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

合集下载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

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

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

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从疲于奔命的鲧到大禹治水成功,黄河治理经历了一个由拦堵到疏导的观念性转变。

大禹治水的思想通过历朝历代治水思想家的不断进展,演变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及“拦、调、排、放、挖”多项方法并举的治黄思想,这是以泥沙为“结”、为“害”为前提的。

可是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资源和黄河水有着一样悠长的历史,黄河泥沙的“用”将会成为治黄进展史上辉煌的一篇。

一、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XX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漠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硕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份,不仅过去是,此刻和以后也是。

黄河泥沙仍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伙儿明白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滔滔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涛涛黄河给咱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黄河泥沙利用现状以往黄河泥沙要紧用于造陆、改良土壤种植水稻等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下游两岸堤防的加高加固,淤背、淤筑相对地下河。

最近,山东省研究生产了以黄河泥沙为要紧原料的“黄河砖”,为黄河泥沙提供了又一用武之地。

另外,武汉大学、黄河河南河务局等单位联合,在杨国禄教授领导下研制黄河淤沙固结技术。

他们以“以沙治沙、以黄治黄”的理念,看到了黄河泥沙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和广漠的市场前景,把黄河泥沙作为一个产业之源,把黄河泥沙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将黄河泥沙在它的出处资源化、产业化。

他们以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黄河健康,有利于抑制悬河的进展,有利于疏通行洪河道;固沙之本在于水土维持,固沙之标在于减少淤积,泥沙之光在于进展产业。

他们应用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容性,从黄河淤沙的物理组成和力学性能研究入手,探讨黄河泥沙资源化的可行性,提出黄河粗、细淤沙的科学固结方式和工艺。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措施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展开讨论。

二、水量减少与泥沙淤积1. 水量减少:黄河上游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砂石堆积导致水位下降等原因,使得黄河水量明显减少。

2. 泥沙淤积:由于流域内大规模采砂、过度开荒、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导致大量泥沙堵塞在黄河道中,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并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三、污染与生态失衡1. 水污染: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失衡:过度的水资源开发、乱伐滥砍等行为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湿地退化、生物灭绝等问题日益严重。

四、治理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的水权交易制度,实施以价制量。

2. 泥沙治理:加强流域管理,开展泥沙调查与监测工作,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并加强监管力度,减少泥沙淤积现象。

3. 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并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4. 生态恢复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黄河流域湿地、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

五、国际合作1. 国际联防联控机制:与上游国家(如中国西南亚洲国家)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关联合治理方案。

2. 跨区域合作:推动黄河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协作,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六、结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只有通过加强治理措施,并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协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黄河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继续受益。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黄河存在的问题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给沿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以下是黄河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 泥沙淤积问题:由于黄河源头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更多的泥沙沉积在黄河床漫滩及下游河段,导致河道逐渐上升。

泥沙淤积严重限制了黄河的水位,造成水库蓄水容量减少,进一步限制了沿岸地区的灌溉和供水资源。

2. 河水污染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废水和农药残留进入黄河。

水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近年来,水污染已经成为了黄河流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3. 水资源利用不均衡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但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农田灌溉困难。

有些地区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而另一些地区却存在过多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4.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由于持续的人类活动和过度开发,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湿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二、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1. 加强泥沙治理:加强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改善流域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泥沙淤积。

此外,可以通过建设泥沙分流工程,引导泥沙流向黄海等其他地方,减少对黄河的淤积影响。

2. 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和农业废水的处理和治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水质,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

此外,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和执法力度,严格惩处违法排污行为。

3. 实施黄河水资源调配工程: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实现黄河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调配和输送。

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不均衡问题。

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黄河流域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

但是,黄河又性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涛涛黄河给我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约35公斤/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却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在我国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等语言描述黄河多泥沙的天性。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与世界多泥沙河流孟加拉国的恒河和美国的科罗拉多河相比,黄河年输沙量为科罗拉多河的12倍,含沙量约为恒河的9倍。

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河流域地区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第一,泥沙输移是黄河流域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在自然地理过程的作用下,黄河水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颗粒。

这些泥沙颗粒的输移对于生态系统和水域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泥沙的堆积会导致水源浑浊,阻碍光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泥沙的输移还会对河道的导航和治理造成困扰。

第二,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受到人类干预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对泥沙输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活动的不可控性,大量的土地石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加速了泥沙的流失和输移。

此外,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和河道建设也会导致泥沙输移失去平衡,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水土保持是解决泥沙输移问题的关键。

为了减少泥沙的流失和输移,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显得尤为重要。

水土保持包括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加强植被覆盖和维持地表的完整性,可以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从而减少泥沙的流失和输移。

此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实现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

第四,黄河流域需加强泥沙监测和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泥沙输移问题,黄河流域应加强泥沙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泥沙监测网络,收集、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管理策略。

此外,加强对黄河流域泥沙环境的调查和评估,对问题的来源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为问题的治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

只有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并加强泥沙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解决泥沙输移问题,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希望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加强研究,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河长江特点及治理

黄河长江特点及治理

1、黄河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大量流失,泥沙注入黄河,使河水含沙量极大,至下游地区。

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2、黄河特点各段特点: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有“地上河”的美称3、黄河为舒适含沙量大?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夏季降水强度大。

使大量泥沙注入河水。

人为因素:人类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黄土层的裸露。

4、治理黄河上中游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些自然措施与自然环境特征有什么关系?上游着重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中游着重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治理,下游着重清淤防洪。

上游流经我的地势的一二级阶梯,尤其是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蕴藏量大;中游流经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的黄土高原区,加上长期以来乱砍滥伐、过度垦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需要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综合治理;下游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淤积,地上河问题一方面有赖于中游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主动排沙清淤、加固防洪大堤也也很必要。

简记:(1)、上游:水能资源开发。

在阶梯处修建水电站(2)、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流失。

(3)、下游:排沙清淤,加固大堤,防止洪水泛滥。

5、黄河下游为什么成为地上河?由于中游黄土高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含沙量极大,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慢,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6、长江洪涝灾害止频繁,且愈演愈烈的原因:上中游植被破坏、中下游河道湖泊淤塞,人为围湖造田、湿地开发等7、长江多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3)围湖造田;(4)中上游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8、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自然方面:长江流域降水丰富,干流水流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黄河口泥沙冲淤演化探讨

黄河口泥沙冲淤演化探讨

黄河口泥沙冲淤演化探讨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直接或间接滋润了华北地区的千百万人口。

黄河口处是黄河流经河口后,信陵老母山北麓与渤海相遇的地方,是我国大陆最北端的河口。

黄河口不仅具有极高的环境价值,还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流域开发活动等影响因素的不断扩大,黄河口泥沙冲淤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

黄河口泥沙冲淤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黄河入海口区域虱洲沙洲形成期。

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农业时代,而黄河入海口区域的人类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由于黄河的泥沙在机械物质力学的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如今的虱洲沙洲。

这期间,受到黄河的影响,河口自然港没有得到有效的塑造,泥沙淤积较多。

第二阶段是黄河入海口区域潭貌变迁期。

在这个时期,黄河口自然港的形态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黄河入海口区域沉积物的不断淤积,自然港开始出台,先形成南部陆域,之后海防沙丘、深水沟壑带随之而形成。

在这个时期,受到黄河泥沙的冲击,海口泥沙淤积加剧。

第三阶段是黄河入海口区域人类活动影响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黄河入海口区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沙漠化、城市化、工农业发展等方面。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河口泥沙淤积更加加剧,并且出现了破坏这些沙丘的趋势。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黄河口地区的农业、渔业等业务已经遭受严重影响。

因此,解决黄河口泥沙冲淤问题,对于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消除黄河口地区的防洪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巩固防护沙丘,治理海盐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适当调控黄河水文、限制城市扩张等。

在总的情况下,探讨黄河口泥沙冲淤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对于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提升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提出更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口泥沙冲淤问题,为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的泥沙分布特点与治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3T11:08:12.2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陈清亮1 佘旭东2 文志敏3
[导读] 摘要: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

河南中原黄河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中国黄河的含泥沙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土高原虽然降水较少,但是降水较为集中,且黄土层抗水冲击力小,遇水非常容易崩解。

数千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泥沙增多致使黄河泛滥,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泥沙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根据黄河泥沙分布特点,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科学合理利用泥沙,提出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泥沙来源及分布;治理措施;泥沙利用
引言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河流首位,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分布相差较大,上游是黄河水的来源,而中部则是泥沙来源且分布不均,以黄土高原最为显著。

近年以来,在政府有效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形成了一个基于“拦、排、放、调、挖”的治理黄河泥沙的办法。

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泥沙治理与防护,逐步提出“科学、合理、高效”为准则的治沙理念。

其中合理治理黄河泥沙,就要首先分析其来源以及分布的特点。

1泥沙来源及分布
黄河治理在于治沙,治沙在于治其源头,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在黄河流域中部,即黄土高原,其主要分布是:(1)流经河口镇与延水关相互交织的河流;(2)流经无定河的部分支流以及清涧河、延水、北落河和白宇山河源;(3)流经渭河上游以北的葫芦河中下游区域以及散渡河流域。

其中不同流域其泥沙分布量呈现不均衡特点,另外泥沙量的增大主要在汛期,即降水主要在7、8月份。

做好在汛期防洪分流对于减少泥沙含量有重大意义。

所以我国先后在黄河流域及支流先后建立了,三门峡以及小浪底等水库,对于调峰调沙具有关键作用。

分析黄河流域中部土质对于做到有效治理泥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壤特质对水土流失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由于黄河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土壤特性以及其降水条件可知,造成黄河泥沙增多主要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即为:(1)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的跨越,使人类生产力大大提高,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大量植被树木遭到砍伐和破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1]。

(2)由于气候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全年较为干旱,但是降雨较为集中,且雨量分布不均。

(3)土壤土质疏松,黄土中的细粒如粘土、易溶性盐类、矿物质等雨水冲刷后极易分解随雨水流入黄河。

2治理措施
2.1河道内泥沙治理经验
经过前人的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可知,一般对于黄河治理泥沙治理是通过“拦、排、放、调、挖”几个步骤其中:(1)拦,即降低流入黄河的泥沙,把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黄河流道的控制工程作为主要着手点,最大的降低土壤被侵蚀度,科学利用泥沙和水资源;(2)排,即经过清除淤泥、加强河防工程建设以及治理河口,把大量没能拦住的泥沙经由河道排到海里;(3)放,即就是在下游两岸流域利用一些泥沙。

把这部分泥沙放淤改土,从而相对提高两岸的地面,逐渐转变下游流域“地上悬河”的尴尬状态;(4)调,即综合运用干流水库调理水沙的过程,应与河道的输沙排沙相适应,达到使其长时间降低河道泥沙淤积以及减轻排沙用水的目的;(5)挖,即经过挖河疏导以及射流清除泥沙可达到降低河床高程,同时挖出的泥沙,可以用来加固堤坝子增强防洪能力。

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提出继续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资源与环境友好型的新政策下,要求治沙者转换思维,把泥沙转换为能源,进行研究和合理运用,转劣为优,这就要求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治沙策略。

2.2黄河流域沿岸治理措施
通过对黄河泥沙侵蚀严重的沿岸,进行以工程措施为辅,种植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为主的治理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治理和经济效益即为:(1)工程措施是指:通过修筑平坦的梯田以及打坝淤地,进而达到雨水引入农田进行灌溉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土壤冲刷,又可进行农田浇灌。

(2)种植林草措施是指:由实践经验,并对水土保持作用进行分析知,植被覆盖率达到20%以上时,可达到降低水土流失目的;植被率为60%-70%时,可以降低土壤受雨水冲击侵蚀达90%。

经分析可知,种植植被可以大大降低水土流失。

可以种植灌木林为主,可以达到经济和生态双效益。

(3)经过剖析水土流失可以发现,错误的农业种植也会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大于30°的坡地适宜种植草和灌木,在25°-30°之间适宜种植农作物,在小于25°坡地适宜种植畜牧的草被,有助于水土保持和黄河沿岸的经济发展。

3泥沙利用
3.1能源利用
黄河流域矿藏丰富,黄土高原经研究发现的矿物种类达77种之多,具有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特点,其中煤矿为全国70%以上、钼矿含量为36%、铝土矿含量为58%、稀土矿含量更是达到了95%。

由于近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步伐加快,黄土高原煤炭为全国火力发电贡献了20%-25%的发电量,由于各种矿物开发利用造成地面塌陷严重,如果可以把黄河的泥沙对这部分矿坑进行回填,这样不但可以合理开发资源,而且能够实现造地复耕,使土地恢复利用,又可以减少泥沙在河道淤积。

其中对黄河泥沙成分分析发现,其泥沙含矿种类多,50%为二氧化硅,这是许多的材料的组成成份,可以为新能源利用提供丰富的资源。

(1)许多建筑材料可以用泥沙制成各种砖瓦,可以为建筑行业提供资源一举两得,同时可以制成固堤固体泥砖。

(2)泥沙中的黏土是许多的材料的主成分,例如水泥、玻璃、陶瓷等制作均不能缺少黏土。

(3)可以把排出的泥沙烧制成防汛的备防石,加固黄河两岸的堤坝。

可以达到减少汛期,洪水的冲击。

3.2应加快建立“数字黄河”步伐
“数字黄河”是保障黄河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建立“数字黄河”可以实现:(1)对黄河水资源和环境实现实时调查以及定期监测,对治理泥沙提供数据支持;(2)可以实现对黄河沿岸土地资源的实时监管如:监测水、风侵蚀等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区以及类型、面积和强度变动;(3)还可进行对灾情的评估,例如受灾面积,房屋被淹间数等;(4)工程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清理河道以及堤坝加固等工程实现全面的在线管理监测[2]。

4黄河历史文化的传承
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主要的发源地,其承载了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治理黄河历史也是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据史料记
载我国的治理黄河历史可追溯至后汉王景为治理黄河,而修筑千余里堤坝至清代靳辅与陈潢治理黄河,中国人用智慧和勤劳书写了厚重的治黄史。

长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对于黄河治理,从传统的清淤,排淤,再到现在的“数字黄河”无不彰显治理黄河的决心。

新时期应当秉承,把治理黄河的观点应由一个“大麻烦”向一个作为未来新型资源转化的思路上出发。

(1)充分发挥黄河沿岸资源,必须确保不破黄河坏沿岸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加大对人民宣传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为治理黄河提供广大群众的支持。

(2)不断引进新型人才,加大对泥沙资源研究与开发,早日实现“变废为宝”为绿色能源发展提供支持。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人民对于治理黄河的科学化提出迫切要求,治理黄河首先应认清楚其来源,以及来源的土壤分析、将水分析、气候分析、做好源头有效治理;其次对黄河沿岸应当以巩固堤坝和绿化,做好“宜农则农”的理念,使沿岸人民也能切实体会到治理黄河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后要把传统治理理念与现代治理方法相结合不断深化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穆兴民,王万忠,高鹏,赵广举.黄河泥沙变化研究现状与问题[J].人民黄河,2014,36(12):1-7.
[2]吴傲,李天宏,韩鹏.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的关系[J].泥沙研究,2014(01):6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