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洪道
溢洪道

1
3
2
4
5
图6-3 竖井式溢洪道示意图 1—环形喇叭口; 2—渐变段; 3—竖井段 4—隧洞; 5—混凝土坝
井 式 溢 洪 道 进 口
(4)虹吸式溢洪道:如图6-4所示,它是一种封闭式 溢洪道,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虹吸的作用泄水。当库水 位达到一定的高程时,淹没了通气孔,水流经过堰顶 并与空气混合,逐渐将曲管内的空气带出,使曲管内 产生真空,虹吸作用发生而自动泄水。这种溢洪道的 优点是能自动调节上游水位,不需设置闸门。其缺点 是超泄能力较小,构造复杂,且工作可靠性较差,在 大中型工程应用较少。 以上四种类型的泄洪设施,前两种设施的整个流程 是完全敞开的,故又称为开敞式溢洪道,而后两种又 称为封闭式溢洪道。
4
2
1 R=4 3 2
图6-4 虹吸工溢洪道示意图 1—遮檐; 2—通气孔; 3—挑流坎; 4—曲管
4
6
1
2
3
5
图6-2 侧槽式溢洪道布置图
1—洪道; 2—侧槽; 3—泄水槽; 4—出口布消能段 5—上坝公路; 6—土石坝
(3)井式溢洪道:图6-3所示,这种溢洪道由溢流 喇叭口段、竖井段和泄洪隧洞段组成。水流进入环
行溢流堰后,经竖井和泄水隧洞段流入下游。这种
泄水设施的主要建筑物是泄水隧洞.
缺点:水流条件复杂,超泄能力小,容易产生空蚀
一、河岸溢洪道的型式河岸溢来自道其主要型式有正槽溢洪道、侧槽溢 洪道、井式和虹吸式四种。
(1)正槽溢洪道:其泄槽与溢流堰轴线正交,过 堰水流与泄槽轴线方向一致,如图6-1所示。 正槽溢洪道适用于各种水头和流量,并且水流 条件好,运用管理方便。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大 多数以土石坝为主坝的水利枢纽都采用这种溢洪道。
溢洪道水力计算范文

溢洪道水力计算范文溢洪道是一种用于调节水库库容的重要设施,它能够确保水库在降雨较大时不会溢出,从而保护下游地区的安全。
溢洪道的水力计算是设计溢洪道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溢洪道水力计算的相关内容。
1.溢流量计算溢流量是指在水库库容达到最大限度时,通过溢洪道流出的水量。
计算溢流量的常用方法有经验公式法和理论计算法。
经验公式法是根据历史洪水资料和相关实测数据推导出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适用于缺乏资料和经验的情况。
理论计算法则是利用流体力学原理进行计算,适用于条件较好且有丰富资料的情况。
2.溢流速度计算溢流速度是指水流通过溢洪道时的速度。
溢流速度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流量和槽底坡度计算,二是根据经验公式计算。
根据流量和槽底坡度计算需要确定槽底的摩擦系数和槽底的水流速度,然后应用流量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则是根据经验公式直接计算溢流速度,相对简单但准确度较低。
3.堰顶宽度计算溢洪道的堰顶宽度是指溢洪道基底宽度和坡道宽度之和。
堰顶宽度的计算需要考虑上游河床的状况、上游输沙能力以及溢洪道的结构形式。
一般来说,堰顶宽度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满足流量要求、确保安全稳定、控制水流速度、减小溢洪道的地质灾害。
4.溢洪坝高度计算溢洪坝高度是指溢洪道堰顶相对于坝基的高度差。
溢洪坝高度的计算需要考虑上游河道流量、下游地势和地质条件。
一般来说,溢洪坝高度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确保下游地区不受洪水侵袭、防止溢洪坝溢流过高、满足溢洪道设计要求、减小溢洪坝的地质灾害。
总结起来,溢洪道水力计算是保证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溢洪道水力计算,可以确保溢洪道的流量、速度、堰顶宽度和溢洪坝高度满足设计要求,从而保证溢洪道在大洪水冲刷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此,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参数取值,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溢洪道 减少流速的措施

溢洪道减少流速的措施
溢洪道是一种用于控制水流的工程结构,通常用于水坝或河流附近。
为了减少水流速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加溢洪道的宽度,通过增加溢洪道的宽度,可以让水流在更大的面积上流动,从而减缓水流速度。
这样可以减少水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力。
2. 增加溢洪道的长度,延长溢洪道的长度可以增加水流通过的距离,从而减缓水流速度。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流的冲击力和速度。
3. 设置阻力体,在溢洪道中设置一些阻力体,如大石块或凸起的结构,可以增加水流的阻力,减缓水流速度。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流的冲击力和速度。
4. 植被覆盖,在溢洪道的周围或底部种植一些植被,如水生植物,可以减缓水流速度。
植被可以增加水流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少水流速度。
5. 增加曲率,在溢洪道中增加一些曲线或弯道,可以增加水流的阻力,减缓水流速度。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流的冲击力和速度。
综上所述,通过增加溢洪道的宽度和长度,设置阻力体,植被覆盖以及增加曲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流速度,降低水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力,保护周边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工程溢洪道施工(3篇)

第1篇一、施工准备1. 工程设计:根据水库的设计要求,确定溢洪道的结构形式、尺寸、材料等。
2. 施工图纸:根据工程设计,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明确施工要求。
3. 施工组织:成立专门的施工团队,明确各岗位责任,制定施工方案。
4. 材料设备:准备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如混凝土、钢筋、模板、施工机械等。
二、基础施工1. 土方开挖:根据设计图纸,对溢洪道基础进行开挖,确保基础土质满足设计要求。
2. 基础处理:对基础进行压实、平整,确保基础稳定。
3. 钢筋加工:加工制作钢筋,确保钢筋尺寸、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4. 模板制作:根据设计图纸,制作模板,确保模板尺寸、形状准确。
三、主体施工1. 钢筋绑扎:按照设计要求,对钢筋进行绑扎,确保钢筋位置、间距正确。
2. 混凝土浇筑: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混凝土浇筑,确保混凝土质量。
3. 模板拆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按照规定时间拆除模板。
4. 钢筋焊接:对溢洪道结构中的钢筋进行焊接,确保焊接质量。
四、施工质量控制1. 材料检验: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 施工过程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3. 工程检测:对已完成的溢洪道进行检测,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五、施工安全1. 安全教育: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 安全措施:制定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3.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六、施工进度1. 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
2. 监控施工进度:对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总之,水利工程溢洪道施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设计要求,确保施工质量,确保工程安全,为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防洪减灾提供有力保障。
第2篇一、施工准备1. 设计审查:在施工前,需对溢洪道的设计进行审查,确保设计合理、符合规范要求。
2. 施工组织设计: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工艺、进度安排、资源配置等。
溢洪道设计规范

溢洪道设计规范1、溢洪道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溢洪道宜选在上游构造物洪水位以上,洪峰流量确定后,洪水位不应超过溢洪道设计高程;(2)溢洪道应能充分消能洪水能量,使洪水进入下游渠道后不再对下游构筑物产生破坏性冲击;(3)溢洪道应有足够的流量能力,以保证在设计洪水位上溢洪的洪水不发生过流;(4)溢洪道应考虑排洪能力与供水功能的统一,确保在供水时期能够正常运行;(5)溢洪道的结构和设备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能够适应长期使用和频繁开关;(6)溢洪道的运行管理应简便可行,方便操作和维护。
2、溢洪道的设计参数:(1)设计洪水位:根据流域洪水特征和设计标准,确定设计洪水位,作为溢洪道设计的基础。
(2)设计洪水流量:根据流域的降雨条件和水量特征,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计算出不同重现期的设计洪水流量。
(3)溢洪道设计高程:根据设计洪水位确定溢洪道的设计高程,要使设计洪水能够顺利排出,并避免洪水对下游构筑物的冲击。
(4)溢洪道槽底坡度:为了保证洪水流速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溢洪道槽底坡度应适中,通常取0.001~0.02。
(5)溢洪道截面形式:溢洪道截面形式应根据洪水流量和槽底坡度确定,要保证溢洪道的流量能力,避免洪水堆积。
(6)溢洪道长宽比:溢洪道宽度的选择,一般应满足横坡条件下的解土能力,使洪水能够顺利通过。
3、溢洪道的结构形式:(1)直线溢洪道:适用于流量较小的情况,对洪水能量消能要求不高时使用。
(2)曲线溢洪道:适用于流量较大的情况,能够有效消能,并减少洪水冲击力。
(3)台阶式溢洪道:通过设置多层台阶,增加溢洪道的长度,减小洪水流速,消能效果好。
(4)消力池式溢洪道:在溢洪道末端设置消力池,通过洪水的冲刷和混合来减小洪水冲击力。
4、溢洪道的运行管理:(1)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溢洪道的结构和设备,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和更换。
(2)清理疏浚:定期清理溢洪道的淤泥和杂物,保持通畅。
(3)维护管理:对溢洪道的闸门、过闸设备等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水力发电站溢洪道设计与施工规范

水力发电站溢洪道设计与施工规范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力能源发电的重要设施。
然而,当水库中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必须通过溢洪道进行泄洪。
溢洪道是保证水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部分,其设计与施工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力发电站溢洪道的设计与施工规范。
一、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溢洪道的设计与施工前,必须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水力发电站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情况等进行详细调研。
其次,要进行溢洪道的选址工作,优先选择地势较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最后,还需进行后续工作的预估,如维护保养、安全管理等。
二、溢洪道的设计水力发电站溢洪道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泄洪能力要充足溢洪道必须具备足够的泄洪能力,能够承受暴雨、洪水等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泄洪需求。
在进行泄洪计算时,应充分考虑降雨量、地下水位、入库径流量等因素。
2.结构安全可靠溢洪道的结构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设计时,应对漏洪、倒损、破坏等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和应急处理。
3.节流措施要合理在进行溢洪道设计时,应充分采用节流措施降低溢洪道的泄洪能力,以满足不同泄洪时期的需求。
通过施工特定泄洪口、涵洞等措施,可以改变溢洪道的流量特性和泄洪方式。
4.环保要求符合标准在进行溢洪道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
三、溢洪道的施工规范在进行溢洪道的施工时,必须遵循以下规范:1.符合国家建筑标准水力发电站溢洪道的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建筑标准。
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并通过质检部门的监督和检测。
2.保证施工质量在进行施工时,必须保证施工质量。
尤其是溢洪道的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施工质量,必须得到严格的把控。
3.环境保护要达标在进行施工时,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环境清理,确保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避免野生动植物的伤害。
溢洪道型式选择及布置—溢洪道型式选择

典型河岸正常溢洪道示意曲坡水库
侧槽
6 4
1
2
3
5
1-溢流堰;2-侧槽; 3-泄水槽;4-出口消能段;
5-上坝公路;6-土石坝
32
典型河岸溢洪道示意图:
井式
1
4 5
1-喇叭口;2-渐变段;3-竖井; 4-隧洞;5-混凝土塞
井式溢洪道
典型正常溢洪道示意图:
虹吸
42
1
3
R=4
2
30°
万宜水库钟形虹吸溢洪道
1-遮檐;2-通气孔;3-挑流坎;4-曲管
谢谢各位!
溢洪道的分类
任务3、溢洪道的分类
一、按溢洪道位置不同可分:
河床溢洪道:溢洪道可以与挡水建筑物结合,建于河床中称为河床 溢洪道(或坝身溢洪道),例如混凝土重力坝中的溢流坝 。
溢洪道 河岸溢洪道:溢洪道也可以在坝外的河岸中另建,称为河岸溢洪道 (或坝外溢洪道),例如土石坝中的溢洪道。
二、河岸溢洪道的类型很多,按流态不同可分为:
正槽溢洪道
河岸溢洪道
侧槽溢洪道 井式溢洪道
虹吸溢洪道
三、河岸溢洪道按作用不同可分为:
开敞式
封闭式 正常溢洪道
溢洪道示意图:
河床式
重力坝的溢流坝段
溢洪道示意图:
河岸式
典型河岸溢洪道示意图:
正槽
小浪底水利枢纽
7
12
6
3
4
5
1-进水渠;2-溢流堰;3-泄槽;4-消力池; 5-出水渠;6-非常溢洪道;7-土石坝
6第六章--溢洪道

纵断面 底坡采用逆坡或平坡,渠底高程要低于堰顶高程。
二、控制段
(一)溢流堰旳形式 溢流堰一般选用宽顶堰、实用堰,有时也
是用驼峰堰、折线形堰。溢流堰旳体形应尽量 满足增大流量系数,在泄。
宽顶堰 实用堰 驼峰堰 折线形堰
宽顶堰
宽顶堰旳特点是构造简朴,施工以便, 但流量系数较低 。(图1)
泄槽旳横剖面
泄槽横剖面形状在岩基上多做成矩形或近似于矩
形,以使水流均匀分布和有利于下游消能,边坡坡 比大约为1:0.1~1:0.3;在土基上则采用梯形,但边 坡不宜太缓,以预防水流外溢和影响流态,大约为 1:1~1:2。
掺气水深hb(m)可用下式估算
v
hb
(1 )h 100
外墙水面与中心线水面旳高差Δh
三、泄槽
泄槽旳底坡常不小于水流旳临界坡
泄槽旳平面布置在平面上宜尽量采用直线、等 宽、对称布置
泄槽在平面上需要设置弯道时,弯道段宜设置在 流速小、水流比较平稳、底坡较缓且无变化部 位 (图4)
泄槽旳纵剖面
泄槽旳纵剖面应尽量按地形、地质以及工程量少、 构造安全稳定、水流流态良好旳原则进行布置。 常用旳纵坡为1%~5%,有时可达10%~15%,坚 硬旳岩石上能够更大,实践中有用到1∶1旳。 (图5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第四节 非常溢洪道
一、河岸溢洪道旳类型
1. 正槽式溢洪道 特点:水流平顺,泄水能力强,构造简朴,常用。
合用:岸边有合适旳马鞍形山口时,此时开挖量最小。 2.侧槽式溢洪道 特点:水流过堰后,转向约90°,进入泄水槽。 合用:水流条件复杂,水面极不平稳,构造复杂,对大坝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溢洪道设计和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该规范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岩基上的1、2、3级河岸式溢洪道),对溢洪道进行计算和设计。
该工程中,河岸式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防冲段及出水渠组成。
2.4.1 进水渠和控制段的设计2.4.1.1 溢洪道的水力计算由正常、设计、校核洪水位时所对应的下泄流量查坝址(厂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可得出相应的下游水位,并与上游水位相减得出上下游水头差,并以此列表。
表4、溢洪道水力计算成果表2.4.1.2控制段的设计控制段包括溢流堰及两侧连接建筑物。
堰型可选用开敞式或带胸墙孔口式的实用堰、宽顶堰、驼峰堰等型式。
开敞式溢流堰有较大的超泄能力,宜优先选用。
宽顶堰结构构简单,施工方便,但流量系数低故不选用。
实用堰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工程量相对较小,但施工较复杂也不选用,而驼峰堰的堰体低,流量系数较大,设计与施工简便,对地基要求低,所以工程设计中采用驼峰堰,并且在两侧设置边墙。
2.4.1.3 控制段的计算采用的驼峰堰为低堰,且开敞式堰面,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中,对于1 1.33d P H <的低堰,堰面曲线定型设计水头max (0.650.85)d H H =,则选用中间值0.75,其中max H 为校核流量下的堰上水头(校核水位与堰顶水头之差)为12.42m ,最后得出设计水头d H 为9.315m 。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中驼峰堰堰面曲线图((A.1.5)驼峰堰剖面示意图)及表((A.1.5)驼峰堰体型参数),选用a 型,得出了该工程中驼峰堰的剖面尺寸。
表5、驼峰堰的剖面尺寸示意图且得到堰底高程,即堰顶高程与上游堰高之差,为122m —2.24m=119.76m 。
2.4.1.4进水渠的设计图2 驼峰堰剖面示意图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进水渠的布置应依照下列原则: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在选择轴线方向时,应使进水顺畅;进水渠较长时,宜在控制段之前设置渐变段,其长度视流速等条件确定,不宜小于2倍堰前水;渠道需转弯时,轴线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4倍渠底宽度,弯道至控制堰(闸)之间且有长度不小于2倍堰上水头的直线段。
并且,进水渠的长度应尽量减少,以减少进水渠的水头损失,。
进水渠的横断面在岩基上接近矩形,边坡根据岩层条件确定,新鲜岩石采用1:0.11:0.3,风化岩石采用1:0.51:1.0,在设计基本资料中可知进水渠地质条件良好,则采用1:0.5作为边坡开挖坡度。
进水渠的水力计算先确定进水渠的底宽。
分为设计、校核洪水情况下的渠底宽度。
采用公式:q V A =⨯,其中()(0.5)A B mH H B H H =+=+,H 为溢流堰的堰前水深。
引水渠中的水流流速V 应大于悬移质不淤流速,小于渠道的不冲流速,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进水渠设计流速宜采用35m/s ,取 V=4m/s 。
采用梯形断面,底坡采用平底坡,边坡采用0.5m =。
计算结果列表如下:表6、溢洪道引水渠断面计算表均为60m 。
弯段半径采用4倍渠底宽度,即4460240R B m ==⨯=,控制堰前的直线段采用2.5倍堰前水头,则该长度为 2.5(133.65122)29.12L m =⨯-=,则取该段长为32m 。
2.4.1.5 控制段的水力计算根据《水工建筑物》课本中闸墩和工作桥的规定,弧形闸门闸墩的最小厚度为1.5 2.0m m ,如果是缝墩,要增加0.5 1.0m m 。
由于采用弧形闸门则设计闸墩厚度为3m ,又因共四孔每孔净宽12m ,则边墩厚度为60412333m -⨯-⨯=。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中附录A (水力设计计算公式),开敞式WES 型实用堰的泄流能力的公式320s Q m εσ=,O H 为包括行近流速水头的堰上水头,B 为全部闸孔净宽,自由出流则1s σ=,且采用a 型驼峰堰,10.24P H ≤,则流量系数0.65710.3850.171()p m H =+,闸墩侧收缩系数[]0010.2(1)k H n nbεζζ=-+-,分别代入1 2.24P =,n=4,b=12m 可得0.65702.240.3850.171()m H =+,[]010.2348k H εζζ=-+。
同理,根据规范在中墩的形状设计中,由图((A.2.1—1)中墩形状示意图),选定闸墩伸出堰长度0u L =,中墩形状选为尖圆形并且00.75s hH ≤,查表((A.2.1—3)中墩形状系数),0ζ为0.25。
在边墩形状设计中,根据图((A.2.1—2)边墩形状示意图)中,边墩形状选为流线形,边墩形状系数k ζ为0.4。
代入闸墩侧收缩系数中得出[]000.2310.20.430.2514848H H ε=-+⨯=-。
图3 闸墩形状示意图在设计洪水位时水力计算(下泄流量为3380m3/s,)由32sQ mεσ=及0.23148Hε=-及0.6572.240.3850.171()mH=+假设堰上水头进行试算。
且由于堰顶最大水头为max11.65H m=,则假设的堰上水头应小于该水头。
先设11.5H m=,求出相应的m,ζ,再反代入泄流能力Q中解出在设计洪水位下泄流量下对应的水头是否与假设相成立。
不等舍去,直到相等,最后试算得11.276H m=。
再求堰前水深及断面平均流速。
堰前水深2012Vh H Pg=+-,代入12.24P m=得213.15619.6Vh=-,连立流速公式23380600.5Q QVW bh mh h h===++,再进行试算。
先假设流速v(从4v=m/s开始),代入h中,再把h反代入流速公式中,看是否与假设相符,经过一系列试算假设得出断面平均流速为 4.01m/s,堰前水深12.696h m=。
在校核洪水位时水力计算(下泄流量为3720.5m3/s,)由32sQ mεσ=及0.23148Hε=-及0.6572.240.3850.171()mH=+假设堰上水头进行试算。
且由于堰顶最大水头为max12.42H m=,假设的堰上水头应小于该水头。
先假设12H m=,求出相应的m,ζ,再反代入泄流能力Q中解出在校核洪水位下泄流量下对应的水头是否与假设相成立。
不等舍去,直到相等,最后试算得12.1H m=。
再求堰前水深及断面平均流速。
堰前水深2012V h H P g=+-,代入 1 2.24P m =得214.3419.6V h =-,连立流速公式23720.5600.5Q Q V W bh mh h h===++,再进行试算。
先假设流速v (从4v =m/s 开始),代入h 中,再把h 反代入V 中,看是否与假设相符,经过一系列试算假设得出断面平均流速为 4.14m/s ,堰前水深13.465h m =。
2.4.2 泄槽的设计及水力计算泄槽的设计泄槽设计时要根据地形、地质、水流条件、与经济等因素合理确定其形式和尺寸。
泄槽是宣泄过堰洪水的,槽底布置在基岩上,断面必须为挖方地段,且要工程量最小,坡度不宜太陡,为适应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泄槽分为直线段和收缩段,收缩段角度11.25o θ≤。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中附录A (水力设计计算公式)中的A.3泄槽水力计算规范,泄槽边墙收缩段角度可按照经验公式1tg kFr θ==,其中k 为经验系数,即为3.0。
收缩段首、末断面的平均水深h 即为临界水深k h =其中,单宽下泄流量q==校核洪水位时的下泄流量/溢流堰总净宽=77.5m/s ,代入解得8.495k h m =。
最后由流速公式9.12kQV Bh ==m/s 以及平均弗劳德数0.9996r F ==代入θ的经验公式得18.411.25o o θ=>,符合条件。
根据拟建工程,收缩段角度选为11o θ=,首端底宽与控制堰同宽即为60m ,末端底宽定为40m ,断面为矩形,则收缩段长度为121604051.142211ob b L m tg tg θ--===,为安全考虑早定155L m =,底坡角度定为8度,即80.14o i tg ==。
直线段接收缩段,断面为矩形,宽b=40m ,长2200L m =,底坡与收缩段相同,均为0.14。
2.4.2.1泄槽的水力计算引水渠末端的水力计算根据公式k k Q q B =,k h =,k k k A B h =,2k k X h B =+,161k C R n =,2kk k Kgx i C B =,由《水力学》中对粗糙系数的规定,混凝土衬砌且表面状态良好时0.019n =。
可列表如下:可知渐变段0.14k i i =>,故属陡坡急流,槽内形成b Ⅱ型降水曲线,属明渠非均匀流计算。
2.4.2.2 收缩段水面线计算渐变段中首端断面水深为临界水深,末端断面即断面2,此时渠底宽度240B m =。
根据渐变段计算中1k h h =,1111,,,k k k k q q A A x x R R ====,k kQ q B =,k h =k k k A B h =,2k k X h B =+,161k C R n =,2k k k K gx i C B =并且2,2V E h g α=+通过假设末端断面2h 进行试算,列出溢洪道渐变段水面曲线计算表。
直至12f E iL E h +=+结束试算。
2.4.2.3 直线段的水面线计算该直线段断面为矩形,宽为40m ,长200m ,i=0.14m ,同理,由引水渠末端的水力计算公式,列表计算。
可知渐变段0.14k i i =>,故属陡坡急流,槽内形成b Ⅱ型降水曲线,属明渠非均匀流计算。
直线段末端水深(正常水深o h )也采用试算法得出。
先假设o h ,依据宽度40m 依次推得000000,,,,,,A X R C K Q 直到0Q 与实际下泄流量相等即可。
最后经试算,可得泄槽直线段正常水深计算。
表11、泄槽直线段正常水深计算最后得出直线段末端正常水深0 2.51h m =,校核洪水位时为0 2.67h m =。
设计洪水位时的情况其水面线计算采用分段求和法,按水深进行分段,各个断面相差0.5m 左右。
在设计洪水位时,渐变段末端正常水深2 5.47h m =,直线段末端正常水深0 2.51h m =,且由22002,2,,2S s E v V E h X b h J L g i J C Rα∆=+=+=∆=-,最后累积L ∆一直到202.79L m ∑=,与设计的长L=200m 相近为止,并列出设计洪水位时泄槽直线段水面曲线计算表。
校核洪水位时的情况其水面线计算采用分段求和法,按水深进行分段,各个断面相差0.5m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