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江苏行政区划变迁一览

合集下载

建国初,苏南行署区的设立、区划、区划变迁及撤销

建国初,苏南行署区的设立、区划、区划变迁及撤销

建国初,苏南行署区的设立、区划、区划变迁及撤销江苏省,位于我国华东沿海北端,东滨黄海,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代均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但自春秋战国省域建制变化纷繁,分属数个地理、文化单元,到明朝设南直隶才同属一个政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置江苏、安徽两省,江苏才正式设省。

现在,江苏省省会为南京市,民国时期南京为中华民国成立之地,国民政府也定都于此,今江苏为国民党的统治中心。

江苏省域以长江为界可分为苏南、苏北两部分,苏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是老解放区,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在苏北的统治瓦解。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包括南京、上海在内的苏南等地迅速解放。

江苏全境解放后,由于苏北为老解放区,苏南为新解放区且南京为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各地工作基础、工作重点有很大差异,因此并未设江苏省,而是成立苏南、苏北两大行署区及直辖市南京市三个省级行政区。

其中,苏北行署区成立于1949年4月21日,苏南行署区成立于1949年4月26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5月1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1月于南京正式成立。

行署区为建国初我国存在的临时性的省级行政区,建国初江苏、安徽、四川三省并未设省,而是分为数个行署区,1953年各行署区均撤销正式设省。

苏南行署区就为建国初短暂存在的省级行政区,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后苏南各地迅速解放,4月23日无锡县解放后析城区置无锡市,4月26日苏南行署区于无锡市正式成立。

苏南行署区最初辖无锡市、无锡县及四个行政分区,其中无锡市为苏南行署区直辖,是专署驻地且为省辖市(相当于今地级市),同年6月无锡县改由无锡市领导,四个行政分区分别为镇江、武进、苏州及松江行政分区。

镇江行政分区辖镇江、丹阳、扬中、江宁、高淳、溧水、句容等七县,1949年4月23日镇江县解放后析为镇江市、丹徒县,镇江市为分区驻地。

江苏省的区划调整,30年时间,省会为何搬迁了4个城市?

江苏省的区划调整,30年时间,省会为何搬迁了4个城市?

江苏省的区划调整,30年时间,省会为何搬迁了4个城市?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江苏省行政区划变化的故事。

例如江苏省与邻居上海市、安徽省、山东省之间的区域调整,或者江苏省内部的区域变化。

今天,我们聊聊江苏省的省会城市。

众所周知,江苏省的省会在南京市。

但是在近现代历史上,江苏省的省会曾经在南京、苏州、镇江和无锡4个城市中,来回搬迁。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与近现代历史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都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江苏省的历史渊源,江苏省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省份。

当年,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由于国家疆域辽阔,当时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已经无法管理辽阔的疆域。

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推出了行中书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岭北行省、湖广行省等等。

但元朝行省制度问题非常多,还处于探索阶段。

明朝建立以后,虽然沿用了行省制度,但已经进行了各方面的完善。

请注意,在明朝统治时期,很多省份的行政区划已经基本形成。

例如河南省、山东省等等,当年的行政区划已经和当代十分接近。

明朝拥有北京和南京两个首都,因此,也就出现了北直隶和南直隶两个直隶区。

其中,南直隶的管辖区相当于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

南直隶没有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由南京六部直接管理。

17世纪中期,东北地区的清朝入关,并且在10多年时间里,确定了对中原各地的统治。

清朝的首都在北京,南京的地位下降,被改称为江宁府。

南直隶地区则改称为江南省,省会在江宁府。

江南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仅仅是苏州府和松江府,就承担了全国10%左右的赋税。

清朝对江南省并不放心,在康熙4年,清朝把江南省拆成了两个部分,也就是江苏省和安徽省。

清朝的地方官员制度逐步完善,出现了总督、巡抚、提督等官职。

按照清朝的规定,安徽省的省会在皖南的安庆府。

江苏省则在名义上拥有两个省会,两江总督在江宁府,江苏巡抚在苏州府,两个都属于封疆大吏。

因为,南京和苏州都具备了省会城市的职能。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灭亡,其中,苏州籍官员和南京籍官员一直相互较量,感觉自己应该成为独一无问的省会。

江苏省地级行政区划排序

江苏省地级行政区划排序

江苏省地级行政区划排序
一个省内的地级行政区划排序,首先是省会排在最前,地级市排在其次,接着是地区行署,后面是自治州、最后是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对于江苏省来讲,只存在前两项,即:南京市排在第一,其余十二个地级市排其后。

而各地级市的排列顺序,其实是按最后设立地级市的时间先后来排列的。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重建(建国初设立的苏南、苏北行署区合并)。

无锡市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起就是省辖地级市,一直未变动过,因此在行政区划排序中排在省会南京之后居第二位。

1953年,徐州市也是省辖地级市,但后来降格归徐州地区行署管辖,到1962年才恢复,因此徐州市排在第三。

1962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地级市,因此在徐州市这个老牌地级市之后,排位第四。

同年,苏州市,南通市也升为了省辖地级市,分列第五,第六。

……
镇江市一直属于镇江地区行署管辖,到1983年才撤消镇江地区设立地级镇江市,因此排位倒数第三。

1996年7月19日,泰州市、宿迁市同时脱离扬州市、淮阴市(今淮安市),因此排在末位。

江苏省各地区车牌号前两位汇集苏A 南京
苏B 无锡
苏C 徐州
苏D 常州
苏E 苏州
苏F 南通
苏G 连云港
苏H 淮安
苏J 盐城
苏K 扬州
苏L 镇江
苏M 泰州
苏N 宿迁。

淮安市建国以来行政区划沿革一览表

淮安市建国以来行政区划沿革一览表
淮安市辖8县(市、区)
赵少麟……刘学东张文国刘松玉朱玉振皇甫贯虹黄天汉陈从亮
2001.1
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原县
级淮安市和淮阴县,改设为淮安
市楚州区、淮阴区。
淮安市
辖8县(区)
……陈从亮李继尧王庆元朱慈尧丁大卫刘璟奚铁男王向明刘广忠蒋洪喜孙献荣
丁解民李继平王庆元刘广忠王向明孙献荣陈洪玉陈美行刘希平王友富蒋同亮
2005.1
至今
丁解民樊金龙王维凯刘广忠李萌王向明
陈洪玉刘希平王友富蒋洪亮李荣荣朱小帆
淮阴地区
辖9县
李广仁黄以干高心泰
1952.12
清江市成立。(从淮阴县划出)
淮阴地区
辖10县(市)
黄以干高心泰
1954.4
邳睢、新沂、睢宁县
划归徐州专署。
淮阴地区
辖7县(市)
黄以干孙振华李铁民李坚
1954.8
淮安从盐城专署划入。
淮阴地区
辖8县(市)
孙振华罗运来
1954.11
清江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淮阴
专署督导。
淮安市建国以来行政区划沿革一览表
时间
调整及所辖县(市、区)情况
时任领导
1949.10
灌南沭阳泗阳宿迁新安
邳睢涟水淮阴睢宁淮宝
淮阴地区
辖10县
李广仁黄以干
1950.5
撤销淮宝县。
淮阴地区
辖9县
李广仁黄以干
1950.6
涟东县从盐城划入,涟东、涟水合并为涟水县。
淮阴地区
辖9县
李广仁黄以干
1952.9
新安县改为新沂县。
1983.2
淮阴市成立清河、清浦区。
淮阴市
辖13县(朱晓华侍伊本侍云诗沈西荣

江苏的区划调整,镇江3县划归常州,39年后命运各不相同

江苏的区划调整,镇江3县划归常州,39年后命运各不相同

江苏的区划调整,镇江3县划归常州,39年后命运各不相同江苏1953年建省,由苏南和苏北两个行政区合并组建而成。

不过现在依然有苏南和苏北的说法,这不仅是根据地理划分的,更是经济发展情况决定的。

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土地肥沃、港口发达,更关键的是靠近长三角的核心上海,所以一直都是江苏的实力担当。

江苏全省区划调整历史相对比较复杂,今天主要介绍苏南的2个城市,这就是镇江市和常州市。

这2个市有过相互管理的历史,政区还曾互相交换过,但是目前发展情况差异比较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镇江与常州:1953年之后都曾互管过,不过镇江管辖常州的时间更长镇江和常州是相互毗邻的两个城市,都位于苏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区划调整中,两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3年江苏省成立之后,镇江专区是其中的一个地级政区,下辖11个县市,专属驻地位于镇江市,此时的镇江市还只是一个县级市。

从管辖范围来看,当时的镇江专区包括现在的镇江市+常州市的绝大多数区域。

为何说是绝大多数区域,而不是全部呢?因为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常州市,是与镇江专区同级的省辖市。

不过这个时候的常州市,面积非常小,主要是现在的常州市的城区部分。

简单地说,这个时期的镇江专区虽大,却管不了常州市。

1958年9月—1959年9月,镇江专署改称常州专署,驻地也从镇江市迁移至常州市。

此时的镇江是被常州管辖的,不过时间不太长,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镇江专区又恢复了。

同时期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动,就是原属于苏州专署的武进县,划归了常州专区。

武进这个名字对于常州来说还是有特殊的意义的,因为在历史上常州就曾叫过武进。

1959年,镇江专区恢复之后,常州市从省辖市降格为区辖市,成为镇江专区代管的县级市,这个时期的镇江专区共辖2市(镇江、常州)、9县(武进、扬中、丹阳、金坛、溧阳、宜兴、高淳、溧水、句容)。

这个政区格局一直持续到1983年,20多年的时间里,常州一直是归镇江管辖的。

这个时间可比常州管辖镇江(1年)要长得多。

1949-2012江苏行政区划变革

1949-2012江苏行政区划变革

1952年 南京直辖市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第四区 第五区 第六区 第七区 第八区 第九区 第十区 第十一区 第十二区 苏北人民行政公署(驻扬州市) 扬州市 泰州市 南通市 淮阴专区(驻淮阴市) 淮阴市 淮阴县 泗阳县 沭阳县 灌云县 宿迁县 睢宁县 新安县(驻新安镇) 邳睢县(驻土山镇) 涟水县 盐城专区(驻盐城县) 盐城县 射阳县(驻合德镇) 建湖县(驻湖垛镇) 阜宁县 滨海县(驻东坎镇) 淮安县 东台县 大丰县 泰州专区(驻泰州市) 泰县 泰兴县 靖江县 宝应县 高邮县 兴化县 江都县 仪征县
六合县 南通专区(驻南通市) 如东县(驻马塘) 南通县 海门县 启东县 崇明县 海安县 如皋县 苏南行政公署(驻无锡市) 无锡市 无锡县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太湖区办事处 镇江专区(驻镇江市) 镇江市 扬中县 高淳县 溧水县 丹徒县 丹阳县 句容县 江宁县 常州专区(驻常州市) 常州市 武进县 江阴县 金坛县 宜兴县 溧阳县 苏州专区(驻苏州市) 常熟市 太仓县 吴江县 常熟县 吴县 昆山县 太湖办事处 松江专区(驻松江县) 松江县 奉贤县 金山县 宝山县 南汇县 上海县
扬州市 泰州市 镇江市 新海连市 清江市 常熟市 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赣榆县(青口镇) 丰 县(城关镇) 沛 县(沛城镇) 邳 县(运河镇) 东海县(新海连市) 新沂县(新安镇) 铜山县(徐州市) 雎宁县(雎城镇) 淮阴专区(驻清江市) 淮阴县(清江镇) 泗阳县(众兴镇) 沭阳县(沭城镇) 灌云县(伊山镇) 宿迁县(宿城镇) 新沂县(驻新安镇) 邳睢县(驻运河镇) 涟水县(涟城镇) 泗洪县(青阳镇) 盱眙县(盱城镇) 盐城专区(驻盐城县) 盐城县(盐城镇) 射阳县(合德镇) 建湖县(湖垛镇) 阜宁县(阜城镇) 滨海县(东坎镇) 淮安县(淮城镇) 东台县(东台镇) 大丰县(大中镇) 扬州专区(驻扬州市) 泰县(姜堰镇) 泰兴县(泰兴镇) 靖江县(靖城镇) 宝应县(县城镇) 高邮县(县城镇) 兴化县(邵阳镇) 江都县(仙女庙镇) 仪征县(真州镇) 六合县(六城镇) 江浦县(珠江镇) 南通专区(驻南通市)

江苏省会变迁

江苏省会变迁

江苏省会变迁图表清代才成型的江苏省历史不足400年,其省会变更之频繁,着实令其它省无法望其项背。

现就江苏省省会之变更状况做一个总结,也算上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管辖面积小于江苏省的省级行政单位之行政中心,以及抗战时省政府的临时居所。

主要资料来源于《江苏省志.地理志》。

(一)清满清入主中原后,于顺治二年(1645),改明南直隶为江南省,治江宁府。

顺治十八年以江南省面积过大,分置左右二布政使司,以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九府和徐州、滁州、和州、广德等直隶州,属左布政使司,驻江宁,以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五府属右布政使司,驻苏州。

康熙五年(1666)划左布政使司淮安、扬州两府和徐州直隶州归右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仍驻江宁;改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仍驻苏州。

此为江苏建省之始,时尚依布政使辖区划分省份。

江苏省名以两江总督驻地江宁府和江苏巡抚治所苏州府的首字为名,简称苏,或江,或吴。

乾隆二十五(1760)年江苏一省分设江宁、江苏二布政使司,前者治江宁,后者治苏州。

江宁布政使司领江宁、淮安、扬州、徐州四府,通州、海州两直隶州,海门一直隶厅;江苏布政使司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一直隶州。

此时依照巡抚辖区划分省份,江苏境内虽有两布政使司,但统受一巡抚领导,遂为一省。

由于两江总督、江宁布政使司驻江宁,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司驻苏州,因此有清一代,江苏实际上有两个"省会",一为江宁(南京),另一为苏州。

此外,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天京)。

曾在苏州、常州、松江三府设苏福省,省会苏州,在江浦县设天浦省,以天京为中心设天京省。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一月,朝廷颁旨要将江苏拆成两个省,以长江为界,北为江淮省,南是江苏省。

江淮省省名取江宁、淮安两府首字得名。

江苏省省会仍为苏州,新建江淮省省会清江浦。

原江宁布政使改为江淮布政使,仍驻江宁。

行政区划网资料-江苏01

行政区划网资料-江苏01

行政区划网资料-江苏01行政区划网资料-江苏苏南行署区1949年4月26日,苏南行政公署成立,驻无锡市。

辖无锡市和镇江、武进、苏州、松江4个行政分区,27个县、市。

无锡市下辖无锡县和3个指导区。

7月,成立太湖区行政办事处。

1949年11月28日,苏南行政公署下辖松江、苏州、常州、镇江4个专区及无锡市。

无锡市下辖无锡县。

1950年4月15日,苏南行政公署改名江苏省苏南人民行政公署,9月15日又改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苏州市改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

1952年11月,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南京市合并建立江苏省。

1953年1月正式建省。

镇江地(专)区1949年4月26日,镇江行政分区辖镇江、江宁、丹阳、扬中、句容、溧水、高淳7县。

1949年11月28日,镇江行政分区改设镇江专区。

下辖扬中、高淳、溧水、丹徒、丹阳5个县及镇江市。

专员公署驻镇江市。

1949年12月,句容、江宁2县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1月又划回镇江专区。

镇江专区辖7县1市。

1953年1月建省,镇江专区属江苏省领导。

原属常州专区的武进、溧阳、金坛3县划入镇江专区。

镇江专区辖1市10县。

常州地(专)区1949年4月26日,武进行政分区下辖武进、江阴、溧阳、金坛、宜兴5县。

1949年11月28日,撤销武进行政分区,设常州专区。

下辖武进、江阴、金坛、宜兴、溧阳5县及常州市。

专员公署驻常州市。

1953年1月建省,常州专区撤销。

1953年常州市改由江苏省直辖。

1949年4月26日,苏州行政分区下辖吴县、昆山、常熟、太仓、吴江5县。

7月加辖太湖办事处。

1949年11月28日,设苏州专区。

下辖太仓、吴江、常熟、吴县、昆山5县及苏州市。

专员公署驻苏州市。

1950年,苏州市改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

常熟县城区改为常熟市。

苏州专区下辖1市5县1个办事处。

1952年,撤销太湖办事处,并入吴县。

1953年1月建省,苏州专区属江苏省领导。

原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的无锡县及常州专区的宜兴、江阴2县,划入苏州专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江苏行政区划变迁一览/mamafei@/blog/p_73//tznjl2004/blog/p_1205/1949年苏北行署区◎1949年4月21日设立苏北行署区,驻地泰州市(华中行政办事处批准)◎设立新安县,以宿迁县的北部及沭阳县西部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9年5月)◎设立邳睢县,以邳县的陇海路南地区及睢宁县西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8年)◎设立淮宝县,由淮安、宝应2县运河以西和淮阴县运河以南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设立滨海县,以阜宁县、涟水县、灌云县结合部各一部分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9年)◎设立射阳县,以盐城、阜宁2县串场河以东,射阳河以南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2年)◎设立涟东县,以涟水县盐河以东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设立建阳县,以盐城、阜宁2县串场河以西,皮叉河以北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县驻地湖垛镇)(解放区时设立1941年)◎设立台北县,以台东县的北部城区为其行政区域(县驻地大中集)(解放区时设立1942年5月)◎设立海安县,以泰县、如皋县、东台县结合部各一部分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设立如东县,以如皋县的东部城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撤销靖泰县,分别设立靖江县,泰兴县(1949年5月补)◎撤销樊川县,并入江都县(1949年补)◎将灌云县驻地由板浦镇迁至伊山镇(1949年补)◎设立南通市,以南通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南通县驻地由南通市市区迁至南通县金沙镇(1949年补)◎设立泰州市,以泰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泰县驻地由海陵镇迁至姜堰镇(1949年补)◎设立扬州市,以江都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江都县驻地由扬州市市区迁至江都县仙女庙镇(1949年补)◎设立泗洪县,以泗阳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县驻地青阳镇(属于皖北行署区)(1949年补)◎泗阳县驻地由泗阳镇迁至众兴镇(1949年补)苏南行署区◎1949年5月1日设立苏南行署区,驻地无锡市(华东军区批准)◎设立太湖办事处,由吴县析置(苏南行署1949年7月14XXXXX准)◎撤销沙洲县,并入江阴县、常熟县(1949年补)◎撤销镇江县,分别设立镇江市、丹徒县(1949年补)◎设立常州市,以武进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1949年补)◎设立苏州市,由吴县析置◎设立无锡市(地级),以无锡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下设城中、城东、城西、城南、城北5个区,并辖无锡县(1949年补)南京市◎1949年4月23日南京市解放,定格为直辖市,下设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区。

1950年苏北行署区◎撤销扬州专区,所属的各县划归泰专区(政务院1950年1月11XXXXX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49-1997)》中有误)◎泰州专区的台北、东台两县划归盐城专区;海安、如皋两县划归南通专区(政务院1950年1月11XXXXX准)◎撤销扬州市,设立扬州县(苏北行署1950年5月8日报告备案)◎撤销涟东县,并入涟水县,驻地由高沟镇迁至涟城镇(华东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28日公布)◎撤销淮宝县,并入淮阴、淮安、宝应3县华东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28XXXXX准)◎撤销扬州县,设立扬州市(华东编委批准,苏北行署1950年8月8日公布)◎设立清江市,以淮阴县城清江镇为其行政区域◎设立东台市,以东台县城东台镇为其行政区域(华东军政委员会转报政务院批准,苏北行署1950年12月28日公布,苏北行署1952年1月11日报告该市未能成立)◎南通专区的南通市升格为地级市,改为省直辖(华东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18XXXXX准)◎苏北行署区人民行政公署由泰州市迁至扬州市(政务院批准)◎撤销泰州市,并入泰县(1950年5月)◎设立泰州市,由泰县析置(1950年8月)苏南行署区◎设立常熟市,以常熟县城虞山镇为其行政区域(苏南行署1950年10月24日报告备案)◎苏州市升格为地级市,暂由苏州专区代管(苏南行署1950年10月24日报告备案)南京市1951年苏北行署区◎设立淮北盐区(县级),以淮北盐管局的区域为其行政区域◎设立南通市城南、城东区,城西、城中、唐闸、钟秀、狼山、芦泾8个区(苏北行署1951年12月12XXXXX准)◎建阳县更名为建湖县(江苏省)(政务院批准,华东军政委员会1951年6月13日通知)◎台北县更名为大丰县(江苏省)(政务院批准,华东军政委员会1951年6月13日通知)◎如东县驻地由马塘镇迁至掘港镇(政务院1951年11月批准)◎撤销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合并设立江苏省(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XXXXX 准)南京市1952年◎撤销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合并设立江苏省。

(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XXXXX 准)◎南京市划归江苏省。

(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XXXXX准)◎撤销苏州市城东区、城西区,设立郊区。

(苏州市人民政府1952年报告备案)◎将无锡市的无锡县划归常州专区。

(苏南行政公署1952年报告备案)◎将新安县更名为新沂县。

(内务部1952年批准,9月7日实施)◎将邳睢县驻地由土山镇迁至运河镇。

(内务部1952年批准,10月10日实施)◎将山东省的徐州市及滕县专区的丰县、沛县、华山、铜北4县,临沂专区的新海连市和赣榆、邳县、东海3县划归江苏省。

(政务院1952年11月25XXXXX准)1953年◎撤销常州专区,所属的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归镇江专区;江阴、宜兴、无锡3县划归苏州专区。

(政务院1953年2月6XXXXX准)◎设立徐州地区,领导省直辖的华山、铜北、丰县、沛县、邳县、东海、赣榆、砀山、萧县9县。

(政务院1953年3月6XXXXX准)◎撤销太湖办事处,设立震泽县。

(政务院1953年批准,3月27日实施)◎撤销华山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丰县、砀山县。

(政务院1953年批准,4月8日实施)◎撤销铜北县,恢复铜山县。

(政务院1953年批准,4月8日实施)◎销销邳睢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邳县、睢宁县。

(政务院1953年批准,4月8日实施)◎撤销南通市城南、城中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城东区、城西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1953年4月13XXXXX准)◎撤销淮北盐区,其行政区域并入新海连市。

(江苏省人民政府1953年4月17XXXXX准报告备案)◎常州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6个市辖区。

(政务院1953年2月6XXXXX准)[本站注:常州市6个市辖区分别是东区、南区、西区、北区、郊区、戚墅堰区]◎省直辖的扬州市划归扬州专区。

(政务院1953年2月6XXXXX准)◎淮阴专区的新沂县、睢宁县划归徐州专区。

(政务院1953年批准,4月8日实施)◎中央直辖的南京市划归由江苏省管辖。

(政务院1953年12月17XXXXX准)◎将泰州专区更名为扬州专区,专员公署由泰州市迁至扬州市。

(政务院1953年2月6XXXXX 准)◎将东海县驻地由石榴树迁至新海连市。

(江苏省人民政府1953年7月13XXXXX准)◎江苏省的嵊泗县划归浙江省。

(华东行政委员会电示,江苏省人民政府1953年6月26日报告备案)◎山东省的日照、临沭、郯城、兰陵、峄县、临沂、单县、鱼台8县与江苏省的赣榆、东海、邳县、新沂、铜山、砀山、沛县7县之间调整部分界线。

(政务院1953年8月15XXXXX准)◎撤销南京市第十二区,设立大厂镇。

(1953年补)1954年◎设立南通市郊区(南通市人民政府1954年报告备案)◎设立苏州市枫桥区、木渎区,分别以吴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江苏省人民政府1954年批准)◎新海连市、清江市、泰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常熟市改由省直辖(内务部1954年批准,11月22日实施)◎盐城专区的淮安县划归淮阴专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54年8月30日报告备案)◎江苏省赣榆县的汾水岭村、小张庄村划归山东省日照县;山东省郯城县的黑豆洞村、前城村、后城村、王家村、肖家村、黄家圈村、社子村划归江苏省东海县;山东省单县的胡杨庄村、董台子庄村划归江苏省砀山县(内务部1954年3月26XXXXX准)1956年◎设立邗江县,以江都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6年3月9XXXXX准)◎设立洪泽县,以泗洪、淮阴、盱眙3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6年4月3XXXXX准)◎撤销无锡市第六、七、八区,合并设立郊区(无锡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7月报告备案)◎撤销苏州市城郊、枫桥、木渎3区,合并设立郊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报告备案)◎撤销常州市天宁、广化、鼓楼、郊区4区,合并设立戚墅堰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报告备案)◎撤销南通市城东、城西、唐闸3区(南通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报告备案)◎扬州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和苏州专区的宜兴县划归镇江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23日报告备案)◎镇江专区的扬中县划归扬州专区;武进县划归苏州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23日报告备案)◎扬州专区的扬中县划归镇江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11月8日报告备案)◎镇江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划归扬州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12月24日报告备案)◎无锡市第一、二、三、四、五更名为崇安、工运、南长、西新、北塘区(无锡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7月报告备案)◎山东省峄县兴义区徒沟乡的小楼子、小韩庄、刘庄、殷庄、吴庄、苏庄、胡庄、孙庄、陈将庄、小彭庄10个村;微山县韩庄区马山乡的东马山、西马山、东陇子、西陇子、徐庄、东楼、北局子7个村,厉湾乡的大厉家湾(包括另一小村)、东厉家湾、姚山子3个村,和石楼乡的南石楼、北石楼、小石楼3个村(石楼又名石榴);以及黄山岛上的孙家庄、蒋家庄、李家庄、厉家庄、陈家庄、后李庄、西马山7个村,套里岛上的祖套、王套、杨套3个村,共25个村划归江苏省徐州市。

微山湖湖面由山东省微山县统一管理。

(国务院1956年7月11XXXXX准)1957年◎设立灌南县,以灌云、涟水两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11月29XXXXX准)◎设立沙洲县,以江阴、常熟两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11月29XXXXX准,1961年12月1日成立)◎设立通如县,由南通、如皋两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11月29XXXXX准,【未成立】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31日报告备案)◎设立黄桥县,由泰兴县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11月29XXXXX准,【未成立】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31日报告备案)◎撤销徐州市子房区,设立环城、大黄山矿、利国矿3区(徐州市人民委员会1957年5月7日报告备案)◎设立常州市天宁、广化、鼓楼3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1957年报告备案)◎东海县驻地由新海连市海州镇迁至东海县牛山镇(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7年报告备案)1958年◎将江苏省松江专区的嘉定县、宝山县、上海县划归上海市(国务院1958年1月14XXXXX 准)◎撤销松江专区,并入苏州专区(国务院1958年3月26XXXXX准)◎撤销常熟市,并入常熟县(国务院1958年4月5XXXXX准)◎撤销徐州市王陵、环城、贾汪矿、大黄山矿、利国矿5区,设立郊区(徐州市人民委员会1957年5月7日报告备案)◎撤销清江市、淮阴县,设立淮阴市(国务院1958年9月5XXXXX准)◎撤销邗江县,并入扬州市(国务院1958年9月5XXXXX准)◎撤销丹徒县,并入镇江市(国务院1958年9月5XXXXX准)◎撤销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区、中山陵园区、雨花台区,设立郊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报告备案)◎撤销南京市大厂镇,并入浦口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报告备案)◎撤销苏州市北塔、观前两区,并入平江、沧浪、金阊3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报告备案)◎撤销苏州市郊区,并入吴县(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报告备案)◎撤销泰州市、泰县,合并设立泰州县(国务院1958年12月20XXXXX准)◎撤销南通市郊区(南通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报告备案)◎扬州专区的六合、江浦两县和镇江专区的江宁县划归南京市(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7月6日报告备案)◎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7月6日报告备案)◎苏州、南通、徐州、常州4市分别由苏州、南通、徐州、常州4专区代管(国务院批准,1958年9月19日实施)◎省直辖的新海连、清江、镇江3市和扬州、泰州两市分别划归徐州、淮阴、常州和扬州4专区(国务院批准,1958年9月19日实施)◎镇江专区更名为常州专区,驻地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国务院1958年8月2XXXXX准)◎江苏省江宁县的前泰来、后泰来、谢家、晏公庙、湖河塘等5个自然村划归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务院1958年9月20XXXXX准)◎江苏省苏州专区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6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国务院1958年11月21XXXXX准)1959年◎设立常州市郊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1959年1月报告备案)◎撤销无锡市工运区、西新区、郊区(无锡市人民委员会1959年报告备案)◎常州专区更名为镇江专区,专员公署由常州市迁至镇江市(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7月24日报告备案)1960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国务院1960年1月7XXXXX准)◎撤销徐州市郊区,设立贾汪镇(县级)(徐州市人民委员会1960年3月31日报告备案)◎设立金湖县,以宝应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0年4月29XXXXX准)◎撤销南京市郊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0年日报告备案)◎设立无锡市太湖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0年批准)1961年◎设立苏州市北塔、胥江、桃坞、郊区4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5月17日报告备案)◎徐州专区的铜山县划归徐州市;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归常州市(国务院1961年批准,3月2日实施)◎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国务院1961年9月2XXXXX准)1962年◎撤销泰州县,分别设立泰州市、泰县(国务院1962年3月27XXXXX准)◎设立丹徒县,以原丹徒县并入镇江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3月27XXXXX准)◎设立兴东县,以兴化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3月27XXXXX准)◎设立邗江县,以原邗江县并入扬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10月20XXXXX准)◎苏州市、常州市、南通市、徐州市改由省直辖(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6月25日报告备案)◎连云港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新浦、海州两区、连云港、盐区两办事处(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6月25日报告备案)◎南京市的六合、江浦两县划归扬州专区;江宁县划归镇江专区(国务院1962年9月25XXXXX 准)◎无锡市的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国务院1962年9月25XXXXX准)◎徐州市的铜山县划归徐州专区(国务院1962年9月25XXXXX准)◎常州市的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国务院1962年9月25XXXXX准)1963年◎设立南京市陵园、雨花台、燕子矶、江东4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报告备案)◎撤销苏州市北塔区、胥江区、桃坞区、郊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2月22日报告备案)◎设立徐州市郊区办事处(县级)(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3年4月25XXXXX准)◎无锡市太湖区更名为郊区1964年◎淮阴市更名为清江市(国务院1964年8月18XXXXX准)◎设立淮阴县,以原淮阴县并入清江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4年10月31XXXXX准)◎撤销兴东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兴化县(国务院1964年10月31XXXXX准)◎撤销贾汪镇,设立徐州市贾汪矿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4年11月17XXXXX准)1965年◎撤销南京市陵园区、燕子矶区、江东区,设立栖霞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5年报告备案)◎撤销徐州市贾汪矿区,设立贾汪区、矿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5年10月26XXXXX准)注原文:设立徐州市矿区;徐州市贾汪矿区更名为贾汪区1966年◎设立六合地区,辖扬州专区的六合、仪征、江浦、金湖4县及淮阴专区的盱眙县,驻六合县(XXXXX中央、国务院1966年批准,3月5日实施)◎设立响水县,以滨海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驻地响水口镇(国务院1966年3月9XXXXX准)◎常州市天宁、广化、鼓楼、戚墅堰4区分别更名为东风、向阳、胜利、卫东4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1966年9月23日报告备案)1967年◎南京市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6区分别更名为要武、朝阳、遵义、红卫、延安、东方红6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3月报告备案)◎徐州市鼓楼、云龙两区分别更名为延安、红卫两区(徐州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3月报告备案)◎苏州市平江、沧浪、金阊3区分别更名为东风、红旗、延安3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报告备案)1968年◎无锡市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无锡市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21日报告备案)1969年本年度无变更1970年◎设立南京市钟山特区(县级)(江苏省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批准)◎连云港市连云港、盐区两办事处分别更名为连云区、盐区两区(连云港市革命委员会1970年报告备案)◎各专区更名为地区1971年◎撤销六合地区,所属的盱眙、金湖两县划归淮阴地区;六合、仪征两县划归扬州地区;江浦县划归南京市(国务院1971年2月22XXXXX准)◎镇江地区的江宁县划归南京市(国务院1971年2月22XXXXX准)◎淮阴县驻地由清江市市区迁至淮阴县王营镇◎山东省临沭县蛟龙区朱范公社的东朱范、西朱范、王半路、袁半路、姚朱范、李小湾6个村,石门公社的石门头二、石门三、石门头四3个村,烈町公社的东窝子村;大兴区北辰公社的北辰一、北辰二、小埠子、老古墩4个村以及观堂区镇化公社的南辰、长沙头、东尧、郑庄4个村,磨山公社的西山后、东山后两个村,共计20个村划归江苏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