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概述

合集下载

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甲醇+丙酮
风扇电动机 废气火焰 炉盖 砂封 电阻丝 耐热罐 工件 炉体
图 4-2 滴注式气体渗碳炉工作示意图
4.2.1.3 真空渗碳 真空渗碳是一个不平衡的增碳扩散型渗碳工艺,被处 理的工件在真空中加热到奥氏体化,并在渗碳气氛中渗碳, 然后扩散、淬火。由于渗碳前是在真空状态下加热,钢的 表面很干净,非常有利于碳原子的吸附和扩散。与气体渗 碳相比,真空渗碳的温度高,渗碳时间可明显缩短。
渗碳工艺应用于模具表面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用于低、中碳钢的渗碳。例如,塑料制品模具的形 状复杂,表面粗糙度要求高,常用冷挤压反印法来制造模 具的型腔。因此,可采用碳含量较低、塑性变形性能好的 塑料模具钢,如20、20Cr、12CrNi3A钢以及美国的P2、 P3、P4、P5钢等。先将退火状态的模具钢冷挤压反印法 成形,再进行渗碳或碳氮共渗处理。
4.2 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化学热处理是指将钢件置于特定的活性介质中加 热和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工件表面,以改变 表层的化学成分、组织,使表层具有与心部不同的力 学性能或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化学 热处理的种类很多,一般都以渗入的元素来命名,常 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氮碳 共渗、渗硼、渗金属等。
4.2.1.4 CD渗碳 CD渗碳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渗碳方法。CD渗 碳法采用含有大量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Cr、Ti、Mo、V) 的模具钢在渗碳气氛中加热,在碳原子自表面向内部扩散 的同时,渗层中沉淀出大量弥散合金碳化物,弥散碳化物 含量达50%以上,呈细小均匀分布,淬火、回火后可获得 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经CD渗碳的模具心部没有像Cr12型模具钢和高速钢中 出现粗大共晶碳化物和严重的碳化物偏析,因而其心部韧 性比Cr12MoV钢提高3~5倍。实践表明,CD渗碳模具的使 用寿命大大超过Cr12型冷作模具钢和高速钢。

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

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

化学热处理渗碳:为了获得高硬度、高耐磨的表面及强韧的心部,渗碳后必须进行淬火加低温回火处理。

按渗碳介质可分为:气体渗碳、液体渗碳、固体渗碳。

渗氮:①渗氮层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②渗氮层比热容打,在钢件表面形成压应力层可显著提高耐疲劳性能,渗氮层的耐疲劳性优于渗碳层;③渗氮层表面有化学稳定性高的ε相,能显著提高耐腐蚀性。

渗氮能形成性能优越的渗氮层,但由于工艺时间太长,使得生产率太低,成本高,应尽量少采用。

渗氮一般用在强烈磨损、耐疲劳性要求非常高的零件,有的场合是除要求机械性能外还要求耐腐蚀的零件。

碳氮共渗(俗称“氰化”):按工艺温度分:低温碳氮共渗(520-580℃),工艺温度低,共渗过程是以氮原子为主、碳原子为辅的渗入过程,俗称“软氮化”;中温碳氮共渗(780-880℃);高温碳氮共渗(880-930℃)。

优点:①与渗碳相比处理温度低,渗后可直接淬火,工艺简单,晶粒不易长大,变形裂倾向小,能源消耗少,共渗层的疲劳性和抗回火稳定性好;②与渗氮相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对材料适用广。

氮碳共渗:氮碳共渗起源于西德,是在液体渗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氮碳共渗是在含氰化物的盐浴中进行的。

由于处理温度低,一般在500-600℃,过程以渗氮为主,渗碳为辅,所以又称为“软氮化”。

氮碳共渗工艺的优点如下:①氮碳共渗有优良的性能:渗层硬度高,碳钢氮碳共渗处理后渗层硬度可达HV570-680;渗氮钢、高速钢、模具钢共渗后硬度可达HV850-1200;脆性低,有优良的耐磨性、耐疲劳性、抗咬合性和耐腐蚀性。

②工艺温度低,且不淬火,工件变形小。

③处理时间短,经济性好。

④设备简单,工艺易掌握。

存在问题是:渗层浅,承受重载荷零件不宜采用。

渗硼:渗硼是一种有效地表面硬化工艺。

将工件置于能产生活性硼的介质中,经过加热、保温,使硼原子渗入工件表面形成硼化物层的过程称为渗硼。

金属零件渗硼后,表面形成的硼化物(FeB、Fe2B、TiB2、ZrB2、VB2、CrB2)及碳化硼等化合物的硬度极高,热稳定性。

模具热处理pvd

模具热处理pvd

模具热处理pvd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是一种常用的模具热处理技术。

在模具制造过程中,通过PVD技术可以对模具表面进行镀膜,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文将从人类的视角出发,详细介绍模具热处理PVD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优势。

一、PVD技术的原理PVD技术是一种将固态材料通过物理过程转变为蒸气态,再通过沉积在基材表面形成薄膜的方法。

这种技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蒸发和溅射。

蒸发是将固态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转变为蒸气态,然后沉积在模具表面形成薄膜。

溅射则是通过将固态材料置于高能离子轰击下,使其离子化并沉积在基材表面。

二、PVD技术的应用PVD技术在模具热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增强其抗磨性和耐腐蚀性能,从而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其次,PVD技术可以使模具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薄膜,提高模具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此外,PVD技术还可以改善模具的润滑性能,减少摩擦损失,提高模具的工作效率。

三、PVD技术的优势相比其他模具热处理技术,PVD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PVD技术可以在低温下进行,避免了模具热处理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变形和残余应力问题。

其次,PVD技术可以在模具表面形成具有良好附着力的薄膜,不易剥落和脱落。

此外,PVD技术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镀膜,以满足不同模具的需求。

PVD技术在模具热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PVD技术可以提高模具的硬度和耐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可以提高模具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改善模具的润滑性能,减少摩擦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PVD技术在模具热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期待未来PVD技术能够不断创新,为模具制造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PPT课件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PPT课件

要点二
等离子喷涂技术
通过等离子喷涂将金属或非金属粉末熔融并喷射到模具表 面,形成均匀、致密的涂层,提高表面耐久性和抗腐蚀性 。
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监控系统
利用传感器和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模具表面处理过程,实 现自动化控制和处理。
自动化处理设备
开发自动化表面处理设备,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处理效 率和一致性。
耐久性。
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提高产品精度和一致性
通过表面处理技术,可以改善模具表 面的粗糙度和形貌,减小产品尺寸和 形状的误差,提高产品的精度和一致 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表面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模具的 耐磨性和耐久性,减少维修和更换模 具的频率和成本,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生产成本
04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的优势 与挑战
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增强模具表面硬度和耐磨 性
通过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在模具表面形成一 层高硬度的硬化层,从而提高模具的耐磨性 和抗疲劳性能,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降低摩擦系数
通过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在模具表面形成一 层低摩擦系数的涂层,减小模具与材料之间 的摩擦力,降低磨损和摩擦热,提高模具的
优化生产流程
通过表面处理技术,可以优化模具的 设计和制造流程,减少加工时间和成 本,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
一些表面处理技术可以降低模具的能 耗和资源消耗,例如离子注入和激光 熔覆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更新换代快
技术发展迅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模具 表面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新的技术和工艺不断涌现。
常用的五金模具表面处理技术包括喷涂、电镀和化学热处理等。这些技术可以提 高模具表面的硬度和耐久性,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第5章 模具钢料的热处理-模具表面处理技术

第5章 模具钢料的热处理-模具表面处理技术

第二节模具表面处理工艺概述模具是现代工业之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家电工业、航空航天、食品医疗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模具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提高模具的质量、使用寿命和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各模具厂及注塑厂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模具在工作中除了要求基体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和韧性的合理配合外,其表面性能对模具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这些表面性能指:耐磨损性能、耐腐蚀性能、摩擦系数、疲劳性能等。

这些性能的改善,单纯依赖基体材料的改进和提高是非常有限的,也是不经济的,而通过表面处理技术,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具的表面处理技术,是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复合处理技术,改变模具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

从表面处理的方式上,又可分为: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机械方法。

在模具制造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渗氮、渗碳和硬化膜沉积。

◆提高模具的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摩擦性、脱模性、隔热性、耐腐蚀性;◆提高表面的高温抗氧化性;◆提高型腔表面抗擦伤能力、脱模能力、抗咬合等特殊性能;减少冷却液的使用;◆提高模具质量,数倍、几十倍地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减少停机时间;◆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充分发挥模具材料的潜能。

◆减少润滑剂的使用;◆涂层磨损后,还退掉涂层后,再抛光模具表面,可重新涂层。

在模具上使用的表面技术方法多达几十种,从表面处理的方式上,主要可以归纳为物理表面处理法、化学表面处理法和表面覆层处理法。

模具表面强化处理工艺主要有气体氮化法、离子氮化法、点火花表面强化法、渗硼、TD法、CVD化学气相淀积、PVD物理气相沉积、PACVD离子加强化学气相沉积、CVA铝化化学气相沉积、激光表面强化法、离子注入法、等离子喷涂法等等。

下面综述模具表面处理中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一、物理表面处理法:表面淬火是表面热处理中最常用方法,是强化材料表面的重要手段,分高频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激光表面淬火。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

5、真空渗碳
真空渗碳炉是将工件放 置在真空炉内通过不断的向 炉内充入渗碳气氛,使碳原 子渗入工件表面。 与气体渗碳相比真空渗 碳温度高(约1100℃),渗 碳速度快,质量好。
二、渗氮
向工件表面渗入氮元素的工艺称为渗氮, 通常也称为氮化。 钢渗氮后可以获得比渗碳更高的表面硬度 和耐磨性,渗氮还可获得比渗碳更高的弯曲疲劳强 度。此外,由于渗氮温度较低(500一570℃之间), 故变形很小.渗氮也可以提高工件的抗腐蚀性 能.但是渗氮工艺过程较长,渗层也较薄,不能承 受太大的接触应力。目前主要应用于压铸模、挤压 模、冷作模具等。
3、气体法渗金属

一般在密封的罐中进行,把坩埚加热至渗金 属温度,被渗金属的卤化物气体掠过工件表面时 发生置换、还原、热分解等反应,分解出的活性 金属原子渗入工件表面。 以气体渗铬为例,其过程是:把干燥氢气通 过浓盐酸得到HCl气体后引入渗铬罐,在罐的进气 口处放置铬铁粉。当HCl气体通过高温的铬铁粉时, 制得了氯化亚铬气体。当生成的氯化亚铬气体掠 过零件表面时,通过置换、还原、热分解等反应, 在零件表面沉积铬,从而获得渗铬层。
碳氮共渗的分类
(1)碳氮共渗 以渗碳为主,共渗温度
820-870℃,渗剂为煤油、苯、甲苯、丙酮等, 同时通入氨气,或使用尿素、甲酰胺等。材料 一般为中、低碳钢及合金钢。
以渗氮为主,共渗温度 550-570℃,渗剂为尿素、甲酰胺、三乙醇胺等。 材料不受限制。
碳氮共渗已应用于压铸模、挤压模、塑料 模等。
渗铬过程
2、液体法渗金属


分为两种,一种是盐浴法,一种是热浸法。 目前最常用的盐浴法渗金属是TD法。它是在熔融 的硼砂浴中加入被渗金属粉末,工件在盐浴中被加热, 同时还进行渗金属的过程。 以渗钒为例:把欲渗工件放人 (80—85%)硼砂 Na2B407(20~15)%钒铁粉盐浴中,在950℃保温3—5 小时,即可得到一定厚度(几个微米到20微米)的渗钒 层。

模具失效形式及表面热处理

模具失效形式及表面热处理

冷作模具:冲裁模的失效形式有:不均匀磨损、凸模整体折断和凸凹模局部掉块。

拉伸模失效形式有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

冷镦模失效形式有模口胀大、棱角堆塌、腔壁胀裂。

冷挤模失效形式有塑性变形、磨损失效、凸模折断失效、疲劳断裂失效、纵向开裂失效。

热作模具:锤锻模失效形式有磨损失效、断裂失效、热疲劳开裂失效及塑性变形失效。

压力机锻模失效形式有脆性断裂失效、冷热疲劳失效、塑性变形失效、磨损失效以及模具型腔的表面腐蚀失效。

热挤压模失效形式有早起断裂失效、冷热疲劳失效、塑性变形失效、磨损失效、模具型腔表面的氧化失效和磨损沟痕等。

热冲裁模失效形式有热磨损失效、崩刀失效、卷刀失效和断裂失效。

压铸模的失效形式主要有热疲劳失效、热熔蚀失效、冲蚀和气蚀磨损、粘模失效。

塑料模具失效形式有磨损失效、腐蚀失效、塑性变形失效、断裂失效、疲劳失效及热疲劳失效。

冷作模具的表面热处理:1.冲裁模的工作部位的表面处理工艺有氮碳共渗,TD法渗钒渗铌,CVD法沉积TiN或TiC,镀硬铬,化学镀镍磷合金,电火花熔渗等。

2.冷挤模常采用氮化渗碳,沉积氮化物或碳化物等表面强化技术。

3.拉伸模采用渗氮,氮碳共渗,渗硼,渗钒,镀硬铬,气相沉积TiC以及盐浴涂覆碳化物、碳化物于模具表面,通过渗硫提高模具抗咬合的能力。

4.冷镦模需要对模具进行使之整体强韧化的热处理,再对之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其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氮碳共渗,气相沉积,TiN 等超硬化合物层,硼-硫复合渗等。

热作模具的表面处理:1.锤锻模对模具型腔表面进行渗氮、渗硼、氮碳硼三元共渗等表面强化处理。

2.压力机锻模及热挤压模常用的表面处理有渗氮、硫碳氮三元共渗、硼氮共渗。

3.热冲裁,模在模具刃口处用电焊条堆焊或用等离子喷焊一层高耐磨、高热强的钴基合金。

4.渗氮和氮碳共渗能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熔蚀性,及防止铝合金的粘模现象;渗铬、渗铝可提高模具的抗氧化性,尤其对高温工作的压铸模有利;磷化、镀铬也可提高抗氧化性,降低摩擦系数,防止粘模。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概述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概述

任务6.3 其他表面(biǎomiàn)处理 技术
一、热喷涂
热喷涂技术具有(jùyǒu)如下特点:
1
方法(fāngfǎ)多样。
2
工件不受限制。
3
可喷涂材料极为广泛。
4
涂层广泛。
第三十一页,共48页。
任务6.3 其他表面处理(chǔlǐ)技术
一、热喷涂
热喷涂技术(jìshù)具有如下特点:
5
涂层厚度可以(kěyǐ)控制。
增大,使工件表面产生了残余压应力。
(3) 渗氮后的钢具有很高的抗腐蚀能力。
(4) 渗氮处理后,工件的变形很小,适合精密模具的表面强化。
第八页,共48页。
任务6.1 表面(biǎomiàn)化学热 处理技术
二、渗氮(氮化)
(一)气体(qìtǐ)渗氮
表6-2 部分模具钢的气体渗氮工艺(gōngyì)规范
第二十六页,共48页。
任务(rèn wu)6.2 涂 镀 技 术
四、热浸镀
根据 热浸 镀前 处理 的方 法不 同
溶剂(róngjì)法
保护(bǎohù)气法
第二十七页,共48页。
任务(rèn wu)6.2 涂 镀 技 术
四、热浸镀
热浸镀工艺分镀前表面处理、助镀处理、热浸 镀和镀后处理4个基本(jīběn)工艺阶段,主要 工艺流程为:预镀件碱洗→酸洗→水洗→稀盐 酸处理→水洗→溶剂处理→烘干→热浸镀→镀 后处理。其中,溶剂处理是该工艺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镀层质量、防止漏镀的关键。
挤压模
提高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粘附性、抗氧化性 挤压模、拉深模
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表面硬度、耐疲劳性、抗蚀性 挤压模、拉深模等
提高硬度、耐磨性、热硬性 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耐疲劳性、抗蚀性 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耐疲劳性、抗蚀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 →除氢→ 入库。
常用的电镀方法
镀硬铬、硬镍是模具表面处理技术中的传统技 术,通过利用电化学的方法在模具工作面上沉积 薄层金属或合金的一种湿式镀覆。电镀操作温度 低,模具发生变形较小,模具本身的性能几乎不 受影响,镀层的摩擦系数低,显微硬度可达800 HV,可以大大提高模具的耐磨性。但是,镀层 的孔隙较大,耐腐蚀性能不高,不适用于耐腐蚀 性要求高的模具。同时,由于电镀具有尖端效应, 对于多孔、形状复杂的模具也不适用。
刷镀工艺简单,沉积速度快,操作方便,镀层质量和 性能较好。易于现场操作,不受模具大小和形状的限制, 用在报废模具和大模具的修复上经济效益明显。
电刷镀的原理
电刷镀的原理示意图
镀笔 镀笔是电刷镀的重要 工具,主要由阳极、绝缘手 柄和散热装置组成。
镀笔结构图
不同要大的镀槽设备。
渗钒层。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TD覆层的主要特点
(1)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可达HV2800~3200,远 高于氮化和镀硬铬等表面处理方法,因而具有极高的表面 耐磨、抗拉伤和耐腐蚀等性能。
(2)由于表面覆层是通过金属原子的扩散作用形成的, 因此覆层与基体具有冶金结合,结合力较镀硬铬、PVD或 PCVD的镀层高得多,这一点对于成形类模具的应用极其 重要。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如固体渗铬,渗剂为100~200目铬铁粉(含 Cr65%)(40—60)%+NH4Cl(12—3)%,其余 为Al2O3,
渗铬过程 当加热至1050℃的渗铬温度时,氯 化铵分解形成HCl,HCl与铬铁粉作用形成CrCl2, 在CrCl2迁移到工件表面时,分解出活性铬原子 [Cr]渗入工件表面。与此同时,氯与氢结合成 HCI,HCI再至铬铁粉表面形成CrCl2,并重复前 述过程而达到渗铬目的。
碳氮共渗已应用于压铸模、挤压模、塑料模等。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四、渗硼
渗硼是将钢的表面渗入硼元素以获得铁的硼化物的 热处理工艺方法。
通过渗硼能显著提高钢件表面硬度(l400— 2000HV)和耐磨性,以及具有良好的红硬性及耐蚀 性。
钢的表面渗入硼后,由于硼在α -Fe中的溶解度很 小,因此会形成硼化物Fe2B (硬度为l400— 1600HV) ,或FeB (硬度为l800—2000HV) 。 Fe2B脆性较小,一般呈梳齿状楔入基体;FeB脆性 较大,易剥落。
三、化学镀
化学镀是利用还原剂把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化学还原在呈活性催化的工件表面沉积出能与基体 表面牢固结合的涂镀层。化学镀不需外加电流。因 此,化学镀没有电镀中因为电力分布不均而造成的 深镀和分散能力差的问题。
化学镀对于形状复杂、多孔洞、有棱边夹角的模 具的处理最为有效,克服了电镀的缺点与不足。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3、气体法渗金属
一般在密封的罐中进行,把坩埚加热至渗金
属温度,被渗金属的卤化物气体掠过工件表面时
发生置换、还原、热分解等反应,分解出的活性
金属原子渗入工件表面。
以气体渗铬为例,其过程是:把干燥氢气通过 浓盐酸得到HCl气体后引入渗铬罐,在罐的进气口 处放置铬铁粉。当HCl气体通过高温的铬铁粉时, 制得了氯化亚铬气体。当生成的氯化亚铬气体掠 过零件表面时,通过置换、还原、热分解等反应, 在零件表面沉积铬,从而获得渗铬层。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2、盐浴渗硼
常用盐浴成分有下列三种: (1) 60%硼砂十40%碳化硼或硼铁;, (2) 50—60%硼砂+40—50%S1C; (3) 45%BaCI+45%NaCI+10%B4C或硼铁。
盐浴渗硼同样具有设备简单,渗层结构易于控制 等优点。但有盐浴流动性差,工件粘盐难以清理等缺 点。一般盐浴渗硼温度采用950—1000℃,渗硼时 间根据渗层深度要求而定,一般不超过6小时。因为 时间过长,不仅渗层增深缓慢,而且使渗硼层脆性增 加。
电刷镀的应用
电刷镀应用于热作模具,可提高模具寿命 50%-200%,主要原因是刷镀层有良好的红 硬性、耐磨性和抗氧化能力。
材料为3Cr2w8V的热冲模刷镀处理后表面 硬度达750 HV,模具寿命提高1-3倍。
电刷镀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冷作模具的寿命, 这是因为刷镀层有高的硬度和良好的抗粘着性 能。如连杆盖模3Cr2W8V经刷镀处理后提高 寿命54.5%。
化学镀可在工件表面形成单一金属层(如镀镍)、 合金镀层(如Ni-P化学镀)、复合镀层和非晶态镀 层等。
化学镀的应用
在汽车用铸模、铝模具上化学镀镍,不仅可 以提高脱模效果,还可使模具的使用寿命提高 50%以上 ,且零部件的光洁度高。
如用45钢加表面Ni-P化学镀代替不锈钢制 作塑料型材挤出模,不但降低模具制造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模具寿命,由于镀层改善了脱模 性能,塑料成形周期缩短,型材表面质量显著 改善。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气体渗铬速度较快,但氢气容易爆炸,氯化氢具有 腐蚀性,故应注意安全。
渗金属法的进一步发展是多元共渗,即在金属表面 同时渗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如铬铝共渗, 铝硅共渗等等。与此同时,还出现金属元素与非金属 元素的两种元素的共渗,如硼钒共渗,硼铝共渗等。 进行多元共渗的目的是兼取单一渗的长处,克服单一 渗的不足。例如硼钒共渗,可以兼取单一渗钒层的硬 度高、韧性好和单一渗硼层层深较厚的优点,克服了 渗钒层较薄及渗硼层较脆的缺点,获得了较好的综合 性能。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渗剂中各部分的作用
B4C为硼的来源,KBF4是催渗剂,SiC是填充 剂,Mn-Fe则起到使渗剂渗后松散而不结块的作 用。一般渗硼后冷至室温开箱时,渗剂松散,工 件表面无结垢等现象,无需特殊清理。由于固体 渗硼法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工件表面清洁, 已逐渐成为最有前途的渗硼方法。
钢件镀铬工艺流程
除蜡 → 热浸除油 → 电解除油 → 弱酸浸 蚀 → 镀铜 → 镀镍 → 镀铬。
镀铬的种类
装饰性镀铬、镀硬铬、松孔镀铬。
二、电刷镀
电刷镀是在导电工件(或模具)表面需要镀覆的表面 快速沉积金属层的工艺。
电刷镀又称为选择电镀、无槽镀、涂镀、笔镀、擦 镀等。 它是电镀的一种特殊方式,不用镀槽,只需在不 断供电解液的条件下,用一支镀笔在工件表面上进行擦 拭,即可获得电镀层。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2、液体法渗金属
分为两种,一种是盐浴法,一种是热浸法。
目前最常用的盐浴法渗金属是TD法。它是在熔融 的硼砂浴中加入被渗金属粉末,工件在盐浴中被加热, 同时还进行渗金属的过程。
以渗钒为例:把欲渗工件放人 (80—85)% Na2B407+20~15)%钒铁粉盐浴中,在950℃保温 3—5小时,即可得到一定厚度(几个微米到20微米)的
(2)由磨粒磨损、粘着磨损、摩擦氧化或其共同作用 而引起的工件尺寸超差等问题,如冲裁、冷镦、粉末冶 金等模具或其他零配件,通过TD覆层处理后,可提高 使用寿命数倍至数十倍。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TD法的应用
(1)汽车冲压件成形模具
在高强度钢板和厚料板的冲压成形过程中,未经过表面 处理的工件表面拉伤严重,有些甚至无法正常生产。经TD 覆层处理后,一方面根本上解决了工件表面的拉伤问题, 无须经常停机修磨模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产品的 外观。另一方面,模具寿命一般可以达数十万件,并能确 保冲压件尺寸的一致性,有效提升产品质量。
(3)TD覆层厚度可达4~20mm,覆层致密光滑。 (4)具有极高的耐腐蚀性能。 (5)可以实现重复处理。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缺点
是盐浴有比重偏析,必须在渗入过程中不断搅动盐 浴。另外,硼砂的PH值为9,有腐蚀作用,必须及时 清洗工件。
适用材料
只要材料含有一定量的碳元素,如含碳量大于 0.3%的各类钢铁材料、硬质合金等,都可以在工件表 面形成VC覆层。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几种化学热处理工艺的比较
处理方法 处理工艺 生产周期, 表层深度
硬度
耐磨性 疲劳强度 耐蚀性 热处理后变形
渗碳 渗碳+淬火+低温回
火 约3-9h 0.5-2
58-63
良好 较好 一般 较大
氮化
氮化
约20-50h 0.3-0.5 65-
70HRC(1000HV1100HV) 最好 最好 最好 最小
在生产应用中对模具表面性能要求是多元的,因 此单金属的镀层往往不能满足质量要求,这些促使 了复合镀技术的发展。现在复合镀技术的实施主要 借助于电镀、刷镀、化学镀。
渗硼方法
第二节模具表面的化学热处理技术
渗硼法有固体渗硼、液体渗硼及气体渗硼。但由 于气体渗硼采用乙硼烷或三氯化硼气体,前者不稳定易 爆炸,后者有毒,又容易分解,因此较少采用。现在生 产上采用的是粉末渗硼和盐浴渗硼。
1、固体渗硼法
目前最常用的是用下列配方的粉末渗硼法:5% KBF4+5%B4C+90%SiC+Mn-Fe。把这些物质的粉 末和匀装入耐热钢板焊成的箱内,工件以一定的间隔 (20一30mm)埋入渗剂内,盖上箱盖,在900— 1000℃的温度保温1—5小时后,出炉随箱冷却即可。
2、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凡镀笔能触及到的地方均可电 镀,特别适用于不解体机件的现场维修和野外抢修。
3、镀层种类多,与基体材料的结合力强,力学性能好, 能保证满足各种维修性能的要求。
4、沉积速度快,生产效率高。
5、刷镀液不含氰化物和剧毒药品,故操作安全,对环境 污染小。
6、但电刷镀劳动强度大,阳极包缠材料消耗大。
碳氮共渗 碳氮共渗+淬火+低
温回火 约1-2h 0.2-0.5
58-63
良好 良好 较好 较小
第三节 模具表面的涂镀技术
一、电镀
电镀是指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液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