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合集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

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译文: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而且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

古诗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的故事,主要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故。

【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注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注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注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将领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

以下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
昔者秦穆公使廉颇伐晋,晋人败之鄢陵,遂囚之。

穆公闻之,
乃使人赂晋人曰,“使吾廉颇还,吾与晋平。

”晋人许之。

穆公使
人问之曰,“晋欲何以与秦平?”对曰,“臣闻之,晋有三宝,一
曰韩起,二曰孙武,三曰石乌。

”穆公曰,“何谓也?”对曰,
“韩起者,晋之谋士也;孙武者,晋之将也;石乌者,晋之政也。

今韩起死而晋用孙武,孙武死而晋用石乌,石乌死而无以代者,此
三宝者皆尽矣。

故晋可与平也。

”穆公以为忠,乃遂还之。

晋果与
秦平。

注释:
1. 这段文字讲述了秦穆公派遣廉颇伐晋,结果廉颇被晋国俘虏。

秦穆公为了救回廉颇,向晋国贿赂,最终成功将廉颇救回,并与晋
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2. 文中提到晋国的“三宝”,分别是韩起、孙武和石乌。

韩起是晋国的谋士,孙武是将领,石乌则是晋国的政治代表。

作者通过这三人的角色变迁,说明了晋国的政治变化和发展。

3. 最后作者以此来说明秦穆公对晋国的了解和对晋国内部情况的分析,从而成功达成和平协议。

以上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注释。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

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

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译文: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而且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趴在斧质上请求治罪,这样也许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包含了发生在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之间的故事,其中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故。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於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彊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

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糅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9、王问:“何以知之?”对日:“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日:‘君何以知燕王?’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司
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 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 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 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 刑‛。 公元前96年获舎出狱,做了中书令, 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 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 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 工作。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辨别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定语后置) 3、求人可使报秦者 (宾语前置) 4、何以知之 5、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 (被动句) 6、而君幸于赵王
六、文言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5、我为赵将 6、何以知之. 7、求人可使报秦者 8、拜送书于廷
人物简介:廉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生卒年不详。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廉颇 率军攻齐获胜,赵惠文王封其为上卿。 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 击败齐、魏等国。五十五年,秦、赵长 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作战失利 后, 不得志,出奔魏国。后赵国屡遭秦 军攻击,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 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
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
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 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
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
报秦者,未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 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
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
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 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 时七国纷争,其中,秦的势力最强。秦 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 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本文故事 发生时,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 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 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 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 件下发生的。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 臣窃以为其人勇土
④ 宁许以负秦曲
⑤ 具告以事
⑥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 徒以两人在也
⑧ 固以怪之矣
之 的,结构助词,定语与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心词之间 它,代词 ②传之美人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 ③即患秦兵之来 独立性,无义。 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结构助词,无义。 ⑤均之二策 ⑥ 秦王度之 这,代词 代词,代这种情况。 结构助词,定语与中心词之 间,无义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
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 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 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 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 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 与群臣孰计议之。‛
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
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

令缪贤舍人。
一、人物简介
(第一自然段)
出场身份:一贵一贱 课文介绍:一详一略
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介绍了廉 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 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
廉颇:赵国良将,战功赫赫,地位 显贵,天下闻名。 蔺相如:地位卑微,不为人知。 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 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 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 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 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 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 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 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 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 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 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 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 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 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 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
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 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
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
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 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 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 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 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 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 舍相如广成传舍。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
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
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
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
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完璧归赵
开端(2-3): 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 奉璧出使 经过(4-5) : 章台斥秦→持璧胁王→从者归璧 结果(6-7): 毕礼而归→拜上大夫

渑池之会(14-16)
1.会前计议
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2.会上斗争
迫使秦王击缶,反请咸阳为寿
3.斗争结果
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 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 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 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 是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 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 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 件.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 —利用有 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 重要的.
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
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
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
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 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
从其计,大王亦幸舎臣。臣窃以为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 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 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 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 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 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
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 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 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 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
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
指示王。‛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 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 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 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 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 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 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可。
和氏璧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 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 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 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 和的左脚。武王即位,卞和去见武王,结果 一样,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眼泪流干了, 流出来的是血。文王派人询问,卞和说:我 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 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 罪而受刑辱。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 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
楚国→赵国→秦国统一,成为秦 始皇的专用玉玺→秦二世投降, 交给刘邦→东汉十常侍作乱,遗 失→孙坚从井中捞出的宫女身上 得到→袁术抢走→曹操→西晋灭 亡,流落北方少数民族之手→东 晋→隋唐→五代后唐,李从珂兵 败自焚,玉玺下落不明。
缪 贤 举 荐
相 如 出 使
缪贤举 荐 相如出 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慧文王 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
人物简介: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出身卑微是 一宦官的门客。历史上对他的生平 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 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之前和 之后的史书不见对其的记叙。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 时七国纷争,其中,秦的势力最强。秦 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 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本文故事 发生时,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 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却还抽不 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 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 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 后怎么做的?
设计智取 说理斗争 誓死捍卫 完璧归赵
渑 池 之 会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 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 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 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 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 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 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2.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a何以知之?(大王来何操?) b莫我肯顾(古之人不余欺也。) c无乃尔是过欤?(宋何罪之有?) ②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状语后置: 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