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

合集下载

5农业小气候3

5农业小气候3

(五)农田中CO2的分布
农田中CO2的含量和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中CO2的含量、作物呼吸释放的CO2量及 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量,同时还与风速、乱流交换等有关。
一般情况下,白天,从清晨至中午,由于作物光合作用吸收了CO2,使得在作物 密集的高度上CO2的浓度最低,而且从凌展到中午,CO2最低值所出现的高度不断下 降:午后可降至最接近地面的地方,这种变化在静风条件下尤为明显。夜间,从傍
坡地方位对应直接太阳辐射影响的规律为北半球夏半年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 是北坡接受辐射最多,南坡接受辐射最少,随着坡度的增大,南坡上接受的辐射 量急剧减少,北坡上接受辐射量的变化则相对小得多。
不同坡向所接收太阳辐射能差异很大,南坡最多,由南向两侧递减,北坡最 少。同一坡向因季节和坡度不同而不同、在中纬度地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同一季节,在一定的坡度范围内,其辐射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
农田小气候是指农田贴地气层、土层与作物群体之间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相 互作用所形成的小范围气候环境。常以农田贴地气层中的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 风、CO2以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的量值表示。农田小气候是影响农作物 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研究农田小气候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作物的 气象鉴定,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分析和开发,农田技术措施效应的评定,病虫害 发生滋长的预测和防治,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以及农田环境的监测和改良等,均有 重要意义。
(四)农田中风的分布
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中,农田株间风速的分布,主要随作物生长密度和高度而 变化,此外还同栽培措施有关系。
在农田中,风速因受到农作物的阻挡、摩擦作用而大大减弱,尤其在密植田中, 通风性更小。资料证明:农田中20cm处风速只有裸地的12.5%,在150cm处,风速仍 比裸地小22%。在高秆作物田中,风速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呈S形分布,这种分布规 律是由作物本身的结构所造成的,在作物基部,相对风速有一个次大值,这是因为 农田外的气流能通过茎叶较稀的基部;在作物中部茎叶比较密集,风速削弱大;在作 物上部茎叶较稀,风速随高度变化剧烈。

气象学:第十章 小气候

气象学:第十章   小气候

二、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1、温度:超绝热梯度(四种类型),日变化剧烈, 脉动性强。
2、湿度:水汽压、相对湿度、湿度的铅直梯度、 湿度的时间变化
3、风:风随高度的变化、水平方向风速的变化 特点(阵性)、风向的变化特点(紊乱)
§3 地形小气候
一、地形对日照的影响 二、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三、坡地上的热量平衡状况 四、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五、地形对风的影响 六、地形对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c
os1
uv
tan
sin sin
1u2
1 u2 1 tan2
(10 1)
sin
1
u
sin
sin
tan v
1u2
1 u2 1 tan2
式中 u sin cos cos sin cos
(10 2)
v cos cos sin sin cos
为坡度;为坡向,顺时针计算,南坡为0,西坡为90,北坡
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构造和特性不同, 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形成近地层与大 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二、范围
1、铅直范围:1.5~2.0米以下的“贴地气层气候”, 100~200米以下的“近地气层气候”
2、水平范围:微空间(叶面、植株)“微气候”、小空 间(车间、厂区、农田、街道、坡地)以及尺度从几 公里至几十公里(林区、峡谷、沼泽、海岸、城市、 小岛) “局地气候” 一地的小气候主要是由局地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所 决定的,但也受天气和大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来 说,愈近下垫面,小气候特征愈明显。
东西坡的辐射日总量介于南北坡之间,各季节均随 坡度增大而减少,但其年变化趋势与水平面相当。
计算任一坡地上的散射辐射公式为:
D
D0 2

公园小气候观测方案

公园小气候观测方案

公园小气候观测方案小气候是指在具有相同大气候特点的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条件、地形方位等各种因素不一致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独特气候状况。

国内学者对不同气候区的广场、住区等不同场所的小气候效应以及地形、水体等风景园林要素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水体对城市小气候有显著调节作用,大到湖泊、河流、湿地,小到池塘喷泉等都对小气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对水体的小气候效应研究主要包括湿地、河流、湖泊、滨水带等大、中型水体的小气候效应;在城市绿地、广场、居住区、古典园林小气候的研究中也会涉及到水体小气候;针对小型水体景观的小气候研究比较缺乏,但是喷泉的小气候效应研究相对偏多。

目前国内外尚无小型景观水体的明确定义,对小型城市景观水的范围也没有明确界定。

一般情况下,小型城市景观水体是指平均深度0.4~1.0m,面积不大于500m2,设置于居住区、院校、公园、企业园区内等以观赏、休闲为主的小型水体。

本研究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通过对其夏季小气候要素进行实测,探究自然式公园中不同形式小型水体对小气候的影响作用,为此类型城市公园营造宜人小气候环境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及场地概况杭州太子湾公园位于杭州西湖区,总面积80.03hm2,公园的地形、空间形态丰富。

水系借钱塘江—西湖引水工程带来的便利,将园内部分水系变为动水景观。

园中水流或湍急或平缓,水体曲折回环,聚散有致,形态各异。

1.1测试仪器与内容本研究使用仪器包括高精度温湿度计(台湾产衡欣AZ8706)、太阳辐射仪(台湾产泰仕TES1333)、风速风向仪(艾测8232)、红外测温枪(美国产福禄克Fluke62MAX);测试内容包括各测点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瞬时风速、风向以及下垫面表面温度。

1.2测试方法为排除极端天气因素对实测数据影响,实验选择在晴朗少云的天气进行,测试日期为2018年8月5—7日共3天。

实测方法为走动观测,仪器距离地面高1.5m,测试时间为8∶00—18∶00,每1h观测1次,各测试日天气情况。

小气候名词解释

小气候名词解释

小气候名词解释
1.小气候是什么意思
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统称小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

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2.常见小气候类型
(1)农田小气候:包括没有作物覆盖的闲置地和有作物的农田。

通常又按作物种类划分为麦田小气候、稻田小气候和玉米小气候等;
(2)园田小气候:主要指菜园和果园,也包括花卉栽培地。

此外,野生果林木多在山坡地带无规则生长,不属于园田小气候;
(3)保护地小气候:主要指农田或园田上,采用了一定的有益于改善小气候条件的简单保护措施。

如地膜覆盖小气候、阳畦小气候、凉棚小气候、防风障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
1。

小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小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小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集中地,不仅承载着大量人口和活动,还面临着各种环境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小气候。

小气候是特定区域内与周边环境相比的气候差异,对城市环境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以及自然生态平衡三个方面阐述小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其周边乡村地区的温度更高的现象,是小气候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

城市由于高密度建筑、道路和人口活动引起的热量释放,导致城市表面温度高于周边地区。

这种现象不仅使城市居民感到更加闷热,还造成了诸多环境问题。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增加了能源的消耗。

高温天气下,人们更需要使用空调和电风扇来降低室内温度,从而增加了电力需求,加重了电网压力。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导致建筑物和道路表面温度升高,使得空调系统需要工作更加努力,导致能源的浪费。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

高温环境和缺乏绿地覆盖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同时降水和空气流通也受到了限制。

这进一步削弱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功能,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二、空气污染小气候也对城市环境的空气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城市的工业排放物、机动车尾气、建筑尘埃和家庭燃煤等活动都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小气候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污染物的扩散和积累。

首先,小气候稳定性会导致污染物在城市内部滞留。

较低的风速和较差的气象扩散条件使得污染物在特定区域内停滞。

这使得空气污染在某些城区尤其严重,甚至影响到居民的健康。

其次,小气候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产生了影响。

例如,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时,污染物往往会在城市中积累,形成更为浓厚的污染带。

而在较好的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则可能通过风力扩散至周边地区,对城市外围产生间接影响。

三、自然生态平衡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常会破坏一些自然环境,如湿地、森林和草地。

这对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小气候则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影响。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一、名词解释:1.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状况的不同而引起近地气层与土壤上层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

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坡地小气候: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坡地上的可照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获得太阳辐射总量也不同所形成的小气候。

4. 非独立小气候:既受到本身下垫面影响又受到周围下垫面条件影响的小气候。

5. 活动层:农田植被吸收太阳辐射,进行长波辐射交换和热交换的物质层称为活动层。

6、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小气候。

7、活动层:凡能籍辐射作用吸热或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或其它物质层)温度状况的表面,称为活动面或活动层。

8、干燥度:干燥度是衡量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标。

又称干燥指数。

用地面失水(如蒸发、径流)与供水的比值表示。

比值越大,表示气候越干燥;比值越小,气候越湿润。

二、填空题:1. 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是(1)辐射因素、(2) 下垫面因素、(3)大气环流。

2. 我国年辐射总量的地理分布是自沿海向内陆(4) 增加。

3. 我国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5)增大。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6) 增大。

4. 我国降水变率自沿海向内陆(7) 增大;全国而言,降水变率冬季(8)最大。

5. (9) 400毫米年平均等雨量线将我国划分东南半壁湿润区和西北半壁干旱区。

6. 1月份平均温度的0℃、3℃和8℃等温线分别通过我国的(10)秦岭(淮河)、(11)长江流域和(12南岭(桂林)) 等地区。

7.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是(13)季风性显著和(14)大陆性强。

8. 农业气候资源中最主要的有(15) 太阳辐射、(16) 温度、(17) 降水。

9. 高山气候特点之一,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18)增加。

10. 立夏和芒种之间是(19) 小满,日期是(20) 5月21日。

小气候的测定实训报告

小气候的测定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并掌握小气候的测定方法,了解小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对气候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气象观测场四、实训内容1. 小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小气候的测定方法3. 小气候观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4. 小气候数据采集与分析5. 小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五、实训过程1. 小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小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局部地区气候的总称,其特征受地形、植被、土壤、水体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周围大气候相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时段性。

2. 小气候的测定方法(1)气象观测法:通过观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分析小气候特征。

(2)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小气候信息,分析小气候时空变化。

(3)模型模拟法:根据小气候形成机理,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小气候时空变化。

3. 小气候观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本次实训主要使用以下仪器:(1)温度计:用于测量气温。

(2)湿度计:用于测量相对湿度。

(3)风速计:用于测量风速。

(4)雨量计:用于测量降水量。

仪器使用与维护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定期检查仪器性能,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3)保持仪器清洁,防止灰尘、水汽等污染。

4. 小气候数据采集与分析本次实训共采集了连续一周的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数据。

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气温:观测期间,气温波动较大,日较差明显。

(2)湿度:相对湿度变化较大,夜间湿度较高。

(3)风速:风速变化较小,但夜间风速较大。

(4)降水量:降水量较少,分布不均。

5. 小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植被生长、土壤水分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人类活动。

《小气候》气象学课件

《小气候》气象学课件

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在海南岛,泛指海拔较 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由于云雾林中林木 茂密,空气湿度极大,苔藓类和寄生、附生植物发 达,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很多云雾林地区年 降雨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特殊的地形和小气候, 造成云雾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为丰 富,是海南岛生态系统的核心。
Iz 为作物层中高度为Z处的光照度; I0为株顶的 自然光照度;F为叶面积指数;K为叶层的消光系数
★图8-4小麦群体中不同时间光合有效辐射的 垂直分布
第六节农田小气候的改良
一、种植措施
1、种植行向: 夏半年,随纬度增高,日照时间也愈长,沿东西行 向株间的照射时间比沿南北行向株间要长,东西行向 株间透光率除中午外均比南北行向高,东西向株间气 温>南北行向。冬半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白天,谷底和谷坡吸收辐射增温,但与周围空旷 地段的交换较慢,而坡顶与周围大气交换快,因此 谷地的气温比坡顶高;夜间辐射冷却,特别是晴朗 的天气,由于冷空气在谷底的堆积,造成谷底温度 明显低于坡顶,出现逆温现象,可使山坡上的作物 不易遭受低温灾害。由于谷地的热力差异,常常引 起局地环流山谷风,在不同季节风速的大小不同。
(一)坡地小气候:
1、坡地对日照的影响: 由于地形相互的遮蔽,不同坡地的可照时
数差异很大。
对于南坡,冬半年太阳出没的方位偏南,南坡的 可照时数与水平面相当,夏半年由于太阳出没的 方位偏北,南坡的可照时数比水平面的少,且随 坡度(α)的增大而减少。当坡度大于纬度(φ)时, 则随赤纬(δ)的增加而减小.
冬半年南北坡差别明显。东坡和西坡介于南坡 和北坡之间,差别不大。
在不同的区域,有效地利用地形的热量资源,合 理布局农作物,使其在生长季节获得足够的能量,促 进作物早熟,缩短生长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围城”何止让市民人均坐拥森林440多平方米,近来大规模的绿化建设,已使广州的“热岛效应”得到初步遏制。

从事多年气候研究的气象专家看了前天本报头条《广州人个个都是“绿色富翁”》之后如是说。

热岛效应减缓是上升很快、下降缓慢,到了夜间也降不下来,比城郊明显高出2-3℃。

技术人员根据对遥感影像图和城市气象观测数据综合分析发现,近年来,广州城市“热岛效应”已有减弱迹象,温差大于1.2℃的热岛面积已停止扩大,温差大于1.6℃的强热岛面积已有缩小趋势,闹市区的“热岛效应”明显降低,特高温区减少。

“是大型绿地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态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气象专家认为,绿地是城市的“肺”,是天然的“空调”和“空气清洁器”,其降温效应主要归功于它能对水分和太阳进行吸收和蒸腾,并清洁空气中的毒气。

夏季林区的太阳辐射量为非林区的66%,平均辐射温度可降低14.1%。

赤裸的街道气温如高达40℃的话,公园林地可降低5.64℃,仅为34.36℃。

绿化里应外合绿化是城市建设的精华,缺少绿化的城市,也就缺少了灵气。

羊城人开始意识到这个城市除了需要摩天大楼外,更需要一种神韵,而“绿化”无疑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一张王牌。

事实上,20年来羊城人种下的4亿多棵树,已改善了广州的小气候。

气象专家高兴地算了一笔帐:一亩面积的松林,在整个夏季可以向空气中排放142吨水分,使空气湿度增加15%到20%,可使气温下降0.8℃-0.6℃左右。

城外远郊森林围城,市区绿化遥相呼应。

从“一年一小变”开始动迁造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环城围绿……一处处青翠欲滴的景观让市民们眼前一亮。

地面在忙于绿化,空中也可以搞。

荔湾区将地面绿化与空中绿化结合起来,建设立体性绿化。

如今,家家户户建起了“屋顶花园”,布置些小灌木,种植些花草;在街头巷尾见缝插绿建花廊,配植小叶榕、高山榕、大王椰子、刺桐、乔灌木及地被草坪,美化了空间,缓解了酷热。

内环路沿线的绿化按不同的地理条件,采用风格各异的设计,形成了以点、线、面相结合,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全线总绿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

绿肺逐日扩张按照编制中的“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2005年,广州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将达到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布局模式为“一带两轴,三块四环”———“一带”:沿珠江两岸开辟30-80米宽的绿化带,成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胜地;“两轴”:沿新、老城市发展轴集中建设绿地。

其中老城区绿轴(越秀山-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海珠广场)宽达50-100米,新城市绿轴(白云山东南部-燕岭公园-火车东站广场-海心沙)宽达100-200米;“三块”:即分布在中心城区边缘的三大块楔形绿地,分别为白云山风景区、海珠区万亩果园和芳村生态农业花卉生产区;“四环”:沿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防护绿带,其中内环路防护绿带宽10-30米、外环路宽30-50米、华南快速干道及广园东路宽50-100米、北二环高速公路宽300-500米。

在中心城区东南部建设巨型“绿心”,包括海珠果树保护区、小谷围生态公园、新造-南村-化龙生态农业保护区等,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说,只要坚持像这样建绿,广州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就可减缓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的水平。

论园林建设对改善小气候及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作者:王小军来源:景观中国添加日期:10年07月08日一、园林的构成要素1、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2、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3、植物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

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

4、建筑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

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

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

5、书画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

“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

二、气候的构成要素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气候的冷暖变化,是大气热力状况的表现。

实质上是大气中热量收支和多少的反映。

空气中热量多少和变化,又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热量交换、转化的结果。

大气的热能主要来自地球表面、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同时,本身有放射热辐射,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地球上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空气运动综合情况就是大气的环流。

大气环流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大气环流把热量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性的热量、水分的分布,是各地天气、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下垫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有是空气运动的边界面,它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就下垫面的差异性及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来说,海陆间的差异是最显著的。

海陆间通过热力和动力作用影响大气,改变大气中的水、热状况,影响环流的性质、强弱,形成海陆间的气候差异。

三、水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一)水与太阳辐射和热力1、水汽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分别受到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微尘、氧和臭氧以及云滴、雾、冰晶、空气分子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而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中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一定波长辐射性能的特性。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成分主要有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及固体杂质等。

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后变成热能,因而使太阳辐射减弱。

因此,可以说水汽对减少太阳辐射保护地球生命的功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在大气的保温效应中的作用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可以透过太阳辐射,又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的能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辐射向上传递。

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部分,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就是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也几乎全部为地名所吸收,这就使地面因辐射所损耗的能量得到了补偿,因而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可见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长波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使地面不致因辐射失热过多,大气的这种对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是保温效应。

由于这种作用的存在才使地面平均温度提高了38℃。

2、水陆热力性质差异⑴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⑵透射太阳辐射不同⑶传递能量的方式不同⑷比热不同⑸水分蒸发耗热状况不同水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环境建设涉及的方面较多,本文只述说水在环境建设中的两个作用:利用水分子的分解,产生负离子,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利用水的造景作用,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如树木生长时,会散发出具有杀菌作用的有机物质,还有空气负离子,能促进人体内合成和储存维生素,被誉为空气维生素。

国内很多研究证实,它具有降尘、灭菌、防病、治病等功能。

空气负离子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光电效应会产生负离子。

2、瀑布、喷泉、暴雨、湍急的溪流、海浪的推卷,由于水高速运动,促使其分子分解,也会产生负离子。

后者是负离子产生的重要渠道。

据测定,在城市喷泉开放与关闭的不同时候,周围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可相差90~200倍。

当大喷泉开放时,在相距3米处测得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负离子48120个,在15米处仍有11550个,而且喷泉周围空气中细菌的含量也明显减少(引自徐文端《喷泉空气维生素加工厂》海南声屏报2000年1月19日)。

在山林中的大瀑布,其附近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也在几万个这一数量级,由此可见,在城市中建造喷泉,对环境起到极其有益的生态效应作用。

二)水、植物与下垫面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在同一纬度带,相同的天气条件下,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不仅因局部地形、方位、坡向而异,还因组成物质、湿润状况、地面粗糙度、色泽、植物郁闭读等表面性质的不同热具有不同的反射率,有效辐射不同,因而净辐射各异。

而且明显的日变化。

小气候现象主要决定于下垫面的性质、风、湍流强弱。

因此,下垫面热量平衡是决定近地气层和土壤上层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动植物生活、人类活动以及无机界状况的主要气候因素。

现今任何改变局地气候的措施,都立足于改变下垫面的条件,以达到热量平衡个分量朝着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例如:强冷空气袭来时,可以利用灌水办法,提高田间温度;炎热的夏天,街道洒水,可降低城市气温;绿化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防护林带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

四、植物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一)植物与太阳辐射和热力1、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只有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另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地面反射的这部分太阳总辐射就是地面辐射。

陆地表面的反射率约为10﹪~30﹪,随太阳随太阳高度的减小而增大,其中深色土比浅色土小,粗糙土比平滑土小,潮湿土比干燥土小,雪面反射率最大,平均约60﹪。

下垫面的性质不同直接导致对太阳辐射的获得量。

植物在大气保温效应中的作用大气中的水汽可二氧化碳等,可以透过太阳辐射,又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的能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辐射向上传递。

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部分,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就是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也几乎全部为地名所吸收,这就使地面因辐射所损耗的能量得到了补偿,因而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本来是协调的关系,但是由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快速发展使的自然的链条关系发生了断裂,进而导致了当今社会的温室效应,就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过大而吸收温室气体的植物在一天天的减少这一对矛盾出现而导致的。

所以园林建设中的植物是我们所必须的,也是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期盼的,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而且还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环境。

2、水陆热力性质差异⑴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⑵透射太阳辐射不同⑶传递能量的方式不同⑷比热不同⑸水分蒸发耗热状况不同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要吸收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光然后转化为自己所须的养料和氧气,因而植物减少了太阳辐射能量对地面压力,不会使地表温度太高,气温在白天不会急剧上升,夜晚也不会降低太快,有树木的地方还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减低噪音,减缓风速等。

二)水、植物与城市问题1、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首先,是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