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
古文译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

【原文】【注解】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②,市租皆输入莫府③,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④,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⑤,急入收保⑥,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⑦,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⑨。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⑩。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 ,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 ,彀者十万人⒀,悉勒习战⒁。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⒂,以数千人委之⒃。
单于闻之⒄,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阵⒅,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⒇,降林胡(21),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①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
②便宜:按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③莫府:即幕府,“莫”通“幕”。
古代将帅出征时,办公机构设在帐幕中,称为幕府。
后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员的官署也称为幕府。
④飨:用酒食招待。
⑤入盗:入寇,入侵。
⑥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
保,同“堡”。
⑦辄(zhé,哲):立即。
⑧让:责备。
⑨田畜:种田和畜牧。
⑩乃复:一再。
强:勉强。
起:起用。
具:准备。
选车:精选的战车。
百金之士:《集解》引《管子》:“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
”这里即指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⒀彀者:善于射箭的人。
彀,把弓拉满。
⒁悉:全部。
勒:组织起来。
⒂北:败走。
⒃委:抛弃。
⒄单于:匈奴的君主称为单于。
⒅陈:同“阵”。
⒆襜褴:部族名,在代地的北面。
⒇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
是后世乌桓、鲜卑的祖先。
(21)林胡:部族名,活动地区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word版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於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彊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注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注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将领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
以下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
昔者秦穆公使廉颇伐晋,晋人败之鄢陵,遂囚之。
穆公闻之,
乃使人赂晋人曰,“使吾廉颇还,吾与晋平。
”晋人许之。
穆公使
人问之曰,“晋欲何以与秦平?”对曰,“臣闻之,晋有三宝,一
曰韩起,二曰孙武,三曰石乌。
”穆公曰,“何谓也?”对曰,
“韩起者,晋之谋士也;孙武者,晋之将也;石乌者,晋之政也。
今韩起死而晋用孙武,孙武死而晋用石乌,石乌死而无以代者,此
三宝者皆尽矣。
故晋可与平也。
”穆公以为忠,乃遂还之。
晋果与
秦平。
注释:
1. 这段文字讲述了秦穆公派遣廉颇伐晋,结果廉颇被晋国俘虏。
秦穆公为了救回廉颇,向晋国贿赂,最终成功将廉颇救回,并与晋
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2. 文中提到晋国的“三宝”,分别是韩起、孙武和石乌。
韩起是晋国的谋士,孙武是将领,石乌则是晋国的政治代表。
作者通过这三人的角色变迁,说明了晋国的政治变化和发展。
3. 最后作者以此来说明秦穆公对晋国的了解和对晋国内部情况的分析,从而成功达成和平协议。
以上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注释。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2017

1.缪贤 2.肉袒负荆 3.秦以十五城请易寡 人之璧,可予不 4.列观
mi ào 姓氏
tǎn,光着背 fǒu 同“否” guà n 建筑物的一种 jù傲慢
5.礼节甚倨
6.睨柱
nì 斜看
缪公 汤镬
盆缻 渑池 左右皆靡 不怿
mù同“穆” 即秦穆公 huò 古代煮食物的大锅
fǒu瓦制的打击乐器 miǎn mǐ退却
回答: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 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 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 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 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 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 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 于改过的精神。
全文结构探究
地位悬殊:(伏笔:贵贱悬殊) 奉璧取璧 完璧归赵: 归璧于赵(发展) 廷斥秦王 渑池相会:(高潮) 负荆请罪:(结局:刎颈之交)
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 可使报秦者,未得。 3、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 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交友习语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会变心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结交的朋友 竹马之交:幼年之交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以德为主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很重道义的 肺腑知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金兰之交:兄弟般的朋友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分析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将相交欢 廉 ——蔺
冲突
缪贤 ——蔺 秦王、群臣——蔺
介绍
有智谋
大智大勇
斗争
国家为重
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
热爱祖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 勇于改过。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譯文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率領趙軍征討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封爲上卿,他以勇氣聞名于諸侯各國。
藺相如是趙國人,是趙國宦者令繆賢家的門客。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
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
趙王同大將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騙;要是不給呢,就怕秦軍馬上來攻打。
怎麽解決沒有確定,想找一個能派到秦國去回復的使者,沒能找到。
宦者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派去。
”趙王問:“你怎麽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爲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阻攔我,說:…您怎麽會瞭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願意跟您交個朋友”。
因此我就瞭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裏去。
‟相如對我說:…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受寵于趙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
現在您是逃出趙國奔到燕國,燕國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
您不如脫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這樣也許僥倖被赦免。
‟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爲臣。
爲臣私下認爲這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派他出使很適宜。
”於是趙王立即召見,問藺相如說:“秦王用十五座城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它。
”趙王說:“得了我的寶璧,不給我城邑,怎麽辦?”相如說:“秦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
兩種對策衡量一下,寧可答應它,讓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
”趙王說:“誰可以派爲使臣?”相如說:“大王如果確實無人可派,臣願捧護寶璧前往出使。
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趙王於是就派遣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獻給秦王。
4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三、人物形象特点
• 蔺相如:爱国,以大局为重,有勇有谋 • 廉颇:忠君爱国,骁勇善战,知错能改 • 赵奢:大公无私,治军有道 • 赵括:贪图私利,纸上谈兵 • 李牧:善于指挥,深受爱戴,命运不幸
• 距:通“拒” • 将:带领士兵
课文讲解
• 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 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 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 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 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 胶柱鼓瑟:胶,鼓,动词。
课文讲解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 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 àn),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 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高祖本 纪》
• 史学价值 • 文学价值
• “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 记》、 《杜工部集》、《水浒传》《西 厢记》(金圣叹)
课文讲解
• 以勇气闻于诸侯。
课文讲解
• 徒见欺; • 求人可使报秦者,
课文讲解
• 臣窃以为其人(为)勇士
课文讲解
• 秦强而赵弱 •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趋:快速进发 • 去:距离。 • 悉甲:士兵全部披上铠甲。甲,动词
课文讲解
•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 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 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 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 “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 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 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君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9)全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9)全文①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
②便宜:按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③莫府:即幕府,莫通幕。
古代将帅出征时,办公机构设在帐幕中,称为幕府。
后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员的官署也称为幕府。
④飨:用酒食招待。
⑤入盗:入寇,入侵。
⑥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
保,同堡。
⑦辄(zh,哲):立即。
⑧让:责备。
⑨田畜:种田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
这里即指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⒀彀者:善于射箭的人。
彀,把弓拉满。
⒁悉:全部。
勒:组织起来。
⒂北:败走。
⒃委:抛弃。
⒄单于:匈奴的君主称为单于。
⒅陈:同阵。
⒆襜褴:部族名,在代地的北面。
⒇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
是后世乌桓、鲜卑的祖先。
(21)林胡:部族名,活动地区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②,斩之③。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①走:赶跑。
②微捕:暗中查访,缉捕。
③关于李牧之死,《战国策.•秦策四、五》所记与此不同,可参阅。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①。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②。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③,退而让颇,名重太山④,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①处死:如何对待死。
处,处理,对待。
②发:发作,表现。
③信:伸张。
这句的意思是,威力伸张出来压倒敌国。
④太山:即泰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支菊生译注
【说明】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这不能不归功于司马迁的这篇传记。
蔺相如是太史公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因而在这篇传记中对这位杰出人物大力表彰、热情歌颂。
一方面表彰他的大智大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两个历史故事,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他面对强暴而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了他战胜强秦的威逼凌辱、维护赵国尊严的机智与果敢。
另一方面又表彰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
在廉蔺交欢一段中生动地记述了蔺相如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
此后的十几年中,秦国没敢大规模对赵用兵,这与蔺相如主动维护赵国内部的安定有密切的关系。
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是,赵惠文王之后的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罢免廉颇,任用赵括,造成长平之役的惨败,赵国元气大伤。
最后,赵王迁宠信谗臣郭开,捕杀名将李牧,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
深思的。
廉颇是本篇的另一主要人物。
作为战国后期的名将之一,作者虽然也记述了一些有关他善于用兵的事迹,但都着墨不多。
而对他的负荆请罪却作了细致的描写,因为这正是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身上难能可贵的美德。
居功自傲,对相如不服,固然表现了他的狭隘,而一旦认识到错误,立即肉袒负荆前去谢罪,这比战场杀敌需要一种更大的勇气,因而为司马迁所敬佩。
经过作者的精心编撰,这段故事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历史佳话,负荆请罪也成了后人常用的典故和成语。
赵奢、李牧虽不是主要人物,但作者也着力突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如赵奢既善治赋又善治兵,李牧不求虚名,只重实绩,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
尤其是赵括,经司马迁的记述之后,早已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后人常常引以为戒。
本篇的结构很有特色。
七十列传中合传占半数以上,多数合传实际上是以分为主,几个人物各自独立。
本篇却是几人互相穿插,前后钩连。
廉颇一人贯穿全篇,另外几人都由他引出,有分有合,若断若续。
全文首尾一片,几乎天衣无缝,所以深得后人赞赏。
后世章回小说如《水浒》,叙写英雄故事所用的连锁结构的方法,应该说就是这篇《廉蔺列传》结构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者令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
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
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
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
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
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
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
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