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陶瓷课程设计汇编
陶瓷生成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陶瓷生成课程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陶瓷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陶瓷文化概述介绍陶瓷的起源、发展历程、分类、制作工艺等,让学生对陶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陶瓷制作基本技能(1)陶瓷原料的认识与选择(2)陶瓷成型方法(3)陶瓷装饰技法(4)陶瓷烧制工艺3. 陶瓷艺术欣赏(1)国内外著名陶瓷艺术家及代表作品(2)陶瓷艺术风格与流派(3)陶瓷艺术与生活4. 实践环节(1)分组合作,完成陶瓷作品的制作(2)作品展示与评价四、教学实施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陶瓷文化、制作工艺等理论知识。
(2)示范法:教师示范陶瓷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学习。
(3)实践法: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制作陶瓷作品。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陶瓷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陶瓷艺术作品、制作过程等。
(2)实物展示:展示陶瓷作品、原料、工具等。
(3)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交流。
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
(2)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制作的陶瓷作品质量。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陶瓷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程资源1. 教材:《陶瓷艺术与制作》2. 陶瓷制作工具:陶土、拉坯机、釉料、画笔等。
3. 陶瓷作品:国内外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4. 网络资源:陶瓷艺术网站、论坛、博客等。
六、课程安排1. 陶瓷文化概述(2课时)2. 陶瓷制作基本技能(6课时)3. 陶瓷艺术欣赏(4课时)4. 实践环节(8课时)5. 作品展示与评价(2课时)七、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
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具有个人特色的陶瓷作品。
瓷器之美陶艺创作的课程设计

瓷器之美陶艺创作的课程设计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瓷器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求。
瓷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底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
因此,瓷器创作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文化传承的使命。
为了培养学生对瓷器之美的认识和创作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瓷器创作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一节:瓷器的历史与文化在瓷器创作之前,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瓷器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瓷器种类、瓷器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瓷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瓷器的美和独特之处,并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
第二节:瓷器的设计原理与技巧在瓷器创作过程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通过讲解瓷器的设计原理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瓷器创作的基本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讲解瓷器的结构组成、比例关系、造型设计和装饰图案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尝试设计瓷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
第三节:瓷器的装饰技法与工艺瓷器的装饰是其魅力所在,装饰技法和工艺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瓷器作品的美感和品质。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介绍瓷器的装饰技法和工艺。
学生可以学习传统的装饰方法,如彩绘、刻花、刺绣等,同时也可以了解现代的工艺技法,如贴花、水转印和3D打印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不同的装饰技法,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第四节:瓷器创作实践与展示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瓷器的历史与文化、设计原理与技巧以及装饰技法与工艺。
现在是时候让他们进行瓷器的实际创作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前几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创作一个瓷器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完善作品。
最后,学生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分享,以促进学习和交流。
陶瓷技法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陶瓷技法课程二、课程背景陶瓷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陶瓷技法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
三、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2. 使学生掌握陶瓷技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4.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内容1. 陶瓷艺术概述(1)陶瓷艺术的起源与发展;(2)陶瓷艺术的分类与特点;(3)陶瓷艺术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2. 陶瓷制作工艺(1)陶瓷原料的采集与加工;(2)陶瓷成型工艺;(3)陶瓷装饰工艺;(4)陶瓷烧制工艺。
3. 陶瓷技法实践(1)拉坯工艺;(2)捏塑工艺;(3)雕刻工艺;(4)釉料调配与施釉;(5)陶瓷烧制。
4. 陶瓷作品鉴赏(1)陶瓷艺术作品的分类与鉴赏方法;(2)国内外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赏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陶瓷艺术基础知识;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陶瓷技法;3. 鉴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陶瓷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4.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熟练程度;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陶瓷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技艺、审美等方面;4.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陶瓷艺术基础知识进行考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陶瓷艺术》、《陶瓷制作技艺》等;2. 实践材料:陶瓷原料、工具、模具等;3.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陶瓷艺术概述(2课时)2. 陶瓷制作工艺(4课时)3. 陶瓷技法实践(6课时)4. 陶瓷作品鉴赏(2课时)5. 期末考试(1课时)九、课程特色1. 突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陶瓷技法;2. 结合历史与现状,让学生全面了解陶瓷艺术;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德化陶瓷制作技艺课程二、课程背景德化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德化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1. 了解德化陶瓷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掌握德化陶瓷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四、课程内容1. 德化陶瓷概述- 德化陶瓷的历史渊源- 德化陶瓷的艺术特点- 德化陶瓷的种类与用途2. 德化陶瓷制作工艺- 选料与加工- 拉坯成形- 刮削修整- 上釉与烧制- 装饰与打磨3. 德化陶瓷创作实践- 创作灵感与构思- 原型制作与修改- 色彩搭配与装饰- 完成作品与评价4. 德化陶瓷文化研究- 德化陶瓷与社会生活- 德化陶瓷与民间信仰- 德化陶瓷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影响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德化陶瓷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
2.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德化陶瓷的制作实践。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与创作过程。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就德化陶瓷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总课时为40课时,其中理论讲解10课时,实践操作30课时。
2. 教学进度:- 第一周:德化陶瓷概述- 第二周:德化陶瓷制作工艺- 第三周:德化陶瓷创作实践(第一阶段)- 第四周:德化陶瓷创作实践(第二阶段)- 第五周:德化陶瓷文化研究- 第六周:课程总结与作品展示七、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
2. 作品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40%,根据作品的艺术性、工艺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德化陶瓷文化知识、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笔试。
八、课程资源1. 德化陶瓷相关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德化陶瓷制作工具与材料。
3. 网络资源:德化陶瓷制作技艺的在线教程、论坛等。
陶艺学堂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陶艺学堂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基本的陶艺制作技巧。
3. 传承和发扬我国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1. 陶艺基础知识-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陶艺的种类与特点- 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2. 陶艺制作技能- 陶艺的基本手法:拉坯、捏塑、雕刻等- 陶艺装饰技巧:釉料、彩绘、刻花等- 陶艺成型技巧:泥条盘筑、泥板成型等3. 陶艺文化体验- 陶艺大师作品赏析- 陶艺历史故事讲解- 陶艺技艺传承与发展4. 陶艺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陶艺制作,完成作品- 作品展示与评价1. 课时:共10课时,每周1课时,连续10周。
2. 教学方式:- 讲授法:教师讲解陶艺基础知识、制作技巧等。
-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陶艺制作过程。
-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陶艺制作,教师指导。
3. 课堂活动:- 陶艺知识问答- 陶艺制作比赛- 陶艺作品展示会五、课程评价1. 学生作品评价:根据学生作品的质量、创新性、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课程资源1. 陶艺教材:包括陶艺基础知识、制作技巧、文化故事等。
2. 陶艺工具:拉坯机、捏塑工具、雕刻工具、釉料、彩绘颜料等。
3. 陶艺作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作品和陶艺大师作品。
4. 陶艺实践活动场地:提供学生进行陶艺制作的空间。
七、课程特色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既包含陶艺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陶艺技能。
2. 传承与创新并重:课程在传承我国陶瓷文化的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陶艺作品。
3. 团队合作与个人发展: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陶艺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关于陶瓷的研学课程设计

关于陶瓷的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陶瓷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2. 学生能识别不同类型的陶瓷,并了解其特点和应用领域。
3. 学生能理解陶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观察、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对陶瓷样品进行分析和鉴别。
2.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陶瓷作品的制作和展示。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陶瓷工艺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陶瓷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耐心、细致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认识到陶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结合实践与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表达。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陶瓷样品,引发学生对陶瓷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材章节:《陶瓷文化与艺术》第一章2. 理论知识:a. 陶瓷的定义、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b. 陶瓷的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c. 陶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材章节:《陶瓷文化与艺术》第二章、第三章3. 实践操作:a. 观察和分析陶瓷样品,学会鉴别不同类型的陶瓷。
b. 小组合作,体验陶瓷制作过程,如捏塑、上釉、烧制等。
c. 设计并制作简单的陶瓷工艺品。
教材章节:《陶瓷文化与艺术》第四章、第五章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a. 欣赏陶瓷艺术,了解传统文化。
b. 讨论陶瓷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c.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材章节:《陶瓷文化与艺术》第六章5. 课堂小结与拓展:a.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广东佛山顺德陶艺课程设计

广东佛山顺德陶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陶艺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广东佛山顺德陶艺的特色。
2. 学生能了解陶艺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泥料选择、成型、装饰和烧制等环节。
3. 学生能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如捏、塑、刻、划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件简单的陶艺作品,展示基本的制作技巧和创意。
2. 学生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完成复杂的陶艺项目。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陶艺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陶艺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 学生在陶艺创作过程中,学会耐心、细心和专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生通过陶艺创作,学会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审美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顺德地区的学生对陶艺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喜欢探索和尝试。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创新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陶艺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陶艺的定义、历史及广东佛山顺德陶艺的特色,分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及其特点。
教材章节:《陶瓷艺术》第一章“陶瓷概述”2. 陶艺制作流程:详细讲解泥料选择、成型、装饰和烧制等环节,指导学生掌握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
教材章节:《陶瓷艺术》第二章“陶瓷制作流程”3. 陶艺制作技巧:教授捏、塑、刻、划等基本技巧,并通过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
教材章节:《陶瓷艺术》第三章“陶瓷制作技巧”4. 陶艺作品创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创作一件简单的陶艺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陶艺项目。
教材章节:《陶瓷艺术》第四章“陶瓷创作实践”5. 陶艺作品鉴赏与评价: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陶艺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教材章节:《陶瓷艺术》第五章“陶瓷作品鉴赏”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陶艺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课时:陶艺制作流程(上)第三课时:陶艺制作流程(下)第四课时:陶艺制作技巧第五课时:陶艺作品创作(独立创作)第六课时:陶艺作品创作(团队协作)第七课时:陶艺作品鉴赏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陶艺的基本概念、分类、制作流程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地板砖陶瓷课程设计

地板砖陶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板砖陶瓷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性能和适用场所。
2. 学生能了解地板砖陶瓷的历史发展,了解我国陶瓷文化。
3. 学生掌握地板砖陶瓷的选购要点和铺装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地板砖陶瓷材料。
2.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计算等方法,完成地板砖陶瓷的铺装设计。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地板砖陶瓷的铺装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2. 学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关注地板砖陶瓷的环保性能。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工艺美术学科,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手工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板砖陶瓷概述- 陶瓷基本概念与分类- 地板砖陶瓷的性能与应用2. 地板砖陶瓷的历史与文化- 我国陶瓷发展简史- 陶瓷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3. 地板砖陶瓷的选购与铺装- 选购要点:质量、环保、适用场所- 铺装方法与技巧:测量、计算、施工流程4. 实践操作- 设计与铺装: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地板砖陶瓷的铺装过程-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成果,相互评价,提高审美和操作能力5. 环保与创新发展- 绿色陶瓷理念- 陶瓷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地板砖陶瓷的相关知识,培养审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对于地板砖陶瓷的基本概念、历史与文化、选购要点等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化工大学先进陶瓷课程设计
题目: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片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班级:无非1003
学生姓名:张梦
指导教师:曹大力
1 引言
陶瓷基板是指铜箔在高温下直接键合到氧化铝(Al2O3)或氮化铝(AlN)陶瓷基片表面( 单面或双面)上的特殊工艺板。
所制成的超薄复合基板具有优良电绝缘性能,高导热特性,优异的软钎焊性和高的附着强度,并可像PCB板一样能刻蚀出各种图形,具有很大的载流能力。
因此,陶瓷基板已成为大功率电力电子电路结构技术和互连技术的基础材料。
氮化铝陶瓷无毒性,具有高的热导率、高的绝缘性和良好的微波毫米波特性,是高功率、高密度和高速电路所用的高性能封装材料。
目前氮化铝陶瓷封装已经用于各种器件和集成组件中,如微波大功率器件、高温高功率电子器件、高性能T/R模块等。
近年来随着氮化铝陶瓷制备技术的不断成熟,具有导热率在140~230W/m.k的氮化铝已显示取代氧化铝(氧化铝导热率约为19W/m.k)陶瓷的强劲趋势。
氮化铝还有一个优势在于起热膨胀系数与砷化镓匹配,能更好的与半导体材料附着。
氮化铝的热性能受气孔率和杂质的影响严重,一般高导热率的致密氮化铝陶瓷仅能通过热压烧结或添加氧化钙和氧化钇的无压烧结工艺获取。
添加剂在烧结时是以形成液相促进致密化,钙铝石或钇铝石能够吸收氧杂质。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氮化铝陶瓷基板是采用干压成型获得微结构完全致密和高的热导率,而流延成型是大规模制备基板材料的重要工艺方法,但目前氮化铝流延法成型工艺研究和产业化仍然较少。
随着流延法的批量生产陶瓷基板技术的成熟,流延法生产氮化铝陶瓷基板一定会成为一种崭新的,大规模化生产方式。
本文对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进行研究,探讨粉体特性、流延参数对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制备的氮化铝陶瓷基板导热率定位为达到250W/m.k(最新资料显示氮化铝陶瓷基板的导热率已可达到319 W/m.k)。
从而实现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的规模化,完全取代传统的氧化铝陶瓷基板。
下图为干压法制备的一些基板样品图片及电镜图。
下面是实验方案。
2 实验原理及准备
实验将采用商用高纯度超细的氮化铝粉料为原料,烧结助剂选用氧化钇(作为稳定剂),经过球磨混料,并添加PVB粘接剂和合适的溶剂形成粘度适宜的流延浆料,然后再将该浆料搅拌抽气30min。
通过刮刀流延法形成厚度均匀的流延带,流延厚度在0.2~0.4mm之间,流延带再经冲切、层压、排胶和烧结等工艺加工形成致密的氮化铝陶瓷片。
最后对成品进行样品表征,得出相应的陶瓷结构和性能参数。
用激光粒度仪测试粉体的粒度分布筛选合适粒径的粉料,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形貌;差热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做分析得出最佳排胶温度,用排水法测定材料的密度,节电性能和介质损耗采用精密LCR表测定,热导率用激光导热系数测量仪测定。
实验器材还包括流延机、球磨机和烧结炉。
药品:高纯度超细的氮化铝粉料、氧化钇稳定剂、聚乙醇缩丁醛粘接剂、聚乙二醇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塑剂。
3 实验方案设计
3.1粉料的选用
氮化铝粉料的性能是流延法成型的关键,氮化铝粉料太细,则容易引起流延带开裂,氮化铝粉料太粗,则形成的流延带表面粗糙度较大,且基片强度过低,不宜制备光滑的氮化铝陶瓷基片。
本研究中借鉴了天津大学刘志平教授的实验数据,以下为刘得出的4种商用氮化铝粉料研究对比,粉体粒度分布和形貌特点如
图1和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粒度分布和颗粒形貌完全不同,粉料A分布窄,较粗,粉料B和C分布宽,粉料D分布窄,较细。
表2是各种粉料的流延结果,表中结果可表明,氮化铝粉料越细,粒度分布越窄,流延控制越困难,流延时流延带开裂的几率越大。
通过对刘教授得出的数据分析,实验拟选用的粉料粒度控制在1.5nm到2.5nm,这个粒径得出的样品性能较好,但对流延工艺,排胶工艺与烧结工艺的控制难度较高。
3.2流延法参数的控制
氮化铝陶瓷粉料在水中极不稳定,容易水解产生氨气和拜耳石(AlOOH),从而使氮化铝粉料的性质大大改变,严重影响陶瓷的烧结性能。
因此氮化铝不适用水做溶剂,本实验选用非水基的无水乙醇/丁酮为溶剂的流延成型体系,聚乙醇缩丁醛粘接剂,聚乙二醇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塑剂。
3.3 排胶工艺
氮化铝的排胶可在空气炉或气氛保护下进行。
对于氮化铝流延片,由于有
机添加剂较多,查阅资料:
聚乙醇缩丁醛沸点250℃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沸点188℃
聚乙二醇沸点>250℃
丁酮沸点 79.6℃
资料显示这些有机物必须在300℃以上才能排除,而且排胶时若温度选取过高或升温速率太快易导致开裂变形。
另外由于流延片比干压片厚度薄,生坯强度低,所以排胶温度需要更低。
为此将对流延片进行差热和热失重分析。
初步拟采用200~500℃直接慢速升温和500℃保温的排胶方案(具体温度值有待对流延片生坯做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获得较好的氮化铝排胶片。
3.4 烧结工艺
由于氮化铝的易氧化性,其烧结应在高温气氛保护下进行。
鉴于氮化铝中含氮成分;氮化铝的沸点可达2200℃,烧结温度应控制在1700度以上,考虑到添加剂可降低烧结温度,拟选用的方案是将氮化铝陶瓷片经过1600度(具体更为的优化温度选取待实践论证)保温4h的氮气中烧成。
图6为刘志平教授实验中不同粒径粉料制成的流延带烧成后的微观形貌。
从图6中可以看出,粉料D烧成的基板结构均匀,晶粒粒度一致性好,第二相也较少。
3 总结
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的性质与氮化铝粉料的质量,流延参数,排胶制度和烧结等工艺关系密切。
粉料太粗,易于成型,但基片质量不高。
选用细粉料必须严格控制流延参数才能成型质量较好,排胶温度和速度也需要严格控制,温度高和速度快引起流延带严重开裂,烧结过程也至关重要,它将决定基片的最终性能。
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来和优化工艺参数,用非水基流延工艺制备出的氮化铝基片导热率将高达250W/m.k。
实验需要攻克的难题:原料的配比及混料工序。
最佳排胶温度与升温速率的确定。
最佳烧结温度与升温速率的确定。
参考文献《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作者刘志平,张金利,蕲正国期刊《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1月第37卷,增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