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
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译文: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而且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赏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被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
相如从。
靡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合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三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岳。
”泰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奏不敢动。
(节选自《靡颇蔺相如列传》)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廉颇蔺相如计曰计:商量。
B.示赵弱且怯也示:显示。
C.赵王鼓瑟鼓:击鼓。
D.秦王竟酒竞:完毕。
9.对下列甸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③会于西河外渑池②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④终不能加胜于赵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A.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秦王身边的侍从都退却了。
B.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秦王身边的侍从都倒下了。
C.相如瞪着眼睛向自己的手下呼救,他们早都吓跑了。
D.相如瞪着眼睛向自己的手下呼救,他们吓得趴下了。
11.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交代了渑池会前的相关背景、赵国君臣的应对措施。
B.叙述了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君臣争锋相对的斗争经过。
古诗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的故事,主要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故。
【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注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注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将领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
以下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
昔者秦穆公使廉颇伐晋,晋人败之鄢陵,遂囚之。
穆公闻之,
乃使人赂晋人曰,“使吾廉颇还,吾与晋平。
”晋人许之。
穆公使
人问之曰,“晋欲何以与秦平?”对曰,“臣闻之,晋有三宝,一
曰韩起,二曰孙武,三曰石乌。
”穆公曰,“何谓也?”对曰,
“韩起者,晋之谋士也;孙武者,晋之将也;石乌者,晋之政也。
今韩起死而晋用孙武,孙武死而晋用石乌,石乌死而无以代者,此
三宝者皆尽矣。
故晋可与平也。
”穆公以为忠,乃遂还之。
晋果与
秦平。
注释:
1. 这段文字讲述了秦穆公派遣廉颇伐晋,结果廉颇被晋国俘虏。
秦穆公为了救回廉颇,向晋国贿赂,最终成功将廉颇救回,并与晋
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2. 文中提到晋国的“三宝”,分别是韩起、孙武和石乌。
韩起是晋国的谋士,孙武是将领,石乌则是晋国的政治代表。
作者通过这三人的角色变迁,说明了晋国的政治变化和发展。
3. 最后作者以此来说明秦穆公对晋国的了解和对晋国内部情况的分析,从而成功达成和平协议。
以上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注释。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本店铺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负荆请罪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也影响着很多人。
那今天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一下这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吧。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君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实词和虚词的积累,这个阶段,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②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2.过程与方法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③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3.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②抓关键词句,掌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1.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2.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五、教学策略①以读代讲,采用读、议、辩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
②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廉蔺交欢”的对比深度。
③立足语言文字本身,引导学生品味《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④选择要点,确定三个故事中的各自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发散,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七、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八、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学习情趣,导入新课。
1.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多媒体显示以下关于《史记》的知识:《史记》诞生于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同时,《史记》还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
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
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找出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通假字、活用词类、特殊句式。
2.梳理课文情节,说说作者讲了哪几个故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明确: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教材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犷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三)梳理人物事迹,把握性格特点。
1.学习“完璧归赵”部分:从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课文中,蔺相如是怎样出场的?教师明确: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赵国君臣“予”则深恐上当,“勿予”则更恐秦国发难,这是两难;“求人”不得,这是第三难。
正是这样层层铺垫,再通过缪贤荐才之举,方使蔺相如露面。
露面也仅仅是侧面描写。
而对蔺相如的正面出场的描写中,他的一番分析,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更为人信服。
问题(2):蔺相如出使秦国之后,围绕着和氏璧,与秦王展开了一场怎样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教师明确: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蔺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
蔺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意偿城,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辞谢”。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考虑到秦王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还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
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主问题:请从本节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蔺相如性格的一句话,并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让这句话提纲挈领的。
教师小结:应该是“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2.学习“渑池之会”部分:从语言描写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主问题:这一节,课文是如何体现蔺相如的“智”、“勇”的?问题(3):“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是怎样分别描写秦、赵两国御史表现的?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谋略?教师明确:史官记载渑池之会的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
只待赵王一鼓瑟,蓄谋已久的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是“顾召”赵御史。
“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
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实力和智谋的对此。
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应变能力的对比。
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不凡。
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智谋勇气的对比。
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问题(4):“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词语?有怎样的不同?教师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体现了不同的含义。
“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置赵王于优伶之地,逼迫赵王就范。
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
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
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瓦制容器,其为乐器,则质量劣、品位低。
秦王无奈,击缶助兴,已是等而下贱!两个动词,也意蕴丰富。
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献丑。
可以说,秦国君臣满盘皆输!问题(5):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教师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因为在这里,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
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二、在秦王面前,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生死已经置之度外的人。
其中的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勿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使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问题(6):在与秦国的多次较量中,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教师明确:【大屏幕出示:时代背景】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
秦国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
但由此,秦人生发怨赵之心。
由于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强的实力,且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秦国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只能施以蚕食瓦解、威逼利诱之策。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着楚国,所以它虽对赵国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时,能够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
赵国能挫败秦国的阴谋,此点背景相当重要。
另外,“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等语句,说明,赵国早已预见了事态的严重性,也早已充分做好了军事和人事准备。
这也是赵国能挫败秦国阴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为了国家的威望和利益,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是更重要的因素。
这再一次证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3.学习“廉蔺交欢”部分:从写作手法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主问题:这一节,是怎样体现廉颇、蔺相如的“智”“勇”的?问题(7):“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划蔺相如形象的?教师明确: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群,等等。
这样,可以使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所有这些说明,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大屏幕投影显示蔺相如的“智”和“勇”:知人论世之智,随机应变之智,争取主动之智;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隐忍退让之勇。
这里的“智”,是大智若愚的“智”;这里的“勇”,是大勇若怯的“勇”。
(四)联系前后课文,总结写作手法。
问题(8):课文中的三个故事,都提到了蔺相如,那么,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否相同?教师明确: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
“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截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营造起伏;对比反衬,贯穿始终。
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