸,巨醪穴直下取之。
②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哺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中央、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
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1).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3).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湿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1).太白①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
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2).三阴交①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
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湿。
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3).阴陵泉①定位:胫骨内侧,驟骨下缘凹陷中。
②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①定位:離骨内上缘上2寸。
②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 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
同理取左边穴。
③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税侧末端(少冲)。
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1).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2).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3).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1).极泉①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2).少海①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驟连线之中点。
②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3).神门①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晓侧凹陷中。
②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4).通里①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梯侧。
②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1).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2).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1).后溪①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2).小海①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胧骨内上繰间凹陷中。
②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3).肩贞①定位:腋后皱嬖上1寸。
②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4).天宗①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②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5).听宫①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3).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5).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6).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1).肺俞①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肺的保健穴。
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2).心俞①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3).肝俞①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①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一一脾的保健穴。
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 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5).胃俞①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和胃理气、化湿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6).肾俞①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湿,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7).大肠俞①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8).委中①定位:胭横纹中央。
②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9).承山①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