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合作探究 -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 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 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 量: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 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 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 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 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 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 —2 节: 廉蔺简介。 3 —13节: 完璧归赵。 14—16节: 渑池相会。 17—21节: 负荆请罪。
梳理文言知识
要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 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蔺相如: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 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 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 “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合作探究 -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 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 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 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 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 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一等奖说课稿3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是高一新生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一、怎样学习文言文;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因此,本文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在文言文中达到“双重结构”即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以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

①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语法现象;其二故事性强、篇幅长,叙述和描写技艺卓著;其三人物形象精神崇高,人格伟大,令人景仰。

②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文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了解文言文句式的一般特点。

③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蔺相如这一大智大勇的形象所表达出的先进史学思想——鸿雁“匹夫精神”。

二、教学目标⒈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⒉体会本文把任务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旋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近世境界的写法。

⒊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羞”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

三、教材设想⒈教学本文的教学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⒉教法和学法: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教法:循序渐进,分布进行——先辨清词义,再翻译句子;先引导讨论“写什么”,再引导讨论“怎么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学习和掌握古代列传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能够用正确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写出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评论。

二、教学重点1.掌握《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和意义。

2.理解和运用古代列传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评价《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学价值。

2.运用正确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写出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评论。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思想和观点,培养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3.阅读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 引入《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背景及作者介绍。

- 激发学生对古代列传文体的兴趣。

2.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和意义(30分钟)- 介绍《廉颇蔺相如列传》描写了两位古代名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探讨了君臣之间的忠诚、信义、权衡等价值观念。

- 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意义和影响。

3.教学重点详解(30分钟)- 解读古代列传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 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深入讨论。

- 引导学生探索《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意义。

5.学生展示和总结(20分钟)- 要求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

-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导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进行评价和评论。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

2.检查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3.评价学生对古代列传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4.评价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评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读后感,简要总结《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和意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把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2.分析文本中的对比手法,感受人物形象。

3.领悟文本所传达的忠诚、宽容、勇敢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

2.分析两人性格特点。

3.感悟文本所传达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对比手法。

2.如何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著名人物,你们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二、文本解读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找出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

第二课时一、分析廉颇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述廉颇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讨论廉颇在文本中的形象,以及他的优点和缺点。

二、分析蔺相如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述蔺相如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讨论蔺相如在文本中的形象,以及他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课时一、对比分析1.请同学们从文本中找出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之处。

3.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其作用。

第四课时一、感悟品质1.请同学们谈谈从廉颇、蔺相如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

3.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如何将这些品质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第五课时一、课堂小结二、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廉颇或蔺相如的读后感。

2.搜集廉颇、蔺相如的相关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六课时一、课堂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今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他们的故事。

二、故事分享1.请同学们分享搜集到的廉颇、蔺相如的相关故事。

2.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三、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廉颇、蔺相如故事感悟的作文。

2.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后延伸1.请同学们关注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背景。

2.深入研究廉颇、蔺相如的事迹,探讨他们的品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以廉颇、蔺相如主名,中间赵奢、李牧周旋穿插, 断续无痕,而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数人共 一传,只如一人。贤才关系国家,从文字章法中 错综写出,此史之识也。(〔明〕钟惺《葛氏 〈史记〉卷八一引》)
• 赵事为经,四人为纬。盖人用舍,关赵国 存亡,而其君暗而听谗,终至不振。史公 深慨叹之,故作法如此变化,其结撰之微 密,摹画之精彩,更令人游赏不尽也。
• (〔清〕汤谐《史记半解·廉蔺列传》)
• (二)赏析炼字技巧:渑池相会 • 赏析1. • 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旳 • 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旳不同? • 学生赏析认识:在记载内容上,秦御 • 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字, • “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侍 • 其强大,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 • 地,不禁沾沾自喜。“为”者,替也,给也, • 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 • 为之也。赵王是“鼓瑟”,秦王是“击缻”, • 蔺相如在赵王颜面丢尽旳情况下,挽狂 • 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缻,缻乃市井盛酒 • 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 • 奈,敲打盆缻助兴,也是无地自容!
◎ 自主学习
• 请用几种词语来概括“负荆请罪”旳主题。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第三回合 负荆请罪
◎ 自主学习
• [孰与]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吾孰与徐公美?
• [顾]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 [因] 因来宾至蔺相如们谢罪
不如因而厚待之 因利乘便 蒙故业,因遗策。 因河为池
小结
自检互评
• 课后第三题(1——5) • 翻译句子
战国中后期,秦占巴蜀,取魏河西,攻楚。
•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 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 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 兴亡矣。(明·茅坤《史记钞》)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

2.分析文本中的故事情节,领会其中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哲理。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提炼历史智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吗?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等人物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们是如何化解矛盾的。

四、课堂小结2.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廉颇和蔺相如?二、课文分析1.分析廉颇、蔺相如的矛盾冲突。

2.分析廉颇、蔺相如如何化解矛盾,以及他们的高尚品质。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的处理方式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廉颇、蔺相如的智慧。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蔺相如的短文。

2.深入思考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廉颇、蔺相如的矛盾冲突和化解方式,你们有什么收获?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的故事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三、课后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强调团结协作、宽容大度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觉得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廉颇、蔺相如的智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理:雕琢玉器,加工
三.检查预习
1、缪贤(miào )
2、遗赵王书w(èi )
3、蔺相如(lìn )
4、燕王y(ān )
5、夫赵强而燕弱(fú )6、可予不(fǒu )
7、曲在赵(qū )
8、奉璧往使p(ěng )
9、大王(dài )
10、舍人s(hè )
臣语曰yù 召见zhào 睨柱nì 奉盆缻fǒu 渑池miǎn 详(佯)为yáng 相如虽驽nú 璧有瑕xiá 礼节甚倨jù 衣褐yìhè 肉袒负荆tǎn jīng 奏瑟sè 间至赵jiàn 就汤镬huò 欲毋行wú 与王诀jué 度道里duó 列观guàn


司 马

迁相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和司马迁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文学知识点 3.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 共同的爱国情操。
史书体例
• 纪传体: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言记 事相结合。第一部《史记》
•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 • 第一部《春秋》 • 第一部叙事详尽、较为完备的《左传》 •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 • 第一部《国语》另外还有《战国策》

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 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
马 文献,为 《史记》的写作提供
迁 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
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
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
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
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
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共130篇。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 司 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马
圈出重点字词句,积极 思考,并拿笔记下要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考
❖通过把握本文这两个人形象,给你 哪些启示?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 二 课 时
司 马 迁
导学案反馈:
❖1、优秀小组:第二、五组
❖2、优秀个人:杨子萱、明谨雯、
胡玥琪、姚思远、达欣桐、庞静、覃家莉、 许媛颖、严清、唐清静怡、果园、黄灿灿、 程啸林、苏梦瑶、祈玉袖、陈小英
杨子萱:认真、 字迹清楚而正确
杨子萱
果园
许媛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 1、预习案的第二题: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展示内容 故事1
故事2
故事3
展示小组
2组
4组
6组
展示位置 前黑板 侧黑板 后黑板
展示要求: 1、快速,书写认真、简洁,标明组号。 2、规范,①②③条理清晰。
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而且是合传。司马迁 在文章中给我们塑造了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形象, 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每个故事具体 分析)
展示内容 展示小组 点评小组
故事1 2组 1组
故事2 4组 3组
故事3 6组 5组
点评要求: 1、声音洪亮,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2、注意顺序:判断→补充→质疑→评价。
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分析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缪贤 ——蔺 秦王、群臣——蔺 廉 ——蔺
介绍
有智谋
斗争
大智大勇、 不畏强暴
冲突
国家为重
1.蔺相如:大智大勇、能言善辩、不畏强暴、顾全 大局、宽厚待人、 忠君爱国
4分钟
❖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而且是 合传。司马迁在文章中给我们塑造 了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形象,他 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每 个故事具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其从者衣褐(yì)(hè)
汤镬(huò) 召有司案图(àn )
渑池( miǎn )
击缶(fǒu) 叱之(chì)
左右皆靡( mǐ )
秦王不怿(yì)避匿(nì)刎颈之交( wěn )(jǐng )
大王见臣列观( guàn)
舍相如广成传( zhuàn)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品读——廉蔺简介 1、自主学习列对联写的都是谁?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幽直而不发阿愤留著得成正信气史凌照霄尘汉寰;。司马迁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2本纪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 政绩。
30世 家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
出人物的事迹。
史 记
70列传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 事迹。
1 0 表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
事件。
8 书 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
革。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廉颇(lián)(pō ) 蔺相如(lìn) 遗赵王书(wèi )
奉璧往使(pěng ) 礼节甚倨(jù) 持其璧睨柱(nì)
诈佯(zhà)(yáng )
2、“廉蔺简介”片段写作有何特点?从全文看,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品读——完璧归赵
1、自主学习,巩固文言知识。
2、蔺相如在何种背景下出场的?试与《林黛玉 进贾府》中宝玉出场做对比。 3、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王展开了一场怎样 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
品读——完璧归赵
4、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5、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6、“完璧归赵”片段多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很 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请试找几处分析。
品读——渑池之会 1、自主学习,巩固文言知识。
2、“渑池之会”片段多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 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请试找几处分析。
3、“渑池之会”秦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赵王等 人最终为何可以全身而退?
4、“渑池之会”片段赵王的心理活动同蔺相如和 秦王间的博弈一样精彩万分,作者特意留白,请 展开合理想象,还原赵王当时的心理活动。
品读——将相和 1、自主学习,巩固文言知识。
2、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是怎样一步步产生的?
3、此片段为我们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怎样的形 象?
司马迁: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 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 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 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刘向: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任唐雎,国独特立。 《世说新语》: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 生气。 司马贞: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 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 司马光:相如抗节不挠,视死如归,卒欺秦王而归璧于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